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PPT教学课件
世说新语
作者:刘义庆
魏晋时代,清谈之风大行,这不仅要求言谈寓意深刻,见解精辟,而且要求言辞简洁得当,声调要有抑扬顿挫,举止必须挥洒自如。受此风影响,士大夫在待人接物中特别注重言辞风度的修养,悉心磨炼语言技巧,使自己具有高超的言谈本领以保持自己身分。
咏雪
陈太丘与友期行
新课导入
同学们,其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至于他们是谁,让我们走进课本,来认识一下吧!
世
说
新
语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撰写(一说刘义庆组织门客编写)的文言志人小说集
是魏晋轶事小说的集大成之作,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
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通行本6卷36篇。
书中所载均属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则有一部分出于传闻,不是都符合史实。
字季伯,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人
南朝宋宗室、文学家。
宋武帝刘裕之侄,长沙景王刘道怜次子,其叔父临川王刘道规无子,即以刘义庆为嗣,袭封南郡公。
著有《幽明录》《宣验记》等,皆已散佚,现只存《世说新语》一书。
刘义庆(403年~444年)
志人小说
志人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指魏晋六朝流行的专记人物言行和记载历史人物的传闻轶事的一种杂录体小说,又称清谈小说、轶事小说。
一是以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
二是以"丛残小语"、尺幅短书为主要形式;
三是善于运用典型细节描写和对比衬托手法,突出刻画人物某一方面的性格特征;
四是语言简练朴素、生动优美、言约旨丰
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有以下几方面的艺术特点,这些艺术特点对后世小说产生了很大影响。
咏雪
宋代苏轼在他的《谢人见和雪夜诗》中写道: “渔蓑句好真堪画,柳絮才高不道盐”,道出了对谢道韫比喻的称赞和对“渔蓑”佳句的赞美。谢道韫有了一个别名:“咏絮女”。之后,“咏絮女”成为才女的代名词。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咏雪
理解文义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⑴谢太傅:即谢安(320-385),字安石,晋朝陈郡阳夏(jiǎ)(现河南太康)人。做过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死后追赠为太傅。
⑵内集:家庭聚会。
⑶儿女:子侄辈的年轻一代。
⑷讲论文义:谈论诗文。
⑸俄而:不久,一会儿。
⑹骤:急(速),紧。
⑺欣然:高兴的样子。
⑻何所似:即“所似何”,宾语前置。像什么。何,疑问代词,什么;似,像。
理解文义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⑼胡儿:即谢朗,字长度,谢安哥哥谢据的长子。做过东阳太守。
⑽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
⑾未若:比不上。
⑿因:凭借,趁,乘 [2] 。
⒀即:是。大兄无奕女:谢安的哥哥谢无奕的女儿。指谢道韫(yùn),东晋有名的才女。无奕,指谢奕,字无奕。
⒁王凝之:字叔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二个儿子,曾任左将军、会稽内史等职。
理解课文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交代了文章的背景】
与儿女讲论文义
【交代了人物】
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交代了事件起因】
译文:谢太傅在一个 冬雪纷飞的日子里,把子侄们辈的人聚集在一起,跟他们一起谈论诗文。不一会儿,雪下得大了,太傅十分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 ”
理解课文
兄子:谢朗
兄女:谢道韫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她就是谢太傅的长兄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理解课文
寒雪
内集
欣然
大笑
这些词语营造了怎样一种家庭气氛?
