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2.诗两首《再别康桥》(共5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2.诗两首《再别康桥》(共53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10 23:09: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3张PPT)
徐志摩
“再也没有比研究徐志摩更容易的了,因为他把什么都写了下来;然而,再也没有比研究徐志摩更难的了,因为他把什么都写了下来,你还要写什么呢!”
——韩石山《徐志摩传》
一、生平简介
徐志摩(1896-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浙江海宁人,原名徐章垿。笔名:云中鹤、黄狗、南湖、仙鹤等。志摩是他离开北大到美国留学时改用的名字,志在王摩诘(王维)。
早年留学欧美,深受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和个性解放思想的影响,形成独特的人生观:追求爱、自由和理想的美。
1922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教授。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其诗语言清新,韵律和谐,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著有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等。
1931年11月因飞机失事遇难。
1897年1月15日出生于浙江硖石一个大富商家庭。
徐志摩的家庭在当时是很有影响的
(本应直接连接嘉兴杭州的铁路因徐家影响弯道硖石)
徐志摩因得天独厚的条件,从小就可以上新式学堂,天性聪慧,兴趣广泛,好交友。
1910年入杭州府中学堂开始接受新学
1916年入北京大学法科
二人婚期(1916——1922)
1916年应父命
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
在上海任銀行行長和霓裳服裝公司總裁時的張幼儀
1918年,按其父亲愿望到美国留学,先到克拉克大学学银行学,一年后,就以优异成绩毕业。
1919进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经济系。
纽约是工商文明的代表,也正是这座大都会孕育了徐志摩的思想。
在短短一年间,他修完了硕士课程
并通过硕士论文《论中国妇女的地位》
1920年获文学硕士学位
这时,他最崇拜的作家是英国的罗素。
1920年,他违背父愿,来到英国剑桥大学改学哲学。
当他只身来到英国时罗素已离开剑桥
在这里他认识了狄更斯
遇到了当时伟大的诗人泰戈尔
他的诗作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这些大师的影响
1921年徐志摩经狄更斯介绍在皇家学院作旁听生
1920年徐志摩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伦敦结识了林长民和他十七岁的女儿林徽因。
徐志摩与林徽因相爱相惜,
在伦敦度过了一段美好时光。
1920——1921与徐志摩在英伦相识
影响他生命、终生为之倾慕的一个重要女性。
十七岁
“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访我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1928年林徽因与梁思成结婚
林徽因,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作家。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
她的感情世界里有三个男人,一个是丈夫梁思成,一个是诗人徐志摩,一个是学界泰斗、为她终身不娶的金岳霖 。
她的文学代表作为《你是人间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等。
梁思成,建筑学家,梁启超的儿子。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建筑系,完成第一本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比较系统完整的《中国建筑史》。
你是那人间四月天    林徽因   
我说你是人间四月天   笑声点亮了四面风   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   星子在无意中闪   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 那娉婷 你是   鲜妍 百花的冠冕你戴着   你是天真 庄严   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花后那片鹅黄 你像   新鲜初放的芽 你是 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本诗的创作意图,有两种说法:一是为悼念徐志摩而作;一是为儿子的出生而作。
1922年3月徐志摩登报与原配妻子张幼仪离婚。这则通告成为头版头条。徐志摩也成为当时少有的以西式方式离婚的人。
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在北大、清华等校任教。
1923年,于北京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新月,他是主要成员。
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
1924年4月泰戈尔访华留影。
右一是徐志摩,右二是林徽因,右三是泰戈尔,左一是梁思成。
1924年徐志摩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
1926年10月徐志摩与陆小曼结婚
婚礼上,证婚人梁启超讲的不是祝词,而是大骂。
“徐志摩, 你这个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学问方面没有成就。你这个人用情不专,以致离婚再娶……你们两人都是过来人,离过婚又重新结婚,都是用情不专。以后痛自悔悟,重新做人!愿你们这次是最后一次结婚!”
