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两则:别了,“不列颠尼亚”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特写新闻的特点。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3、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学习本文用词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2、了解本文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特点。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
1、掌握新闻的基本知识。
2、欣赏特写新闻的语言,品味文中蕴含的丰富感情。
3、学习特写新闻的表达技巧,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
1、了解特写新闻的特点。 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3、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
1、自主、合作、交流。 2、听读、品读、感悟、讨论。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投影香港地貌照片)
以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这件重大历史事件导入。
二、研习课文
1、学生听范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发现并及时纠正自己的读音错误。
2、复习新闻知识:(投影)
⑴ 什么是新闻?
一篇新闻应具备五个W一个H,即WHEN(时间)WHERE(地点)WHO(人物)WHY(原因)WHAT(什么)HOW(结果、意义)等六个要素。
广义:消息、通讯、评论、特写、访问记、报告文学等。
狭义:消息
特写新闻:
⑵ 新闻(消息)的结构:
标题(引标、正标、副标)、
导语(新闻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一般称为导语,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者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
主体(主体是导语之后,具体展开新闻事实的叙述,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
背景,背景材料是新闻的从属部分,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这篇课文就有不少背景材料。
结语。有时可无,揭示事实的意义,影响,发展趋向等,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3、快速阅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根据新闻的结构特征,理清思路:
导语(第1自然段)。
主体(2~10自然段)
结语(11段)
4、新闻是事实的报道,香港回归又是世界瞩目的大事。请细读文章主体部分,找出这篇新闻写到了几个场景的事实?以什么顺序来写的?(投影)
第一层(第2~3段):下午4∶30分,港督府告别仪式(第一次降旗)。
第二层(第4~7段):晚6时15分,添马舰东广场告别仪式(第二次降旗)。
第三层(第8~9段):子夜时分,交接仪式(降旗与升旗)。
第四层(第10段):零点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三、认真品读文本,思考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投影展示)
1、文章的标题往往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中心,新闻标题更是如此。思考并讨论这篇新闻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的用意所在,填写表格。
独特之处 表达效果
句式
修辞
含义 表层含义
深层含义
2、学生阅读“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一个多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讨论:能否将句中划线的词语互换?为什么?在这则新闻稿中,为什么要插入一段关于港督府的叙述?如何理解这些句子?
3、学生阅读第五自然段,讨论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4、齐读并体味新闻的最后一段“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为什么把时间精确计算到“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如何理解“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四、体味特写新闻的表达技巧:
⑴ 现实与背景有机融合
⑵ 在事实叙述中加入细节描写
五、课堂小结:略 (投影播放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交接仪式录像)
六、迁移训练
1、“落后就要挨打”。香港离开祖国150余年,直到1997年7月1日才回归祖国母亲的怀抱。1999年12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又对澳门重新行使了主权。今天,我们又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道上。联系这些史实,再读新闻,你会有怎样的感悟呢?请写出来读给自己的好友听。
2、前天学校举行了迎新春文艺汇演活动,请你以一名学生记者的身份,把这件事写成一则新闻,争取发表到学校的网站上。
七、板书设计
别了,“不列颠尼亚”
导语:末任港督离港,英国殖民统治结束
下午4时30分 告别仪式 第一次降旗
主体: 晚6时15分 告别仪式 第二次降旗
子夜时分 交接仪式 降旗与升旗
零点40分 “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结语:156年5个月零4天的英国殖民统治结束
PAGE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