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狗包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仔细揣摩质朴的语言中传达的真挚深沉的情感。
(2)学会自我反省,提升人生境界。
(3)分析语言的特点,体味“言浅意深”的艺术效果。
2.过程与方法
(1)合作学习,把握作品的细节,了解、品味作者的语言魅力。
(2)探究与活动,挖掘作品深层次的内涵。
(3)思维训练,帮助学生确立阅读文学作品时体会与感悟的思想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特定历史时期人性扭曲的状况,感受作者忏悔的勇气、气度与真挚而深沉的情感,提升自我的人生境界。
【教学重点】
领悟作者深刻的思想和真挚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自我解剖、深刻反省及对“文革”的批判。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入
寒夜中,斗志激扬追觅繁星,誓除黑雾急呼雨电
憩园里,闲情难有再擎爝火,彰显大家光照春秋
这是一副纪念一位中国文人的挽联。这副挽联,不仅概括了他一生的追求,还融入了这位文人一生中8部代表作品。这位中国文人是——巴金。
虽然早被认为是20世纪不多的几位文学大师之一,但巴金从来不认为自己为文学而文学,甚至从不以文学家、作家自居。他认为自己的写作就是为了说心里话,发出内心的呐喊。
被誉为中国当代散文“里程碑”的《随想录》便是巴金直面“文革”灾难、正视人格扭曲、再现历史真实,说真话、表真心的典范之作。今天,我们一起来拜读《随想录》中的名篇《小狗包弟》,品味他被誉为“20世纪中国的良心”的个中真意。
二、明确教学目标
三、完成课前作业
(一)字音
(二)内容梳理
1.概括段落大意
引子(第1段)——艺术家与狗的故事
开端(第2段)——包弟的来历
发展(第3—6段)——七年相处
结局(第7—9段)——痛别包弟
尾声(第10—13段)——深深忏悔
2.分析第1段
(1)开篇为什么写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意义)
①引出话题,引出下文。(结构上)
②与巴金的故事相对照,暗示类似的事是普遍的,深化主题。(内容上)
③奠定全文的情感基调
3.分析第2—6段
(1)小狗包弟的形象?是只什么样的小狗?
正面描写:第2自然段“狗来了……不停的作揖”
第3自然段“它不咬人……引客人发笑”
侧面描写:第3自然段写“日本作家由起女士在两年之后仍然对包弟念念不忘”
第4自然段“萧珊在三年困难时期,每次出去吃饭都带骨头回去喂包弟。”
第5自然段“听妹妹们说……等我们出来”
总结:可爱、聪明、通人性……
(2)为什么要突出小狗包弟的这些特点?
越可爱、越聪明,越舍不得抛弃,就更加加剧了小狗包弟在文革中不能幸免于难,表现文革的残酷。
4.分析第7—9段
(1)那么可爱的小狗,为什么会变成作者的包袱?
①小狗身份:日本种小狗、瑞典旧主人
②那个年代,养狗是奢侈的,会引起很多人的注意(联系前文艺术家获罪的原因:“里通外国”,是个反革命。)
(2)为什么说不能作为礼物送出?
①包袱
②表现了人人自危,为求自保的社会现实
(3)课文主要写了2个故事(艺术家和小狗的故事、巴金和小狗包弟的故事),请同学们将故事的主人公和情节对比一下。
相同:写人和狗之间的故事
不同:(前)写狗的忠诚
(后)写人的背叛
作者自责的必然性和忏悔的必要性
5.分析第10—13段
(1)概括小狗送走之后作者的内心变化。
轻松(身)——沉重(心)——自责
(2)为什么轻松?
包袱解除(红卫兵开始上街抄四旧,小狗包弟一直是包袱,让作者终日胆战心惊,害怕小狗会给自己带来灾难,为了保全自己送走包弟,没有了包袱,作者感到了轻松。)
(3)又为什么沉重?
①为求自保,将相处七年的、有深厚情谊的包弟牺牲掉
②想象包弟惨死,深深地愧疚
③内心自责,背上沉重包袱
6.作者感情的起伏变化
引子: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悲伤感慨
开篇:来历,七年相处————欢快愉悦
发展:文革来临,不知如何安排包弟————忧虑无奈
送走包弟————轻松解脱
结局:之后不得心安————沉重恐惧
尾声:至今不能心安————歉疚忏悔
四、引导探究
1.你怎样看待巴金把包弟送上解剖台这一行为?
①养狗可能会被当做是小资情调
②这只小狗的来历非同寻常,甚至可能被定为“里通外国”的罪名
③为了保全全家人,不得不把包弟送上解剖台。故而巴金做出这样的选择,实在是出于无奈。(文革是包弟走上死路的根本原因)
文革简要回顾
包弟如此聪明伶俐、有情有义,因为“文革”失去了生命。小狗的结局尚且如此悲惨,生活在“文革”时期的人的命运又会如何呢?(彭德怀“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刘少奇、老舍、杨朔、翦伯赞)
(在“怀疑一切”“打倒一切”的盲从的所谓的革命浪潮声里,他们被打为“走资派”“反动派”)那么巴金呢?
