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地球之巅[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登上地球之巅[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0.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7-05-25 11:20:00

文档简介

课件33张PPT。登上地球之巅作者:郭超人
主讲:张玉平屈银华 贡布 王富洲 作者简介
郭超人,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奔赴西藏,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从事新闻工作。1960年,他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接或间接地了解了许多感人故事,本文就选自他的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新闻作品有《向顶峰冲刺》《西藏十年间》《万里神州驯水记》《时代的回声》等。
珠穆朗玛峰:喜马拉雅山脈的主峰。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和尼泊尔交界处。“珠穆朗玛”系佛经中“神女”的译音。珠峰是世界第一高峰,海拔8848.13米,被称为地球的“第三极”。山体呈巨型金字塔状。有巨大的冰川,最长达26公里。中国登山队两次从北坡攀登顶峰(1960年5月25日和1975年5月27日)。 5月12日早晨的珠峰从万米高空俯瞰珠穆朗玛峰珠穆朗玛峰冰塔林
珠峰中绒布冰川的景色
珠 穆 朗 玛 峰其北坡被许多登山家认为“连飞鸟也无法越过”,是一条“充满死亡的路线”。 壮观的珠穆朗玛峰北侧北坳下的雪壁马洛里和欧文发现的马洛里遗骸
1960年中国登山队征服珠峰 活动简介 1960年3月19日,中国登山队在海拔5120米的珠峰下一块宽阔的谷地上建起大本营。参加这次活动的共有214名队员和工作人员,为尽早征服珠峰,他们做了大量周密的准备工作。
为确保登顶成功,登山队把夺取珠峰的战斗分成四个“战役”,分别制定到达6400米、7600米和8300米的攀登高度,再返回大本营,最后从8300米处突击顶峰。3月27日傍晚完成了第一个“战役”。28日,另一批登山队员出发,打响第二个“战役”。4月11日,上升到7300米高度。29日,登山队开始了第三次征服高度的战斗。5月3日晚上,登上了8600米的高度,并安全返回大本营。5月24日上午,四名精选的队员从8500米的高度开始了对珠峰的冲刺。于25日凌晨成功登顶,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坡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登顶路线图7028米的C4营地 攀登 冰裂缝 走过冰瀑区1960年大本营庆祝登顶成功展示生字、词锥( ) 巅( ) 镶( )
靴( ) 廓( ) 巉岩( )
履践( )崔巍( ) 砭骨( ) 履 践:
砭 骨:
崔 巍:
养精蓄锐:
齐心协力:
头昏眼花:
腰酸背痛:
勇往直前:
斩钉截铁:
zhuīdiānxiāngxuēkuòchánlǚwēibiān踩踏。
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觉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剧烈。
形容山高大雄伟。
使身心得到滋补或休息,以增进精力,积蓄锐气。
认识一致,协同使劲(出力)。
极度疲惫的样子。
劳累过度的症状。
勇敢地一直往前走。
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整体把握:〈一〉速读课文,概括出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经过的几个阶段。一、登山队出发,四勇士登上 “第二台阶”。(1—8段)
登山队的大本营 (刘连满甘作人梯,帮其他队员登上第二台阶。)攀登第二台阶二、突击主峰 1、黑夜中,由于缺氧,刘连满留下。刘连满冒生命危险将氧气留给他人,并写下感人的短信。 (9—15段)
2、三队员开创了人类历史上的无氧攀登。完成由北路登顶的壮举。 (16—23段)〈二〉登珠峰的英雄遇到哪些困难?靠什么来战胜?1、山路陡峭2、天气严寒3、身体虚弱4、高山反应5、缺乏氧气6、黑夜登山靠坚强的意志、
坚韧的毅力、
团结合作、
敢于牺牲的精神
来克服遇到的困难登山〈三〉、登顶成功,只是文中介绍的这四个人努力的结果吗?请说明原因。 单从课文来看,好像就只是这四个人的登山故事,但联系全篇通讯来看,三位队员最后的胜利,是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结果,是集体主义精神的胜利。假如没有二百多名队员和服务人员的前期的大量工作,没有几次集体的适应性行军,打通通向蛛峰的关键性道路,则三位队员绝没有可能取得登顶的胜利。写作借鉴:1、请概括出文中详写了哪些典型事件?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从中懂得写作上哪些技巧? 一是详写了四名英雄征服“第二台阶”的过程(岩壁陡滑危险,用“人梯”翻越,黑夜中攀登的艰险及想到英国登山家的失踪);二是详写了刘连満宁可自己牺牲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的事迹。这样写有助于突出人物的崇高的精神品质。懂得记叙复杂的事件应:a.选择典型事例和典型人物;
b、有重点地记叙,其余情节则可略或一笔带过;
c、重点记叙部分则应加以生动的描写,还可以加入议论抒情。、
课文中,作者除了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外,还
不时的用闲笔来描写珠穆朗玛峰的景色。这些描写
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阅读的紧张之余可以
求得放松,来欣赏一下美丽的珠峰景色。在阅读效
果上可谓一张一弛,给人美的享受。
课文中不少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它们在文章中
起什么作用?问题探讨材料1:北极科学家第一次抵达北极点
1995年5月6日上午10时55分,中国科学考察队7名队员第一次徒步抵达北极点,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地球顶巅迎风飘扬。我国的考察队员们,冒着严寒走冰卧雪,跨过了危险“剪切带”和无数冰裂缝,经历了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历经13天,终于在北极留下了炎黄子孙的第一行足印,为北极科学研究积累了珍贵的资料,揭开了我国有组织地开展北极科学
考察的序幕。
课后拓展下列材料分别反映了什么问题?其共同点是什么?材料2:第一位登上珠峰的女性 ——潘多
1959年潘多被调选到中国女子登山队,开始了登山的运动生涯。1961年中国女子登山队攀登新疆境内海拔7595米的公格尔久别峰。在冰陡坡上跑刨台阶,拉绳索,闯过鼻梁地区,越过雪崩区,6月27日潘多和西绕胜利登上顶峰,打破了7546米高度的世界纪录。不幸的是,在返回途中,西绕光荣牺牲,潘多死里逃生,雪崩使她神智不清,脚趾急度冻伤,后被截去5个脚址。1974年党中央批准了中国男女混合登山队再次从山坡攀登珠峰的要求。潘多被任命为中国登山队副队长,时年37岁,已经是3个孩子的妈妈,是队里唯一的老队员。1975年5月27日早晨,9名运感动员向顶峰冲击,攀上了连鸟也飞不过的珠峰第二台阶,经过顽强拼搏,潘多和8名男运动员终于在下午2点30分上胜利踏上地球之巅、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
体会和反思(作业):从课文的感人情节中,看到我国登山队员哪些优秀品质?结合斯科特等人的壮举,谈谈你的体会。冰山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