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与生物圈单元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生态系统与生物圈单元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3-05-15 08:33: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生态系统与生物圈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该选项填到卷首答题框中)
1.当前,某些地方的个别官员为了打造所谓的“城市名片”,不惜重金移栽一些南方树种,但因“水土不服”,成活率较低。请你从生物学角度分析,一些南方树种在北方成活率低主要是受以下哪种因素的影响( )
A.水分 B.空气 C.温度 D.阳光
2.我国有广裹的陆地、辽阔的海洋、复杂的地形和多样的气候,从而形成了
A.森林和草原生态系统 B.湖泊和海洋生态系统
C.城市和农田生态系统 D.以上三项都有
3.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所形成的联系叫做食物链。下列各项可表示食物链的是( )
A.蛇→鹰 B.植物→鼠→狐
C.鼠→蛇→鹰 D.兔→植物→鹰
4.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
A、湿地生态系统 B、生物圈 C、海洋生态系统 D、森林生态系统
5.在天然的草原生态系统中,若狼由于某种疾病而大量死亡,图8中曲线能正确表示较长时间内兔群数量变化的是( )
6.一个阴湿的山沟中一棵老树死了,长期横倒在地,苔藓、蕨类、蘑菇、白蚁、老鼠均以这棵朽木为生。这里构成了一个( )
A.群落 B.生态系统 C.种群 D.物种
7.右图是自然界碳循环的简图。图中的甲、乙、丙各代表( )
A.甲为生产者,乙为分解者,丙为消费者
B.甲为消费者,乙为分解者,丙为生产者
C.甲为分解者,乙为生产者,丙为消费者
D.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
8.如果一个生态系统有四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四种生物(甲、乙、丙、丁)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如下图所示。在一段时间内,如果乙的种群数量增加,则会引起( )
A.甲、丁的种群数量增加,丙的种群数量下降
B.甲、丙、丁的种群数量增加
C.甲、丁的种群数量下降,丙的种群数量增加
D.甲的种群数量下降,丙、丁的种群数量增加
9.“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描述了生物之间的什么样的关系 ( )
A.捕食 B.合作 C.竞争 D.寄生
10.在草原上人工种草,为了防止鸟把草籽吃掉,用网把实验区罩上,后来发现,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吃光而没有加罩的草地反而生产良好,造成这种生态平衡失调的原因是( )
A.昆虫过多 B.鸟类减少
C.光线不足 D.食物链被破坏
11.右图为某池塘生态环境中生物分布的示意图,图中哪一生物可用来合理推测太阳光会穿透到此池塘的底部?
A.鱼 B.虾
C.水草 D.岸边植物
12.右图表示某生态系统食物网,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食物网中共有3条食物链
B.最长的食物链是水稻→昆虫→蜘蛛→青蛙→蛇
C.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水稻
D.若昆虫数量锐减,蛇的数量不会受到影响
13.水晶球样的生态球(如右图)常作为家庭摆设,该球密封,内装有水、2-3条小鱼,底部有泥沙,并生长着一些水藻。妙在小鱼、水藻都是活的。
下列关于生态球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球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水草
B.该生态球与外界隔绝,所以小鱼、水藻一直能繁衍下去
C.该生态球必须放在有光照的地方才能使小鱼、水藻存活
D.该生态球食物链简单,较易遭到破坏
14.常常把冬虫夏草与人参、鹿茸列为三大补品。它是由昆虫和真菌联合而生。虫草(一种真菌)于冬季前后侵入在土壤中越冬的虫草蝙蝠蛾的幼虫体内,吸收幼虫的养分而发展菌丝,待菌丝充满虫体时虫即僵死,此时虫体内部组织被破坏,仅残留外皮。到了夏季,从死虫的头顶或口中长出有柄的菌座,露出土面,似直立的小草,故名夏草。夏草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非生命物质
15.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我省沿海海域频繁发生赤潮,给渔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与此相反,在同样纬度的太平洋中心区域,藻类等浮游植物却十分稀少,被喻为太平洋中的“戈壁荒漠”。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光照强弱不同 B.水温高低不同
C.海水含盐量不同 D.氮、磷等元素的含量
二、简答题(每空2分,共38分)
16.典故“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请依据这一生态情景,分别将黄雀、柳树、螳螂和蝉,用箭头表示出他们之间的食物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
17.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最主要的关系是_________关系,通过此关系把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连接起来,并以此为基础,成为________流动和_______循环的渠道。
18.下图所示是某学生做的一个生态瓶.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生态瓶中的生产者是____________,它能进行______作用。
(2)要使一个生态系统较长时间维持相对稳定状态,最重要的两类生物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并且要把生态瓶放在有__________的环境中。
19.生态系统之所以能够维持相对的稳定性,是因为其内部具有一定的 能力。一般地说,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这种能力就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都有一定的 ,一旦外来的干扰超过了这种能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遭到破坏。
20.黄岩岛是我国南海一座美丽的珊瑚岛礁。岛礁周围生活着多种多样的海洋生物,其中最有名的是金枪鱼。它是游动速度最快的海洋动物之一;它的种类包括蓝鳍金枪鱼、黄鳍金枪鱼、长鳍金枪鱼等。金枪鱼还是该海域的顶级消费者,它捕食章鱼,而章鱼所捕食的小鱼要吃大量的浮游藻类。
(1)金枪鱼的呼吸效率高,它的呼吸器官是_______。
(2)请你根据资料内容,写出一条完整的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该海域被铅污染,体内铅含量最多的生物是__________。
21.下图是某农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一部分图解。请根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个食物网由_______条食物链构成。在此生态系统的成分中,除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外,还必须有__________存在。
(2)对蛇而言,能量损失最多的营养结构(食物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验探究(每空3分,共17分)
生物种类 消化道内食物组成
鱼(甲) 鱼(乙)
小球藻 /
鱼(乙) 水蚤
水蚤 小球藻
22.某科学研究小组选取了湖泊中4种不同的生物,并对其消化道内食物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记录如下:
(1)该湖泊中所有的生物构成了一个________(1分)。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来看,小球藻属于____________(1分)。
(2)根据上表提供的信息,写出相应的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松树中学生物兴趣小组开展生态系统及稳定性的探究。
探究目的:初步学会观察和研究人工生态系统。
实验材料:带瓶塞的透明玻璃瓶、凡士林、金鱼藻、绿萍、虾、螺蛳、细沙、河水、不透光的盒子。
实验装置:如图(将A、B瓶置于有光的条件下,C瓶用不透光的盒子罩住)。请回答:
(1)探究“光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否有影响”这个问题,应选择_____瓶与B瓶进行对照实验。
(2)通过该实验探究能得出“光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影响”这个结论吗?______。(填“能”或“不能”)
(3)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是沿着_______________流动的。
(4)在A、B、C三个生态系统中,生态系统维持时间最长的应该是________瓶。
1、B 2、D 3、B 4、B 5、D 6、B 7、A 8、D 9、A 10、D 11、C 12、D 13、B 14、C 15、D
16、蝉→螳螂→黄雀 17、食物(或捕食) 能量 物质 18、(1)水草 光合 (2)生产者 分解者 光照 19、自动调节 越强 越好 限度 20、(1)鳃 (2)浮游藻类→小鱼→章鱼→金枪鱼 (3)金枪鱼 21、(1)4 分解者(2)农作物→虫→鸟→蛇
22、(1)群落 生产者 (2)小球藻→水蚤→鱼(乙) →鱼(甲) 23、(1)C (2)能 (3)食物链(或食物网) (4)B
蜘蛛
青蛙

昆虫
水稻
田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