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四章第二节《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四章第二节《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06-11 21:58: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章《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元素周期律”是人教版化学必修第一册第四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第二节内容,是高中化学课程中的重要知识及反应规律,是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等核心素养形成的重要载体。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主题3:物质结构基础与化学反应规律”对元素周期律的要求为:“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原子结构、元素性质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建构元素周期律。知道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第三周期的钠、镁、铝、硅、硫、氯,以及碱金属和卤族元素为例,了解同周期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体会元素周期律(表)在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与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还指出,学生应通过实验探究和联系实际的方式学习上述知识。因此,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背景,设计联系实际、以综合问题解决为核心任务的教学活动,有助于将上述不同素养进行整合培养,有助于教学目标的高效落实。
  二、学情分析
  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学生刚刚学完,对于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大量事实了解周期表中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巩固结构与性质的关系,体会周期表的归纳和预测的作用。
  因此分析学生的障碍点:
  1.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2.位置、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结合上述学生的障碍点和发展点,需要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背景,设计符合其认知发展的教学过程。
  三、教学目标
  1.了解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以及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2.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3.对大量的事实和数据合理取舍,分析总结,从而得出规律,并能以恰当的形式构建图表以反映规律;培养抽象归纳以及演绎推理能力。
  四、教学重点
  1.掌握元素周期律涵义和实质,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2.学会用图表等方法分析、处理数据,对数据和事实进行总结、概括从而得出结论。
  五、教学难点
  掌握元素周期律涵义和实质,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六、教学过程
  (一)环节一 初探元素周期律
  教师引导:以教材101页,表4-5为依据,用坐标格子描点划线的形式得出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化合价随原子序数递增的变化规律。
  学生活动:展示图示,并回答,得出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最高或最低化合价的变化随着原子序数递增出现周期性变化规律。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习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和表示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和相互合作的意识,也让学生获得直观形象的感性知识,为归纳元素周期律奠定基础。
  (二)环节二 再探元素周期律
  教师引导:[任务1]元素的化学性质(金属性、非金属性)呈现出怎样的规律?元素金属性强弱判断依据:(1)单质还原性强弱(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气的难易程度);(2)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的碱性强弱。元素非金属性强弱判断依据:(1)单质与H2反应的难易和生成氢化物的稳定性;(2)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的酸性。现用11-17号元素为例探究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
  学生活动:
  (1)实验探究金属性变化规律
  a.实验前预测11~17号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如何变化?
  b.结合所提供的药品:镁条、铝片、稀盐酸、蒸馏水、MgCl2、AlCl3、NaOH、酚酞;仪器:小试管、砂纸设计实验验证对Na、Mg、Al三种金属金属性的判断。
  c.实验后反思评价,交流,得出金属性、变化规律。
  (2)阅读探究非金属性变化规律
  a.阅读教材103页硅、硫、氯元素单质化合物的资料信息,以小组为单位,从信息资料中抽提出有用信息,对比出硅、磷、硫、氯的非金属性强弱。
  b.将金属与非金属联合起来,总结出第三周期元素在金属性非金属性的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探究”、“阅读探究”、“归纳整理”,旨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以及获取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三)环节三 周期表周期律的应用
  教师引导:介绍农药、半导体材料、催化剂、特种合金材料等的选择的周期表周期律具体应用。
  学生活动:聆听,领会,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视野的开拓和对一些知识的感性认识,加深对认识学习周期表周期律的意义。
  七、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