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五、第六单元过关训练课件(5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五、第六单元过关训练课件(52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01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6-11 22:03: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2张PPT)
第五、第六单元过关训练
(时间:8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
1.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的《决定》指出:健全人民军队党的建设制度体系。全面贯彻政治建军各项要求,突出抓好军魂培育,发扬优良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坚决抵制“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和“军队国家化”等错误政治观点。这段话反映了(  )
A. 我国应不断扩大军队规模,增加军队数量
B. 我国应加紧研制高科技武器,增强国防力量
C. 军队政治工作是实现强军目标的政治保证
D. 我国应加强军队改革和国防建设,走科技强军之路
C
2.某校举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建设成就展”,拟分为“艰难起步(1949—1956年)”“自力更生(1956—1976年)”“跨越发展(1978年至今)”三个主题。下列可以入选“自力更生”主题的是(  )
A. 华东军区海军成立
B. 中国组建第二炮兵部队
C. 人民空军赴朝作战
D. “辽宁舰”交接入列
B
3. 2021年是中国人民海军成立72周年。以下是人民海军不同时期的主战装备,这反映出人民军队(  )
A. 武器现代化水平提高 B. 成为友好交往的使者
C. 实战化训练不断加强 D. 形成海陆空防御体系
A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人民空军在战斗中经受住了考验,使美国人惊呼:“中华人民共和国几乎在一夜之间就变成了世界上主要的空军强国之一。”这一场“战斗”是(  )
A. 人民解放战争
B. 抗美援朝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抗日战争
B
5. 某部队的模拟实战军事演习中,在我国东海上空突然发现敌方弹道导弹来袭。指挥员果断下令,进行空中拦截。那么,下列最有可能来执行此命令的是(  )
A. 潜艇部队 B. 通信兵
C. 海军陆战队 D. 中国火箭军
D
6. 若要给下列图片选择一个展览主题,最为恰当的应该是
(  )
A. 国防建设成就展 B. 中国现代科技成就展
C. “两弹一星”成就展 D. 人民空军现代化建设成就展
A
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国防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要努力实现武器装备的现代化,中国军队必须坚持的战略是
(  )
A. 西部大开发战略 B. 人才强国战略
C. 科技强军战略 D. 科教兴国战略
C
8. 2021年4月23日海军节这天,我国海军三型三艘主力舰艇——长征18号艇、大连舰、31号海南舰在海南三亚集中交付入列海军,这是有史以来中国海军首次出现一次性入役三艘大型舰艇的盛况。2012年9月,我国第一艘交接入列的航空母舰是(  )
A. “辽宁舰” B. “厦门舰”
C. “武昌舰” D. “广州舰”
A
9. 1949年,周恩来在外交部成立大会的致辞中说:“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要有独立的精神,要争取主动……”据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采取的外交政策是
(  )
A. 平等互助 B. 不结盟
C. 全方位外交 D.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D
10.这1953年,中印谈判对于巩固亚洲及世界和平有着重大的意义……这些伟大的原则已正式固定在协定中了,这些原则都是中印双方衷心同意的。对材料中“原则”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是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
B. 标志着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C. 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D. 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成果
C
11.1954年12月,缅甸总理访问中国时表示:“中国好比大象,缅甸好比羔羊,大象会发怒,无疑会使羔羊常常提心吊胆……很坦率地讲,我们对大国是很恐惧的。但是周恩来访问缅甸后,大大消除了缅甸人的这种恐惧。”缅甸消除这种恐惧的主要原因是中国(  )
A. 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B.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 与美国关系走向正常化
B
12.周恩来在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说道:“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但是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我们还应在共同的基础上来互相了解和重视彼此的不同见解。”材料所体现的原则是(  )
A. 团结一致 B. 互不结盟
C. 自由平等 D. “求同存异”
D
13.史论结合是历史阐释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D
选项 史实 结论
A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举行 中国开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B 1957年,“一五”计划绝大部分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 社会主义工业化得以实现
C 1980年,深圳等经济特区设立 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 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有利于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14. 下图是1972年中美两国领导人会面时的情景。两国领导人的神情形象地透露出了当时中美关系的变化,此后(  )
A. 美国完全结束了敌视中国的政策
B. 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 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D. 中美合作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C
15.如果以“乒乓外交”“尼克松访华”“《联合公报》”等为关键词写一篇历史论文,这篇论文的题目应该拟定为(  )
A. 中国全方位外交布局
B. 中国重返联合国
C. 中美关系的改善
D. 中国积极拓展多边外交
C
16. 1972年10月,《人民日报》刊登的外国领导人发来的国庆贺电名单中,首次出现了日本首相的名字。他是(  )
A. 伊藤博文
B. 田中角荣
C. 大平正芳
D. 福田赳夫
B
