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专题复习课内部分文言文(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专题复习课内部分文言文(共2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11 10:21: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专题复习:
课内文言文
《卖油翁》《爱莲说》《活板》
原文 译文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nì)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 吾射不亦精乎 ”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世没有第二个人可与之媲美,他也因此而自夸。他曾经在自己家的园子里射箭,有个卖油翁放下担子站在一旁,斜着眼睛看了很久都没有离开。见到他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是对他微微点头。
陈尧咨问道:“你也懂得射箭吗?难道我射箭的技术不精湛吗?”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陈尧咨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卖油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勺子把油滴入(葫芦),油从铜钱的孔中穿进去,却没有沾湿铜钱。卖油翁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
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康肃公只好笑着让
他走了。
《卖油翁》
【结构脉络】
【文章主旨】本文通过陈尧咨与卖油翁之间的问话,告诉了我们熟能生巧的道理。同时,也告诫人们“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即使有过人的长处,也不要骄傲自满。
卖油翁:善酌油,从容淡然
陈尧咨:善射,自矜
骄傲自大,虚荣
有知错就改的精神
身怀绝技却不张扬;
懂得如何教育人,聪明谦虚;
不卑不亢
卖油翁
熟能生巧
对比
课下注释字词:
善射:
自矜:
忿然:
轻吾射:
以我酌油知之:
擅长射箭
自夸
气愤的样子。然,表示“……的样子”。
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轻,轻视。
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以,凭、靠。酌,舀取,这里指倒入。之,指射箭是凭手熟的道理。
1.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2.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3.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
4.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有一个卖油翁放下担子站在一旁,斜着眼看了很久都没有离开。
见到他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是对他微微点头。
陈尧咨问道:“你也懂得射箭吗?难道我射箭的技术不精湛吗?”
(卖油翁)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
一、文章强调陈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十中八九的目的是(  )
A.为后文写陈尧咨忿然责问卖油翁作铺垫。
B.为后文写陈尧咨埋下伏笔。
C.为后文写陈尧咨笑而遣之埋下伏笔。
D.与卖油翁不以为然的态度形成对比,引出两人的对话。
D
【解析】结合本文的主旨“熟能生巧”来分析即可。
二、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卖油翁对陈尧咨箭术的态度?哪些语句表现了陈尧咨的傲慢无礼?
“睨之久而不去”“但微颔之”,表现了卖油翁对陈尧咨的箭术不以为意,并不十分赞赏。
“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陈尧咨怒形于色,三个句子中的称呼,质问和斥责的语气,都显得傲慢无礼。
原文 译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我只喜爱莲花,(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它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远闻更加清芬;它洁净地挺立在那里,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赏玩(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花,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很少有传闻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花的喜爱,人应当很多了。
《爱莲说》
【结构脉络】
【文章主旨】作者借赞美莲的优美的形象和高贵的品质,表达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也婉转地批判了当时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
爱莲说

生长环境
体态香气
清高风度
君子——托物言志
菊—隐逸者—隐居避世—正衬
牡丹—富贵者—庸俗逐利—反衬
不慕名利
洁身自好
课下注释字词:
蕃: 染:
濯清涟而不妖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
亵玩: 鲜:
宜乎众矣
多。
沾染(污秽)。
濯:洗。涟:水波。妖:艳丽。
蔓、枝:名词用作动词,横生藤蔓,旁生枝茎。
更加。
挺立。
靠近赏玩。
少。
应当。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我只喜爱莲花,(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
(它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远闻更加清芬;它洁净地挺立在那里。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赏玩(它)啊。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对于牡丹花的喜爱,人应当很多了。
A.水陆草木之花
B.莲,花之君子者也
C.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D.无案牍之劳形
D
【解析】D项中的“之”没有实在意义,用于取消句子独立性。其他三项中的“之”都是结构助词,译为“的”。
一、下列句子中的“之”与其他三项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二、《爱莲说》称莲为“花之君子”,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具备的美好品质。和同学讨论一下,如何理解“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生境界?
