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2.3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如图所示建筑是我国苗族特有的古老建筑形式,楼上住人,楼下架空,被现代建筑学家称为最佳的生态建筑形式。建房时,工人将前排落地房柱搁置在下层地基上,最外层不落地房柱与上层外伸出地基的楼板持平,形成悬空吊脚,这样上下地基之间的空间就成为吊脚楼的底层,这就是所谓的“天平地不平”的吊脚楼。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各项中,与建筑物所在地的地理特征不相符的是( )
A.山高坡陡 B.终年高温 C.潮湿多雾 D.蛇虫较多
2.吊脚楼的最大优点是( )
A.通风透气,宽敞明亮 B.高瞻远瞩,视野开阔
C.冬暖夏凉,防暑降温 D.节约土地,造价低廉
青岛里院是由西式洋楼与四合院巧妙结合的传统民居建筑,形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20世纪四十年代达到鼎盛。目前里院正在申报青岛市第三批历史建筑。下图为“青岛里院空中俯瞰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影响青岛里院外部形态的主要因素是( )
A.城市用地面积 B.城市盛行风向 C.城市居民习俗 D.城市街道走向
4.青岛里院申报青岛市第三批历史建筑,有利于( )
A.保护传统地域文化 B.缓解住房紧张
C.加快城市化的进程 D.提高环境容量
5.为恭贺新春,一位设计师曾为我国32个地区设计了融入当地文化特色元素的“福”字。下图中飘香的瓜果、能歌善舞的少女,及圆顶的宗教建筑,都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当地的特色文化。该地所在的文化区最可能是( )
A.黄土高原文化 B.四川盆地文化
C.新疆荒漠一绿洲文化 D.华南沿海文化
满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低温冷空气的沉聚是影响满族聚落选址的主要因素。传统满族民居内多有火炕。传统火炕搭建在地面上,地面距离炕面的高度较大。后来,传统火炕改良成吊炕(图),将炕洞(柴火燃烧空间)整体架空,用混凝土板作为导热材质,下面用砖块叠砌支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辽东低山丘陵区的传统满族民居多选址在( )
A.山体南侧的山脚低洼处 B.山体北侧的山脚低洼处
C.山体南侧的山腰和台地 D.山体北侧的山腰和台地
7.吊炕相比于传统火炕的优势在于( )
A.增大燃烧物和炕面的距离 B.提高柴火利用率
C.压缩室内储藏空间 D.降低火炕建造成本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勾勒出别样“乡愁”。以竹为骨,以纸为盖,绘有山水花鸟人物,再刷上桐油晾干,一把精美的油纸伞就做好了。油纸伞制作工艺复杂,但却流传了千年,现已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的一朵奇葩。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油纸伞文化景观反映的自然环境特点是( )
A.修林茂竹,淫雨霏霏 B.风萧石滚,黄沙漫漫 C.晴暖高温,烈日炎炎 D.纵沟横壑,骤雨纷纷
9.与“撑着油纸伞”的别样乡愁相映衬的地方建筑景观是( )
A.西双版纳高脚屋 B.豫西地坑院 C.北京四合院 D.皖南高墙院
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成长起来,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关于下列地域文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域文化的重要性与地域范围大小成正比
B.地域文化是在一定地域内由自然因素形成的
C.城乡景观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地域文化的内涵
D.地域文化具有稳定性,一旦形成就不会发生改变
11.房屋建筑功能会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下列对应关系中错误的是( )
A.北京民居——四合院——挡风保暖 B.江南水乡——屋脊高——容易排水
C.西北民居——屋顶坡度平缓——降水稀少 D.南方民居——墙体严实厚重——避风防潮
城镇作为一种建筑景观,是人类文化的体现。不同地域的文化、宗教和社会观念等,都会对城镇地域形态和空间结构产生深刻影响。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最能体现地域文化对城镇产生影响的是( )
①城镇交通网的结构 ②城镇建筑的空间布局 ③城镇居民的消费理念和方式 ④城镇中文化设施的数量 ⑤城镇居民受教育的程度 ⑥城镇的建筑结构和建筑风格
A.①④ B.②⑥ C.③⑤ D.④⑤
13.中国园林中的“曲径通幽”体现了中国地域文化具有( )
①外向性 ②开放性 ③内向性 ④封闭性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我国有按《周易》八卦理论筑城的传统。新疆伊犁州的特克斯县城始建于南宋,是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八卦城。全城路路相通,街街相连;没有一盏红绿灯,却从不拥堵。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4.地域文化对特克斯县城产生最独特的影响表现在
A.城市路网特色 B.民居的建筑特色
C.无工业区分布 D.商业网点的分布
15.形成特克斯县城当前地域空间结构形态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因素 B.自然因素
