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人物评价
以屠呦呦研究员为代表的一代代中医人才,辛勤耕耘,屡建功勋,为发展中医药事业、造福人类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评)
人物风采
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201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
人物风骨
人物贡献
屠呦呦的研发对人类的生命健康贡献突出。她的研究跟所有其他科研成果都不同,为科研人员打开了一扇崭新的窗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让·安德森评价)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这篇文章是根据屠呦呦2011年接受拉斯克奖时的演讲以及同年发表于《自然医学》杂志的论文编写而成的。
拉斯克医学奖是美国最具声望的生物医学奖项,也是医学界仅次于诺贝尔奖的一项大奖,其得奖者通常会在随后的一年得到诺贝尔奖,该奖项在医学界又素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称。该奖项于1946年,由被誉为“现代广告之父”的美国著名广告经理人、慈善家阿尔伯特·拉斯克及其夫人共同创立,旨在表彰在医学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医生和公共服务人员。
了解背景
青蒿素
:
一小步
人类征服疾病的
解释说明
点明了这篇获奖感言的科研对象
说明人类战胜了疾病,
这个疾病指的是危害人类健康几千年的疟疾;
而治疗这个疾病的正是青蒿素。
战胜,揭示了青蒿素对困扰了人类几千年的疾病——疟疾的疗效
明确了青蒿素的医药学地位和里程碑意义,显示了作者的谦虚态度
解读标题
初读文本
讲述获奖事由,阐述现代科学和技术及传统医学在发现和提取青蒿素过程中的作用。
一(1-4)
引言
讲述青蒿素的发现给世界带来的影响和重要作用。
三(16-20)
影响世界
发展与超越
讲述中医药学的卓越贡献。
四(21-25)
中药医学的贡献
梳理结构
请大家默读全文,结合文章里的小标题,概括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二(5-15)
发现青蒿素的抗疟疗效
讲述青蒿素从发现到成药的过程,叙述屠呦呦团队的科学探索和研究历程。
从分子到药物
前写青蒿素的贡献,后写中医药学的贡献,这是由个别到一般的过程,顺理成章,升华了文章内容。
先写青蒿素的研究普及,再写对双氢青蒿素的认识以及它们的联合应用,这是一个由一般到特殊的过程,符合对事物的认知规律。
思考探究
1.第2段为什么要写自己童年的时候?
2.青蒿素药物的制成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3.屠呦呦为什么会这么推崇中医以及传统医学呢?
合作探究
1.第2段为什么要写童年的时候?
明确:①童年是每个人都经历过的,作者由此切入,自然、朴实,容易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同时,以童年时未曾想到走上中医药研究之路,衬托今日之成就令人欣慰和自豪,为下文写从事抗疟药研究做铺垫。
②这段文字一共有两句话,从“目睹”“联系”“称颂”这三个动词可以看出,它们构成了递进关系,是时间和事理逻辑上的层进关系。
2.青蒿素药物的制成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①第一阶段,发现提取阶段。发现青蒿素的提取物有一定的抗疟效果,并通过查阅《肘后备急方》,改变传统的加热提取方式,抗疟效果提幅度提升;
②第二阶段,临床试验阶段。开展临床试验,以身试险确认青蒿素提取物对人体的安全性,并奔赴海南开展治疗工作;
③第三阶段,分离提纯阶段。分离提纯,得到抗疟的有效成分。
④第四阶段,制成药物阶段。将分离出来的天然成分变成药物。
3.屠呦呦为什么会这么推崇中医以及传统医学呢?
①青蒿属于中医药。
②作者发现青蒿素的过程中,查阅了大量的文献,其中尤以中国传统文献《肘后备急方》对她的帮助最大。
③青蒿素不是中医药智慧的唯一果实,白血病、老年性精神障碍、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及生物药理学等都受益于中医药。
本文通过对青蒿素的发现、临床实验和实际应用的叙写,表现了屠呦呦及其团队勇于探索、坚持目标、不畏艰难的科研精神,同时也反映了传统中医精华在现代技术条件下,必将得到有效利用,造福全人类。
主题归纳
1.对于普通人来说,“青蒿素”“双氢青蒿素”等都是高深而陌生的概念,但文本读来,让读者感觉不到晦涩和深奥,作者是怎么做到的?请简要分析。
明确:
①作者采用了符合人们认知的说明顺序来讲述青蒿素发现、成药、普及和应用的过程,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②作者没有纠结于青蒿素的相关构成要素及治疗原理,没有深奥的理论讲解,只是阐述科学发现的过程,降低了理解难度。
③作者在说明方法上,采用了举例子、列数字等方法,形象直观。
语言品鉴
2.把引用的内容“又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删掉好不好?
