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广东省揭阳市榕城区仙桥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生物试卷
一、单选题
1.(2022高一下·榕城期中)为鉴定一株高茎豌豆是否为纯合子,最简便的方法是( )
A.自交 B.测交 C.杂交 D.反交
2.(2022高一下·榕城期中)下列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
A.豌豆的矮茎与红花 B.清远鸡的细脚与麻羽
C.棉花的细绒与长绒 D.果蝇的红眼与白眼
3.(2016高一下·郴州期中)下列关于隐性性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能表现的性状
B.由隐性基因决定的性状
C.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在F1代不能表现的性状
D.只有在隐性纯合时才能表现的性状
4.(2022高一下·榕城期中)遗传因子组成为Dd的高茎豌豆自交后代有三种遗传因子组成,即DD、Dd、dd,如不存在致死现象且子代数量足够多,则这三种豌豆在数量上的比例约为( )
A.2:1:1 B.1:2:1 C.1:2:2 D.1:1:2
5.(2022高一下·榕城期中)隐性性状是指( )
A.生物个体能表现出的性状 B.生物个体未表现出的性状
C.子一代表现出的亲本的性状 D.子一代未表现出的亲本性状
6.(2022高一下·榕城期中)下列选项中可用来表示等位基因的是( )
A.E和e B.E和f C.E和E D.E和F
7.(2022高一下·榕城期中)基因型为Yyrr与yyRr的个体杂交(两对基因自由组合),子代基因型比例为( )
A.3:1:3:1 B.9:3:3:1 C.1:1:1:1 D.3:1
8.(2022高一下·榕城期中)正常情况下,基因型为 YyRr的个体(Y和y,R和r两对基因独立遗传)产生的雄配子中不可能的是( )
A.Yr B.YR C.yR D.Yy
9.(2022高一下·榕城期中)通过豌豆的杂交实验发现生物遗传规律且被称为“遗传学的奠基人”的科学家是( )
A.孟德尔 B.达尔文
C.克里克 D.施莱登、施旺
10.(2022高一下·榕城期中)就一个四分体而言,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分别是( )
A.2和4 B.4和4 C.2和8 D.2和2
11.(2022高一下·榕城期中)下列同源染色体概念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一条染色体经过复制而形成的两条染色体
B.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成对的两条染色体
C.在减数分裂中能联会的两条染色体
D.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的两条染色体
12.(2022高一下·榕城期中)下列关于受精作用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受精时,精子头部质膜要与卵母细胞质膜相互融
B.受精时,精子与卵细胞的细胞核相互融合形成受精卵
C.受精时,卵母细胞释放相应物质,阻止其他精子的进入
D.受精后,受精卵中的DNA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
13.(2022高一下·榕城期中)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和着丝点的分裂依次发生在( )
①四分体时期②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③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④两次分裂末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4.(2022高一下·榕城期中)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小鼠,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不考虑变异),A和a、B与b两对等位基因何时发生分离( )
A.有丝分裂后期
B.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C.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D.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15.(2022高一下·榕城期中)已知白眼为隐性性状,一只白眼雄果蝇的基因型的正确写法为( )
A.XWYW B.XWY C.XwY D.XYw
16.(2022高一下·榕城期中)萨顿提出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利用了下列哪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 ( )
A.假说—演绎法 B.类比推理法
C.对照研究法 D.由简单到复杂
17.(2022高一下·榕城期中)甲、乙、丙、丁4个系谱图依次反映了四种遗传病的发病情况,根据系谱图判断,可排除由X染色体上隐性基因决定的遗传病是( )
A. B.
C. D.
18.(2022高一下·湖州月考)某成年女子是色盲基因的携带者,她的哪种细胞可能不含色盲基因( )
A.卵细胞 B.肝脏细胞
C.口腔上皮细胞 D.初级卵母细胞
19.(2022高一下·榕城期中)人的性别决定类型属于( )
A.XY型 B.XX型 C.ZW型 D.ZZ型
20.(2021高一下·嫩江期末)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中,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转化因子是( )
A.荚膜多糖 B.蛋白质
C.R型细菌的DNA D.S型细菌的DNA
21.(2022高一下·榕城期中)下列关于生物遗传物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牛的遗传物质是DNA
B.除部分病毒以外,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C.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D.原核、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分别是RNA,DNA
22.(2022高一下·榕城期中)科学家观察到染色体可以由亲代细胞传递给子代细胞,推测染色体可能携带遗传信息。染色体的主要成分包含DNA和蛋白质,那么,生物遗传信息的载体究竟是DNA还是蛋白质呢?下列研究成果中为DNA是遗传物质提供主要依据的是( )
①萨顿提出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平行关系
②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
③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④摩尔根及其学生的果蝇眼色遗传杂交实验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3.(2022高一下·榕城期中)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是( )
A.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
B.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C.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D.卡尔文研究小球藻光合作用的实验
24.(2022高一下·榕城期中)“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指 ( )
A.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是染色体 B.细胞里的DNA大部分在染色体上
C.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D.染色体在遗传上起主要作用
25.(2022高一下·榕城期中)某双链DNA分子中,若甲链中(A+G)/(T+C)的比值为4,则此DNA分子中(A+G)/(T+C)的比值为( )
A.1 B.1/4 C.2 D.4
26.(2022高一下·榕城期中)DNA分子具有多样性的原因是( )
A.脱氧核苷酸的五碳糖含有多种
B.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是多样的
C.磷酸和脱氧核糖的排列顺序是多样的
D.磷酸、五碳糖和碱基的连接方式是多样的
二、综合题
27.(2022高一下·榕城期中)下图为某单基因遗传病的家族系谱图。6号和7号为同卵双生,即由同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成的两个个体;8号和9号为异卵双生,即由两个受精卵分别发育成的个体。
(1)若用A、a表示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遗传因子,则7号的遗传因子组成为 。
(2)6号是纯合子的概率为 ,9号是杂合子的概率为 。8号的遗传因子组成为 。
(3)7号和8号再生一个正常男孩的概率为 。
28.(2022高一下·榕城期中)下图是DNA分子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DNA分子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 ] 连接起来。
(2)[ ] 属于DNA的基本组成单位。
(3)由于[ ] 具有多种不同的排列顺序,因而构成了DNA的多样性。
(4)DNA在细胞内的空间构型为 ,它最初是由 提出的。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交配类型及应用
【解析】【解答】要鉴定一株高茎豌豆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可用测交法和自交法。由于豌豆是自花传粉的植物,自然状态下绝对自交,因此最简便的方法是自交,如果后代都为高茎豌豆,则亲本为纯合子,如果后代出现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则说明亲本为杂合子。
故答案为:A。
【分析】遗传上常用杂交方法的用途:
(1)鉴别一只动物是否为纯合子,可用测交法;(2)鉴别一棵植物是否为纯合子,可用测交法和自交法,其中自交法最简便;(3)鉴别一对相对性状的显性和隐性,可用杂交法和自交法(只能用于植物);(4)提高优良品种的纯度,常用自交法;(5)检验杂种F1的基因型采用测交法。
