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知高级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第题2分、共50分)
宋代的地方最高行政区划是“路”,同时设转运使、安抚使、提点刑狱等分掌其权力。路的下级单位州设立通判,使其与知州具有同等地位,彼此制约。这种制度设计意在( )
A.加强地方权力 B.加强中央集权 C.分割丞相权力 D、完善监察机构
2.宋代中书门下、枢密院与三司使分理行政、军政、财政,原则上各自行使独立职权。中书门下是正副宰相集体处理政事的最高行政机构。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宋太祖设立参知政事作为副相,是宰相之辅佐。这反映出宋代中央官制 ( ) A.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 B.抑制了宰相行政办事权
C.分化了中央的军政财权 D.加强了专制主义皇权
3.赵匡胤建立宋朝后,规定各地方每年的财政收入除了少量应付日常经费外,其余的钱帛都要运送到京城,不得占留。宋廷又在各路设置转运使,掌管一路财富。宋廷的这些举措( )
A.体现出对经济干预的强化 B.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
C.维护了国家大一统的局面 D.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
4.重庆八中某班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其中一组学生搜集了“契丹的兴起”“澶渊之盟”“宋夏和战”“岳飞抗金”的相关资料。由此可知,他们探究的主题是( )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繁荣与开放的唐朝 C.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D.统一国家的建立
5.宋太祖任命京官周渭到地方任知县。周渭到任时,大将符彦卿到郊外迎接,但周渭仅在马上作揖,“就馆,始与彦卿相见,略不降屈”。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宋朝重文轻武的方针政策 B.周渭是来自京城的皇帝亲信
C.中央集权制度的日益完善 D.京官周渭对符彦卿的轻视
6.习近平强调:“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在下列中国古代官职中,能够体现宋代“对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的是( )
A.知州 B.御史大夫 C.刺史 D.通判
7.辽统治者采取“藩汉分治”的政治制度,中央设置南面官和北面官。南面官由汉人和契丹人担任,沿用唐以来的官制,统治汉人和渤海人,权力不及北面官大。北面官均由契丹人担任,统治契丹人和其他少数民族。这一制度客观上( )
A.保护了先进的农耕文明 B.使民族矛盾加剧
C.体现了民族自治政策 D.有利于促进国家的统一
8.契丹族耶律阿保机、党项族元昊、女真族完颜阿骨打等少数民族首领对我国历史发展的贡献主要是( )
A.建立民族政权,扩大了中国疆域 B.使少数民族内迁,促进了民族交融 C.促进民族融合,促进了边疆开发 D.与汉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9.元朝为加强中央对西藏和台湾的管辖。分别设置了( )
A.中书省、伊犁将军 B.宣政院、中书省 C.伊犁将军、澎湖巡检司 D.宣政院、澎湖巡检司
10.岳飞《满江红》词中有“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句中的“胡虏”和“匈奴”是指( ) A.匈奴族 B女真族 C.党项族 D.契丹族
11.由于参加科举考试需要巨大的投入,一些家族常常聚资支持子弟读书,以求光宗耀祖。到宋朝时南方人在科举考试中逐渐占有优势。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朝廷有意打压北方人读书 B.北方人重视务农,对科举考试热情不高
C.经济重心南移 D.南方人更聪明,更容易考中
12..北宋东京(今开封)“通晓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这一生活景象表明( )
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B.市已遍布城内各处
C.文娱活动多由官府经营 D.坊与市已没有区别
13.唐朝社会生活中还存在“恃其族望,耻与他姓为婚”的现象,但宋代时,世人多“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这一变化反映了( )
A.社会等级观念消除 B.崇文抑武的特点
C.人身依附关系减轻 D.门第等级观念变化
14.宋之前,“刘向传列女,取行事可为鉴戒,不存一操。范氏宗之,亦采才行高秀者,非独贵节烈也”。宋之后所旌表者,则大多为节妇烈女们守节殉夫的惨烈了。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理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男尊女卑观念开始形成
C.君主专制统治日益加强 D.战乱与社会动荡的加剧
15.促使宋词、话本和元杂剧兴起的直接社会原因是 ( ) A.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B.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C.各民族文化的交融 D.阶级矛盾的尖锐化
16.“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种文学产生的社会根源是( )
A.市民阶层的壮大 B.农民娱乐的需求 C.文人士大夫的雅好 D.宫廷贵族的消遣
17.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为此,明太祖采取的措施( )
A.设参知政事,分割相权 B.重用侍从、秘书,分散相权 C.废除宰相,权分六部 D.设立内阁,强化相权
18.1571年,某位少数民族首领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基本维持了边疆的和平局面。该少数民族首领是( )
A.多尔衮 B.俺答汗 C.努尔哈赤 D.皇太极
19.东南沿海人民纪念戚继光,在他战斗过的地方刻石立碑。戚继光抗倭最伟大的意义在于( )
A.扫平了浙江、福建、广东的倭寇 B.取得了抗倭斗争的胜利
C.使东南沿海人民得以安居乐业 D.维护了朝廷的尊严
20.“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主要特点就是对外抗击外敌入侵,对内同分裂和叛乱势力作斗争,两者密切相结合。”下列史实能体现“对内同分裂和叛乱势力作斗争”的是( ) A.戚继光抗倭 B.郑成功收复台湾 C.康熙亲征噶尔丹 D.雅克萨之战
21.自清中叶开始。清朝实行限制贸易政策,在海岸只有广州一口对外通商。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由此可见,清朝实行的政策是( )
A.闭关锁国 B.休养生息 C.轻徭薄赋 D.重文轻武 22.1624年,一群殖民者手捧白银对当地居民乞求说:“船漏了,请租给我们一张牛皮大的土地歇歇脚,船一修好,我们就走。”后来,这群殖民者不但没有走,反而占领了这里。“这里”是指( )
