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下 17 跳水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关于对课文《跳水》说法正确的是( )
A.《跳水》是英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所写一篇短篇小说。
B.文章记叙了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旗杆顶端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
C.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儿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
D.船长表现出的沉着、果断、机智,源自周围船员的启发。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猴子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因而更加放肆起来。
B.猴子比孩子更灵巧,转身抓着桅杆又往上爬。
C.孩子被猴子气急了,因为拼命追赶猴子。
D.大家知道,即使孩子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
3.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祖父反复教育我要仔细区分谷子和狗尾草。
B.金字塔是人类劳动和智慧的结晶。
C.《跳水》的作者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
D.由于困窘和羞愧,我的脸一下子涨得通红。
4.对水手们三次“笑”的分析,正确的是( )。(多选)
A.第一次,水手们“哈哈大笑”,使得猴子更加放肆起来
B.第二次,水手们“大笑起来”,这一“笑”激怒了孩子,孩子恼羞成怒
C.第三次,水手们“笑得更欢了”,是这次“笑”把故事推向高潮
D.水手们的三次“笑”,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5.下列对句子的主要意思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不期然,它们嗖地飞起,一前一后,平展了双翅,斜斜地绕过屋顶,互应一声,转个圈,飞向远方。
A.它们飞向远方。 B.它们绕过屋顶。
C.它们平展翅膀。 D.它们一前一后。
二、填空题
6.先补全下列四字词语,再完成练习。
( )( )大笑 ( )牙( )嘴
( )( )不得 ( )惊( )战
1.类似画“ ”的AABC式词语,我还能再写两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类似画“﹏﹏”的含一组反义词的词语,我还能再写两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形容处境十分尴尬,哭也不行,笑也不行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
7.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自相矛盾》选自《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时期的______家________。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________________。
2.《跳水》的作者是______国作家____________,这篇课文记叙了在____________上发生的故事。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____________,用枪命令儿子跳水,使孩子____________。船长表现出的______、______、______源于他丰富的经验、超人的智慧以及对孩子深切的爱,展现了他极大的人格魅力。
三、语言表达
8.综合性学习。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不少知识及经历是不可能从书本中得到的,而必须亲身体验,甚至是到从来没有人去过或很少有人去过的艰险地方去考察、探究,这就是探险。有关探险,你知道多少呢?下面就请你回答与探险有关的几个问题。
1.你知道哪些探险家的故事?请简要列举三位探险家及其事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认为,“探险”和“冒险”是一回事,你觉得呢?说说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让你出去探险,你会选择去什么地方呢?出发前你会做哪些准备工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口语交际。
假如你是校篮球队的队长,你的好友小亮多次让你推荐他加入球队,而他的球技确实不佳。当他再次向你提出要求时,你将如何应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课内阅读
跳水(节选)
“你逃不了!”孩子一边追赶一边喊。猴子还不时回过头来逗孩子生气。爬到了桅杆的顶端,它用后脚钩住绳子,把帽子挂在最高的那根横木的一头,然后坐在桅杆的顶端,扭着身子,龇牙咧嘴做着怪样。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孩子气极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这时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 )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 )难以回转身来。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正在这时候,船长从船舱里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他本来是想打海鸥的,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瞄准儿子,喊道:“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孩子心惊胆战,站在横木上摇摇晃晃的,没听明白他爸爸的话。船长又喊:“向海里跳!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刚喊出“三”,孩子往下一纵身,从横木上跳了下来。
10.在文中括号内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11.用“ ”画出写孩子处境危险的句子。
12.作者为什么详细描写孩子面临的危险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船长为什么要他的孩子往海里跳?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练习
跳水(节选)
“你逃不了!”孩子一边追赶一边喊。猴子还不时回过头来逗孩子生气。爬到了桅杆的顶端,它用后脚钩住绳子,把帽子挂在最高的那根横木的一头,然后坐在桅杆的顶端,扭着身子,龇牙咧嘴做着怪样。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孩子气极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这时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正在这时候,船长从船舱里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他本来是想打海鸥的,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瞄准儿子,喊道:“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孩子心惊胆战,站在横木上摇摇晃晃的,没听明白他爸爸的话。船长又喊:“向海里跳!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刚喊出“三”,孩子纵身从横木上跳了下来。
扑通一声,孩子像颗炮弹一样扎进了海里。二十来个勇敢的水手已经跳进了大海: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等孩子一浮上来,水手们就立刻抓住了他,把他救上了甲板。
14.孩子走到桅杆顶端横木上是为了__________。
15.用“——”画出写孩子处境危险的句子,并说说作者为什么详细描写孩子面临的危险情况。
