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第五章第三节《无机非金属材料》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第五章第三节《无机非金属材料》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06-11 22:02: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五章《无机非金属材料》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无机非金属材料” 相关教学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第五章《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第三节内容。本节课的知识属于非金属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无机非金属材料”与生产生活联系密切,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及其化合物在社会发展历程中、国民经济迅速提升过程中、信息化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广泛性是不言而喻的。教材是按“硅酸盐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顺序编排的,传统的硅酸盐材料—玻璃、陶瓷、水泥都是生活中极为常见的物质,这部分知识的学习贴近生活,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硅和二氧化硅、新型陶瓷、碳纳米材料又拉近了学生与新材料、新技术之间的距离。
  二、学情分析
  硅酸盐产品在生活中广泛的用途,使学生对硅酸盐产品有比较多的了解。由于处于信息时代,学生对于硅单质的用途也并不陌生。学生通过初中的学习,已经知道硅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很高,而且,硅元素及其化合物在学生较有兴趣的计算机、网络信息等方面有着广泛的用途。传统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如玻璃、水泥、陶瓷等又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物质,由于贴近生活,本节知识学习起来易于被接受。从物质用途入手学习物质重要的性质,拉近了学生的基础认知与本节内容的距离。本节课内容体现了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映性质的化学思想。借助丰富的图片及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学生感受到了生活中的化学,感受到了无机非金属材料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学习知识,有利于知识的掌握,有利于扩大知识面,也有利于提高学科素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循序渐进的学习模式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
  三、教学目标
  通过对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通过对我国古代烧制精美陶瓷到我国现代科技成就的介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常见材料进行分类,学习运用类别通性简单预测其物质的性质。掌握硅、二氧化硅的物理化学性质,粗硅的工业制法。
  四、教学重点
  了解硅酸盐等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组成、性质、用途。认识硅、二氧化硅作为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特性及其用途。掌握硅、二氧化硅的物理化学性质,粗硅的工业制法。
  五、教学难点
  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常见材料进行分类,学习运用类别通性简单预测其物质的性质。
  六、教学过程
  (一)环节一 硅酸盐材料介绍
  教师引导:
  引导学生观察本节的实验仪器:放置一时间后,盛放氢氧化钠溶液的带玻璃塞的细口瓶打不开了。
  引出玻璃的成分中有二氧化硅,提出预设问题——氢氧化钠溶液为什么不能用带玻璃塞的细口瓶存放
  学生活动:“提出问题—猜想假设—收集证据—得出结论—反思评价—表达交流”
  设计意图:
  注重学习方法的生成(“结构—性质—用途”的化学学习模式的建立)体现了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映性质的化学思想。让学生思考非金属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及物质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物质及其化学性质的一般学习方法,加强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的认识。进一步加强理解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的知识。
  (二)环节二 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教师引导:你能想到沙子与计算机芯片之间、沙子与光导纤维之间会有重要的联系吗?(提示:沙子的主要成分是)
  学生活动: 思考、学习、体会
  书写方程式:
  总结:沙子—硅单质—电脑芯片—计算机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不起眼的沙子入手,通过情境设置、学生活动、教师引导、探究学习,认知了解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原料、特点及用途。在学习中充分利用 “资料卡片”“科学、技术、社会”等栏目,创设大量情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交流讨论—实验探究—总结深化,从而建立无机非金属材料的认知体系,与生产生活紧密挂钩,达到实际运用的目的。
  七、板书设计
  无机非金属材料
  结构—性质—用途
  
  沙子―硅单质―电脑芯片―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