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像莲那样身处污浊的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不哗众取宠,也不炫耀自己。他洁身自好、质朴、庄重、清逸、卓然挺立、纯正无邪、端庄严肃、品格高尚,因而声名远扬,被人敬重。
“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应该始终保持这种操守,即使身处污浊的环境,依然能保持己身,无论风风雨雨,依然纯洁如初。
原文 译文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用雕版印刷书籍,唐朝时人们还没有大规模地做这种事。从冯瀛王时候才(用雕版)印刷五经,以后的经典文献都是雕版印刷的本子了。
宋朝庆历年间,有一个叫毕昇的平民,又发明了活字版(印刷)。它的方法:用黏土刻字,字模薄得像铜钱的边缘,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之类的东西盖好。想要印刷时,就把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面,然后在铁框内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满了一个铁框就成为一块印版,把它拿到火上烤;等铁板上的药物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按在字模上面,那么(所有排在铁板上的)活字平得像磨刀石。
《活板》
原文 译文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如果只印三两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几十本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显得极其快速了。通常是做两块铁板,这一块在印刷,那一块已另外在排字了,这块印刷才完,第二块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相互交替使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每一个字都有好几个印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印模,用以准备用一板内有重复的字。
原文 译文
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 不用时,就用纸来标记活字,每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分别)贮存这些活字。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随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一会儿就能制成。不用木头刻活字的原因,是木头的纹理有疏有密,沾水就会变得高低不平,再加上木刻的字会和药物粘在一起,(拆板时)拿不下来,不像用胶泥烧制的字模,印完后再用火一烧,使药物熔化,用手轻轻一掸,那些字模就会自己掉落下来,一点儿也不会被药物弄脏。
毕昇死后,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子们得到,到今天还珍贵地收藏。
【结构脉络】
【文章主旨】本文详细介绍了毕异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及其优越性,赞颂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卓越的创造精神。
活板
雕版印刷的发展
聪明才智 创造精神
活版印刷的情况
活版的下落
制字
排版
印刷
注意事项
优越性
课下注释字词:
活板: 和:
冒: 持就火炀之
一板已自布字:
则第二板已具:
瞬息可就: 更互用之:
以纸贴之,每韵为一贴
燔: 讫:
同“版”。
混合。
覆盖。
就:靠近。炀:烘烤。
另自,另外。
准备(好了)
完成。
交替,轮流
贴:用标签标记 / 标签。
烧。
完毕。
1、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2、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
3、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4、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
用雕版印刷书籍,唐朝时人们还没有大规模地做这种事。
宋朝庆历年间,有一个叫毕昇的平民,又发明了活字版(印刷)。
先设置一块铁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之类的东西盖好。
然后在铁框内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满了一个铁框就成为一块印版,把它拿到火上烤;
5、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6、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7、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每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分别)贮存这些活字。
这块印刷才完,第二块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相互交替使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
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随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一会儿就能制成。
一.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D
【解析】不用木料的原因是,木料的纹理有的疏松有的细密,沾水就高低不平,而且同药物互相粘连,不能取下来。
A.活版的制作和印刷过程主要经历刻字、排版、印刷和拆版四大工序。   
B.文章主要说明了活版印刷术的发明、制作、效能和使用方法。
C.活版的主要特征在“活”字,集中体现在字是活的,排版、印刷是活的,以及字印便于贮存重排等方面。
D.活版的字模之所以用胶泥而不用木料制作,是因为木料质地太软,且不宜用“火炀”。
二、本文介绍活字印刷术时,注意突出“活”这个主要特点。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活字印刷术的“活”体现在哪里。
体现在:①“又为活板”“每字为一印”,字是活的;②“密布字印”,排版是活的; ③“一板……一板……更互用之”,印刷是活的;④“每一字皆有数印”,字印数目是活的;⑤奇字无备,旋刻急用,做法是活的;⑥用讫拆版,便于下次重新排版印刷。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做。
被。
印刷。
字印。
用火。
用火烧。
靠近。
完成。
1.唐人尚未盛为之
其印为余群从所得
2.自冯瀛王始印五经
其印自落
3.火烧令坚
用讫再火令药镕
4.持就火炀
瞬息可就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