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
摘要:以往常见的新闻作品大都是以客观的形式报道事实为主要特征,而《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既报道事实,又抒发情感。教师重在引导学生分析教材和把握情感。
关键词:赏析细节、零度写作、生命、和平
教材分析: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必修一第四单元的一篇新闻作品。这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这篇新闻独辟蹊径,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作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字里行间灌注着个人的情感。
学情分析:
对于新闻作品的学习,我们要分清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在此基础上,去粗取精,抓住有用信息。在学习《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其它新闻作品,但这些作品大都是以客观的形式报道事实为主要特征。而《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既报道事实,又抒发情感。这篇新闻的教学面对的又是高一学生,高一学生是很感性的,因此,教师在教材分析和情感把握上的引导是很重要的。
教学重点、难点:
1、赏析文本中参观者的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2、了解新闻的“零度写作”原则,学习作者突破新闻“零度写作”原则的手法。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生命、追求和平的道德情操。
课型:新闻类的文本教学。
教学时间分配:1课时。
教学准备:学生课下搜集一些关于二战中残酷暴行的资料。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点拨法、引导法、讨论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以一首波兰的小诗激情导入:
我的故乡有百万坟墓,
我的故乡让战火烧尽,
我的故乡是多么不幸,
我的故乡有奥斯维辛。
二、教师简介二战中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发生的令人发指的残酷暴行,给学生强烈的情感冲击。
三、整体感知: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参观者参观了哪些地方?参观这些地方时他们有什么样的表现?请同学们用笔在文中把相关的句子划出来。
四、教师引导学生鉴赏细节描写:
1、文中写到“在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2、“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她的梦想是什么呢?
3、文中说,“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人们一般是为什么作祷告?为什么这里没有作祷告的地方?
4、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到“这里居然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孩子们在追逐嬉戏”,这有什么表达效果?
五、这篇新闻和同学们平时看到的新闻有什么不一样?在此,教师介绍作者突破新闻“零度写作”的方法。
六、拓展探究:
请你给本文的题目“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加一个标点符号,为什么这样加?
板书设计:
反对战争
零度突破 -------热爱和平
珍惜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