2.【答案】D
【知识点】生物的性状、相对性状及性状的显隐性
【解析】【解答】A、豌豆的矮茎与红花符合“同种生物”但不符合“同一性状”,不属于相对性状,A错误;
B、清远鸡的细脚与麻羽符合“同种生物”但不符合“同一性状”,不属于相对性状,B错误;
C、棉花的细绒与长绒符合“同种生物”但不符合“同一性状”,不属于相对性状,C错误;
D、果蝇的红眼与白眼符合“同种生物”和“同一性状”,属于相对性状,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判断相对性状的几个要素:同种生物、同种性状、不同表现类型,缺一不可。
3.【答案】A
【知识点】生物的性状、相对性状及性状的显隐性;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解答】解:A、隐性性状在显性个体中不能表现,但是隐性个体可以表现,A错误;
B、隐性性状是指在隐性纯合时表现出的性状,由隐性基因决定,B正确;
C、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在F1代不能表现出的性状为隐性性状,C正确;
D、正常情况下杂合子不能表现出的性状为隐性性状,只有在隐性纯合时才能表现的性状,D正确.
故选:A.
【分析】显性性状是指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在F1代能表现出的性状;
隐性性状是指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在F1代不能表现出的性状.
4.【答案】B
【知识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解答】遗传因子组成为Dd的高茎产生的配子情况为D:d=1:1,故遗传因子组成为Dd的高茎豌豆自交所得后代DD:Dd:dd=1:2:1。
故答案为:B。
【分析】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5.【答案】D
【知识点】生物的性状、相对性状及性状的显隐性
【解析】【解答】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一代未表现出的亲本性状,称为隐性性状。
故答案为:D。
【分析】显性性状是指两个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时,子一代出现的亲本性状;隐性性状是指两个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时,子一代未出现的亲本性状。
6.【答案】A
【知识点】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
【解析】【解答】A、E和e属于等位基因,A正确;
B、D和f属于非等位基因,B错误;
C、E和E属于相同基因,C错误;
D、E和F属于非等位基因,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等位基因是指存在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
7.【答案】C
【知识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解答】基因型为Yyrr与yyRr的个体杂交(两对基因自由组合),一对一对拆开在重新组合,子代基因型比例为(1:1)(1:1)=1:1:1:1。ABD错误,C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
8.【答案】D
【知识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解答】Y和y,R和r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因此,Y和y、R和r是两对等位基因,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之间自由组合,因此,基因型为YyRr的个体能产生四种配子,即YR、Yr、yR、yr,而Y和y是一对等位基因,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因此不会出现在同一个配子中,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
9.【答案】A
【知识点】DNA分子的结构;孟德尔遗传实验-分离定律;细胞学说的建立、内容和发展
【解析】【解答】孟德尔利用假说演绎法,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发现了基因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被称为“遗传学的奠基人”。
故答案为:A。
【分析】1、沃森、克里克的研究方向是蛋白质的X射线衍射。1951年克里克与沃森相遇,他们共同完成了一个伟大的成就,那就是揭开了DNA的双螺旋结构之谜。他们俩人利用获得的X射线衍射实验的结果建构了DNA的精确模型。
2、孟德尔,1822年7月20日出生于奥地利西里西亚,是遗传学的奠基人,被誉为现代遗传学之父。孟德尔通过豌豆实验,发现了性状遗传规律、分离规律及自由组合规律。
3、达尔文是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在探究生物进化奥秘的过程中,具有重要贡献,他提出了生物进化的自然选择学说,被恩格斯赞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
4、施旺、施莱登都是19世纪德国的动、植物学家,他们的性格、经历迥然不同,但共同的志趣和真诚的情感促成了他们的多年合作,共同创立了生物科学的基础理论-细胞学说。
10.【答案】A
【知识点】减数第一、二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解析】【解答】一个四分体含有一对同源染色体即2条染色体,共含4条染色单体,4个DNA分子。
故答案为:A。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叫作四分体。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常常发生互换。一个四分体中含有四条染色单体,两对姐妹染色单体。
11.【答案】A
【知识点】同源染色体与非同源染色体的区别与联系
【解析】【解答】A、同源染色体不是复制而成的,而是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A错误;
B、同源染色体是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成对的两条染色体,B正确;
C、同源染色体的两两配对叫做联会,所以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的两条染色体一定是同源染色体,C正确;
D、同源染色体的形态和大小一般都相同,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同源染色体是指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态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做联会,所以联会的两条染色体一定是同源染色体。
12.【答案】D
【知识点】受精作用
【解析】【解答】A、受精时,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质膜相互融合,A正确;
B、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后不久,里面的细胞核就与卵细胞的细胞核相互融合形成受精卵,B正确;
C、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紧接着,在卵细胞细胞膜的外面出现一层特殊的膜,以阻止其他精子再进入,C正确;
D、受精后,受精卵中的细胞核中的DNA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细胞质中的DNA全部来自母方,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受精作用:
(1)概念∶精子和卵细胞融合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受精作用。
(2)过程∶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紧接着,在卵细胞细胞膜的外面出现一层特殊的膜,以阻止其他精子再进入,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后不久,里面的细胞核就与卵细胞的细胞核相遇,使彼此的染色体会合在一起。
(3)实质:精子细胞核与卵细胞核的融合。
(4)结果∶①受精卵的染色体数目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其中有一半的染色体来自精子(父亲),一半的染色体来自卵细胞(母亲)。②细胞质主要来自卵细胞。
(5)意义∶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
13.【答案】B
【知识点】减数第一、二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解析】【解答】根据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规律可知,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发生在②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着丝点的分裂发生在③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故答案为:B。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分裂Ⅰ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分裂Ⅰ: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分裂Ⅱ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14.【答案】B
【知识点】减数第一、二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解析】【解答】A、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分离的是姐妹染色单体上的相同基因,A错误;
B、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所以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和a、B与b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B正确;