17. 1977年8月,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国务卿万斯时指出:“我们多次说过,要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在台湾问题上有三个条件,即废约、撤军、断交,按日本方式。老实说,按日本方式本身就是一个让步。现在是要美国下决心。……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别人不能干涉。”材料表明,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关键是(  )
A. 消除意识形态的分歧
B. 重新调整美日关系
C. 美国放弃敌视中国的政策
D. 正确处理台湾问题
D
18.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包括两条主线,一个是建设新型国际关系,一个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围绕这两条主线,中国提出并实施了相应的配套措施。其中典型的例子是(  )
A. 实现中苏关系正常化
B. 开展与邻近国家的外交
C. 奉行独立自主的政策
D. 倡议并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D
19. “‘两弹一星’,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空前迸发。在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的攻关中,先后有26个部委,20个省、市、自治区,包括900多家工厂、科研院校参加,为原子弹的制造和试验研制出10万多种专用仪器、设备和原料。”由此可知,“两弹一星”的研制(  )
A. 撑起了中国经济崛起的“保护伞”
B. 承载了民族的精神价值和诉求
C. 维护了地区及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D. 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和科技实力
B
20.2020年6月23日,中国北斗系统第55颗导航卫星成功发射,正式完成北斗全球系统星座部署。50年前,宇宙中第一次出现的中国制造的“星星”是(  )
A. 神舟一号
B. 东方红一号
C. 嫦娥一号
D. 天宫一号
B
21.“他是中华民族不倒的脊梁。他,一个忠厚朴实的人,却毅然决然地参与了我国核研究工作;他,一个默默无闻的人,戈壁的风沙吹散了他的姓与名。”这个“他”指的是“两弹元勋”
(  )
A. 钱学森 B.焦裕禄
C. 邓稼先 D. 袁隆平
C
22. 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科技发展战略经历了三次转移:第一次是以发展与重化工业和国防事业有关的尖端科学技术为重点的战略转移,第二次是以“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为基本内容的战略转移,第三次是以实现社会全面发展为目标而确立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科教兴国”的科技发展战略。这说明中国科技发展战略(  )
A. 根据国情变化调整 B. 违背历史发展规律
C. 攻坚重点始终不变 D. 受苏联模式影响较大
A
23.人类从来没有停止太空探索的脚步。下图呈现的是中国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的场景。中国完成太空行走的第一人是(  )
A. 杨利伟
B. 翟志刚
C. 刘洋
D. 景海鹏
B
24. 运用下列史料,可以设计出有关中国历史的探究主题是
(  )
   
A. 农业技术的发展 B. 医药事业的进步
C. 思想文化的繁荣 D. 政治制度的演变
A
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
真宗深念稼穑,闻占城稻耐旱,西天菉豆子多而粒大,各遣使以珍货求其种。
抛掷不停手,左右无乱行。被将教秧马,代劳民莫忘。
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25.“共和国勋章”是中国最高荣誉勋章。下图是其中一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他说:“我一直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这位科学家是(  )
A. 袁隆平
B. 钱学森
C. 邓稼先
D. 屠呦呦
A
26.在经历了190次失败之后,她和她的团队最终发现191号青乙醚中性提取物样品对疟疾虫的抑制率达到100%,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她就是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国药学家(  )
A. 陈化兰 B. 陈薇
C. 屠呦呦 D. 李兰娟
C
27. 20世纪50年代,我国涌现出一大批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长篇小说有杨沫的《青春之歌》、梁斌的《红旗谱》;散文方面有杨朔、刘白羽、秦牧等创作的优秀作品;诗歌方面有何其芳的《我们最伟大的日子》等。出现这一繁荣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
A.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B. “双百”方针的提出
C. 扫盲教育的实施 D. 国民经济的发展
B
28.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随着国家的发展,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下列内容能增强文化自信的是(  )
A.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B.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C.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D. 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推进
B
29. “黄金周”假日是国家为了鼓励大众出行、旅游、消费制定的一种休假方式。它既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拉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B. 假日经济成为我国最主要的经济形态
C. 休闲娱乐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
D. 我国交通通信事业的不断发展
A
30.在主题探究活动“感受不平凡的变化”中,同学们围绕以下三个主题展开学习。这些“变化”产生的共同原因是(  )
A.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B.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 社会生活观念的变化 D.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D
话题一:有感于“深圳速度”和“浦东巨变”
话题二:有感于生活用品的变化
话题三:有感于休闲方式的变化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4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4分,共40分)
31.(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外交孤立政策,不与中国建交。1953年底,我国政府同印度就两国在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1954年6月,周恩来率领中国代表团访问印度,有针对性地阐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思想:“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社会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和自主权利是必须得到尊重的……”