16.“四十秒钟——大家觉得时间太长了。”“四十秒钟”是很短的,为什么“大家”觉得“太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是怎样做的?你认为船长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此题考查课文内容的识记和理解。《跳水》主要内容:
在一艘轮船上,发生了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一只顽皮的猴子在船上蹦来蹦去,成为了水手们的笑料。它越发放肆,摘掉了船长儿子的帽子,爬上了桅杆,孩子恼羞成怒,追了上去,一直到了桅杆顶上的横木上。
他虽然取得了帽子,但也把自己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如果一失足就会摔到甲板上,落个粉身碎骨,即使不失足,也难以转身走回。在场所有人都提心吊胆,为孩子处境担忧。
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如果我是一名旁观者,可能会慌乱,也可能会害怕。可是孩子的船长却十分镇定,用枪“逼”着孩子跳水。最后,孩子得救了。
2.C
【详解】
考查词语运用。
理解所给词语,再结合语境判断。
A放肆,意思是(言行)轻率任意,毫无顾忌。句中指猴子知道大家拿它取乐,更加无所顾忌起来。使用恰当。
B灵巧,意思灵活巧妙,在手的使用或身体的其他活动方面显得灵活、熟练或机敏的意思。句中是指猴子四肢灵活。使用恰当。
C因为,表示原因或理由。这里应使用“因此”。
D即使:假定;就算是,句中指就算孩子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使用正确。
3.C
【详解】
这道题考查学生病句分析的能力,需要学生结合学过的知识分析。C答案重复累赘,应改成“《跳水》的作者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或者“《跳水》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
4.ACD
【详解】
本题考查形成解释的能力。
水手们第一次“哈哈大笑”使得猴子更加放肆起来,因此A项是正确的。
水手们第二次“大笑起来”,孩子是哭笑不得的,因此B项是错误的。
水手们第三次“笑得更欢了”,孩子却气得脸都红了,随后更是被猴子逗得气极了,失去理智走上了横木,故事进入最惊险的高潮,所以C项也是对的。
这则故事正是随着水手们的“笑”不断向前发展的,“笑”在故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所以D项是正确的。
5.A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概括句子意思。
“不期然,它们嗖地飞起,一前一后,平展了双翅,斜斜地绕过屋顶,互应一声,转个圈,飞向远方。”可知,句子主语是“它们”,谓语“飞向”,地点“远方”。概括意思为:它们飞向远方。
6. 哈 哈 龇 咧 哭 笑 心 胆 念念不念 彬彬有礼 生死与共 黑白相间 哭笑不得
【详解】
考查补写词语及词语分类积累,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和识记,做起来就不难。书写时注意同音字、形近字的区别,要依据词语的意思来记忆。
1.此题考查学生对AABC式词语的积累。这类词语还有:谆谆告戒、欣欣向荣、历历在目等。
2.此题考查学生对含有反义词的四字词语积累。这类词语有:出生入死、黑白分明、上天入地等。
3.此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解释理解。哭笑不得:哭也不好,笑也不好。 形容很尴尬。
7. 韩非子·难一 战国 哲学 韩非子 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的道理 俄 列夫·托尔斯泰 一艘帆船 急中生智 转危为安 沉着 果断 机智
8. ①麦哲伦:环球航行。 ②张骞:出使西域。 ③郑和:下西洋。 不是一回事。“探险”是到从来没有人去过或很少有人去过的艰险地方去,而“冒险”是明知道有危险还要去做。 示例:我会选择去热带雨林中探险。准备工作:①召集同伴;②查阅资料;③准备装备;④制订计划……
9.小亮,实在抱歉,我觉得现在你跟球队的要求确实在点距离,咱俩还是一起再练练吧,到时候我肯定推荐你加入。
10.即使 也
11.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孩子气极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去取帽子。
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
12.突出当时的情况万分危急,为下文写船长即孩子父亲拿枪逼孩子跳海做了铺垫。
13.因为跳到海里才有可能活命。可以看出船长是个镇静机智的人。
10.
本题考查关联词的运用。
本题用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即使……也……”,表示前面“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已经提出的某种已存事实,后面“难以回转身来”转而述说相反结论。
11.
本题考查查找句子。
“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孩子气极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去取帽子”、“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这两句话描写了孩子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去取帽子,如果孩子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就算他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此时孩子的处境非常的危险。
12.
本题考查课文理解与分析。
作者详细描写孩子面临的危险情况,突出当时的情况万分危急,也为下文写船长即孩子父亲拿枪逼孩子跳海做了铺垫。
13.
本题考查人物分析。
由上文可以知道,孩子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去取帽子,如果孩子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就算他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当时孩子的处境非常的危险,他只有跳入海里才有可能活命。
船长作为一名父亲,在孩子如此危险的时刻,没有做出紧张的举动,反而非常冷静的叫孩子跳入海里,为孩子寻得一线生机,表明他是一个镇静机智的人。
14.取回帽子
15.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有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头上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
突出孩子境况的危险,为后文的发展做铺垫。
16.四十秒钟,在平时看来的确不算长,可是,当孩子落入大海之后,他的生命随时都会有危险,每一秒对于大家都是煎熬,所以,大家觉得时间太长。突出了孩子处境的危险,也表现了人们对于孩子的担心和不安的心情。
17.船长命令孩子立刻跳水。船长是个机智、沉着、果断、勇敢的人。
14.
本题主要考查对文段的理解能力。
可以定位到文中第一自然段,“孩子气极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可知孩子走到桅杆顶端横木上是为了去取帽子。
15.
本题主要考查对关键句子的定位与分析能力。
孩子处境危险的句子可以定位到文中第一自然段,“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
作者详细描写孩子面临的危险情况是为了引出后面的船长,为后面的故事发展做铺垫。
16.
本题主要考查对关键词与句子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对于一个掉进海里的孩子来说,“四十秒钟”能决定他的生命,晚了就没命了,所以大家觉得平时短短的“四十秒钟”现在“太长”。
17.
本题主要考查对文段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的做法可以定位到文中第二自然段:他本来是想打海鸥的,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瞄准儿子,喊道:“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可知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用枪瞄准了儿子,要求他跳进海里。
这一过程船长的反应是很快的,可以看出船长很有应急能力;发现儿子身处危险他没有慌乱也没有发脾气,而是立刻想办法解决,可以看出船长遇事沉着冷静。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