C、由于第一次分裂后期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已经分离,故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细胞中一般没有等位基因,C错误;
D、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所以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和a、B与b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而减数第二次分裂细胞中一般没有等位基因,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分裂Ⅰ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分裂Ⅰ: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分裂Ⅱ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15.【答案】C
【知识点】伴性遗传
【解析】【解答】AD、Y上应没有与白眼有关的基因,A、D错误;
B、白眼是隐性性状应由隐性基因控制,B错误;
C、XwY符合白眼雄果蝇的基因型的写法,C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在书写基因型时,常染色体上的基因不需标明其位于常染色体上,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需将性染色体及其上的基因一同写出。
16.【答案】B
【知识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解析】【解答】ABCD、萨顿的推理,也是类比推理。他将看不见的基因与看得见的染色体的行为进行类比,根据其惊人的一致性,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ACD错误,B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萨顿用类比推理法于1903年研究蝗虫的减数分裂,提出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摩尔根利用假说-演绎法地1910年进行果蝇杂交实验,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萨顿假说内容: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也就是说,基因在染色体上。假说依据:基因和染色体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1)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也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2)体细胞中基因、染色体成对存在,配子中成对的基因只有成单存在,同样,也只有成对的染色体中的一条;(3)基因、染色体来源相同,均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4)减数分裂过程中基因和染色体行为相同。
17.【答案】D
【知识点】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危害
【解析】【解答】A、该遗传系谱图若是X染色体上隐性基因决定的遗传病,父亲患病、母亲正常,可以生出正常的男孩和女孩,与题意不符,A错误;
B、乙中女患者的父亲患病,可能是X染色体上隐性基因决定的遗传病,与题意不符,B错误;
C、丙中女患者的儿子患病,可能是X染色体上隐性基因决定的遗传病,与题意不符,C错误;
D、丁中女患者的父亲正常,不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基因决定的遗传病,与题意相符,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及其特点:
(1)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红绿色盲、血友病等,其发病特点:男患者多于女患者;隔代交叉遗传,即男患者将致病基因通过女儿传给他的外孙。
(2)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其发病特点:女患者多于男患者;世代相传。
(3)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等,其发病特点:患者多,多代连续得病。
(4)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先天聋哑、苯丙酮尿症等,其发病特点:患者少,个别代有患者,一般不连续。
(5)伴Y染色体遗传:如人类外耳道多毛症,其特点是:传男不传女。
18.【答案】A
【知识点】基因、DNA、遗传信息的关系
【解析】【解答】A、该女子是色盲基因的携带者,她产生的卵细胞可能不含色盲基因,也可能含有色盲基因,A正确;
B、肝脏细胞属于体细胞,都含有色盲基因的,B错误;
C、口腔上皮细胞属于体细胞,都含有色盲基因的,C错误;
D、初级卵母细胞是经过复制的染色体还没有分离的细胞,含有色盲基因,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对于个体而言,机体(除了生殖细胞外)的细胞都含有和受精卵一样的核基因,通过减数分裂得到的生殖细胞中的核基因是体细胞的一半,生殖细胞含有的基因跟受精卵是不同的。
19.【答案】A
【知识点】伴性遗传
【解析】【解答】人属于哺乳动物,因此人的性别决定类型属于XY型。
故答案为:A。
【分析】决定性别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但是性染色上的基因不都与性别决定有关.基因在染色体上,并随着染色体传递,哺乳动物的性别决定类型属于XY型。
20.【答案】D
【知识点】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
【解析】【解答】A、根据艾弗里的实验结果可知,荚膜多糖不能将R细菌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A错误;
B、S型细菌的蛋白质不能将R细菌细菌转化为S 型细菌,B错误;
C、R型细菌的DNA分子不能将R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C错误;
D、S型菌的DNA分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的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1.【答案】D
【知识点】核酸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解析】【解答】A、牛是高等动物,属于细胞生物,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A正确;
B、除RNA病毒以外,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B正确;
C、整个生物界中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C正确;
D、原核、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因此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真核生物(包括细胞质、细胞核中)和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一定是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22.【答案】B
【知识点】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解析】【解答】①萨顿提出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平行关系,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
②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转化因子是DNA,从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③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在亲子代噬菌体中起延续作用的是DNA,而不是蛋白质,从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④摩尔根及其学生的果蝇眼色遗传杂交实验,从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所以研究成果中为DNA是遗传物质提供主要依据的是②和③,B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1、萨顿用类比推理法于1903年研究蝗虫的减数分裂,提出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萨顿假说内容: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也就是说,基因在染色体上。假说依据:基因和染色体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1)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也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2)体细胞中基因、染色体成对存在,配子中成对的基因只有成单存在,同样,也只有成对的染色体中的一条;(3)基因、染色体来源相同,均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4)减数分裂过程中基因和染色体行为相同。
2、艾弗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
(1)研究者:1944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等人。
(2)实验材料:S型和R型肺炎双球菌、细菌培养基等。
(3)实验设计思路:把DNA与其他物质分开,单独直接研究各自的遗传功能。
(4)实验过程:①将S型细菌的DNA与R型活细菌混合培养,其后代有R型细菌和S型细菌;②将S型细菌的多糖和蛋白质与R型活细菌混合培养,其后代都为R型细菌,没有发生转化现象;③DNA酶和S型活菌中提取的DNA与R型菌混合培养,培养一段时间以后,只有R型菌。