材料二 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应该明确肯定:一九九七年中国将收回香港……中国和英国就是在这个前提下来进行谈判,商讨解决香港问题的方式和办法。
——《邓小平文选》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大事年表(部分)
年份 大事
1950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
1955 周恩来出席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1971 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72 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联合公报》,毛泽东会见日本首相田中角荣
2001 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主题是“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2分)它在国际上产生什么重大影响?(2分)
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外交孤立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邓小平在“解决香港问题的方式和办法”上提出了什么伟大构想?(1分)材料一、材料二反映出周恩来与邓小平在对待国家主权问题上的共同点是什么?(2分)
“一国两制”。维护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取得的重大外交突破及其意义。(4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国与美国、日本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许多国家纷纷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高潮。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01年中国能够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的主要原因。(1分)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积极倡导“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的主题说明了什么?(2分)
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经济繁荣发展的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2.(12分)某班同学以“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为主题,分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第一小组研究主题:中美关系历史回眸。下面是同学们收集到的两则相关材料。
材料一 它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今天的任何帝国主义的侵略都是可以依靠人民的力量击败的。
——彭德怀
材料二 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第二小组研究主题:中美关系现实研究——“第一夫人外交”。下面是同学们收集到的2014年3月米歇尔·奥巴马访问中国的相关资料。
材料三 作为主席夫人向他国元首夫人发出访华邀请,彭丽媛是中国第一人。这不仅折射出中国融入国际社会和开放的程度进一步加深,更向世界传递强烈而清晰的自信!作为第一夫人单独访华,米歇尔也是中美建交35年来的第一人,体现了奥巴马总统对中美关系的重视。
米歇尔参观成都第七中学并发表演讲。她表示,中美相隔遥远,难免会有一些误解和偏见,但通过这次对中国的访问,她惊讶地发现双方的共同之处如此之多。她说:“我对我们共同的未来抱有前所未有的信心。”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2分)当时的中国和美国属于什么关系?(2分)
抗美援朝战争。敌对关系(或战争关系)。
(2)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当时的对华政策。(2分)
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3)根据材料三,评价米歇尔·奥巴马访华的历史意义。(3分)
增进了中美两国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拉进了中美两国人民的友好感情;开创了中美之间“夫人外交”的新风尚;促进了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发展。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中国和美国应该如何构建新型大国关系?(3分)
经济持续繁荣发展。坚持和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方针。
(5)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认为该如何推进祖国统一大业?(2分)
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 坚决反对和遏制任何分裂国家的行径。(任答两点即可)
33. (14分)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衣、食、住、行、用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展示的是20世纪60年代的布票。在计划经济的时代,物资严重匮乏。为缓和供应的紧张,保持物价的稳定,国家对生产和供应加以控制,大到钢铁、煤炭、粮食、布匹,小到毛巾、肥皂,都是按计划生产和销售的。
材料二 图二展示了20世纪70年代中国人的衣着打扮。当时,大家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灰)色的海洋”。
材料三 图三展示了21世纪初中国人的衣着打扮。当时的服饰不仅色彩艳丽,而且风格各异,极具个性。其中,女性的服装更是讲究搭配,体现了独特的美。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实行布票等票证供应的主要原因、目的分别是什么?(4分)
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物资严重匮乏。为缓和供应的紧张,保持物价的稳定。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指出,改革开放前后人们的衣着打扮发生了哪些变化?(4分)
改革开放前,人们的服装款式单一,颜色单调,被称为“蓝(灰)色的海洋”;改革开放后,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起来,服饰不仅仅是满足御寒等需要的工具,更是人们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
(3)材料二到材料三人们衣着打扮发生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2分)
改革开放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人们的生活正在向文明和高质量的方向发展。(意思相近即可)
(4)举出身边的例子,说明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社会生活发生的巨大变迁。(4分)
过去交通不便,人们很少出远门,如今出门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拥有私家车的人也越来越多;过去人们饮食主要为了“吃饱”,现在不但可以“吃饱”,而且还要“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等等。(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