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时代练习题
选择题
1.下图所示为某同学研究性学习的关键内容。据此可知,其研究的 主题是 ( )
A.南方经济发展原因
B.孝文帝的汉化政策
C.隋统一全国的背景
D.科举制的深远影响
2.隋文帝统一全国后,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人民安居乐业,政治安定。下列促进隋朝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的措施有( )
①发展经济,编订户籍 ②统一南北币制
③统一度量衡制度 ④开凿灵渠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3.隋朝大运河共分四段,其中流经浙江的一段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解读右图,当时大运河的修建和利用( )
A.沟通了南北并巩固统一
B.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C.实现了海上贸易被漕运取代
D.解除了长安遭受的军事威胁
5.“中书主出命,门下主封驳,尚书主奉行。”这段材料介绍的是 ( )
A.西周分封制 B.唐朝的三省制
C.元朝的行省制 D.明朝的廷杖制
6.《全球通史》中写道:“科举制,中国推行了近两千年之久;他们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备文官。”由此可知开创科举取士制度的根本目的是( )
A.通过考试选拔人才 B.以才选官
C.择优录取 D.巩固统治
7.“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中的“人”指的是( )
A.魏征 B.房玄龄 C.杜如晦 D.姚崇
8.七年级学生黎明在学习完七年级历史第一单元后,绘制了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与下图中①对应的朝代是( )
A.陈朝 B.隋朝
C.宋朝 D.唐朝
9.《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郭沫若称: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芳流剑阁光被利州”。肯定武则天的史学家主要是因为( )
A.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她执政时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C.她发展科举制度,创立殿试制度
D.她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10.唐太宗非常重视中书、门下两省在中枢政务机构中所发挥的作用。他曾对群臣说:“中书昭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然驳正。”这反映了门下省的职权是( )
A.替皇帝起草诏令 B.审核诏令内容
C.负责诏令的执行 D.负责监察百官
11.下列有关黄巢起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爆发的原因是阶级矛盾尖锐
B.起义军一度占领长安
C.起义军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D.起义军推翻了唐朝的统治
12.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的统治风范被称为“贞观遗风”,这是因为( )
A.她的年号叫贞观
B.她继承了唐太宗的遗志
C.她继承了唐太宗的皇位
D.她的统治使封建社会继续发展和繁荣
13. 电视剧《贞观长歌》演绎了唐太宗开国创业的历史。在这部电视剧中可以看到唐太宗的主要政绩是( )
①轻徭薄赋,注重发展生产
②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③吸取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
④注重引进推广国外农作物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14.下表为唐玄宗和唐宪宗时期丞相的出身统计表(单位:人),从表格中可知当时( )
宗室 世族 庶族 待考证
唐玄宗时期 3 24 3 4
唐宪宗时期 1 19 2 3
A.贵族势力主导地位明显
B.科举制度实现社会阶层流动
C.皇权和相权矛盾尖锐
D.官僚政治不断走向成熟
15.“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未停,未停,禾苗待我灌醉。”唐代诗人徐来军的这首《调笑令》描写的是( )
A.筒车 B.耧车 C.曲辕犁 D.水排
16.下列关于唐朝手工业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蜀锦以色彩艳丽、纹饰精美冠于全国
B.唐朝手工业发展到很高水平
C.邢窑以青瓷著称
D.造船业、造纸业颇具规模
17.作为小历史学家的你,如果想要研究唐朝时印度和西亚的历史,最好的参考书籍是( )
A.《史记》 B.《资治通鉴》
C.《西游记》 D.《大唐西域记》
18.历史解释、专题探究是构建和形成学科素养、学科能力的主要目标。下列组图探究最适合的主题是( )
A.唐蕃和同一家 B.开放的汉唐风尚
C.异彩纷呈的传统文化 D.民族交往与交融
19.“和同为一家”指的是( )
A.唐朝和突厥的关系 B.唐朝和新罗的关系
C.唐朝和日本的关系 D.唐朝和吐蕃的关系
20.杜甫诗云:“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南国旱无雨,今朝江出云。”等诗句明显体现了诗人宽广、伟大的“诗圣的襟怀”。 “诗圣的襟怀”指的是( )
A.对环境破坏的伤感 B.热爱和平的态度
C.对农业生产的关心 D.爱国忧民的情怀
21.比较是历史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试比较鉴真和玄奘,共同点包括( )
①都是僧人身份 ②都是友好使者 ③都受政府派遣 ④都有顽强毅力
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2.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指出:“只如吴道子画仲由,便戴木剑;阎令公画昭君,已着帷帽。殊不知木剑创于晋代,帷帽兴于国朝,举此凡例,亦画之一病也”。由此可见( )
A.绘画作品不能脱离现实
B.绘画史料有一定局限性
C.人物画的历史价值不高
D.宫廷画容易受政治影响
二、非选择题
23、仔细阅读以下材料后回答
