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1.在美国,以哥伦布命名的州、城市、乡镇、历史景点多达几十处。站在世界一体化角度来看,美国人对哥伦布的评价最有可能是( )
A.“殖民强盗” B.“民族英雄” C.“移民之父” D.“救世之主”
2.新航路开辟后,从亚洲输入欧洲的香料比开通前“扩大了三十倍”,还有世界各地的新商品,如烟草、茶叶、咖啡、可可等在欧洲市场上流通,改变了西欧各国的经济地位。这主要是因为物种交流( )
A.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交流 B.削弱了土耳其的实力
C.推动了工业革命爆发 D.促进了欧洲社会转型
3.16世纪伊始,随着新航路开辟,一方面美洲的作物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等地生根发芽。另一方面也有许多新物种来到美洲。下列物种属于欧洲人带到美洲的是( )
A.小麦、燕麦、牛、马 B.玉米、马铃薯、番茄、花生
C.玉米、水稻、牛、马 D.马铃薯、番茄、花生、葡萄
4.16世纪以来,人口的迁徙也加速了疾病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仅美洲和大洋洲就约有1亿人死于欧洲人所带来的天花、麻疹和白喉。这一现象的出现( )
A.加速美洲原有社会结构解体 B.助力世界殖民体系迅速创建
C.导致世界人口分布趋于平衡 D.抑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张
5.美洲原本是一块“不为人知”的大陆,印第安人在此创造了独特的美洲文明。之后,这块大陆开始被植入欧洲文明和非洲文明。其中“非洲文明”的植入主要是通过( )
A.新航路的开辟 B.奴隶贸易 C.资产阶级革命兴起 D.工业革命传播
6.有学者描述16世纪西班牙塞维利亚的经济图景:从美洲掠夺来的金银被(意大利)热那亚人大量购买,而套利交换后又可作为手工业者的商业资本,使得他们能够获得从事手工业生产所需的原料,同时商人们又购买他们的产品并销往外地。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此时西班牙( )
A.经济丧失了独立性 B.工业革命时机成熟
C.殖民霸主地位确立 D.商品经济获得发展
7.1570—1780年,欧洲国家商船的运载能力发生巨大变化。依据下表内容,判断甲、乙两国分别是( )
国家 年份
1570 3670 1780
甲 232000吨 568000吨 450000吨
乙 51000吨 260000吨 1000000吨
A.英国、西班牙 B.荷兰、葡萄牙 C.英国、荷兰 D.荷兰、英国
8.有学者认为,明末以来,美洲的豆类、番茄、玉米、甘薯、辣椒、花生等作物向中国、东南亚等地区传播,以其丰厚的产出和充足的营养支撑着众多的人口,打破了传统的粮食结构。他把这些现象称为“餐桌革命”。“餐桌革命”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世界市场的形成 B.工业革命的开展
C.商业革命的影响 D.亚洲人口的膨胀
9.有学者指出,罗马教皇在西方殖民活动开始时就授予葡萄牙国王征服并永远奴役异教徒和不信教的人及占有其土地和财产的特权,甚至在香料贸易已不可救药地落入异教徒手中时,殖民者照样热衷于天主教事业。这表明,早期殖民活动( )
A.激化了欧亚宗教矛盾 B.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C.强化了商业贸易性质 D.以获得土地特权为主
10.《大国崛起》说道:“英国必须利用它的海军.挑战所有这些国家(西班牙、荷兰,法国)的权威和力量”。“强有力的君主制给英国带来了早期的辉煌、使英国走出了成为大国的重要一步。”据此判断,英国崛起( )
A.依靠和平方式实现 B.充分利用地理优势
C.依靠海外殖民扩张 D.得到王室强力支持
11.到16世纪晚期,欧洲水手把世界上的海港城市连在一起,并建立起世界贸易网络。17世纪,荷兰商人从南非进口小麦,从印度进口玛瑙贝,从巴西进口蔗糖。小麦养活了荷兰的国内消费者,他们更多地从事商人、银行家和手工业者的工作,从事农业的人越来越少了。材料反映了此时期荷兰( )
A.封建社会的解体 B.经济结构的变动
C.主导了世界市场的发展 D.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12.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西欧国家财富的重新分配和社会阶层的贫富分化,主要是因为( )
A.金银存量的增加导致通货膨胀
B.丰富的原材料降低了制造业成本
C.西欧的商贸中心由地中海转到大西洋沿岸
D.人们的商业冒险意识和财富观念增强
13.冲突与合作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双重奏。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印第安人在病床上死于欧亚大陆的病菌的,要比在战场上死于欧洲人的枪炮和刀剑下的多得多。这些病菌杀死了大多数印第安人和他们的领袖,消磨了幸存者的士气,从而削弱了对欧洲人的抵抗。
——摘自[美]贾雷德 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
材料二 到18世纪的后一段时期,规模巨大的洲际贸易已在历史上首次发展起来……大西洋贸易的规模尤为巨大,因为美洲大陆的种植园先生产了大量烟草和蔗糖,后来又生产了大量咖啡、棉花及其他商品,在欧洲出售。这种种植园实行单一经营,从而导致了繁荣一时的三角贸易:欧洲的朗姆酒、布匹、枪炮及其他金属制品被运到非洲,非洲的奴隶被运到美洲,美洲的蔗糖、烟草和金银被运到非洲。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与“印第安人”名称由来相关的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欧亚大陆的病菌被带到美洲大陆的后果。
