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杠杆、支点、力臂等概念;知道什么叫做杠杆的平衡,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会利用平衡条件研究一些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领会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进一步了解进行科学探究的一些基本环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基本的物理原理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用具】
多媒体计算机、投影仪、教学课件;木棒、支架、杠杆、钩码等;
【重点、难点】
杠杆的平衡条件;力臂的画法
【时间安排】
新课教学大约35分钟,留出10分钟的时间作练习,并作讲解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问:谁能用手把铁钉拔出(请班上公认的大力士示范)?
出示铁钉、长木板,用羊角锤把铁钉钉入木板。
结果大力士没能完成任务。
问:那我们能否借助其他工具来完成呢?
答:(学生会抢着回答)用羊角锤拔。
问:怎么拔?
老师换用木柄的羊角锤插入铁钉中但不动。
学生会说:“不行,要用力向后扳。”
老师又故意演示扳动但不接触木板。
这时老师再请大家认为力气很小的女生按照刚才的方法操作,会发现女生很轻松的就把铁钉拔下。
1、观看同学的拔钉子的表演,她是如何拔出木板上的钉子……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出“生活中杠杆”的话题。
2、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设问:这些简单的机械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好处 它们是怎样起作用的?
4、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进入这节课的杠杆的学习。
二、新课教学
1、认识杠杆
杠杆是一种古老而简单的机械,许许多多机械的应用改变和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今天我们就从生活中的杠杆说起,了解机械与人的关系。
(提示看屏幕的几组有关于杠杆的图片,让学生以工人拿硬棒撬动石头、钉锤拔钉子以及生活中常见的剪刀为例)
分析这些杠杆(简单机械)在工作时有什么共同特征?
经过学生的讨论和提问,老师总结共同特征:
(1)、受到力的作用下
(2)、硬棒
(3)、固定点
以撬棒撬石头为例,提问、归纳总结杠杆的定义。
(可能会有两种答案)
F1
F1
L1
O L1
L2 O L2
F2
F2
图(一) 图(二)
在讲述撬棒撬石头的过程中,启发学生思考杠杆定义涵盖的内容,
提问学生:(1一2人):让学生自己总结杠杆定义。
师:那么,我们都看到了一支木棍能撬起一块石头,但是同学们能否利用手边的刻度尺当做一个杠杆撬起石头吗?请思考下?
生:学生动手拿起刻度尺来研究试试。
师:那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个刻度尺能否撬起这个石头的实验吧,结果怎样?
生:刻度尺不能撬起石头。
师:为什么呢?请一位同学来讲讲?
我们把这些共同特征归纳总结,就得出杠杆的定义: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物理学中叫杠杆(板书)。
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杠杆?(天平、翘翘板、钓鱼竿等等)
2、杠杆的有关概念(五要素)
师:介绍了杠杆的定义,那组成杠杆需要哪些东西呢?下面我们来学习杠杆的五要素。(边说边在黑板上画出杠杆的示意图)
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小石块)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向下压的力)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大石块对硬棒的压力)
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这里请大家注意,力臂是指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什么是力臂呢?力臂怎样来画?
画力臂的方法
1) 找支点
2)确定力的作用线
3)过支点到力的作用线作垂线
4)标垂足,标力臂
强调注意:
1臂是支点到垂足的距离,不是支点到作用点的距离,因此力臂不一定在杠杆上。
2力的作用线是一条直线,没有方向。
3图细节方面:力臂,力的作用线用虚线表示,且力臂的长度应该用大括号标记;垂直的地方应有垂足;支点处用O标记;5个名词必须用正确的字母表示。
请位同学支黑板上画出事先画在黑板上的杠杆的示意图,在画完杠杆的示意图后,进行点评,巩固力臂的画法以及画出图中杠杆的五个要素。(请学生到黑板前画,讲评画图的方法)
练习:
3. 杠杆的平衡
师:当杠杆在动力和阻力的作用下静止时,我们说杠杆平衡了。在杠杆平衡时,动力、动力臂、阻力和阻力臂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
4、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
下面我们用一个实验来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以课本的实验插图为例,我们将钩码挂在实验装置的左右两边,研究它们在什么时候使得实验装置平衡。在实验开始前,我们必须将装置调平,调平的方法是跟天平的方法一样。
首先,大家先确定下这个杠杆的支点在哪里?
生:中间的位置。
师:很好,那我们要以哪一边作为动力作用的位置呢?(让学生任选)
生:(选择)
师:大家记清楚你们定下的动力作用位置和阻力作用位置。
演示实验:在不同位置挂上若干个钩码,调平杠杆。(并让学生在纸上纪录,并来拿到老师输入电脑)
1、【提出问题】杠杆须满足什么条件才能水平?F1、F2、L1、L2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
2、【猜想与假设】引导学生猜想并作适当的假设;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对跷跷板进行简化:用带刻度的木尺和支架台自制杠杆,数量不同的钩码代替体重不同的人。
4、【进行实验并收集数据】
请同学们开始做实验
调节钩码个数和钩码离悬挂点的格数,使尺处于水平静止状态。
师:我们刚刚做了几(具体数字按教学现场)次实验,同学们能不能尝试着说看看动力、动力臂、阻力和阻力臂之间的关系。
实验步骤:
① 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平衡。
② 在杠杆两边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调节位置,使杠杆重新平衡。
③ 把支点左的钩码重当作动力,支点右边的钩码重当作阻力,读出动力臂和阻力臂,将各数值填入表格中。
④ 改变钩码的个数,再做两次,将结果填入表中。
将上面几组实验数据输入电子表格EXCEL。分析我们的记录的数据。请看~
5、【分析与论证】
师:非常好,大家都很认真的思考。 求出各次实验中,各个数据的值,加以分析总结与与我们的猜想是否一致呢?
杠杆的平衡条件用符号来表示,表示为: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F1 L1 =F2 L2(杠杆的平衡条件)
例题:当在杠杆处于平衡状态,并且已知石头对杠杆的压力为3000N,动力臂和阻力臂分别为180cm和6cm,请问动力为多少?
已知:F2 = 3000N,L1 = 180cm,L2= 6cm
求:F1
解:∵根据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
∴F1 =(F2 × L2)/L1
=(3000N×6cm)/ 180cm = 100N
答:动力为100N。
思考题:刚刚在实验中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为什么每次杠杆平衡时,都选择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每次都要求杠杆静止时处于水平位置,这样力臂的数值就能杠杆上直接读出。
三、小结
师:今天学到了什么?最后,我们小结下本节课的内容。
1、什么是杠杆? 2、杠杆的五要素;3、杠杆的平衡条件;
四、作业:课后作业P27 第2、3、4题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