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市名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31. 20世纪20年代,在山西浑源李峪村出土的一件春秋时期牛尊,牛鼻穿有鼻环。这能推知
A. 山西最早出现牛耕 B. 当时已经出现牛耕
C. 当时养牛业发达 D. 春秋冶铁业发达
32.《吕氏春秋》载:“古代圣王引导他的百姓从事农业,不仅是为了地里的出产,而且是为了陶冶他们的心志,持重就会很少私下发表议论;很少私下发表议论,国家的法制就能确立,民力就能专一。”据此可知,古代统治者“重农”意在
A. 加强农业管理 B. 限制人口流动
C. 灌输法制观念 D. 强化社会管理
33.明代中后期,松江府的棉纺织业,苏州和浙江湖州、杭州的丝织业,芜湖的浆染业,江西铅山的造纸业以及景德镇的制瓷业闻名全国。这反映了
A. 资本主义萌芽范围扩大 B. 区域经济分工特点明显
C. 官营手工业生产水平高 D. 经济重心的进一步南移
34.茶马古道是指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藏区和川、滇边地出产的骡马、毛皮、药材等和川滇及内地出产的茶叶、布匹、盐和日用器皿等等,在横断山区的高山深谷间南来北往,这说明
A. 互市推动对外贸易发展 B. 茶马古道促进了人口迁移
C. 跨区域间贸易来往密切 D. 重农抑商政策存在弊端
35.经济史专家认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曾出现三次热潮: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工业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这“三次热潮”的相同作用是
A. 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
B. 促进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
C. 一定程度上瓦解着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
D. 为辛亥革命奠定了物质和阶级基础
36.下表为19世纪70-90年代中国丝织品出口情况,对于表中数据认识正确的是
年份 绸缎出口值 年份 绸缎出口值 年份 绸缎出口值 年份 绸缎出口值
1873 2433038 1874 2580142 1875 4198808 1876 4158438 1877 4620296 1878 4749967 1879 4748945 1880 5655488 1881 4851194 1882 3938302 1883 4679427 1884 4876519 1885 4745229 1886 6660559 1887 6743596 1888 8117766 1889 7459201 1890 5563161 1891 6815616 1892 7479073 1893 8382481 1894 8604866
A.世界市场需求推动丝织业发展 B.中国丝织技术仍领先于世界
C.中国成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 D.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37.据美国学者约翰·K·张的研究:在1912-1949年期间,中华民国经济的平均增长率为5.6%;在1923—1936年期间,平均增长率为8.7%:在1912-1942年期间,平均增长率为8.4%,而在全民族抗战爆发前,中国近代工业和矿业实现了8%-9%的高速增长。据此可推知
A. 民国时期国民经济出现了持续增长 B. 中华民国的完整工业体系逐步建立
C. 两次大战都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 D. 民国政府采取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38.1952-1978年,中国工业产出年平均增长率达11.5%,工业产出占GDP的比重由18%上升到44%。中国从“没有多少工业、农业也不发达”状态转变为世界工业大国。据此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30年工业化建设( )
A. 使中国成为世界最大工业强国 B. 彻底扭转了近代以来工业落后局面
C. 为我国改革开放奠定坚实基础 D. 充分体现了计划经济体制的优越性
39. 1978-1985年我国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年底余额增长8倍。与其变化相关的因素是
A. 工人、农民纷纷参加了生产合作社
B.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实行
C. 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恢复调整国民经济
D.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40.有学者指出,通过反复的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中国逐步建立起包括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经营制度、集体或私营的企业、外国独资、中外合资和股份制企业在内的混合经济制度。据此,你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全国80%的国营企业实行了厂长(经理)负责制
B.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C. 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
D. 初步形成了一个统一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1.歌手周杰伦在《上海1943》中唱道:“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得好慢,老街坊小弄堂, 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下列情况与歌词中的描述不可能同时出现的是
A. 青年男女身着西服、婚纱在教堂中举行婚礼 B. 《申报》上刊登上演国产电影的广告
C. 公司职员坐电车或骑自行车上班 D. 苏式连衣裙成为流行时尚服装
42.20 世纪初,地方自治运动兴起,上海租界有关公共卫生的条例都被推行至华界。辛亥革命后,海外留学生带来了先进的卫生知识与疾病预防的新思想,政府在多数城市设立了专管公共卫生的卫生局。材料说明
