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静电场及其应用》学习活动设计一: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课堂教学:
【任务情景】原本不带电的塑料笔和铝盘,都有哪些方法可以使他们带电?
【学习任务一】理解摩擦起电的本质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交流和讨论。
【实验情景】
学生实验:保持手心和器材足够干燥,分别将塑料笔和铅笔快速摩擦头发,然后靠近纸屑,发现塑料笔比铅笔更易吸引纸屑。
提问1:“摩擦起电”的“电”指的是什么?它有何特点?
预测学生回答:“电”是电荷。自然界的电荷分为正电荷和负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提问2:请你从物质的原子结构角度分析,为何平时塑料笔表现为电中性?
预测学生回答:原子由带正电的质子、带负电的电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质子数和电子数相同,所以原子为电中性。
教师活动:画出原子结构简图并介绍原子核和电子的特性:原子核内部的质子和中子紧紧地束缚在一起构成了原子核,其结构一般很稳定;离原子核越远的电子所受引力越弱,越容易脱离原子。
提问3:两种物质摩擦时,表面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会发生什么?
学生总结:摩擦起电的本质是两个物体互相摩擦时,最外层束缚力弱的电子发生了转移,得电子得物体带上了负电,失电子得物体带上了正电。
教师补充:有些物质间摩擦易带电的原因。
理论上只要摩擦双方相比,一方比较容易失电子,一方比较容易得到电子,两个不同材质的物体摩擦都可产生静电。由于不同的材料得失电子的能力有差异,有些物质倾向于得电子带负电,有些物质倾向于失电子带正电。有带正电倾向的物质与有带负电倾向的物质摩擦产生的静电量大。
【学习任务二】理解静电感应和感应起电的本质
教师活动:演示实验并组织学生实验和讨论。
【任务情景】:生活中有些物体不用摩擦也能起电,这些起电方式的本质又是什么?
演示实验:
1.把塑料盆翻放在桌面上,用海绵块摩擦塑料盆底面,使其带电。
2.用左手握住带有绝缘柄的金属盘逐渐靠近塑料盆,但不要接触,保持距离在1cm以内。
3.右手握住氖泡一端,用另一端去接触金属盘的表面,改变金属盘与塑料盆的距离后再接触金属盘的表面,观察实验现象。
提出1:为什么原来不带电的金属铝盘,靠近带上电的塑料盆,会有电呢?
预测学生回答:带电塑料盆把铝盘上的电子排斥或吸引到一端。
上述演示实验既引出了感应起电的课题,小灯泡亮度的变化也为下节课库仑定律做了铺垫。体现了大单元备课和深度学习。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从金属的原子结构角度,探究感应起电的本质。
提问2:你能说出金属的原子结构及特点吗?
预测学生回答:金属原子由自由电子和离子组成,自由电子的特点是能在金属中自由运动。
教师展示金属的微观结构模型,让学生推测当不带电导体靠近带正电的导体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学生总结:感应起电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靠近带电体的一端带有异种电荷,远离带电体的一端带同种电荷。
【学习任务三】静电感应
教师提出静电感应的概念:导体中的自由电荷会趋向或远离带电体,使导体靠近带电体的一端带有异种电荷,远离带电体的一端带同种电荷的现象。
学生分组实验:
实验内容:
1.手握绝缘棒,把摩擦后带正电荷的玻璃棒C移近导体A,观察金属箔有什么变化?
2.这时移开玻璃棒C,观察金属箔又有什么变化?
3.把带正电荷的玻璃棒C再次移近导体A,这时手持绝缘柱把导体A和B分开,然后移开C,观察金属箔又有什么变化?
4.再让导体A和B接触,又会看到什么现象?
学生活动:小组交流实验现象,并解释现象的产生原因,通过小组互评的方式进行思维碰撞。
学生总结:移走带电导体后感应电荷中和,长时间保留感应起电的方法是先分开导体再移走带电体。
【学习任务四】利用接触起电制作验电器
【实验情景】
教师活动:播放视频某同学在科技馆接触起电机的铁球后头发飞起来散开,变成了“爆炸头”。
提问:上述现象的原理是什么?
实验任务:请根据上述原理自制一个验电器。
实验器材:丝绸、玻璃棒、金属棒,玻璃瓶,穿孔的绝缘瓶塞,两个薄金属箔片
实验内容:
1.把金属片固定到金属棒上,再把金属棒穿过绝缘瓶塞。
2.把金属棒放入玻璃瓶中并塞紧瓶塞。
3.把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金属棒,观察金属箔片是否张开。
4.不断用带正电的玻璃棒接触金属棒,观察金属箔片夹角的变化。
5.用带正电的玻璃棒靠近金属棒的上端时,金属箔片是否张开?
学生总结:带电体接触或靠近验电器时,观察箔片是否张开检验是否带电,且金属片夹角越大说明带电量越大。
【学习任务五】:带电导体接触后电荷分配原则
提问:两个完全相同的带电导体,接触后再分开,二者电量将如何分配?
预测学生回答:平均分配所带电量的总和。
教师:如果把验电器(图甲)金属箔换成指针,并用金属制作外壳,这样的验电器又叫做静电计(图乙)。
学生实验:学生用静电计验证猜想。
实验内容:
1.两个完全相同的带电球相互接触。
2.学生将其中一个带电球接触静电计,观察指针示数。
3.静电器接地。
4.将另一个带电球接触静电计,观察指针示数。
学生总结:两个完全相同的带电导体,接触后再分开,将会平均分配所带电量的总和。
【学习小结】
1.使物体带电的方法有摩擦起电、感应起电、接触起电,这些起电方式的本质都是电子的转移。
2.静电感应的结果是近端感应异种电荷,远端感应同种电荷。
3.会制作并适用验电器,并了解电荷分配规律。
【学习评价自测】
1.M和N是原来都不带电的物体,它们互相摩擦后M带正电荷1.6×10-10C,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在摩擦前M和N的内部没有任何电荷
B.摩擦的过程中电子从N转移到了M
C.N在摩擦后一定带负电荷1.6×10-10C
D.M在摩擦过程中失去了1.6×10-10个电子
答案:C
解析:摩擦起电的两个物体分别带上等量异种电荷,失去电子的导体带正电,得到电子的导体带负电。
2.绝缘细线上端固定,下端挂一个轻质小球a,a的表面镀有铝膜。在a的近旁有一绝缘金属球b,开始时,A、B都不带电,如图所示,现使b带正电,则( )
A.B将吸引a,吸住后不放开
B.b先吸引a,接触后又把a排斥开
C.A、B之间不发生相互作用
D.b立即把a排斥开
答案:B
解析:b带电后,由于静电感应,a的近b端和远b端分别出现等量的负电荷和正电荷,b对a的吸引作用大于排斥作用。A、B接触后带同种电荷,又相互排斥。故选项B正确。
3.两个完全相同的金属球,一个带+6×10-8C的电量,另一个带-2×10-8C的电量。把两球接触后再分开,两球分别带电多少?
答案:2×10-8C,带正电。
解析:两个完全相同的金属球接触后再分开,要平均分配电量,故两球均带,带正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