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柳永词二首》课知能优化演练精品练习 鲁人版选修《唐诗宋词》

文档属性

名称 3.8《柳永词二首》课知能优化演练精品练习 鲁人版选修《唐诗宋词》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其它版本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5-14 12:39: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题。
望海潮
柳 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1.简述开头三句在全篇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内容上:从“形胜”与“繁华”两个侧面概括了钱塘江自然环境的秀丽与社会的富庶、太平景象。
结构上:总领全篇。
2.若把“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句中的“卷”改为“推”好不好?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霜雪”比喻浪花,“怒涛卷霜雪”表现了钱塘江潮来时波滚浪翻、排山倒海的气势,用“推”则显得比较平板,力度与气势均没有“卷”强,对浪花飞溅的情态描写也不如“卷”形象逼真。
3.传说金主完颜亮读了这首词以后,“逐起投鞭渡江之志”。根据词的内容,请你简要说明完颜亮起意渡江南侵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都市繁华;市民殷富;风景优美;生活和乐。
4.词的收尾处,用了“好景”二字,联系全篇及作词的缘由思考,这两个字反映出作者怎样的匠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呼应开头,使首尾相合;总括全篇,突出题旨。 回应“赠送”之意,暗指孙何的政绩,表颂扬之情。
二、语言运用
5.(2011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我国是食品生产和消费大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才能有效解决食品安全领域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切实增强消费安全感。
①强化执法措施,严惩违法犯罪分子
②食品产业涉及环节多,哪一环出现漏洞都会给食品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③创新食品安全监管机制
④坚决淘汰劣质企业,以震慑所有企业使之不敢越雷池半步
⑤保障食品安全需要生产经营者诚信自律,更需要严格的法律制度约束和有效监管
⑥因此,必须保持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的态势,及时消除各环节的隐患
A.②⑥①③④⑤  B.②⑤⑥①④③
C.⑤②⑥③①④ D.⑤⑥②④③①
解析:选C。②句说食品产业环节多,容易出问题,⑥句说必须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才能消除各环节的隐患,所以②⑥关系最密切,排除B、D。⑤提出总的观点,说明保障食品安全“需要严格的法律制度约束和有效监管”,其他的几句都是围绕着两个方面展开的,所以⑤在前,排除A。
6.某学校以“大学自主招生政策是否适宜”为主题开展辩论会。请你针对正方的陈述进行反驳。
正方观点——大学宜采用自主招生政策;
反方观点——大学不宜采用自主招生政策。
正方观点陈述:大学宜采用自主招生政策。因为它不再单一看高考成绩,而是综合平时成绩和特长等来考核,这对于探索人才的多元化评价是一个重要突破。它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应试教育的规则,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能够给有专长的学子留更大的发展空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反方观点陈述:大学招生不宜采用自主招生政策。因为高考有力地维护了公平性,最大限度地杜绝了权势、财富、关系的影响,是社会公平最强的守护神,也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底线之一。高校自主招生制度可能破坏教育的公平、公正、公开原则。
一、基础考查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参差(cī)  天堑(qiàn)  翠幕(mù)  绕堤沙(rǎo)
B.罗绮(qí) 羌管(jiānɡ) 嬉嬉(xī) 竞豪奢(shē)
C.菱歌(lénɡ) 凄切(qī) 暮霭(ǎi) 更那堪(kān)
D.今宵(xiāo) 钓叟(sǒu) 珠玑(jī) 留恋处(chù)
解析:选D。A项,“绕”应读rào;B项,“绮”应读qǐ,“羌”应读qiānɡ;C项,“菱”应读línɡ。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都门帐饮无绪  绪:情绪
B.便纵有千种风情 纵:即使
C.羌管弄晴 弄:玩弄
D.异日图将好景 图:绘成图画
解析:选C。弄:吹奏。
3.与“杨柳岸晓风残月”所用的表现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杏花春雨江南。
B.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C.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D.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解析:选C。C项,是直接抒情,其余三项是融情入景的写法。
4.下列句子在朗读时停顿不正确的一句是(  )
A.念/去去、千里/烟波
B.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C.便纵有/千种风情
D.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解析:选C。便/纵有/千种风情。
5.对词《雨霖铃》(寒蝉凄切)中语句的解读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都门帐饮无绪”——与落笔四字呼应,这一句明写送别的地点,同时暗示了送别时的情感。“无绪”即没有心思,将词人的情感世界置于送别的大环境之中。
B.“此去经年……更与何人说?”——我这一走,至少得有一年,恋人啊,纵然有良辰美景,也形同虚设;纵然有深情蜜意,我还能向谁诉说?