A. 中国人的公共卫生意识普遍提高 B. 西方国家推动我国卫生事业近代化
C. 社会各界积极推动卫生事业发展 D. 中国政府主导公共卫生事业发展
43.西班牙国王于1492年4月17日和哥伦布签订协定,决定给予赞助,并事先封他为将要发现的土地的宗主和统治者,他有权把新土地上总收入的二十分之一留为己有,但这些土地的主权属于西班牙国王。据此可知,哥伦布的远洋探险
A. 具有殖民扩张的性质 B. 是为了满足王室的挥霍
C. 拥有雄厚的物质基础 D. 有利于资本的原始积累
44.在15世纪的最后几年中,意大利威尼斯商人在埃及亚历山大港平均每年可获得350万英镑的香料,而在1502-1505年,平均每年仅获得100万英镑的香料。1501年,葡萄牙人由新航路进口的香料为22.4万英镑,而到1503-1506年,平均每年上升到230万英镑。此现象反映出
A. 欧洲对香料的需求下降 B. 奥斯曼土耳其阻隔商路
C. 欧洲贸易中心逐渐转移 D. 葡萄牙垄断了全球贸易
45.“哥伦布大交换”也被称为“大交流”,是指哥伦布在航行至美洲以后,一个包括动物、植物、文化、人群、传染性疾病和思想等方面在美洲、非洲及欧亚半球之间的广泛交流。下列所示现象属于“哥伦布大交换”的是
A. 美洲的烟草和中国的香料开始出现在欧洲市场
B. 欧洲的先进生产方式随欧洲移民一起进入美洲
C. 西方的语言文字、宗教开始传播过海到中国
D. 里斯本、安特卫普、伦敦成为新的国际贸易中心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分析说明题:本题共8题,120分。
52.(20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因西方势力楔入而产生的经济变化只能像水面波纹一样层层翻出,荡开……自然经济终究因此而逐步走向分解,为资本主义因素的发生和发展让出了地盘……洋务工业……于不知不觉中把封建主义的坚冰钻开了些微裂缝,而后,民族资本主义则可以沿着这些裂缝慢慢渗开。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有一份杂志刊载了一幅中美贸易的漫画,画的是长嘴鹤在一只长颈瓶里喝水,对蹲在旁边的猫说:“我们是平等的,都可以自由地在这瓶里喝水”。 1月至8月,天津歇业工厂达132家,尚未宣告歇业的厂家,也多数坐待油尽灯枯。
——摘编自金冲及《转折年代--中国的1947年》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从何时开始“慢慢渗开” 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推动其“慢慢渗开”的因素。(10分)
据材料二,概括1947年天津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并分析其形成的外部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内部原因。(10分)
53.(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中国开始改革开放;20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21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入世,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在30多年的经济全球化浪潮发展过程中,中国踩着历史的节奏,每一步都没有落空。
---摘自宋学勤《改革开放40年的中国社会》
材料二 “一带一路”战略描绘出一幅东西贯穿欧亚大陆,南北与中巴经济走廊、中印孟缅经济走廊相连接的新蓝图,与现有的区域合作机制如上海合作组织、亚太经合组织、东盟和欧盟等合作协调发展,可谓讲求实际、高度灵活、富有弹性。
---2017年3月《南方周末》
(1) 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要概括40年来,中国采取了哪些重大决策以“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 (10分)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析“一带一路”战略分别对中国、世界产生的影响。(10分)
历史部分
31.【答案】B【解析】从题干来看,春秋时期在今天的山西已经出现了牛尊和牛鼻鼻环,这表明春秋时期出现了牛耕现象,故B项正确。A项结论缺乏依据,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春秋时期冶铁业刚兴起,排除D。
32.【答案】D【解析】材料说明古代统治者“重农”的用意是层层递进的,最终达到强化社会管理的目的。加强农业管理在材料中有体现,但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限制人口流动材料没有涉及,故B项错误;灌输法制观念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从材料“国家的法制就能确立,民力就能专一”中可以看出,强化社会管理最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
33.【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松江府的棉纺织业,苏州和浙江湖州、杭州的丝织业,芜湖的浆染业,江西铅山的造纸业以及景德镇的制瓷业”可以看出区域经济分工,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体现雇佣关系,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无法说明是官营手工业,故C项错误。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时期就完成了,故D项错误。
34.【答案】C【解析】A.题干和“对外贸易”无关,故排除A。B.人口迁移在题干中无法体现,故排除B。
C.依据题干可知,古代中国西南地区借助茶马古道,较好地促进了区域之间的经济往来,故C符合题意。D.该项未体现,故排除D。
35.【答案】C
36. 【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中19世纪70—90年代中国丝织品出口值数据,可知,丝织品出口值呈现增长趋势,这种现象是由于受国际市场需求增大影响的结果,表明中国丝织业发展得益于世界市场的扩大,故A项正确。中国丝织技术领先不一定会出口量增加,B项错误;仅从题中数据不能得出C项;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是在甲午战争后,与题中所列时间不符,D项错误。
