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下册测试:第五单元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外历史纲要下册测试:第五单元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6-13 16:37: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著名学者彭慕兰认为:与其说工业革命创造了新的财富,不如说新的财富的发现,导致并推动了工业革命,因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来源于两个方向的驱动:“向下”和“向外”。这里的“向下”和“向外”分别指( )
A.石油资源和殖民地市场 B.石油资源和传播基督教
C.煤炭资源和黑奴贸易 D.煤炭资源和殖民地市场
2.传统观点认为,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又有学者提出,煤铁资源丰富、易于开采等自然条件是其重要因素。据此可知,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认识( )
A.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 B.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C.缺少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 D.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3.“如果没有以对廉价服装弹性需求趋于无限大为特征的动态消费社会的同步发展,工业革命就不会在英国发端,更不会延至西方世界的其他地区。”英国学者尼尔·弗格森的该观点强调的是( )
A.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棉纺织业 B.市场扩大成为工业革命推动力
C.人们盲目追求过于廉价的商品 D.工业革命由英国扩展到全世界
4.19世纪末,美国工程师泰罗考察企业管理,认为工人不是简单的机器,只要对他们进行科学管理,资本家就有可能降低生产成本。这一主张( )
A.认为工人应该主动提高生产效率 B.强调资本家要直接参与企业管理
C.反映了当时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 D.适应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5.19世纪中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受教育群体的扩大,英国将一直受古典主义字体风格影响的繁杂字体进行简化,并加大笔画粗细对比,使书写更加自由,字体的应用性增强。据此可知( )
A.古典主义对人们影响深远 B.工业革命利于社会文化发展
C.自由主义使文化趋于活跃 D.城市化带来教育观念的转变
6.下图反映出当时英国突出的社会问题是( )
A.工业革命导致贫富差距拉大 B.城乡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C.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不协调 D.城镇化冲击了农业经济发展
7.美国人所使用的电力从1902年的60亿千瓦时提升到1929年的1180亿千瓦时,人均使用电力从79千瓦时提升到960千瓦时。在同一时期,电力价格从1902年的每千瓦时16.2美分降至1929年的每千瓦时6.3美分。这一时期美国电力的发展( )
A.得益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模式 B.表明国际形势趋向平缓
C.为20世纪20年代的繁荣发展创造了条件 D.埋下了经济危机的隐患
8.19世纪欧洲男子着装发生了很大变化,宫廷贵族那种装饰过于奢靡繁琐的服装被舍弃,便于工作和运动的舒适、简便的男装流行起来;出现以大众为销售对象的成衣,时装不再是上流社会的专利。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包括( )
①资产阶级革命打击了封建贵族
②机器生产降低了服装生产成本
③工业革命导致了社会的贫困化
④工业化造成服装的大批量生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9.马克思说:“资产阶级的统治不仅使无产阶级在反对资产阶级本身的斗争中得到崭新的武器,而且还给他们创造了一种和过去完全不同的地位——他们已成为一种公认的力量。”在马克思看来( )
A.资产阶级统治具有其合法性 B.无产阶级斗争缺乏科学理论指导
C.无产阶级革命必然取得胜利 D.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已成熟
10.《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指出:“(协会)要成为追求共同目标即追求工人阶级保护、发展和彻底解放的各国工人团体进行联络和合作的中心。”这表明第一国际成立的主要目的是( )
A.推动工人运动走向高潮 B.组建统一的工人阶级政党
C.加强对各国工人运动的领导 D.加强工人阶级的国际团结与合作
11.1871年4月2日,巴黎公社颁布法令规定市政机关职员最高薪额之后,又对邮局、军队、工厂和 学校等单位也都先后进行了工资改革;规定公社的工资政策实行男女同工同酬,反对平均主 义。这些规定体现了( )
A.巴黎备社的社会主义原则 B.无产阶级斗争迈向新起点
C.巴黎公社措施的阶级属性 D.国家政权由人民当家作主
12.1871年5月,马克思指出:“这是社会把国家政权重新收回,把它从统治社会、压制社会的力量变成社会本身的充满生气的力量……这是人民群众获得社会解放的政治形式,这种政治形式代替了被人民群众的敌人用来压迫他们的假托的社会力量。”在此,马克思揭示出巴黎公社的主要经验是( )
A.科学理论指导 B.革命需要各阶级的联合
C.人民主体原则 D.民主集中制的决策原则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本来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体系,如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体系,是在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尚未发展的最初阶段出现的……这些体系的发明家们虽然曾经看出阶级的对立……但是他们没有看出无产阶级所特有的任何政治运动。
——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材料二 1825年,英国爆发了第一次周期性经济危机……大批失业和挨饿的工人陷入绝望的地步,以致发生公开的暴动……数以千计的人群涌到赛克斯公司的工厂,冲进室内,捣毁了所有的织布机……同样在普雷斯敦、罗契台尔也发生了类似的捣毁织布机的风潮。
——摘编自蒋相泽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
材料三 恩格斯第一次说明了无产阶级不只是一个受苦的阶级……战斗的无产阶级是能自己帮助自己的。工人阶级的政治运动必然会使工人认识到,他们除了社会主义以外,再没有别的出路,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只有成了工人阶级政治斗争的目标时,才会成为一种强大的力量,这就是恩格斯的关于英国工人的阶级状况的一书的基本思想。
——摘编自《列宁选集》
(1)根据材料一分析圣西门等人与恩格斯思想的异同。
(2)材料三谈到的工人运动与材料二所反映的工人运动有何区别