C.历史因素 D.政策因素
剪纸是中国民间传统艺术,2009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剪纸表现的内容丰富多彩,可以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民俗风情,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下图是四幅反映不同地域文化的剪纸作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四幅剪纸作品中不能反映人文地域文化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7.关于图中地域景观所呈现的文化对应正确的是( )
A.①—顺应自然 B.②—中西融合 C.③—御外凝内 D.④—江南文化
胡同是我国一种传统的开放型街区,其道路转折距离一般不超过30米;胡同两侧主要建筑为四合院,以居住功能为主,北京老城的四合院有鲜明的古都特点,在全国各地的矩形院落中独树一帜(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胡同虽开放但能保持较为安静的居住氛围,其主要原因是( )
A.住宅分散 B.邻里来往少 C.道路分级 D.居民素质高
19.北京四合院结构布局体现出的文化意蕴是( )
A.崇尚耕读文化 B.遵循严格礼制 C.尊重自然和谐 D.追求御外凝内
20.城市作为一种聚落景观,是人类文明的体现。苏州古城坐落在水网之中,街道依河而建,水陆并行,建筑临水而造,前巷后河,形成“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风貌。读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苏州古城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B.北美现代城市的布局与苏州类似
C.法国巴黎市中心也为“前巷后河”景观 D.苏州的建筑格局与北京类似
“口袋房,万字炕,烟囱出在地面上”形象地说出了我国东北满族传统民居的特征。早期的“口袋房”屋顶用桦树皮或茅草覆盖,甚至墙壁也多用树干加工后排列“砌”成;多间北房在最东一间开门,房屋形似口袋;其北屋内南、西、北三面筑有“匚”字型大土坯炕,叫作“万字炕”;烟囱安装在距墙壁半米以上的房西地面上,以一段横烟道与灶屋相连。下图为满族传统民居平面示意图及其烟囱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早期“口袋房”建材以木材为主,主要是因为( )
A.隔热效果好 B.材料来源多
C.坚固耐侵蚀 D.建造速度快
22.“口袋房”形式的民居主要优势是( )
A.抵御野兽侵袭 B.增加室内光照
C.冬季防风保温 D.外形奇特美观
23.“口袋房”的烟囱安装在地面上的主要原因是( )
A.降低烟囱高度 B.减小施工难度
C.增强取暖效果 D.防止发生火灾
碉楼是青藏高原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遗产。以岷江上游河谷以西到大渡河上游一带的嘉绒藏族地区为核心区。嘉绒地区不仅碉楼的数量、类型最多,分布也最为密集。下图为松岗直波八角碉楼。完成下列各题。
24.碉楼具有的主要功能有( )
①军事防御 ②储藏物质 ③防范地震 ④抵御洪水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5.青藏高原碉楼具有平顶、门窗少、墙厚的特点,其反映的地理环境特点是( )
A.地势起伏大 B.高寒光照强 C.泥石流频发 D.多大风沙暴
二、填空题
26.城镇中的各种建筑,不单纯是为某种用途而建造的,它还反映了某种____和____情趣。例如,北京老城的四合院有鲜明的古都特点——建筑上遵循严格的____,在全国各地的矩形院落中独树一帜。
一所民居有其文化意蕴,而一座城镇的____,或整体或局部、也能反映某种____。例如,我国古代都城建设突出以君主为中心的思想,强调城廓方正、对称,宫城居中。
27.在城镇景观的设计中,如何融合______,体现______、追求________、增加_______、创造________,已经成为设计者们共同的追求。
28.感受地域文化,我们可以从____入手。景观有____和____之分。行云飞瀑、高山流水是自然景观,较少受到人类的直接影响或未受人类的影响。人文景观也称____,是人类的文化留在地球表面上的____,是人类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的结果。农田、村落、矿山、道路、建筑、雕塑等都是人类所创造的____。
三、综合题
2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示意墨西哥地形、城市分布。
(1)说出墨西哥主要城市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指出与M地相比,N地的年降水量差异,并说明原因。
(3)当地居民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经常带“大草帽”,这种大草帽最突出的特征是帽檐特别宽,用水草、麦秸、竹篾或棕绳等物编织而成。分析墨西哥人喜欢戴大草帽的自然原因。
3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位于南纬20°非洲某地,当地居民原料就地取材,建造出了一种形似蜂巢的独特建筑(如图)。这种建筑的框架由小树苗弯曲形成圆形的顶部,通体覆盖着紧密编织的干草。
(1)指出这种蜂巢建筑的优势。
(2)指出当地最适宜建房的时间并分析依据。
(3)分析我国内蒙古高原地区不宜建设蜂巢建筑的原因。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2.D
1.
