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七年级下册 4.7.3 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
一、单选题
1.漫画中解读了“碳中和”的定义,以下描述错误的是
A.温室气体可造成气候变暖
B.植物的光合作用具有碳吸收能力
C.绿色出行,减少不必要的碳排放
D.无需治理工业排放废气,只需要多种树即可实现碳中和
2.2021年5月22日是第28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其主题是“呵护自然,人人有责”。下列做法与这一主题相违背的是( )
A.对生态林进行合理采伐利用 B.对生活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
C.为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围湖造田 D.人人有义务保护野生动植物
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列做法与该理念不相符的是( )
A.调查当地环保状况,积极为政府建言献策
B.倡导垃圾分类,增加资源的循环利用
C.为丰富本地生物多样性,多引进外来物种
D.减少煤炭、石油的利用,开发太阳能、风能、水电等能源
4.“垃圾分一分,城市美十分”。下列垃圾投放不正确的是
A. B. C. D.
5.创建文明城市人人有责,下列不利于环境保护的做法是( )
A.使用环保购物袋 B.爱护花草树木
C.使用一次性筷子 D.不随意丢弃废旧电池
6.下列属于清洁能源的是
①太阳能 ②风能 ③生物能 ④水能 ⑤核能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⑤
7.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下列叙述中,不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是( )
A.禁止乱砍滥伐,保护森林资源 B.绿化荒山,绿化荒漠
C.开发森林资源,多使用一次性筷子 D.爱护植被,人人有责
8.“垃圾不落地,揭东更美丽”。使用过的一次性医用口罩,正确的处理方法是
A.投入可回收物垃圾桶 B.投入厨余垃圾桶
C.投入其它垃圾桶 D.投入专用垃圾桶
9.2021年4月22日是第52个世界地球日,其主题为: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我们应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态文明理念,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理念的是( )
A.生活垃圾分类处理 B.使用一次性木筷子
C.使用太阳能等绿色能源 D.拒绝食用野生动物
10.北京市发布“我要碳中和”微信小程序,市民可随时记录自己的“碳足迹”。以下行为不利于减少碳排放的是( )
A.经常使用一次性餐具 B.节约生活用水
C.尽量少使用空调 D.进行垃圾分类
11.为了减缓温室效应,我国提出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其中,“碳中和”是指通过多种途径抵消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达到“净零排放”的目的。下列做法不利于实现“碳中和”的是
A.大力植树造林 B.开发清洁能源
C.逐步放弃燃煤发电 D.露天焚烧玉米秸秆
12.2021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巩固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成果,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下列举措不利于保护环境的是( )
A.收集、保藏生物遗传资源
B.多引进外来物种
C.长时间、大规模地治理沙化和荒漠化
D.有效保护和修复湿地
13.“低碳生活”正成为人类共同的选择。根据下图所示碳循环的部分过程,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参与①过程的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B.人类减少对③的依赖是当前缓解酸雨的重要措施
C.碳在无机环境与各种生物之间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
D.②过程增强后①过程随之增强,可通过②减少大气中的CO2
14.“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被写进党的十九大报告,为了守护城市的蓝天白云,捍卫“泉城蓝”,下面不符合此理念的是( )
A.节能减排,绿色出行 B.绿化造林,净化空气
C.砍树造田,扩大耕地 D.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利用
15.“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环境,像对待命运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在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阶段,我们应该( )
A.乱扔废弃电池 B.分类投放垃圾
C.捕杀野生动物 D.随意排放污水
二、填空题
16.酸雨被称为“空中死神”。酸雨对生物有哪些不利的影响?控制酸雨的根本措施是什么?
17.请拟定2个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 行动计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近几年有报道称,珠穆朗玛峰海拔6000米,非常寒冷却长出植被,相关科学家认为这与温室效应有着密切的关系,请你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有什么做法可以降低温室效应:______________。(至少两点)
三、综合题
19.为响应国务院颁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指示精神,参与生态文明计划,某科学小组开展了不同PH的酸雨对三种植物叶绿素含量影响的研究,其研究结果如图所示.
(1)随着酸雨pH的降低,叶绿素含量受影响程度最大的植物是________.
(2)长期酸雨不仅破坏植被,还会使生物种类减少,造成生态系统的________降低.
(3)2016年初,雾霾在我国中东部地区大范围弥漫,多地城市陷入严重空气污染.“雾霾”是人类活动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实例,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请结合本地实际,列举在改善环境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
(4)环境污染是人类面临的重大威胁,小红同学因雾霾天气吸入较多的PM2.5(微尘颗粒),引发支气管炎,在血液中明显增加的成分是________.
20.2021年全国两会,“碳中和”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所谓“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通过二氧化碳去除手段,如植树造林、节能减排、产业调整等,抵消掉这部分碳排放,达到“净零排放”的目的。下图为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甲~戊”表示生物成分,“①~④”表示生理或化学过程,“→”表示碳的流动方向。请据图分析作答
(1)大气二氧化碳的增多会造成______,使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生存带来危害。
(2)通过植树造林实现“碳中和”,实际是利用植物的[ ]______,使生物圈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简称______。此外植树造林还能涵养水源,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这主要是因为植物的______增加了大气的湿度。
(3)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是______,伴随着食物链中碳的流动,能量的流动会逐级递减,若生产者体内有1 000焦的能量,到最高级消费者体内最多是______焦。若此生态系统受到某种有毒物质的污染,一段时间后,到最高级消费者体内有毒物质却含量最高,这种现象称为______。
(4)“碳中和”作为一种新的环保要求,必将进一步推动绿色生活和生产,实现全社会绿色发展。为响应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在生活中可以采用哪些具体措施?______(至少写出2条)。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2.C
3.C
4.C
5.C
6.C
7.C
8.D
9.B
10.A
11.D
12.B
13.D
14.C
15.B
16.酸雨可以使土壤中的养分发生化学变化,从而不能被吸收利用;酸雨可以使河流和湖泊酸化,从而影响鱼虾等水生生物的生长发育,甚至造成水生生物死亡;酸雨可以引起水源酸化,影响饮用,威胁人们的健康;酸雨直接危害植物的芽和叶,严重时使成片的植物死亡。控制酸雨的根本措施,是通过净化装置,减少燃烧煤、石油等燃料时污染物的排放。
17.
18.植树造林、减少使用一次性方便木筷,节约纸张、发展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减少化石能源的开采与利用(言之有理即可)。
19. 腊梅 自动调节 关闭重污染企业 严禁焚烧植物秸秆 白细胞
20.(1)温室效应
(2) ①光合作用 碳—氧平衡 蒸腾作用
(3) 甲→乙→丙→丁 8 生物富集
(4)少用一次性筷子、绿色出行等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