巴金在十年浩劫中的大致经历:
放弃包弟并没有换得保全一家人,1968年8月,巴金被关进牛棚改造,随后经受了大字报、挂牌游街等形式的批斗。
1970年,到农村改造,掏大粪、喂猪、背稻草、种地……
1972年,妻子萧珊在饱受精神折磨后患上癌症,病逝。
巴金的儿子在劳动改造的过程中也饱受精神和肉体上的折磨,性格变得内向抑郁,疾病缠身。此时,巴金69岁。
巴金曾在《病中》一文写道:“当姚文元拿着棒子的时候,我给关在牛棚里除了唯唯诺诺之外,敢于做过什么事情?十年间我不过是一条含着眼泪等人宰割的牛。”
小结:
社会是病态的社会,政治是高压的政治,人性是扭曲的人性。十年文革,十年浩劫,给多少人留下了累累不可弥合的精神创伤。即使一条小狗,也可能摆脱不了“文革”无情的迫害,比如包弟,比如艺术家邻居的小狗。
2.“文革”是杀死小狗真正的罪魁祸首,巴金当时的选择实属迫不得已。然而,这位世纪老人却主动地背上了这个精神上的包袱,对一只小狗欠下了一笔十三年零五个月的心灵债。从巴金的歉疚和忏悔中,我们看到了巴金怎样的品质?
①巴金对小狗包弟的歉疚与忏悔,不仅体现出他的善良和人道主义精神,更是对“文革”这场惊心动魄的大骗局的揭露,进而警醒后世不要重演这样的灾难。巴金认为,他具有这样的责任。而这,或许正是他被誉为“20世纪中国的良心”的重要原因。
②姑不论“文革”的动机是好是坏,单看“文革”的过程,残酷而又荒唐,可是竟然有那么多人盲从荒唐,足见当时许多人中了这种荒唐愚昧思想的流毒。故而,破除思想的禁锢极为重要。这充分体现出巴金的反省包容了对历史和未来的更大的忧虑。
【延伸】无独有偶,1970年12月7日,曾经的反对德国纳粹的英勇斗士、时任德国总理的勃兰特在波兰首都华沙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不由自主地下跪,这在当时被誉为“欧洲约一千年来最强烈的谢罪表现”。
这一跪,代表一个国家和民族深深的忏悔,它的份量重如泰山。
这一跪,淡化了饱受纳粹蹂躏的波兰人民沉积在心底的愤怒,他们为勃兰特的举动感动得热泪盈眶,为德国重返欧洲,赢得尊重,回归正常的发展道路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国度不同,时代不同,对象不同,但他们的歉疚与忏悔,殊途同归)
五、释疑拓展
本文思想内容最深刻的地方,是揭露“文革”的罪恶,那是个非人的年代,缺少人性和温情,更缺少宁静的气氛。对于没有经历和经历过的人都是一场噩梦。能够反映文革的素材很多,为什么要选一只小狗?
①小狗虽小,也是有血有肉的,都应该得到生存权,免受侵害;
②狗是人类的朋友,能与主人同生死共患难。特别在动乱的年代,人情殆尽,亲友疏远,狗反而能反衬出人世间的残酷凄凉,反映无情的万般世相;
③一只狗尚且如此,可见文革的涤荡人性,使多少人因此深陷苦难和不幸,抨击揭露疯狂荒诞的岁月;
④巴金与狗的故事悲哀在心灵,是一种精神折磨,他写的不仅仅是小狗(实),还是自己的心路历程(虚)。心灵是主要的,狗是次要的。写小狗是实写,写心灵是虚写,写虚要以写实为基础。【以小见大】
六、课文小结
有人说:“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巴金老人正是因为他承受的磨难才能清醒地看待社会,才能真诚地面对自己,才能坦荡地走完一生。
一个世纪的生命长河,淌过崇山,流过峻岭,穿过峡谷,在2005年10月17日19时零6分这一刻停留了。然而,熔铸在他作品中的仁爱与忠诚、正义与自律,以及他的人道主义将永远闪耀着生命的光辉。最后,让我们一起大声朗读《感动中国2003巴金颁奖词》来结束这堂课吧。
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地行走,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他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
——感动中国2003颁奖词
板书设计:
文革
艺术家与狗:有情有义────────────────────被打后拒食而死
(横向对比)
纵向对比 狗的忠诚、人的背弃 政治高压、人人自危
聪明可爱 文革 勇于反省
巴金与包弟:善解人意 讨人喜欢──────送上解剖台 怀念、歉意 坚守良知
有情有义 甘当责任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