(5)结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体内的DNA,促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3、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研究者: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
(2)实验材料:T,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等。
(3)实验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4)实验思路:S是蛋白质的特有元素,DNA分子中含有P,蛋白质中几乎不含有,用放射性同位素32p和放射性同位素35s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直接单独去观察它们的作用。
(5)实验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6)实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4、摩尔根利用假说-演绎法地1910年进行果蝇杂交实验,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摩尔根研究白眼雄果蝇基因的显隐性及其在染色体的位置时采用的方法是假说演绎法,根据现象提出问题是白眼性状是如何遗传的,是否与性别有关?做出的假设是:白眼由隐性基因控制,仅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无对应的等位基因;演绎推理为:若假说成立,F1红眼雌果蝇测交的后代会出现红眼雌:白眼雌:红眼雄:白眼雄=1:1:1:1的结果;然后利用红眼雌果蝇与白眼雄果蝇进行测交,验证假设。
23.【答案】B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发现史;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孟德尔遗传实验-分离定律
【解析】【解答】A、摩尔根的果蝇遗传行为实验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A错误;
B、赫尔希和蔡斯所做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B正确;
C、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发现了遗传定律,C错误;
D、卡尔文研究小球藻光合作用的实验发现了光合作用暗反应途径,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1、格里菲斯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
R型细菌一小鼠→存活;
S型细菌一小鼠→死亡;
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一小鼠→存活;
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R型细菌一小鼠→死亡。
证明了已经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一种“转化因子”,能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
2、艾弗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
(1)研究者:1944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等人。
(2)实验材料:S型和R型肺炎双球菌、细菌培养基等。
(3)实验设计思路:把DNA与其他物质分开,单独直接研究各自的遗传功能。
(4)实验过程:①将S型细菌的DNA与R型活细菌混合培养,其后代有R型细菌和S型细菌;②将S型细菌的多糖和蛋白质与R型活细菌混合培养,其后代都为R型细菌,没有发生转化现象;③DNA酶和S型活菌中提取的DNA与R型菌混合培养,培养一段时间以后,只有R型菌。
(5)结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体内的DNA,促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3、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研究者: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
(2)实验材料:T,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等。
(3)实验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4)实验思路:S是蛋白质的特有元素,DNA分子中含有P,蛋白质中几乎不含有,用放射性同位素32p和放射性同位素35s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直接单独去观察它们的作用。
(5)实验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6)实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24.【答案】C
【知识点】基因、DNA、遗传信息的关系
【解析】【解答】由于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因此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故答案为:C。
【分析】DNA和RNA都可以作为遗传物质,DNA存在时只能DNA作为遗传物质,DNA不存在时RNA才能做为遗传物质,即只有在RNA病毒中RNA才能做为遗传物质。
25.【答案】A
【知识点】DNA分子的结构
【解析】【解答】由于DNA中A与T配对,G与C配对,因此A=T,G=C,所以双链DNA分子中(A+G):(T+C)=1,A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DNA的双螺旋结构:
(1)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
(2)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
(3)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A-T,G-C,C-G,T-A。
26.【答案】B
【知识点】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
【解析】【解答】DNA分子的多样性主要表现为构成DNA分子的四种脱氧核苷酸或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千变万化,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DNA分子的多样性:构成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虽只有4种,配对方式仅2种,但其数目却可以成千上万,更重要的是形成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可以千变万化,从而决定了DNA分子的多样性(n对碱基可形成4种)。
27.【答案】(1)Aa
(2)0;2/3;Aa
(3)3/8
【知识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危害
【解析】【解答】(1)8号、7号的表现型正常,都有一个患病的孩子,根据以上分析已知,7号的基因型为Aa。
(2)7号的基因型是Aa,6号和7号为同卵双生,则6号基因型也是Aa,为纯合子的概率为0。3号、4号、8号个体的基因型是Aa,8号和9号为异卵双生,则9号基因型为1/3AA、2/3Aa,为杂合子的概率为2/3。
(3)7号和8号的基因型均为Aa,根据基因分离定律,则他们生一个正常男孩的几率=3/4×1/2=3/8。
【分析】1、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及其特点:
(1)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红绿色盲、血友病等,其发病特点:男患者多于女患者;隔代交叉遗传,即男患者将致病基因通过女儿传给他的外孙。
(2)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其发病特点:女患者多于男患者;世代相传。
(3)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等,其发病特点:患者多,多代连续得病。
(4)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先天聋哑、苯丙酮尿症等,其发病特点:患者少,个别代有患者,一般不连续。
(5)伴Y染色体遗传:如人类外耳道多毛症,其特点是:传男不传女。
2、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8.【答案】(1)9;氢键
(2)7;脱氧核苷酸
(3)8;碱基对
(4)双螺旋结构;克里克和沃森
【知识点】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NA分子的结构
【解析】【解答】(1)DNA分子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9] 氢键连接。
(2)7 脱氧核苷酸是由磷酸、碱基、脱氧核糖组成,属于DNA的基本组成单位。
(3)DNA内部碱基对的排列顺序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
(4)DNA的空间结构是规则的双螺旋结构,最初由沃森和克里克提出。
【分析】1、20世纪50年代初,英国科学家威尔金斯等用X射线衍射技术对DNA结构潜心研究了3年,意识到DNA是一种螺旋结构,女物理学家弗兰克林在1951年底拍摄到一张十分清晰的DNA的X射线照片,当威尔金斯出示了弗兰克林在一年前拍下的DNA的X射线衍射照片后,沃森看出DNA的内部是一种螺旋形结构,沃森和克里克继续循着这个恩路深入探讨,根据各方面对DNA研究的信息和他们的研究分析,沃森和克里克得出一个共识:DNA是一种双链螺旋结构,并构建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2、DNA的双螺旋结构:
(1)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
(2)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