1926年,在《晨报》副刊上主编《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始新诗的格律化运动。
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
1928年《新月》月刊创刊,徐志摩担任主编,是新月诗派的主要代表诗人。
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
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搭“济南号”飞机从南京到北京,准备参加林徽因的一个学术讲座,在距济南50里的党家庄,忽遇大雾,飞机触山着火,不幸遇难。时年35岁。
人们感叹“一位想飞的诗人终于带着雨天的彩霞而去。”
林徽因:志摩遇难之时,她和丈夫梁思成用碧绿的铁树叶亲手编制了花圈,梁思成还从志摩遇难的飞机残骸上拾来一块木板,林徽因将它常年挂在她的居室,直到她生命的最后一天。
陆小曼:志摩死后,小曼素服终身。她在自己的卧室悬挂着志摩的大幅遗像,每隔几天,总要买一束鲜花献上。1933年清明,小曼回硖石为志摩扫墓,写了一首感伤的诗:“肠断人琴感未消,此心久已寄云峤。年来更识荒寒味,写到湖山总寂寥。”她的生活被彻底改变了,努力习画,终生不辍。
张幼仪在离婚后成为一个新女性,她独立生活,事业有成,还为志摩的父亲养老送终,尽了志摩未尽的责任。她心如止水,尽心抚养儿子,在她56岁时,儿子徐积锴在美国成家立业,她这才与邻居医生结婚。
二、徐志摩的“康桥情结”
康桥,又称剑桥,是剑桥大学的风景胜地,位于康河(Cam)上。康河河身曲折通幽,两岸是葱绿的草坪和学院的建筑。横跨两岸的康桥是一座三环洞的小桥,秀雅别致,桥的两端是斜依的垂柳,风景旖旎。
1920—1922年,在这里,他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贮满诗意的新生活。
1921年春,诗人在剑桥大学学习,因爱情生活的失意和痛苦、孤独,他常来此观看落日飞霞,或在星光下聆听水声。康桥曾给予诗人心灵的抚慰,也是促使他自我意识觉醒、产生个性解放冲动的地方。
徐志摩的世界观复杂,但主要是爱国,反封建,讲人道主义。
在这里,他接受了资产阶级教育,形成以“爱、自由、美”为核心的人生观和“康桥理想”。
胡适评价他是“单纯信仰”。
在那里,有他永生难忘的浪漫爱情,他结识了影响他生命、终生为之倾慕的一个重要女性——林徽因。
康桥:诗人爱之唤醒的地方
康桥:诗人自由之梦飞翔的地方
Bertrand Russel(1872-1970)
《自由之路》《幸福之路》
《西方哲学史》
在那里,他找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追求英美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寻求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理想。
在那里,他遇到了当时伟大的诗人泰戈尔,他的诗作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这位大师的影响。
艺术上,他接受了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如华兹华斯、拜伦、雪莱、济慈等。
林徽因、泰戈尔与徐志摩
康桥:诗人美之梦蕴积的地方
1923年成立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诗团体——新月诗派,代表人物为徐志摩,闻一多,成员有胡适,粱实秋等。
他们努力追求新诗格律化,其中卓有成效的是闻一多。他主张新格律诗要保持整齐的外形,讲究音节和押韵,讲究诗的词藻,他创立了建筑美,音乐美和绘画美的“三美”理论,被人评为“带着镣铐跳舞” 的新格律理论,此理论对中国现代诗坛、对徐志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康桥理想影响了归国后他的艺术美的实践:
这里有,自由的学术环境和美丽的自然风光:
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中,他详细地描绘了美丽的风景和诗人自由自在的生活:“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美丽的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河。”
1922年徐志摩回国前夕,曾作长诗《康桥再会吧》,在诗中称康桥为“康桥汝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此去身虽万里, 梦魂也常绕汝左右 ……你岂非是生命的泉源 你惠我珍品,数不胜数。”
徐志摩对康桥有一种特别的情结……
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幸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甜蜜的洗礼……就我个人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徐志摩《吸烟与文化》
剑桥大学
1920年,徐志摩在英国 剑桥大学习,1922年回国.
1925年7月再次访问伦敦,重游康桥,并写下文章<<我所知道的康桥>>.
1928年8月第三次来到英国,在归国途中写下<<再别康桥>>这首诗.
康桥
三、《再别康桥》的创作背景
三次欧洲之游诗人留下的诗文
1922年秋诗人离开剑桥时写下了《康桥西野暮色》等诗。诗歌《康桥,再会吧》,写于回国不久的1923年,是诗人热恋时的留别。
1925年再次游历欧洲,去伦敦因拜访作家哈代而未能故地重游,但回国后写下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这是诗人阔别深情的回忆。
诗歌《再别康桥》是1928年11月,他第三次重返欧洲,回国途中顺道去印度(见泰戈尔),回来在快近中国南海的轮船上表达了对康桥的感情。
此诗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途中。时间1928年11月6日,地点在中国海。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里逗留了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有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所熟悉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那里静静地等候着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景图,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他当时忙着去见另一位英国朋友,故未能把这次情感的活动记录下来。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才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康桥:诗人爱之唤醒的地方
康桥:诗人自由之梦飞翔的地方
康桥:诗人美之梦蕴积的地方
——自己的心仪之人已成为别人的新娘;
——军阀争权夺利,政治混乱不堪。
——陆小曼挥霍无度的家庭经济开支使徐志摩焦头烂额、疲于奔波。他众叛亲离,虽然深爱着妻子,虽然文学创作继续深入,但是依旧怀念曾经的美好岁月……
此时:
康河的水,曾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或许生命的河流就是一段曲折的沧桑;岁月的清溪就是迢迢前去的逝者,那么,我们便是那能听得康河之水清音的过客,希望我们也一样能感受真善美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