不好。
① 通过引文读者可以更直观地领悟“渍”“绞”等古方要领对研究工作带来的启发,更形象地反映传统医书的价值。
② 省去引文,表面上看似简洁,实则使语言干瘪不生动,损减了文章的说服力。
演讲稿
在较为隆重的仪式上和某些公众场合发表的讲话文稿
是进行演讲的依据
是对演讲内容和形式的规范和提示
体现着演讲的目的和手段
演讲稿是人们在工作和社会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文体。它可以用来交流思想、感情,表达 主张、见解;也可以用来介绍自己的学习、工作情况和经验等等;演讲稿具有宣传、鼓动、教育和欣赏等作用,它可以把演讲者的观点、主张与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以及读者,使他们信服并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
演讲稿的基本模式
标题
正文
结尾
开头
主体
引言,开场白。主写“呼语”和“开篇”
收束。内容的小结或提出希望
具有强烈感染力、逻辑感、说服力
演讲稿的总体特征
2
1
内容上的现实性
演讲稿是为了说明一定的观点和态度的。这个观点和态度一定要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它讨论的应该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并为人们所关心的问题。它的观点要来自身边的生活或学习,材料也是如此。它得是真实可信,是为了解决身边的问题而提出和讨论的。
情感上的说服性
演讲的目的和作用就在于打动听众,使听者对讲话者的观点或态度产生认可或同情。演讲稿作为这种具有特定目的的讲话稿,一定要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很多着名的政治家都是很好的演讲者,他们往往借肋于自己出色的演讲,为自己的政治斗争铺路。
演讲稿的总体特征
3
4
特定情境性
演讲稿是为演讲服务的,不同的演讲有不同的目的、情绪,有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听众,这些构成演讲的情景,演讲稿的写作要与这些特定情境相适应。
口语化
演讲稿的最终目的是用于讲话,所以,它是有声语言,是书面化的口语。因此,演讲稿要“上口”、“入耳”,它一方面是把口头语言变为书面语言,即化声音为文字,起到规范文字、有助演讲的作用;另一方面,演讲稿要把较为正规严肃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易听易明的口语,以便演讲。同时,演讲稿的语言应适应演讲人的讲话习惯,同演讲者的自然讲话节奏一致。
本文是一篇演讲稿,作者是如何根据演讲主题与听众情况来选择材料的
①从演讲主题的角度来看,
演讲稿的开头部分首先表达了感谢之意,并概括了青蒿素发现的重大意义;
演讲稿的主体分别从“发现青蒿素的抗疟疗效”“从分子到药物”“影响世界”“发展与超越”四个方面,以时间为纵线来介绍发现、提取以及研发青蒿素的过程与经历。
演讲稿的结尾以“中国药学的贡献”为题总结全文,突出了中医药学为维护世界人民的健康与福祉而做出的新贡献,主题鲜明突出。
②从听众的角度来看,作者演讲所面对的听众大都是专业人士,因此演讲稿里面选用了很多专业术语,如“熔点”“无色晶体——C15H22O5”“羟基”“衍生物”“芍药苷”等。
在保证科学性与严谨性的同时,作者还善于运用具有浓厚文学色彩的语言,如“青蒿素的发现是人类征服疾病进程中的一小步”“疟疾重新开始肆虐”“这里所举中医药对人类健康的贡献,不过沧海一粟”等等,把抽象深奥的科学道理表达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给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屠呦呦曾因没博士学位、未留洋、不是院士,被称“三无科学家”。但是屠呦呦却成为迄今为止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本土中国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由此实现了中国人在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零的突破。
请结合本课内容以及相关资料,以屠呦呦的事例为论据来证明“坚持就是胜利”这个论点。
拓展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