材料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材料二“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皮日休
(1)材料一中的“此河”是指什么河 此河建成于谁统治时期 你认为他开通此河的要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涿郡”“江都”分别是指现在的哪个城市
(3)材料一和材料二对此河的开通和作用持什么态度 你的看法是什么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关中和河洛地区的物资不足以供应隋中央政府的需要,必须转运南方的物资。通过陆路转运,运输量不大,费用又高,而利用旧河道开通运河,是最好的办法。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隋朝修建运河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运河修建后的作用。
材料二:隋唐之前,选官主要凭借家世背景,世家大族子弟虽无才学,不思进取,照样“坐至公卿”,世代垄断高官显位。科举选官的基本原则,是由朝廷设立一些科目,公开竞争,择优录取……隋朝的科举制度还处于开创的阶段,大体在隋炀帝时期……成为国家纯粹按照才学标准选拔文士担任官吏的考试制度。
(2)根据材料二,指出选官标准发生的变化,并概述科举制的突出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隋朝在中国历史上的贡献。
25、仔细阅读以下材料后回答
材料一 641年文成公主进藏,带去大量物品,有锦帛珠宝、生活用品、医疗器械、生产工具、蔬种子,还有经史、诗文、工艺、医药、历法等书籍。尺带珠丹上书唐朝皇帝中说“……又蒙降全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
材料二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表现在任用大批各族贵族为官;实行并非屈辱而是民族友好的和亲政策。唐朝时期,各族之间战事较少,和平相处,共同发展成为主流,中华文明进入一个新的高峰。
(1)根据材料一,分析唐蕃“和同为一家”是在哪件事情之后 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唐朝两位公主嫁给吐器赞普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2)材料二中“各族之间战事较少”,唐太宗时曾出兵反击哪一少数民族 这次战事的胜利有什么作用 后来,唐太宗被各少数民族首领尊奉为什么
(3)根据材料二,说明唐朝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 据材料,归纳唐朝实行的民族政策产生的影响?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材料一: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趋势图。
经济发展指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出现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隋唐时重新建立起大一统的帝国并且使之更为完善,接下来一百年间的和平与繁荣使唐朝的国力大大超过了汉朝,同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而这一进展反过来又推动了国家的全面发展。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2)根据材料二,举例说明唐朝在制度和文化方面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并概括其对唐朝发展的影响。
材料三:唐朝的对外开放具有“大进大出”的特点。“大进”是指唐朝文化吸收外来文化,不拘一格,兼容并蓄;“大出”是指唐朝文化富有魅力,广泛影响到周边国家和地区,其表现在朝鲜和日本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史实,说明唐朝文化的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国家兴盛需要具备的因素。
答案
1-5CADAB 6-10DADBB 11-15DDAAA 16-20CDDDD 21-22BB
23、(1)大运河 隋炀帝 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北京 扬州
(3)肯定。它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24、(1)传统的陆路运输运量小,成本高;北方物资满足不了隋中央政府的需要。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2)从看重门第到注重才学。公开竞争,择优录取,按照才学标准选拔人才。
(3)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再次实现大一统,顺应了统一的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开通大运河、开创科举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25、(1)金城公主入藏。促进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促进双方和平相处,共同发展。
(2)东西突厥 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 天可汗
(3)开明 使各民族和平相处、共同发展,中华文明进入一个新的高峰
26、(1)隋唐时期,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统治者重视发展生产,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2)制度∶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科举制、三省六部制。文化∶唐诗繁荣。推动了唐朝的全面发展,使唐朝出现兴盛局面。
(3)"大进"∶阿拉伯帝国的风俗习惯、朝鲜半岛的音乐传入中国,对唐朝文化的发展产生影响;玄奘西行求取佛经,吸收外域文化。"大出"∶日本派遣唐使来华学习唐朝文化;鉴 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大进"和"大出"各答出一点)
(4)国家统一,政治稳定;制度创新;经济、文化发展;对外开放。(任答一点,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