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
教材分析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实验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选编《再别康桥》,本单元主要学习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歌。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写给母校——剑桥大学的一曲恋歌,表达了作者在即将离别母校时的殷殷的挚爱和深深的依恋之情。《再别康桥》表达离别情感的方式比较独特,可通过与其他著名的离别诗的比较,感悟《再别康桥》独特韵味。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对徐志摩有一定的了解,但是这种了解大多是宽泛的,甚至有些是从影视作品(如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得到的,因此,学生在接触《再别康桥》的时候,极容易简单地理解其中的离别情感,而无法揣摩到徐志摩在与康桥离别时的复杂情怀。 学生的兴趣点可能会放在首尾两节,放在徐志摩的情感世界上,教学中应好好把握学生的兴趣点,并由此切入,引导学生更加全面而深刻地解读作品。 诗歌的语言是含蓄的,所传达的情感也常常是含蓄的,学生很难充分理解诗歌语言的内涵,再加上对作者的了解不够深入,从而产生阅读障碍。 这首诗歌的学习难度并不大,学生会很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做一些更加深入的挖掘,体味出诗歌更为丰富的韵味。 学生刚升入高中,对诗歌鉴赏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初中的水平层面,应适当地引导他们从多角度去理解诗歌,多元化去鉴赏诗歌。
三、设计思想
依据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力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主体的积极思考、大胆创新,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更加全面而深刻地解读文本。 诗歌的欣赏应该是多元化的,因此,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不应仅仅拘泥于一些概念化的经验化的解读,在鉴赏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力求让学生从更深刻更新颖的层面去阅读文本。 “以读带讲”一直是诗歌教学奉行的教学准则,而《再别康桥》本身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学生对这首诗已经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只是学生不一定真的能够理解其中的丰富内涵,“以讲带读”或许可以帮助学生真正感悟这首诗的真意。 不为教一首诗而教一首诗,应力争通过对一首诗的解读,让学生走近诗人,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乃至内心世界。 基于以上的考虑,在教学中最好辅以多媒体,以提供更为全面更为广泛的相关信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解读作品,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有一定的收获。
四、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明确诗歌的意象、意境以及它们对于诗歌的重要作用;了解新月诗派的“三美”主张,欣赏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情感教育目标:领悟徐志摩与母校的深厚情感以及抒发情感的恰当方式。
3、能力培养目标:了解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以及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发挥充分的想象去感悟诗歌的意境;通过解读意象去把握诗歌的主旨;欣赏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再别康桥》是如何体现新月诗派的“三美”主张的?《再别康桥》美在何处?
2、《再别康桥》的意象选择非常独特,如何理解意象的独特之处?这些独特的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3、徐志摩为何对康桥情有独钟,仅仅是学生对母校的情怀吗?有没有其他原因.【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法:导入——诵读——拓展
学法:感受——思考——延伸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美丽的四月,注定了我们与志摩的这场约会,先来欣赏影片《人间四月天》。志摩离开我们已经86年了,但时间的流逝并没有减轻我们对他的思念。今天,让我们带着一份崇敬的心情,来品读他的名篇《再别康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集体自由朗读
2、学生个人有感情朗读
3、播放朗诵资料,让学生对诗歌进行整体感知。
三、抓住情感,把握全诗。
都说情感是诗歌的灵魂,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的眷恋、不舍,哪些章节体现了这种情感?
重点研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1、第二小节: “金柳” ——从色彩入手,分析康河的柳在作者心中的爱慕。为什么不说杨柳,绿柳而要说金柳?既与夕阳相映,(落日熔金,但是水里可能是金色的,给柳树披金似乎没见到过)金又是最富贵的一种颜色。这里的柳已经不是普通柳树了,而是代表着整个康桥,作者对康桥的感情至美如金!所以他选择了柳树最美的时刻来加以描绘,还把柳树比作新娘,连影子都是灿烂的,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的时刻,由此可见,康桥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2、第三小节:青荇——刚才讲到了柳,还是一种很美的植物,而且在中国人眼中,柳与离别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西安有个地方叫灞桥,是古代送别的地方,伤心不过灞桥柳。但这里的青荇,只是再普通不过的水草,而且还是在烂泥上,为什么徐志摩却愿意做这样的一条水草?
在这里,软泥让人们联想到泥的细腻与光滑,也很可爱,让人有亲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让你直觉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招摇一词表现了水草的快活与轻松。这种水草在柔波里招摇的意象,是诗人对自己在康桥幸福生活的隐喻。
本来很一般的景物为什么会在诗人的眼里变得如此美好?因为这些景物上寄予着作者对于康桥的无限留恋。柳草本无情,有情的是诗人,当它们变为诗人笔下的形象时,也就饱含了诗人的情感。这时候,我们就称作者笔下的这些景物为意象。如果没有负载这种情感,就只能称物象了。而这首诗是通过一组意象来表现作者情感的,那么它所烘托出的那种气氛,那种艺术境界,我们就称之为意境。
第四五小节:榆荫下的清潭——此刻的清潭被作者比喻为天上的虹,而且像虹一样的梦沉淀在浮躁之间,作者在曾经在康桥留下的三个梦自然也在其间。而作者用沉淀一词表明自己寄身于康河的一种愿望。想到梦,诗人的小宇宙爆发了,想要放歌。那么,诗人放歌没有?
第六小节:诗人没有放歌,因为梦正醒来,人要离去,哪还有心情放歌呢,于是诗人沉默了,康桥沉默了。
五、问题探究,延伸拓展。
1、设置问题:第一节和第七节部分中,分别找出一个词语来表达作者面对离别时的态度。
答案:“轻轻”和“悄悄”。
这两个词语由动作上的轻缓来映衬内心的沉静。也就是面对离别和无奈,作者选择的是平静接受,淡然面对。
对比研究:对比古往今来描写离别的诗词,看看《再别康桥》和其他描写离别的作品有何不同。(播放音乐《送别》引出另一首描写离别的诗歌,比较其与《再别康桥》的不同。)
2、创设情境,延伸思考:我们每个人在一生中总是会遭遇很多伤感的片段。而我们每个人是不是都能够用这种诗一般飘逸和洒脱的态度去面对呢?
六:课后作业
1、在朗诵的基础上背诵诗歌
2、 模拟离别的场面,写一首关于离别的诗歌,离别的对象可以是人、事、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