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研究物体浮沉条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物体的沉浮条件,会根据沉浮条件判断物体的沉浮;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实验,能应用沉浮条件解释简单的物理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沉浮条件在技术上应用的实例,体验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探索、观察、分析、归纳,使学生了解物体的沉浮条件。
难点:利用物体的沉浮条件分析解释有关问题。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演示法、观察法、分组实验法。
四、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 导入新课
首先向学生展示一幅图片:生活中“盐水选种”的图片。并向学生进行演示,让学生观察,并提问:“为什么有的种子沉在水底,有的种子漂在水面?”通过提问,设置悬念,引出课题。
(二)实验探究 总结规律
教师向学生展示三个乒乓球:现在老师手上有三颗放大版的“种子”,把它们分别放入水中,请大家观察它们的状态有何不同。请学生起来描述结果,由此引出物体在水中的几种状态:下沉、沉底、上浮、漂浮以及悬浮。
教师提出问题:“这些物体在水中的受力情况是怎样的?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状态 ”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1、由于F浮2、由于F浮>G,种子在水中就会上浮,最终漂浮;
3、由于F浮=G,种子在水中就会悬浮。
教师随即在黑板上展示物体在水中五种不同状态的受力分析图,并由此总结出物体的浮沉条件,以及向学生强调漂浮与悬浮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下沉、沉底:F浮G 漂浮:F浮=G 悬浮:F浮=G
(三)内化提高 实际应用
1、教师继续分析刚刚的演示实验“神奇的种子”,引导学生提问:为什么同样是乒乓球会有不同的状态呢?接着教师请一位学生代表上台触摸三个乒乓球为大家揭秘:原来沉底的那个乒乓球因为注满了水重力变大所以会沉底,悬浮的那个乒乓球中注入了一部分水,而漂浮的那个乒乓球则是正常的没有注入水。教师顺势提问:通过这个实验,大家想一想可以通过什么办法使物体上浮或下沉?学生回答:改变物体自身重力来使物体上浮或下沉。通过直观的演示实验,使学生容易明白改变物体自重能使物体上浮或下沉。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潜水艇”部分,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潜水艇就是通过改变自重来实现上浮下沉的。随后教师通过自制教具“潜水艇”向学生演示潜水艇的上浮下沉,也请多名学生上台感受,由此使学生更容易掌握潜水艇的工作原理。
接着进行学生分组活动:制作小小“浮沉子”。给个小组事先准备好活动器材——塑料瓶,口服液小玻璃瓶。先由教师在讲台上演示制作过程以及强调注意事项,然后让各小组动手操作,请实验成功的小组上台进行演示。由于制作过程较为简单,学生容易从活动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以及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2、教师手拿一团橡皮泥,然后放入水中,让学生观察到橡皮泥沉入杯底。随后提问:怎样让这团橡皮泥浮在水面呢?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通过实验让学生动手,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然后请实验成功的小组派代表上台演示并讲解是如何让橡皮泥浮在水面的。教师从中引导学生得出把橡皮泥捏成船状或空心的,增大排开水的体积从而增大浮力从而使橡皮泥能由沉底到漂浮。教师由这个例子向学生提问:为什么小铁块放入水中会沉底,而万吨巨轮却能漂浮在水面?学生通过之前的实验容易回答轮船是空心状的,排开水的体积变大,从而浮力增大,所以可以漂浮。由实验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的实用性。
教师向学生演示实验“调皮的塑料袋”,让学生更加直观的观察到排开水的体积变大从而浮力变大,从而塑料袋由沉底到上升直至漂浮。随后让学生根据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分析:除了改变排开水的体积可以改变浮力,还可以改变哪个因素来改变浮力?学生讨论后得出:还可以改变液体密度来改变浮力。接着让学生分组进行书上的实验:鸡蛋在盐水中的浮沉。通过这个实验不仅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改变液体密度可以使物体上浮下沉,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课堂小结 感悟收获
请学生起来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布置作业 巩固新知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突出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样有积极的意义。首先,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和自信心,本节课设计的分组实验使学生跳一跳,自己也能摘到果子,不仅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而且使学生的自我概念得到积极发展,自信心得到加强。而这一切正是学生创造力和个性发展的关键。其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从善于解决问题到敢于提出问题转变、从善于单一思维到勇于发散性转变,有利于学生形成协作意识。通过小组交流与合作的形式共同学习,在课堂中营造民主、合作、互助的教学气氛和愉悦轻松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尊重、理解、合作和关心”进而学会交往,改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个性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