吊脚楼是苗族特有的民居,多见于西南一带,这里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温和,而并非终年高温,B错误,符合题意。该地区多山,山高坡陡,潮湿多雾,蛇虫较多,ACD正确,不符合题意。所以选B。
2.
据图可知,吊脚楼悬空建设,可以通风透气,但越往上越窄小,并不是层层宽敞,A错误;高瞻远瞩,视野开阔也只是站在特定位置时的感受,并非该建筑的最大优点,B错误;吊脚楼可以防潮透气,但这里的冬季本就温和,无须将保暖作为该民居的建设目的,C错误;该建筑依山依地势而建,楼层较高,可以节约土地,且使用当地现有竹木,造价较低,D正确。所以选D。
传统民居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适应自然环境的伟大智慧结晶,传统民居要结合区域的整体自然地理特征进行分析。
3.D
4.A
3.
由图可知,里院依街而建,呈现不重复的几何图案,分布错落有序。这不仅提升了城市空间利用率,也利于紧凑布局下的采光。因此,可以判断影响青岛里院外部形态的主要因素是城市街道走向,D正确;与城市用地面积、盛行风向、居民习惯关系不大,ABC错误。故选D。
4.
里院是由西式洋楼与四合院巧妙结合的传统民居建筑,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将里院申报为青岛市历史建筑有利于保护城市古建筑和传统地域文化,留住城市记忆,A项正确;保留下来的房屋数量较少,对缓解住房紧张意义不大,B错误;对文物的保护,对城市化推动不大,C错误;人口容量主要与资源丰富度,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发程度等因素有关,短时间内不会改变,D错误。故选A。
影响城市分布的主要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1)地形(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的地区,便于农耕,有利于交通联系,可节约建设投资,人口集中,有利于形成城市;山区的城市多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区)。(2)气候(中低纬地区气候温暖,沿海地区气候湿润,有利于城市的形成;而热带地区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因为高原上气候相对凉爽,不会太过湿热)。(3 )河流(河流有供水航运功能,尤其在河流干支流交汇处,大河入海处等位置,有利于形成比较大的城市)。(4)资源(工矿城市的发展依托附近的矿产资源,干旱地区绿洲城市的发展依托附近的水资源)。
2.社会经济因素:(1)交通(交通枢纽的位置有利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如我国的石家庄、郑州、株洲都是“被火车拉来的城市”)。(2)政治(如华盛顿、堪培拉、巴西利亚等城市都是作为政治中心而发展起来的,而深圳从一个小渔村转变为我国的一线大城市,改革开放政策起了关键的作用)。 (3 )宗教和军事(如麦加、耶路撒冷、拉萨这些城市最初都:是作为宗教中心发展起来的)。(4)科技(如日本的筑波城就是作为一个科技城发展起来的)。(5)旅游(如我国的桂林、张家界就是由于旅游业的兴起而兴起的)。(6)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如上海周边的一些城市的发展就受到上海市的辐射带动作用,经济飞速发展)。
5.C
【详解】
通过图文分析可知,飘香的瓜果为新疆的哈密瓜等瓜果;新疆的少数民族主要为维吾尔族,能歌善舞;维吾尔族主要信奉伊斯兰教,其建筑最大特点为圆顶的清真寺,C正确。ABD选项描述与图文不符,排除掉,故选C。
本题要密切结合图文进行分析,由材料信息“飘香的瓜果、能歌善舞的少女,及圆顶的宗教建筑,都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当地的特色文化。”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得出答案。
6.C
7.B
6.
低温冷空气的沉聚是影响满族聚落选址的主要因素,山脚低洼处容易沉聚冷空气,A、B错。辽东低山丘陵区南坡是阳坡,传统满族民居多选址在山体南侧的山腰和台地,冷空气影响小,C对。山体北侧的山腰和台地冷空气影响较多,D错。故选C。
7.