(3)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A-T,G-C,C-G,T-A。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广东省揭阳市榕城区仙桥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生物试卷
一、单选题
1.(2022高一下·榕城期中)为鉴定一株高茎豌豆是否为纯合子,最简便的方法是( )
A.自交 B.测交 C.杂交 D.反交
【答案】A
【知识点】交配类型及应用
【解析】【解答】要鉴定一株高茎豌豆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可用测交法和自交法。由于豌豆是自花传粉的植物,自然状态下绝对自交,因此最简便的方法是自交,如果后代都为高茎豌豆,则亲本为纯合子,如果后代出现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则说明亲本为杂合子。
故答案为:A。
【分析】遗传上常用杂交方法的用途:
(1)鉴别一只动物是否为纯合子,可用测交法;(2)鉴别一棵植物是否为纯合子,可用测交法和自交法,其中自交法最简便;(3)鉴别一对相对性状的显性和隐性,可用杂交法和自交法(只能用于植物);(4)提高优良品种的纯度,常用自交法;(5)检验杂种F1的基因型采用测交法。
2.(2022高一下·榕城期中)下列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
A.豌豆的矮茎与红花 B.清远鸡的细脚与麻羽
C.棉花的细绒与长绒 D.果蝇的红眼与白眼
【答案】D
【知识点】生物的性状、相对性状及性状的显隐性
【解析】【解答】A、豌豆的矮茎与红花符合“同种生物”但不符合“同一性状”,不属于相对性状,A错误;
B、清远鸡的细脚与麻羽符合“同种生物”但不符合“同一性状”,不属于相对性状,B错误;
C、棉花的细绒与长绒符合“同种生物”但不符合“同一性状”,不属于相对性状,C错误;
D、果蝇的红眼与白眼符合“同种生物”和“同一性状”,属于相对性状,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判断相对性状的几个要素:同种生物、同种性状、不同表现类型,缺一不可。
3.(2016高一下·郴州期中)下列关于隐性性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能表现的性状
B.由隐性基因决定的性状
C.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在F1代不能表现的性状
D.只有在隐性纯合时才能表现的性状
【答案】A
【知识点】生物的性状、相对性状及性状的显隐性;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解答】解:A、隐性性状在显性个体中不能表现,但是隐性个体可以表现,A错误;
B、隐性性状是指在隐性纯合时表现出的性状,由隐性基因决定,B正确;
C、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在F1代不能表现出的性状为隐性性状,C正确;
D、正常情况下杂合子不能表现出的性状为隐性性状,只有在隐性纯合时才能表现的性状,D正确.
故选:A.
【分析】显性性状是指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在F1代能表现出的性状;
隐性性状是指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在F1代不能表现出的性状.
4.(2022高一下·榕城期中)遗传因子组成为Dd的高茎豌豆自交后代有三种遗传因子组成,即DD、Dd、dd,如不存在致死现象且子代数量足够多,则这三种豌豆在数量上的比例约为( )
A.2:1:1 B.1:2:1 C.1:2:2 D.1:1:2
【答案】B
【知识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解答】遗传因子组成为Dd的高茎产生的配子情况为D:d=1:1,故遗传因子组成为Dd的高茎豌豆自交所得后代DD:Dd:dd=1:2:1。
故答案为:B。
【分析】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5.(2022高一下·榕城期中)隐性性状是指( )
A.生物个体能表现出的性状 B.生物个体未表现出的性状
C.子一代表现出的亲本的性状 D.子一代未表现出的亲本性状
【答案】D
【知识点】生物的性状、相对性状及性状的显隐性
【解析】【解答】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一代未表现出的亲本性状,称为隐性性状。
故答案为:D。
【分析】显性性状是指两个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时,子一代出现的亲本性状;隐性性状是指两个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时,子一代未出现的亲本性状。
6.(2022高一下·榕城期中)下列选项中可用来表示等位基因的是( )
A.E和e B.E和f C.E和E D.E和F
【答案】A
【知识点】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
【解析】【解答】A、E和e属于等位基因,A正确;
B、D和f属于非等位基因,B错误;
C、E和E属于相同基因,C错误;
D、E和F属于非等位基因,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等位基因是指存在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
7.(2022高一下·榕城期中)基因型为Yyrr与yyRr的个体杂交(两对基因自由组合),子代基因型比例为( )
A.3:1:3:1 B.9:3:3:1 C.1:1:1:1 D.3:1
【答案】C
【知识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解答】基因型为Yyrr与yyRr的个体杂交(两对基因自由组合),一对一对拆开在重新组合,子代基因型比例为(1:1)(1:1)=1:1:1:1。ABD错误,C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
8.(2022高一下·榕城期中)正常情况下,基因型为 YyRr的个体(Y和y,R和r两对基因独立遗传)产生的雄配子中不可能的是( )
A.Yr B.YR C.yR D.Yy
【答案】D
【知识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解答】Y和y,R和r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因此,Y和y、R和r是两对等位基因,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之间自由组合,因此,基因型为YyRr的个体能产生四种配子,即YR、Yr、yR、yr,而Y和y是一对等位基因,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因此不会出现在同一个配子中,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
9.(2022高一下·榕城期中)通过豌豆的杂交实验发现生物遗传规律且被称为“遗传学的奠基人”的科学家是( )
A.孟德尔 B.达尔文
C.克里克 D.施莱登、施旺
【答案】A
【知识点】DNA分子的结构;孟德尔遗传实验-分离定律;细胞学说的建立、内容和发展
【解析】【解答】孟德尔利用假说演绎法,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发现了基因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被称为“遗传学的奠基人”。
故答案为:A。
【分析】1、沃森、克里克的研究方向是蛋白质的X射线衍射。1951年克里克与沃森相遇,他们共同完成了一个伟大的成就,那就是揭开了DNA的双螺旋结构之谜。他们俩人利用获得的X射线衍射实验的结果建构了DNA的精确模型。
2、孟德尔,1822年7月20日出生于奥地利西里西亚,是遗传学的奠基人,被誉为现代遗传学之父。孟德尔通过豌豆实验,发现了性状遗传规律、分离规律及自由组合规律。
3、达尔文是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在探究生物进化奥秘的过程中,具有重要贡献,他提出了生物进化的自然选择学说,被恩格斯赞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
4、施旺、施莱登都是19世纪德国的动、植物学家,他们的性格、经历迥然不同,但共同的志趣和真诚的情感促成了他们的多年合作,共同创立了生物科学的基础理论-细胞学说。
10.(2022高一下·榕城期中)就一个四分体而言,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分别是( )
A.2和4 B.4和4 C.2和8 D.2和2
【答案】A
【知识点】减数第一、二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解析】【解答】一个四分体含有一对同源染色体即2条染色体,共含4条染色单体,4个DNA分子。
故答案为:A。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叫作四分体。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常常发生互换。一个四分体中含有四条染色单体,两对姐妹染色单体。
11.(2022高一下·榕城期中)下列同源染色体概念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一条染色体经过复制而形成的两条染色体
B.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成对的两条染色体
C.在减数分裂中能联会的两条染色体
D.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的两条染色体
【答案】A
【知识点】同源染色体与非同源染色体的区别与联系
【解析】【解答】A、同源染色体不是复制而成的,而是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A错误;
B、同源染色体是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成对的两条染色体,B正确;
C、同源染色体的两两配对叫做联会,所以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的两条染色体一定是同源染色体,C正确;
D、同源染色体的形态和大小一般都相同,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同源染色体是指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态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做联会,所以联会的两条染色体一定是同源染色体。