A. 台湾 B.盛京 C.澳门 D.应天府
23.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是在中国历史上的( ) A商朝 B.明清 C.汉朝 D. 两宋 24.清朝初期规定了西藏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的制度。此项制度的主要作用在于( ) A.加强了对宗教事业的管理 B.团结了广大宗教人士 C.加强了中央对西藏的管辖 D.提高达赖班禅的地位
25.“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这段材料反映了明代丝织业中( )
A.手工业者技术高超 B.私营手工业规模超过官营
C.工匠与机户关系紧密 D.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第Ⅰ卷 主观题
26.(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
福。 --黄佐《南雍志》引明太祖语
材料二: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
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清史稿》
(1)据材料一,指出在专制政治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什么主要矛盾?据此,明太祖在政治体制上有何改革 (4分)
(2)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唐朝为了削弱相权实行了什么措施 有什么特点?(4分)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军机处设置的影响。你是否同意对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的评价 为什么 (6分)
(4)从材料一到材料二的变化,从根本上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化的趋势 (4分)
(14分)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梦粱录》卷十三记载:南宋临安,每当夜幕降临,从清河坊至众安桥大街以及两侧坊巷的
所有商店开始活跃起来,十里长街,灯烛辉煌,人流如潮,有些饮食店“通宵买卖,交晓不绝"”。各种流动小贩,无论是夜市集中的地段还是小街里巷,到处都有“至三更不绝,冬月虽大雨雪,亦有夜市盘卖”"......市镇到南宋时普遍呈现出兴盛的景象。在南宋江南那些繁荣的市镇中,已初步形成像州县城市那样的市区。如吉州的永和镇“辟坊巷六街三市”,平江府的平望镇“邸肆间列”。
材料二―值得注意的是,宋朝时期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
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代城市发展的具体表现。(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宋代出现“商业革命”的依据和原因。(7分)
28.(18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明清时期,官府对手工业产品收取重税。万历(1573—1620年)中后期,矿监、税使四处搜刮。苏州大涝,桑蚕减产,丝织品的税收却有增无减,以致“穷民之以丝为生计者,岌岌乎无生路矣。”官局垄断了丝织业,以低价压迫民间机户限期为官局生产,甚至还强制压价收买,往往“十不还一,无异空取”。官府对民间工匠管制很严,康熙时规定,有些工匠需编甲,“五人连环互保,取结报册”,限制他们的人身自由。对丝绸出口,官府严加限制。清朝规定,江苏省的出海船只,“每年每船准绸缎三十卷,每卷重一百二十斤,”私自将丝绸贩卖出洋的,将被治罪,“船只货物入官”。 ——引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二
材料2:[永乐二年(1404)正月]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栽海舡(注:舡即船),交通外国,因而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永乐实录》卷二十七
顺治元年(1644),清政府颁布“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嘹望,违者死无赦。 ——《台湾外记》卷十二
请回答:
(1)依据材料1,指出明、清政府限制民营手工业发展的措施。(6分)
(2)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明清政府海外贸易政策的相同点,这种政策的沿用和发展产生了怎么样的影响 (8分)
(3)依据材料,简要指出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4分)
行知高级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答案
分值(满分):100分 时间:60分钟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B B D C A D A C D B C A D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A B A B B C C A C B C D
主观题
(18分)
(1)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改革:废除丞相,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作用殿阁大学士(4分)
(2)实行了三省六部制 ,作用: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互相牵制。(4分)
(3)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不同意,因为军机大臣必须完全执行皇帝的旨意,全国军政大权都集中到皇帝手中。(6分)
(4)君权逐步加强,相权削弱,直至消亡)(4分)
27.(14分(1)具体表现:出现夜市,商铺林立,人流如潮,出现瓦肆;“邸肆间列",打破坊市的界限,工商业市镇兴起。(7分)
(2)依据:商业突破时间、空间限制;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繁荣的商业城市。原因:政治相对安定:农业、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繁荣。(7分)
28.(18分)(1)对手工业产品采取重税;官局垄断,以低价强买;官府对民间工匠严格管制;严格限制出口。(6分) (2)相同点:都不许民间船只出海;禁止对外贸易。影响:这种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来侵略,防止东南沿海的反清活动。但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中外经济文化交往多产生了极其不利的影响,成为近代中国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8分)
(3)封建政府的限制打压;闭关锁国政策。( 4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