(3)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实的内在联系是什么
1.答案:D
解析:材料信息实际上指出了工业革命开展的两个条件:能源和市场。“向下”指的就是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向外”指的是殖民扩张,获得广阔的海外市场,故D正确。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史学素养。题目材料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认识,出现了经济条件论、政治条件论、自然条件论等多种解释,研究趋于全面和深入,故B项正确;A项错在“只能有”,排除;题干中传统观点和后来的研究都没有提及对其他国家的观察研究,但这并不意味着缺少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排除C项;D项说法本身错误,前后虽然研究角度存在差异,但不能作可信度的比较,排除D项。
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如果没有以对廉价服装弹性需求趋于无限大为特征的动态消费社会的同步发展,工业革命就不会在英国发端”可知,学者强调的是消费需求的无限扩大,形成消费社会,是推动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重要原因,故B符合题意:材料不能体现工业革命开始于棉纺织业,故排除A:人们盲目追求过于廉价的商品、工业革命由英国扩展到全世界,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CD。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企业管理制度的变化。泰罗企业管理主要利用企业生产流水线,提高工人工作效率,故C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反映工人主动提高生产效率,故A项排除;材料中并没有强调资本家直接管理,企业有专门管理者管理,故B项排除: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在二战后实行的,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故D项排除。
5.答案:B
解析:据材料“19世纪中期……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受教育群体的扩大,英国将……繁杂字体进行简化……书写更加自由,字体的应用性增强”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城市化进程加速,受教育群体扩大,英语的使用越来越频繁,因此英语字体简化,字体应用性增强,故选B项;材料说明受到古典主义字体风格影响的英语字体随着经济发展得到了简化,“影响深远”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自由主义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说的是文字的变化而不是教育观念的变化,排除D项。
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英国工业革命。从时间1837年可知这是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即将完成之时,图片内容是工业城市曼彻斯特与农业郡拉特兰郡人口平均寿命的对比,从图示内容可知,农业郡的各阶层人口平均寿命远高于工业城市,而导致工业城市人口寿命低的原因可推知是工业革命后生态环境的恶化,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英国社会各阶层的财富对比情况,排除A项;材料中农业郡的各阶层人口平均寿命远高于工业城市,不能反映乡村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排除B项;农业郡的各阶层人口平均寿命远高于工业城市并不表明城镇化冲击农业经济发展,工业革命后农业也得到发展,排除D项。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飞速发展。19世纪中后期,第二次工业革命蓬勃兴起,诞生了电力工业、石油工业和汽车工业等一系列新兴工业,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而电力价格的下降,为工业发展提供了条件,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故C项正确;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于罗斯福新政,发展于二战后,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国际形势趋向平缓,排除B项;电力的发展与经济危机的隐患并无直接关系,排除D项。
8.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时间“19世纪”可知,处于工业革命时期,题干反映的是男装的变化,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的开展,使用机器生产,需要简便的工作服装,工业化使得服装的大批量生产,故②④两项正确宫廷贵族装饰向舒适、简便的男装转变也说明资产阶级革命打击了封建贵族,故①正确男装的变化不是社会的贫困化的表现,故③错误。故C项正确.故选C.
9.答案:C
解析:马克思强调无产阶级在反对资产阶级本身的斗争中获得了“武器”,壮大了自己的力量,结合所学可知马克思实际在强调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是必然的,C项正确。马克思主要强调无产阶级革命所具备的有利条件,而不是强调资产阶级统治的合法性,A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出无产阶级斗争缺乏科学理论指导,B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出当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已成熟,D项错误。
10.答案:D
解析:根据国际工人协会的性质可知,D项正确。第一国际的成立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国际工人运动进入新阶段,排除A项;根据题干材料中的“联络和合作”可以排除B、C两项。
11.答案:A
12.答案:C
解析:马克思大意为将国家政权从资产阶级手中收回,并交予人民,这将极大地促进社会的发展,这其中体现的就是人民主体原则,C项正确。巴黎公社没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排除A项;B项是巴黎公社给后世留下的教训,而非经验,排除;民主集中制属于一种决策方式,而“这是社会把国家政权重新收回”论述的是一种新型的政权组织形式,排除D项。
13.答案:(1)同:都看到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异:恩格斯看到了圣西门等没有认识到的无产阶级的伟大力量。
(2)材料二反映了无产阶级斗争还处在自发阶段,斗争手段是捣毁机器;材料三反映了无产阶级的斗争已进入自觉阶段,工人运动开始和社会主义相结合。
(3)空想社会主义和工人运动的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条件。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