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人论世,了解写作背景;
把握意象,体会诗歌情感;
分析手法,感受杜诗风格。
教学重点
读懂诗句,感受诗人登楼所见的恢宏气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明白江山壮阔与诗人胸襟之博大互为表里,理解杜甫心系天下的胸怀。
课时
1课时
一、导入
我国是诗歌的国度,优秀的诗人层出不穷。王国维认为其中有四人无人能比、无人能及,他们分别是战国的屈原、东晋的陶潜、宋代的苏轼,还有唐代的杜甫。杜甫被后世誉为“诗圣”,为什么他能获得如此高的评价呢?我们从今天《登岳阳楼》的学习中或许能探知一二。
二、解题
(1)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始建于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年),其前身为鲁肃的“阅军楼”,历代屡加重修,成为文人墨客登临抒怀之地。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美誉,与湖北武汉黄鹤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2)初中学习过哪些与岳阳楼相关的诗文?
明确:范仲淹《岳阳楼记》、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陈与义《登岳阳楼》。
杜甫这首《登岳阳楼》南宋刘辰翁称其“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明代诗评人胡应麟将其推为盛唐五律第一。
三、背景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杜甫57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居无定所,沿江漂泊来到岳州,登临岳阳楼,作此篇。
四、赏读
1、 初读诗歌,结合注释感知大意。
2、 对比阅读
(1)杜甫《登岳阳楼》 vs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对比阅读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从景物特点、思想感情两方面对比其异同,你认为哪首诗更胜一筹?为什么?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明确:景物特点上,杜诗意象选择更“大”,意境更为壮阔,气势更足,颇有曹操“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之感。思想感情上,杜诗除个人情怀之外,还有家国情怀,有大格局。感情浓郁,体现其一贯忧国忧民,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此处可回顾几首学过的杜诗)。
(2)杜甫《登岳阳楼》 vs陈与义《登岳阳楼》
a.杜甫诗歌格律严谨、形式整齐,起承转合,合乎律诗规范。试体会。
首联(起):叙登临——叙事
颔联(承):眼前景——描写
颈联(转):想自身——抒情
尾联(合):念家国——抒情
b.后世多位诗人师从杜甫,阅读陈与义同题作品《登岳阳楼》,你能从中发现杜甫的影子吗?
登岳阳楼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明确:诗句上多处化用杜诗,如:“登临吴蜀横分地”明显化用“吴楚东南坼”句,“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则脱胎于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情感上则一脉相承,我们甚至不难想象,南宋的陈与义在登上岳阳楼的那一刻,相似的处境,让他与前朝的杜甫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杜甫其诗成为后人模仿学习的对象,其人亦成为忧国爱国的象征了。
(3)杜甫《登岳阳楼》 vs杜甫《客至》
忧国忧民,沉郁顿挫是杜诗一贯风格,但是否是其唯一风格呢? 阅读《客至》说说你的体会。
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明确:《客至》中,我们可以读出杜甫的“另一面”,这首诗的基调轻松 欢快,热情洋溢。
五、结语
对于一个演员来说,风格单一,只会演一种角色,戏路就窄了,难成大家;对于诗人而言,也同样如此。杜甫能成为“诗圣”,个人认为,一方面由于其才——诗文技巧的纯熟、多样风格的驾驭,杜甫是作诗的圣手;另一方面由于其德——忧国忧民,胸怀天下的圣人情怀。
注:此教学设计资料多处学习借鉴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
教学反思:对学情了解不够,本以为学生对初三才学过的诗歌应该记忆犹新,没想到他们对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仅有一丝残存记忆,而对陈与义《登岳阳楼》更是若如初见,导致时间上比较紧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