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国为民,国之大者
课 题 再别康桥 课时 1 授课人
学习目标 1.朗读诗歌,品味诗歌的语言,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陶冶性情,并激发他们对语言、文字、文学的热爱2.分析意象,感受诗人充溢于作品的真情3体会诗人对自然的爱,对自由的追求,对美的体悟,培养自己热爱自然、珍惜生活的高尚节操4. 与高考链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学习重点 通过分析意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 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总结答题模式
教学方法 自学、合作探究、总结 课堂类型 新授
课 堂 设 计
教学内容 功能与操作设计
【检测复习 5分钟】意象是指-------------------------------------------------的景、物。徐志摩,浙江海宁人,被誉为--------------,是------------派诗人。他的主要作品有诗集------------、-------------------、--------------、------------、等四部。3.请关注下面加点字的读音青荇( ) 浮藻 ( )沉淀 ( ) 长篙( ) 漫溯 ( )似的( )4.请关注下面加点字的字形,并在空白处抄写一遍。榆阴 斑斓 笙箫 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作别:告别B.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招摇:故意张大声势,引人注意C.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彩虹似的梦:暗指诗人往日的美好理想 D.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漫溯:随意地逆流而上答案B(“招摇”意为“摇动、摇摆”的意思。)6.下列各项中,诗歌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B.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C.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D.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答案.B(应为“在我的心头/荡漾”。)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茅盾说他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人”,他以后的继承者未见有能望其项背的。B.诗人在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展纸执笔,信手拈来,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C.他完全沉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临到他要离开伦敦的前夕,在一个美丽的黄昏,他漫步于康桥,举步维艰,写下了这首诗。D.夕阳下流淌的康河,波光潋滟,栩栩如生,河畔的金柳姿态婀娜如妩媚的新娘,动人心弦。答案.A(B项“信手拈来”指随手拿来,多形容写文章时能得心应手地运用词汇和选用材料,而此处应指思路畅通。C项“举步维艰”形容行动困难或生活艰难,与语境不符。D项“栩栩如生”形容生动逼真,与语境不符。) 功能:,检查预习掌握情况,为新授做好准备。操作:1、学生独立完成 2、订正方式:同座同学相互订正;提问同学答案; 3、疑难问题处理:出示答案的同学进行讲解;其他同学纠正答案,并进行解释; 4、教师对重点问题的强调
【情境导入 2分钟】歌曲《再别康桥》郝红岩歌词:人生总会有许多梦想 借我一双勇敢的翅膀 我想变一只小小蝴蝶 飞入那摆满书本的窗 再见呐 说好在康桥相见 挥挥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多想呐 可以神通万千 去看看 你的容颜 你那未完的诗篇 再见呐 神秘的沙扬娜拉 闭上眼 感悟世界的万变 或许我 有一天能够如愿 穿越时空 你在眼前在这首歌中,隔着岁月的河流,歌者想要穿越时空,与诗人相见,今天,我们不能穿越,但我们可以走进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去拜访诗人,了解诗人 功能: 通过歌曲,引发学生对诗人产生浓厚的兴趣操作:播放歌曲,聆听歌词
【自主学习 12分钟】一、 听朗诵,体会诗歌的美,分析美在何处?音乐美: A,押韵:来,彩;娘,漾;摇,草;虹,梦;箫,桥;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C,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 绘画美:语言色彩艳丽,多幅画面组成意境美二 、反复诵读诗歌,找出诗歌中的意象及特点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筙自然景物三 、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原因是什么)总结:对母校的热爱、留恋和依依不舍,离别的惆怅原因:康桥情结 功能: 通过聆听朗诵和自我诵读完成对诗歌的学习操作:1、聆听朗诵录音,完成题目一2、学生反复诵读诗歌,完成题目 3、教师巡视学生学习情况-发现主要问题,为下一步教学的开展调整策略。图片展示诗人与康桥的关系
【合作探究 8分钟】问题1:什么是意境?意----指主观情感境----指客观景物(意象)意境:(景 境 情)是人物的主观思想情感和客观景物完美的融合,且形成一幅具有个性色彩的艺术画面,即称为有意境。问题2:关于“诗歌的意境”这样的问题,我们都需要答什么,总结出答题模式?诗歌通过----------------------等意象,描绘了一幅--------------的画面,营造了-------------------的氛围(意境),抒发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功能: 通过问题的研究与解决让学生掌握此类题的答题模式操作: 1、以小组为单位,同学之间共同研究,相互探讨 2、教师参与到各个学习小组之中,适当提示。
【交流展示 10分钟】各小组分别给出自己的答案【教师评议 8分钟】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评议和总结,并结合《再别康桥》进行适当的引导讲解 功能: 通过学习成果展示,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争取达成对问题的解决,教师通过展示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情况。操作:1、小组派代表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进行讲解,小组成员进行补充。2、其他小组进行质疑或提出新的解决方法3、教师认真倾听学生发言,捕捉有效信息(正确的、错误的),适当介入。功能: 通过教师有针对性的评议,获得重要的结论、方法、规律。操作:1、对学生展示的有效重要信息进行剖析,形成重要结论。 2板书结论内容………
【巩固练习 5分钟】诗歌鉴赏天净沙 秋思 马志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问:试分析这首诗的意境?答:诗人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这些景物描绘出一幅深秋僻静萧瑟的村野图,营造了一种苍凉凄苦的氛围,抒发了漂泊天涯的旅人孤独悲凉的愁思。总结:从题目入手,总结诗歌中心思想,结束课程结束语一般的离别诗写的是与人的离别,而这首诗则写的是与“康桥”的别离,诗的内容部分却写的是康河及周围的景物,景物本身是没有离情别绪的,所以在此,诗人作别的“康桥”实则是一种象征,它象征的是诗人的母校。是诗人在此遇到的一些人、一些事,是诗人的一段生活经历,一段美好的记忆,诗人是在向它们作别,所以有喜悦,有热爱,有留恋,有依依不舍,也有离别的惆怅。因为康桥及它所代表的一切在诗人的心中是独一无二的,诗人用这样一首诗将它变成了永恒。 功能:巩固鉴赏诗歌意境的答题方法操作:1、学生独立完成 2、提问同学答案; 3、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正确答案升华情感认知
教学反思: 一节课成功与否,重要的在于学生参与了多少,学会了多少,将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他们去参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在紧张与欢乐,积极与主动中掌握住知识,同时体会到美,这就是诗歌的魅力,也是诗歌教学的目的所在。
课后作业
A类 选取“再别康桥”中的一幅图改写成现代散文 A类为必做B类为选做
B类 将“再别康桥”改写成一篇现代散文
PAGE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