37.【答案】D【解析】D.题干反映了1912-1949年期间,中华民国的经济有了较快的增长。结合所学可知,这与民国政府采取了有利于经济的政策有关,故D正确。A.平均增长率并不能推断出持续增长,故A错误。B.民国时期并未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故B错误。C.题干没有涉及两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具体数据,只有年平均增长率,无法得出两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经济发展有利的结论,故C错误。
38.【答案】C【解析】A.项说法在题干中不能体现,且表述错误,故排除A。B.项与题干主旨不符,说法绝对且错误,故排除B。C.根据题干“1952~1978年期间,中国工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率达11.5%,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10%左右提高到44.4%。从‘没有多少工业、农业也不发达’状态转变为世界工业大国”可知,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工业化建设有很大的发展,这为改革开放奠定坚实基础,故C正确。D.题干信息没有涉及中国实行哪种经济体制,且表述错误,故排除D。
39.【答案】D【解析】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到1985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经进行一年;在经济特区试点成功的基础上,对外开放力度不断加大。故D正确。A.该项涉及的是“一五计划”期间的三大改造相关内容,故排除A。B.该项是20世纪60年代经济调整的方针,故排除B。
C.1971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恢复调整国民经济,1973年取得成效,故排除C。
40.【答案】C【解析】C.根据题干“中国逐步建立起包括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经营制度、集体或私营的城镇和乡镇企业、外国独资、中外合资和股份制企业在内的混合经济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它反映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故C正确。 A.题干不能体现,故排除A.B.题干涉及的并非对外开放,故排除B。D.题干不能体现,故排除D。
41.【答案】D
42.【答案】C【解析】A.“普遍”的说法绝对化,故排除A。题干强调的是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文明,从而推动了我国卫生事业近代化,B项表述错误,故排除B。C.根据“海外留学生带来了先进的卫生知识与疾病预防的新思想,政府在多数城市设立了专管公共卫生的卫生局”可知,海外留学生和政府等推动了近代中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故 C正确。D.题干不能体现政府的主导作用,故排除D。
43.【答案】A【解析】A.根据题干我们可以看出西班牙将新发现的土地划为己有,宣示为主权之地,这明显带有殖民扩张的性质,故A正确。B.哥伦布远洋航行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寻求财富,而不是为了满足王室的挥霍,故排除B。C.从题干无法得出“雄厚的物质基础”,故排除C。D.结合所学可知西班牙将获得的财富用于购买奢侈品而没有转化为原始资本积累,故排除D。
44.【答案】C【解析】A.题干没有体现对香料的需求下降,故排除A。B.根据题干时间已经开辟新航路,所以排除B。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体现的是16世纪葡萄牙人从香料中获得利润远远超过了威尼斯商人,究其原因在于新航路的开辟使欧洲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到大西洋沿岸所致,故C正确。D.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
45.【答案】B【解析】从材料可知,“哥伦布大交换”是指新航路开辟后加强了美洲与非洲和欧亚大陆的往来交流。在这一交流过程中,既有美洲的物产流入非洲和欧亚大陆的现象,也有欧洲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文化、人口流入美洲的现象,故选B项;在新航路开辟之前,古代中国通过丝绸之路就已经与欧洲国家进行了贸易往来,故中国的香料开始出现在欧洲市场不是“哥伦布大交换”的表现,排除A项;古代欧亚的丝绸之路也给中国带来了西方的语言、宗教、文化,故西方的语言文字、宗教开始传播过海到中国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里斯本、安特卫普、伦敦都是欧洲的城市,它们成为国际贸易中心,反映的是欧洲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不是“哥伦布大交换”的表现,排除D项。
52.(20分)
(1)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2分)
因素:西方国家经济入侵,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西方近代科技、设备的传入。(8分)
(2)特征:遭受沉重打击,陷入绝境。(2分)
外部原因:《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美国商品大量涌入。(2分)
内部原因:官僚资本的压制;苛捐杂税繁重;国民政府推行恶性通货膨胀政策,滥发纸币;国民政府发动内战的破坏。(6分,任答3点)
53.(20分)
(1)决策: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决策;1992年,中共十四大做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策;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0分)
(2)影响:对中国---进一步融入世界市场;加快经济发展与和平崛起的步伐。(5分)
对世界---有利于世界经济的整体发展;有利于国际局势稳定。(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