(2)亚当 斯密认为“拥有美洲殖民地且能直接与东印度进行贸易的国家享受着这一巨大的贸易的全部荣耀与光辉”。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指出洲际贸易发展起来的政策因素并谈谈欧洲的扩张对人类命运的影响。
1.答案:C
解析:“殖民强盗”是站在受害国的角度来论述的,故A错误;“民族英雄”是站在哥伦布本民族的角度论述的,故B错误;“移民之父”从世界一体化的角度,反映了人员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体现了美国移民国家的特点,故C正确;“救世之主”过于拔高了哥伦布的历史作用,故D错误。
2.答案:A
3.答案:A
解析:欧洲人把欧亚大陆的马、牛、猪、羊、鸡等家畜家禽,小麦、燕麦、大麦、裸麦等农作物,橄榄和葡萄等水果引入美洲,故A项正确;玉米、马铃薯原产地都是美洲,与题干要求不符,故B、C、D三项错误。
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仅美洲和大洋洲就约有1亿人死于欧洲人所带来的天花、麻疹和白喉”可知,欧洲疾病传入美洲、大洋洲,造成土著居民大量死亡,这加速了美洲、大洋洲原有社会结构解体,故选A项;材料不涉及殖民体系的创建,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世界其他地区人口分布,排除C项;欧洲疾病传入美洲、大洋洲,造成土著居民大量死亡,加速美洲、大洋洲原有社会结构解体,有利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扩张,排除D项。
5.答案:B
解析:新航路开辟后的奴隶贸易,欧洲奴隶贩子把大量非洲黑奴贩卖到美洲,非洲的文化也随之传到美洲,美洲居民的饮食文化、艺术生活等也融入了非洲文明的元素,故B项正确;新航路的开辟是促进黑奴贸易发展的重要原因,并不是非洲文明植入美洲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资产阶级革命兴起和工业革命传播与非洲文明植入美洲没有直接的关联,排除C、D两项。
6.答案:D
7.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依据题干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世纪末,荷兰成为海上贸易的主要力量,17世纪中期,英国击败荷兰,其海上贸易日渐兴盛,18世纪,英国确立世界殖民霸权,成为海上贸易的霸主,故D项正确。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日渐走向衰落,这与题干数据不符,故B项错误。
8.答案:C
解析: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是20世纪初,此时是明末,故A项错误;明末大致是17世纪初,工业革命是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故B项错误;材料意思是欧洲、美洲、亚洲的交流加深,造成这一现象的是新航路的开辟,引发了“商业革命”,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人口的膨胀问题,故D项错误。故选C。
9.答案:B
解析:材料“罗马教皇在西方殖民活动开始时就授予葡萄牙国王征服并永远奴役异教徒和不信教的人及占有其土地和财产的特权”体现的是早期殖民扩张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欧亚宗教的矛盾,排除A项;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当时以劫掠财富为主,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宗教色彩,并非是单纯的商业贸易性质,排除C项。故选B项。
10.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强有力的君主制给英国带来了早期的辉煌,使英国走出了成为大国的重要一步”可以看出英国挑战西班牙、荷兰、法国得到了英国王室的支持,说明英国崛起得到王室的支持,故D项正确。ABC三项均在材料不能体现,排除。故选:D。
11.答案:B
解析:材料没有体现封建社会的解体,排除A;从材料信息“他们更多地从事商人、银行家和手工业者的工作,从事农业的人越来越少了”可以看出,荷兰殖民扩张促进了荷兰商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农业地位下降,反映了荷兰经济结构的变动,B正确;材料的时间是16/17世纪。此时世界市场的雏形不断拓展,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于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荷兰主导世界市场发展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完成了”说法绝对,排除D。故选:B。
12.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的开辟造成了价格革命,导致物价上涨,货币贬值,出现通货膨胀,使得封建主和下层人民的收入受到严重损害,而新兴的工商业资产阶级财富剧增,故A项正确。B项只能导致制造业主的收入增加,不会影响财富的重新分配和阶层分化,故B项错误。航运中心的转移只能使大西洋沿岸的商业资产阶级财富增加,故C项错误。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并不能导致西欧国家的上述变化,故D项错误。故选:A。
13.答案:(1)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后果:印第安人大批死亡,美洲文明被破坏,间接引起了黑奴贸易。
(2)因素:殖民扩张政策、重商主义。影响:一方面加速了欧洲资本的原始积累,另一方面加剧了殖民地的贫困和落后,迫使这些地区相继卷入了世界近代化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