轻松、温馨的家庭气氛。
从上下文看,“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文中“儿女”即子侄辈,指家中年轻一代人。
今天的“儿女”专指子女。
整体感知
《咏雪》始出于东晋谢安与其子侄辈们的一段即兴对话。言简意赅地勾勒了疾风骤雪、纷纷扬扬的下雪天,谢家子女即景赋诗咏雪的情景,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轻松和谐的画面。文章通过神态描写和身份补叙,赞赏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并因此而流传千古,成为一段佳话。
疑难解析
对文中“公大笑乐”一句有不同解释,你如何看法
“公大笑乐”是对儿女的两种回答都感到满意,赞赏。
“公大笑乐”赞赏谢道韫,为“柳絮”一喻而“笑乐”——只欣赏谢道韫的答案,暗自赞赏谢道韫的才华。
笑前喻,乐后喻——笑,是嘲笑兄子胡儿的回答,乐,则是对兄女谢道韫的回答感到满意。
对比语言
撒盐空中
柳絮因风起
比喻讲究形似
大团大团的雪花簌簌落下,倘若有风,则会漫天飞舞。
一团一团的柳絮,与鹅毛大雪相似,也会因风漫天飞舞,古诗中就有“柳絮池塘淡淡风”的句子。
纷飞的白雪和因风起的柳絮,都给人以 轻盈、飘逸、优雅的感受。
用“柳絮因风起”来比喻“白雪纷纷”,可谓形相似,景相同。
比喻更讲究神似
比作柳絮,一扫滞重之感,因风而起,漫天飘飞,这才是大自然的造化。
而且柳絮飘飞的季节是春暖花开之时,冬季之冷景,以春季之暖景写出,更见诗意。
比喻讲究形似
盐与雪花,形状不同,轻重又有别
“撒盐空中”即使轻风起时也不能随风飘扬。
用来比喻 “白雪纷纷”并不是很恰当。
比喻更讲究神似
盐在空中唰唰地撒,重重地下落,躲都来不及,何谈欣赏?无美感可言。
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行》与《世说新语》所载诸多文字一样,尺寸短书,细节微言,记言记事。事因人起,言由事彰,人以言传。全篇寥寥数语,但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一目了然 ,所涉人物形象鲜明。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行
理解文义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⑴陈太丘:即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颍川许(今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太丘,县名。
⑵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
⑶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日中,正午时分。
⑷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舍,放弃。去,离开。
⑸乃至:(友人)才到。乃,才。
⑹元方: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⑺戏:玩耍。
⑻尊君在不(否)(fǒu):你父亲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理解文义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⑼非人哉:不是人啊。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⑽相委而去:丢下我离开了。〔注意“去”一定要翻译成离开的意思,不能翻译成走了。〕委,丢下、舍弃。去,离开。相:动作偏指一方,这里指“我”。
⑾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⑿引:拉,这里有友好的意思。
⒀顾:回头看。
原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译文: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好同行,约定的时间是中午,正午过了(太丘的朋友)没来,陈太丘便不再等候,离开了。
原文: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译文:陈太丘的长子陈元方当时才七岁,正在门外玩耍。客人问元方:“你爸爸在吗?”元方答道:“等了您很久您都没来,他便离开了。”
原文: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译文:朋友便生气的骂道:“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好一起走,却把对方丢下自己走了。”
原文: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译文:元方答道:“您跟我父亲约好正午。正午时你还不到,就是不守诚信;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原文: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朋友感到惭愧,便下车想拉元方的手,元方跑进家门,不再回头看父亲的朋友一眼。
理解文义·
白话译文
理解课文
元方面对父亲朋友的粗野语言,针锋相对地指出他的“无信”“无礼”,这说明元方是个怎样的人?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面对父亲的朋友失信失礼,他不卑不亢,据理力争,终使“友人惭”
表现了他明白事理,落落大方,机智聪明的一面。
理解课文
友人为什么能够哑口无言、赔礼道歉?
元方的反驳有理有据。
从信用方面
父亲朋友失约在先,无信
从礼貌方面
父亲的友人当元方的面骂元方的父亲,无礼
因此,友人最后哑口无言,只得赔礼道歉
整体感知
《陈太丘与友期》记述了陈元方与来客对话时的场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面对父亲友人的无信、无礼,义正辞严地加以反驳的故事。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既表现了他的聪敏,更写出了他的懂得为人的道理。同时赞扬了陈元方维护父亲尊严的责任感和无畏精神。
知识拓展
在《陈太丘与友期》中,使用了许多不同的称呼,找出来,说说他们的意思。
“君”是有礼貌的称呼对方
“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家君”是对人称自己父亲时的谦词
令尊
令堂
令郎
令爱
家父(家严)
家母(家慈)
家兄
家姊
舍妹(弟)
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