C.“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为眼前之景,是实写;“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想像之景,为虚写。
D.“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是直抒胸臆之笔。
解析:选C。“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是想像之景,为虚写。
6.名句名篇默写。
(1)执手相看泪眼,____________。
(2)此去经年,____________。
(3)东南形胜,三吴都会,____________。
(4)异日图将好景,____________。
答案:(1)竟无语凝噎 (2)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3)钱塘自古繁华 (4)归去凤池夸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7~8题。
雨霖铃
柳 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7.为了渲染悲伤凄凉的离别氛围,作者选择了哪些景和物作为背景来加以烘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寒蝉,点明清秋节;长亭,暗示离别;兰舟,从“乘船的留恋”与“驾船的催发”这一矛盾中,可见离人的留恋之情深。江水,千里烟波,暮霭。用这些把离愁写得缠缠绵绵,充分表现了离别的愁绪。
8.“杨柳岸晓风残月”照应了上片的什么地方?有什么作用?杨柳、晓风、残月有什么象征意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照应了“都门帐饮无绪”。上句是借酒浇愁愁更愁,这里是酒醒之后更惆怅,前后照应,衬托了离人伤心至极点的痛苦心情。柳,谐音“留”,古人用“杨柳”来作为赠别的信物。古人出行多在黎明时分登程,送别也在这一时刻,“晓风”意味着离别,另外,天刚亮时较凉,由此衬托心境的凄凉。“圆月”是团聚的象征,“残月”含别离之意。
三、类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9~10题。
八声甘州
柳 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9.此词上片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洒江天”状暮雨铺天漫地之浩大,以关河、夕阳之冷落、残照展现骤雨冲洗后苍茫浩阔、清寂高远的江天景象,内蕴了萧瑟、峻肃的悲秋气韵。
答案:境界寥廓,气势磅礴,绮丽悲壮;景中含情,寄寓离别之情。
10.简析“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的意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词句妙在词人善于推己及人,本是自己登高远眺,却偏想故园之闺中人,应也是登楼望远,伫盼游子归来。
答案:遥想佳人在妆楼上天天盼我回家,看到多少次天边驶回的船帆,还以为是我的归舟呢。从想象对方思念自己的情景落笔,进一步深化了自己的盼归之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1~12题。
凤栖梧
柳 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11.这是一首怀人词。上片写登高远眺,触景而春愁油然产生。作者不说“春愁”潜滋暗长于心田,反说它“黯黯生天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极目天涯,一种黯然销魂的“春愁”油然而生。对这“愁”的具体内容,词人只说“生天际”,可见是天际的春草触动了他的愁怀。芳草萋萋,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愁恨的连绵无尽。
答案:“春愁”,即怀远盼归之离愁。这样写,一方面是力避庸常,试图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象,增加画面的视觉性与流动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其“春愁”是由天际景物所触发,情由景生,引发对远方之人的相思之情。
12.结合下片内容,简析“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对表现作者的思想情感所起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为伊消得人憔悴”一语破的:词人的所谓“春愁”,不外是“相思”二字,这种“春愁”是一种坚贞不渝的感情。他满怀愁绪之所以挥之不去,正是因为他不仅不想摆脱这“春愁”的纠缠,甚至心甘情愿为“春愁”所折磨,即使渐渐消瘦憔悴,也决不后悔。
答案:下片写主人公为消释离愁,决意痛饮狂歌,但强颜为欢,终觉“无味”。结尾“衣带渐宽”二句以健笔写柔情,自誓甘愿为思念伊人而日渐消瘦与憔悴,表现了主人公的坚毅性格与执著的态度,词境也因此得以升华。
四、语用创新
13.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中的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只填序号)
柳永于词的贡献,________,________。他在形式上把过去只有几十字的短令发展到百多字的长调。________,大胆引进了市民生活、市民情感、市民语言,从而开创了市民所歌唱着的自己的词。________,基本上不用比兴,________。
①硬是靠叙述的白描的功夫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意境
②在艺术上他发展了铺叙手法
③是里程碑式的
④可以说如牛顿、爱因斯坦于物理学的贡献一样
⑤在内容上把词从官词中解放出来
答案:④ ③ ⑤ ② ①
14.(原创)请为下面一段文字续写一个恰当的结尾,不少于50个字。
柳永的词,家喻户晓。但不少人,对柳永的“风流韵事”,却更是津津乐道!
其实这是不公平的,不少人对柳永的印象,仍停留在小说家冯梦龙所著的《喻世明言》第12卷《众名姬春风吊柳七》的这篇小说印象里。历史小说是允许虚构的,不过以小说为依据来评判人物,显然是太不严肃了!
作为河东柳氏的后人,我曾经搜集了不少全国各地的柳氏宗谱,其中有不少的家谱,对柳永都有记载,柳氏后人对柳永的文章与道德,都很是推崇备至!
笔者在《古文真宝》一书中,发现了一篇柳永所写的《劝学文》,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柳永是一位治学严谨,道德诗文俱佳的大儒,并非如小说所写的穷困潦倒、断子绝孙,以致死无葬身之地的“花花公子”!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