12.(2022高一下·榕城期中)下列关于受精作用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受精时,精子头部质膜要与卵母细胞质膜相互融
B.受精时,精子与卵细胞的细胞核相互融合形成受精卵
C.受精时,卵母细胞释放相应物质,阻止其他精子的进入
D.受精后,受精卵中的DNA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
【答案】D
【知识点】受精作用
【解析】【解答】A、受精时,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质膜相互融合,A正确;
B、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后不久,里面的细胞核就与卵细胞的细胞核相互融合形成受精卵,B正确;
C、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紧接着,在卵细胞细胞膜的外面出现一层特殊的膜,以阻止其他精子再进入,C正确;
D、受精后,受精卵中的细胞核中的DNA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细胞质中的DNA全部来自母方,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受精作用:
(1)概念∶精子和卵细胞融合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受精作用。
(2)过程∶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紧接着,在卵细胞细胞膜的外面出现一层特殊的膜,以阻止其他精子再进入,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后不久,里面的细胞核就与卵细胞的细胞核相遇,使彼此的染色体会合在一起。
(3)实质:精子细胞核与卵细胞核的融合。
(4)结果∶①受精卵的染色体数目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其中有一半的染色体来自精子(父亲),一半的染色体来自卵细胞(母亲)。②细胞质主要来自卵细胞。
(5)意义∶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
13.(2022高一下·榕城期中)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和着丝点的分裂依次发生在( )
①四分体时期②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③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④两次分裂末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B
【知识点】减数第一、二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解析】【解答】根据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规律可知,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发生在②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着丝点的分裂发生在③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故答案为:B。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分裂Ⅰ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分裂Ⅰ: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分裂Ⅱ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14.(2022高一下·榕城期中)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小鼠,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不考虑变异),A和a、B与b两对等位基因何时发生分离( )
A.有丝分裂后期
B.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C.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D.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答案】B
【知识点】减数第一、二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解析】【解答】A、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分离的是姐妹染色单体上的相同基因,A错误;
B、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所以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和a、B与b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B正确;
C、由于第一次分裂后期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已经分离,故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细胞中一般没有等位基因,C错误;
D、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所以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和a、B与b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而减数第二次分裂细胞中一般没有等位基因,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分裂Ⅰ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分裂Ⅰ: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分裂Ⅱ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15.(2022高一下·榕城期中)已知白眼为隐性性状,一只白眼雄果蝇的基因型的正确写法为( )
A.XWYW B.XWY C.XwY D.XYw
【答案】C
【知识点】伴性遗传
【解析】【解答】AD、Y上应没有与白眼有关的基因,A、D错误;
B、白眼是隐性性状应由隐性基因控制,B错误;
C、XwY符合白眼雄果蝇的基因型的写法,C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在书写基因型时,常染色体上的基因不需标明其位于常染色体上,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需将性染色体及其上的基因一同写出。
16.(2022高一下·榕城期中)萨顿提出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利用了下列哪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 ( )
A.假说—演绎法 B.类比推理法
C.对照研究法 D.由简单到复杂
【答案】B
【知识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解析】【解答】ABCD、萨顿的推理,也是类比推理。他将看不见的基因与看得见的染色体的行为进行类比,根据其惊人的一致性,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ACD错误,B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萨顿用类比推理法于1903年研究蝗虫的减数分裂,提出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摩尔根利用假说-演绎法地1910年进行果蝇杂交实验,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萨顿假说内容: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也就是说,基因在染色体上。假说依据:基因和染色体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1)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也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2)体细胞中基因、染色体成对存在,配子中成对的基因只有成单存在,同样,也只有成对的染色体中的一条;(3)基因、染色体来源相同,均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4)减数分裂过程中基因和染色体行为相同。
17.(2022高一下·榕城期中)甲、乙、丙、丁4个系谱图依次反映了四种遗传病的发病情况,根据系谱图判断,可排除由X染色体上隐性基因决定的遗传病是(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危害
【解析】【解答】A、该遗传系谱图若是X染色体上隐性基因决定的遗传病,父亲患病、母亲正常,可以生出正常的男孩和女孩,与题意不符,A错误;
B、乙中女患者的父亲患病,可能是X染色体上隐性基因决定的遗传病,与题意不符,B错误;
C、丙中女患者的儿子患病,可能是X染色体上隐性基因决定的遗传病,与题意不符,C错误;
D、丁中女患者的父亲正常,不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基因决定的遗传病,与题意相符,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及其特点:
(1)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红绿色盲、血友病等,其发病特点:男患者多于女患者;隔代交叉遗传,即男患者将致病基因通过女儿传给他的外孙。
(2)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其发病特点:女患者多于男患者;世代相传。
(3)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等,其发病特点:患者多,多代连续得病。
