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狗包弟》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整理并积累一些关于巴金及其作品的知识资料;了解一些有关“文革”期间的历史事件及社会情况;学习借鉴文章中对比、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精读课文,引导学生查阅背景资料,包括与作者巴金以及“文革”相关的作品、图片、视频等,通过资料的拓展,推动学生对课文的深刻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认识文革给人带来的巨大的身心伤害,感悟作者敢讲真话、严于剖析自己的精神。
教学重点:
学会正确评价作者抛弃小狗包弟的行为。
教学难点:认识文革给人的身心带来的巨大伤害,理解作者忏悔的意义。
课时:
1课时
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1、教学环境:多媒体及网络环境;
2、教学资源:自制的ppt课件、课外搜集的资料。
教学程序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叶剑英关于文革损失的统计:“文化大革命死了两千万人,整了一亿人,浪费了八千亿人民币。” ──(转引自《往事──1966写真》)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借小狗命运来反映文革的文章《小狗包弟 》。
(二)认识包弟形象
1文章那些段落描写了包弟?包弟有何特点?
明确:包弟聪明可爱忠诚通人性。
2包弟最终命运如何?
在文革中成了我家的包袱,最后被送上解剖台。
(三)认识文革时代
1:包弟为什么被送上解剖台?
明确:包弟的原因:日本种的,有过瑞典旧主人
作者的原因:半靠边
时代的原因:文革
2:结合内容分析文革的时代特点
第一段:艺术家和狗的故事
艺术家的遭遇是:逃,揪,说,打,批,斗,拖
周围人的反映是:掉开头去
小狗的反映是:叫,扑,闻闻,舔舔,抚摸
总结对文革的认识:暴力、恐怖、可怕、没有法制、没有安全、没有尊严、人情冷漠、人性扭曲
第七段:抄四旧时,晚上附近的小孩经常打门大喊大叫,说是要杀小狗
总结认识:孩子被环境熏染,变得不再单纯可爱,而是充满了暴力。
第9段:抄家,人们拿着东西进进出出,一些人在大声叱骂,有人摔破坛坛罐罐
总结认识:尊严被践踏,财产被破坏,隐私不再存在
(四)认识作者形象
1作者送走包弟之后的心情如何?找出内容并分析
我反而感到轻松,真有一种甩掉包袱的感觉
我又觉得我不但不曾甩掉什么,反而背上了更加沉重的包袱
我再往下想,不仅是小狗包弟,连我也在受解剖
2下面的文字作者解剖了出了自己什么样的人性弱点?
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我就这样可耻地开始了十年浩劫中逆来顺受的苦难生活。一方面责备自己,另一方面又想保全自己,不要让一家人跟自己一起堕入地狱。我自己终于也变成了包弟,没有死在解剖桌上,倒是我的幸运。
自读,思考,交流
自私,无情,怯懦,胆小,不敢承担责任,逆来顺受
3该如何诵读?哪些需要重读?
羞耻 瞧不起 不能原谅 可耻
我 自己
4在诵读中体会作者的形象
勇于自责 勇于反省 真诚 敢说真话 敢于承担责任
5齐读2003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
(五)思考作品的现实意义
本文是对文革的反思,这篇文章对我们现实有何借鉴意义呢?联系自己的生活,学习谈谈你的看法
引导学生从个人层面,人与人相处方面,国家,社会方面思考
1要善于反省,勤于关照自己,避免做错事做坏事,以免良心负债。
2我们要尊重动物,善待生命,建立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关系。
3人与人要友善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呼唤民主法治,反对政治专制文化专制,提防在高压状态下良心丢失,人性扭曲。
5解剖自己弱点,解剖民族弱点,不是为了揭伤疤,而是提醒人们勿忘历史,反思历史。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唯有反思,我们的国家才能进步,民族才能发展。
(六)总结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冥思厅中的纪念文字:
让白骨可以入睡,
让冤魂能够安眠,
把屠刀化铸警钟,
把逝名刻作史鉴,
让孩童不再惊恐,
让母亲不再泣叹,
让战争远离人类,
让和平洒满人间
(七)作业
写出学习本文的感受,3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