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10.短新闻两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10.短新闻两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10 22:46: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 第10课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所蕴含的情感和深远内涵;
2、品读文章的语言和精彩的细节。
【教学重点、难点】
品读文章的语言和细节描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重现历史
播放视频《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录片片段及PPT图文展示。
13年后,美国《纽约时报》记者罗森塔尔到此参观,写下了《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文章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作者因此荣获“普利策新闻奖”。
2、关于“普利策新闻奖”
普利策新闻奖是根据美国报业巨头约瑟夫·普利策的遗愿于1917年设立的,逐步发展成为美国新闻界的一项最高荣誉奖。目前,普利策奖成为全球性的一个奖项,被称为“新闻界的诺贝尔奖”。
3、激疑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新闻,能否告诉我,它凭什么获奖?
二、品读文本
1、新闻的视角看文本
新闻有三个主要特征,真实性、时效性、可读性。这篇新闻真实吗?有时效性吗?
这种真实,足够具体吗?足够彻底吗?对于奥斯维辛那段惨绝人寰的历史真相,它有足够具体和足够彻底的呈现吗?作者对那些残酷的真相点到即止,甚至刻意回避。显然,真实性不是它的优势。那么,时效性呢?够不够及时?在千百篇相关的新闻报道之后,就连作者自己都说“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所以,显然,时效性也不是它的优势。
它到底凭什么获奖?可读性。
2、本文的“可读性”
①景物描写,以乐景写哀情。开头的景物描写很好,眼前的景象跟历史的记忆形成鲜明的对比,温馨的氛围反衬了曾经的悲惨,感觉到一种淡淡的凄凉。历史与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历史本是沉重压抑的黑白,现实却是阳光明媚,绿草如茵,还有孩子们在追逐游戏。这曾是一个负载了深重罪恶的人间地狱,它怎么可以转眼变得如此阳光明媚?它应该是一个永远让人忏悔的地方,怎么可以转瞬就变得快乐温馨?这是作者内心深处的感触,情绪充沛的文字将读者也带入情境。用这样明媚的景象来表达悲伤情绪的手法,在古诗词中也经常运用,叫什么?以乐景写哀情。
②侧面描写的角度。作者的语言很平和,他没有具体地去写那些惨不忍睹的画面,却花很多笔墨在写参观者,写他们的反应。透过参观者的表情和心情,来委婉含蓄地表现画面的惨不忍睹,这样的描写叫什么?侧面描写。这就是角度!换个角度,就有了不同的效果。
③细节描写,特写镜头。关于姑娘的描写很好。“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细节。如果用电影拍摄的手法来说,可以叫镜头。对准人物的面部进行近距离的细致刻画的镜头,叫特写镜头。
她的笑容,她的梦想,她青春的生命,在地狱一样的集中营里,显得格外炫目,这样写有什么样的效果?让人感觉到和平的宝贵、生命的珍贵。这个人物被作者刻画得越可爱,她的死才会让读者觉得越可惜。对那些扼杀她生命的纳粹,我们才会觉得越可恨。
④标题设置悬念。“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就让读者感到很好奇,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反而很想读下去,看他写什么。悬念!标题就设下了悬念,特别吸引读者。
⑤强烈的反差。“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我感觉到生与死的对比和反差。废墟下面是死亡,上面是生命。特别震撼的感觉。知道雏菊的花语是什么吗?是天真,纯洁,梦想,美,还有爱。都是世间最美丽的。今天废墟上面的一切都是他们曾经的梦想,可是他们自己却成为了这梦想下面的土壤。
⑥罗列数据。一个是第5自然段最后一句说到的“400万”,这样惊人的数据;一个是第10自然段说到的长条盒子,“6英尺宽,3英尺高”。包括后面的交代“每夜要塞进去五到十人睡觉”,是吧?作者在用数据说话。数据是最有说服力的。
⑦结构呼应。文章的结尾,有什么特点?回到了现实。呼应了开头!再次描绘那个阳光明媚、绿草如茵、孩童嬉戏的画面,两幅完全相同的画面,首尾交叠,有什么效果?呼吁人们珍爱和平,珍爱生命。这不仅使全文结构收尾圆合。“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呼应首段,反复展现今天布热金卡的安谧、秀丽的风景,同时提醒人们“前事不忘,后世之师”,要百倍珍惜今天的自由与和平,幸福和和谐。
颁奖词:《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闻“零度写作”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它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
三、拓展延伸(战争与儿童)
PPT投影图片《饥饿的苏丹》
1993年苏丹战乱频繁的同时发生了大饥荒,南非摄影记者凯文·卡特(Kevin Carter)来到战乱、贫穷、饥饿的非洲国家苏丹采访。一天,他看到这样一幅令人震惊的场景:一个瘦得皮包骨头的苏丹小女孩在前往食物救济中心的路上再也走不动了,趴倒在地上。而就在不远处,蹲着一只硕大的秃鹰,正贪婪地盯着地上那个奄奄一息的瘦小生命,等待着即将到口的“美餐”。凯文卡特抢拍下这一镜头。凯文·卡特赢得1994年普利策新闻特写摄影奖的作品。
PPT投影图片《土耳其沙滩》
这个倒在海滩上的孩子名叫艾兰·库尔迪,是一个3岁的叙利亚小男孩。他因为自己国家战乱,向加拿大申请难民签证被拒绝,迫不得已和家人搭上了难民船前往欧洲避难,但由于乘坐的难民船严重超载,不幸在途中遇上翻船事故死亡,他的尸体被冲到了土耳其的沙滩上。与他一同溺亡的还有他的母亲拉赫曼和5岁的哥哥加利普。
看到这两幅图片,结合今天的这篇文章,你们有什么感想呢?
明确:儿童是天真的,他们不知道历史的沉重,儿童是世界的未来我们更应该在他们长大后告诉他们人类历史上曾经的罪恶,我们不仅要铭记住历史,更应当在对历史的反思中,呼唤人性与善良,呼唤良知和对生命的尊重,在孩子们,在每一位生者的心中播种下文明与自由的种子,善良与良知的种子,让人性之花、尊重生命之花在每一位生者心中绽放。
四、课堂小结
虽然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已经72年了,但战争的阴云仍挥之不去,人类的惨剧时刻都在上演。前几天,英国曼彻斯特体育场的爆炸声又一次震惊了世界。
今天,我们重温《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让我们再次铭记人类的灾难,捍卫人性的尊严,珍惜和平的生活。
(下课)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