(4)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先天聋哑、苯丙酮尿症等,其发病特点:患者少,个别代有患者,一般不连续。
(5)伴Y染色体遗传:如人类外耳道多毛症,其特点是:传男不传女。
18.(2022高一下·湖州月考)某成年女子是色盲基因的携带者,她的哪种细胞可能不含色盲基因( )
A.卵细胞 B.肝脏细胞
C.口腔上皮细胞 D.初级卵母细胞
【答案】A
【知识点】基因、DNA、遗传信息的关系
【解析】【解答】A、该女子是色盲基因的携带者,她产生的卵细胞可能不含色盲基因,也可能含有色盲基因,A正确;
B、肝脏细胞属于体细胞,都含有色盲基因的,B错误;
C、口腔上皮细胞属于体细胞,都含有色盲基因的,C错误;
D、初级卵母细胞是经过复制的染色体还没有分离的细胞,含有色盲基因,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对于个体而言,机体(除了生殖细胞外)的细胞都含有和受精卵一样的核基因,通过减数分裂得到的生殖细胞中的核基因是体细胞的一半,生殖细胞含有的基因跟受精卵是不同的。
19.(2022高一下·榕城期中)人的性别决定类型属于( )
A.XY型 B.XX型 C.ZW型 D.ZZ型
【答案】A
【知识点】伴性遗传
【解析】【解答】人属于哺乳动物,因此人的性别决定类型属于XY型。
故答案为:A。
【分析】决定性别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但是性染色上的基因不都与性别决定有关.基因在染色体上,并随着染色体传递,哺乳动物的性别决定类型属于XY型。
20.(2021高一下·嫩江期末)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中,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转化因子是( )
A.荚膜多糖 B.蛋白质
C.R型细菌的DNA D.S型细菌的DNA
【答案】D
【知识点】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
【解析】【解答】A、根据艾弗里的实验结果可知,荚膜多糖不能将R细菌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A错误;
B、S型细菌的蛋白质不能将R细菌细菌转化为S 型细菌,B错误;
C、R型细菌的DNA分子不能将R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C错误;
D、S型菌的DNA分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的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1.(2022高一下·榕城期中)下列关于生物遗传物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牛的遗传物质是DNA
B.除部分病毒以外,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C.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D.原核、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分别是RNA,DNA
【答案】D
【知识点】核酸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解析】【解答】A、牛是高等动物,属于细胞生物,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A正确;
B、除RNA病毒以外,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B正确;
C、整个生物界中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C正确;
D、原核、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因此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真核生物(包括细胞质、细胞核中)和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一定是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22.(2022高一下·榕城期中)科学家观察到染色体可以由亲代细胞传递给子代细胞,推测染色体可能携带遗传信息。染色体的主要成分包含DNA和蛋白质,那么,生物遗传信息的载体究竟是DNA还是蛋白质呢?下列研究成果中为DNA是遗传物质提供主要依据的是( )
①萨顿提出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平行关系
②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
③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④摩尔根及其学生的果蝇眼色遗传杂交实验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B
【知识点】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解析】【解答】①萨顿提出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平行关系,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
②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转化因子是DNA,从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③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在亲子代噬菌体中起延续作用的是DNA,而不是蛋白质,从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④摩尔根及其学生的果蝇眼色遗传杂交实验,从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所以研究成果中为DNA是遗传物质提供主要依据的是②和③,B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1、萨顿用类比推理法于1903年研究蝗虫的减数分裂,提出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萨顿假说内容: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也就是说,基因在染色体上。假说依据:基因和染色体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1)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也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2)体细胞中基因、染色体成对存在,配子中成对的基因只有成单存在,同样,也只有成对的染色体中的一条;(3)基因、染色体来源相同,均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4)减数分裂过程中基因和染色体行为相同。
2、艾弗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
(1)研究者:1944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等人。
(2)实验材料:S型和R型肺炎双球菌、细菌培养基等。
(3)实验设计思路:把DNA与其他物质分开,单独直接研究各自的遗传功能。
(4)实验过程:①将S型细菌的DNA与R型活细菌混合培养,其后代有R型细菌和S型细菌;②将S型细菌的多糖和蛋白质与R型活细菌混合培养,其后代都为R型细菌,没有发生转化现象;③DNA酶和S型活菌中提取的DNA与R型菌混合培养,培养一段时间以后,只有R型菌。
(5)结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体内的DNA,促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3、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研究者: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
(2)实验材料:T,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等。
(3)实验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4)实验思路:S是蛋白质的特有元素,DNA分子中含有P,蛋白质中几乎不含有,用放射性同位素32p和放射性同位素35s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直接单独去观察它们的作用。
(5)实验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6)实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4、摩尔根利用假说-演绎法地1910年进行果蝇杂交实验,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摩尔根研究白眼雄果蝇基因的显隐性及其在染色体的位置时采用的方法是假说演绎法,根据现象提出问题是白眼性状是如何遗传的,是否与性别有关?做出的假设是:白眼由隐性基因控制,仅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无对应的等位基因;演绎推理为:若假说成立,F1红眼雌果蝇测交的后代会出现红眼雌:白眼雌:红眼雄:白眼雄=1:1:1:1的结果;然后利用红眼雌果蝇与白眼雄果蝇进行测交,验证假设。
23.(2022高一下·榕城期中)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是( )
A.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
B.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C.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D.卡尔文研究小球藻光合作用的实验
【答案】B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发现史;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孟德尔遗传实验-分离定律
【解析】【解答】A、摩尔根的果蝇遗传行为实验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A错误;
B、赫尔希和蔡斯所做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B正确;
C、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发现了遗传定律,C错误;
D、卡尔文研究小球藻光合作用的实验发现了光合作用暗反应途径,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1、格里菲斯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
R型细菌一小鼠→存活;
S型细菌一小鼠→死亡;
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一小鼠→存活;
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R型细菌一小鼠→死亡。
证明了已经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一种“转化因子”,能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
2、艾弗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
(1)研究者:1944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等人。
(2)实验材料:S型和R型肺炎双球菌、细菌培养基等。
(3)实验设计思路:把DNA与其他物质分开,单独直接研究各自的遗传功能。
(4)实验过程:①将S型细菌的DNA与R型活细菌混合培养,其后代有R型细菌和S型细菌;②将S型细菌的多糖和蛋白质与R型活细菌混合培养,其后代都为R型细菌,没有发生转化现象;③DNA酶和S型活菌中提取的DNA与R型菌混合培养,培养一段时间以后,只有R型菌。
(5)结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体内的DNA,促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3、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研究者: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
(2)实验材料:T,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等。
(3)实验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4)实验思路:S是蛋白质的特有元素,DNA分子中含有P,蛋白质中几乎不含有,用放射性同位素32p和放射性同位素35s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直接单独去观察它们的作用。
(5)实验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6)实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24.(2022高一下·榕城期中)“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指 ( )
A.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是染色体 B.细胞里的DNA大部分在染色体上
C.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D.染色体在遗传上起主要作用
【答案】C
【知识点】基因、DNA、遗传信息的关系
【解析】【解答】由于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因此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故答案为:C。
【分析】DNA和RNA都可以作为遗传物质,DNA存在时只能DNA作为遗传物质,DNA不存在时RNA才能做为遗传物质,即只有在RNA病毒中RNA才能做为遗传物质。
25.(2022高一下·榕城期中)某双链DNA分子中,若甲链中(A+G)/(T+C)的比值为4,则此DNA分子中(A+G)/(T+C)的比值为( )
A.1 B.1/4 C.2 D.4
【答案】A
【知识点】DNA分子的结构
【解析】【解答】由于DNA中A与T配对,G与C配对,因此A=T,G=C,所以双链DNA分子中(A+G):(T+C)=1,A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DNA的双螺旋结构:
(1)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
(2)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
(3)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A-T,G-C,C-G,T-A。
26.(2022高一下·榕城期中)DNA分子具有多样性的原因是( )
A.脱氧核苷酸的五碳糖含有多种
B.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是多样的
C.磷酸和脱氧核糖的排列顺序是多样的
D.磷酸、五碳糖和碱基的连接方式是多样的
【答案】B
【知识点】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
【解析】【解答】DNA分子的多样性主要表现为构成DNA分子的四种脱氧核苷酸或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千变万化,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DNA分子的多样性:构成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虽只有4种,配对方式仅2种,但其数目却可以成千上万,更重要的是形成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可以千变万化,从而决定了DNA分子的多样性(n对碱基可形成4种)。
二、综合题
27.(2022高一下·榕城期中)下图为某单基因遗传病的家族系谱图。6号和7号为同卵双生,即由同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成的两个个体;8号和9号为异卵双生,即由两个受精卵分别发育成的个体。
(1)若用A、a表示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遗传因子,则7号的遗传因子组成为 。
(2)6号是纯合子的概率为 ,9号是杂合子的概率为 。8号的遗传因子组成为 。
(3)7号和8号再生一个正常男孩的概率为 。
【答案】(1)Aa
(2)0;2/3;Aa
(3)3/8
【知识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危害
【解析】【解答】(1)8号、7号的表现型正常,都有一个患病的孩子,根据以上分析已知,7号的基因型为Aa。
(2)7号的基因型是Aa,6号和7号为同卵双生,则6号基因型也是Aa,为纯合子的概率为0。3号、4号、8号个体的基因型是Aa,8号和9号为异卵双生,则9号基因型为1/3AA、2/3Aa,为杂合子的概率为2/3。
(3)7号和8号的基因型均为Aa,根据基因分离定律,则他们生一个正常男孩的几率=3/4×1/2=3/8。
【分析】1、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及其特点:
(1)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红绿色盲、血友病等,其发病特点:男患者多于女患者;隔代交叉遗传,即男患者将致病基因通过女儿传给他的外孙。
(2)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其发病特点:女患者多于男患者;世代相传。
(3)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等,其发病特点:患者多,多代连续得病。
(4)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先天聋哑、苯丙酮尿症等,其发病特点:患者少,个别代有患者,一般不连续。
(5)伴Y染色体遗传:如人类外耳道多毛症,其特点是:传男不传女。
2、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8.(2022高一下·榕城期中)下图是DNA分子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DNA分子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 ] 连接起来。
(2)[ ] 属于DNA的基本组成单位。
(3)由于[ ] 具有多种不同的排列顺序,因而构成了DNA的多样性。
(4)DNA在细胞内的空间构型为 ,它最初是由 提出的。
【答案】(1)9;氢键
(2)7;脱氧核苷酸
(3)8;碱基对
(4)双螺旋结构;克里克和沃森
【知识点】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NA分子的结构
【解析】【解答】(1)DNA分子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9] 氢键连接。
(2)7 脱氧核苷酸是由磷酸、碱基、脱氧核糖组成,属于DNA的基本组成单位。
(3)DNA内部碱基对的排列顺序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
(4)DNA的空间结构是规则的双螺旋结构,最初由沃森和克里克提出。
【分析】1、20世纪50年代初,英国科学家威尔金斯等用X射线衍射技术对DNA结构潜心研究了3年,意识到DNA是一种螺旋结构,女物理学家弗兰克林在1951年底拍摄到一张十分清晰的DNA的X射线照片,当威尔金斯出示了弗兰克林在一年前拍下的DNA的X射线衍射照片后,沃森看出DNA的内部是一种螺旋形结构,沃森和克里克继续循着这个恩路深入探讨,根据各方面对DNA研究的信息和他们的研究分析,沃森和克里克得出一个共识:DNA是一种双链螺旋结构,并构建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2、DNA的双螺旋结构:
(1)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
(2)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
(3)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A-T,G-C,C-G,T-A。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