传统火炕搭建在地面上,地面距离炕面的高度较大。吊炕将炕洞,即柴火燃烧空间整体架空,吊炕相比于传统火炕的优势在于缩小了燃烧物和炕面的距离,A错。提高柴火利用率,B对。不影响室内储藏空间,C错。使用混凝土板、砖等,增加火炕建造成本,D错。故选B。
冬季风迎风坡山脚低洼处容易沉聚冷空气。
8.A
9.D
8.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油纸伞是我国传统的日用雨伞,使用历史已有1000多年。以竹条做伞架,以涂刷桐油的纸做伞面可以防水。所以油纸伞作为具有一定地域文化的雨具,其中基础功能是防雨,应该是多雨的气候和竹林繁茂的区域实用。A正确;油纸伞没有抵御风沙的功能,故B项错;油纸伞虽然可以遮挡烈日,但防晒不是其主要功能,故C项错;油纸伞的制作原料及功能主要反映当地气候与植被特点,不能反映地形特征,故D项错。所以本题选A。
9.
结合相关知识可知,《雨巷》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场景,西双版纳地处我国西南地区,豫西、北京属于我国北方地区,故排除ABC三项;材料中勾勒出的油纸伞的乡愁是窄窄的雨巷,与之相对应的建筑景观也应是南方徽派建筑的高墙窄巷(如皖南高墙院)最与材料中的雨中乡愁相衬,选项D正确,故选D。
地域文化是在一定地理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一定地域内自然地理环境因素与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所以地域文化景观的外部形态、结构、功能、类型等不仅可以反映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些方面的特点,而且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不同地域的文化内涵、价值观、审美观等。
10.C
11.D
10.
地域文化的重要性在于其高度概括了当地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与地域范围大小不成正比,A错误;地域文化既能反映人文历史,也与自然景观有关,B错误;地域文化对城乡建设具有深刻影响,城乡景观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地域文化的内涵,C正确;地域文化具有稳定性,但随着时代发展也会与时俱进,有所改变,D错误。故选C。
11.
北京冬季较寒冷,四合院能挡风保暖,A不符合题意;江南水乡,降雨多,屋脊高,坡度大,容易排水,B不符合题意;西北地区降水少,屋顶坡度可以较小,C不符合题意;南方气候湿热,墙体较薄,利于散热,D符合题意。故选D。
地域文化既可以指语音区别、气候差异,也可以是饮食习俗、生活习惯等不同,范畴还可大可小,诸如“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北人豪爽,南人婉约”,“北人面食,个子高大,南人米饭,身材较矮”,“关西出将,关东出相”,“晋人爱食醋,川人爱吃辣”等等,都是地域文化的表现特征。
12.B
13.D
12.地域文化对城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城镇建筑上,在城镇建筑的结构、布局和建筑风格上都能体现出来。故选B。
13.中国园林中的“曲径通幽”,特别是“幽”字体现了中国地域文化具有内向性和封闭性。故选D。
14.A
15.C
14.易经文化涉及八卦筑城,而该地的建筑是乌孙文化与易经文化相互交融形成的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八卦城”,所以说城市道路网特征的形成是地域文化对县城规划的影响,A对。图中显示的是该地的整体民居布局及路网的分布特色,并没有呈现出民居本身的建筑特色。根据材料可知,县城以中心公园为基心,向周边辐射,说明居住区不是分散布局,商业区没有依据市场最优原则占据城市几何中心,中心是公园,BD错。图中材料不能表明未形成工业区,C错。据此分析选A。
15.根据材料,县城地域空间结构形成,是乌孙文化与易经文化有影响,这是历史上早已经形成的,所以是历史因素,C对。经济因素,自然因素,政策因素也有影响,但不是该县城结构的主要影响因素,ABD错。故选C。
城市地域结构受到历史因素、经济因素、政策因素、地域文化等多因素综合影响,古城多考虑历史遗留,现代城市建设多考虑经济和生态环境因素。
16.A
17.C
16.
桂林山水是自然景观,不能反映人文地域文化,A符合题意。江南水乡、福建土楼、北京四合院反映人文地域文化,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7.
红河哈尼梯田的乡村景观----顺应自然、趋利避害,桂林山水是自然景观,A错误。江南水乡不是中西融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B错误。我国南方传统土楼----圆楼和方楼----体现了御外凝内的集体精神,C正确。北京四合院不是江南文化,D错误。故选C。
人多地少的丘陵地区----“宅高田低”的空回格局----高宅可避洪水、低田便于灌溉,形成了一种人地和谐的乡村景观。
18.C
19.B
20.A
18.
由材料结合图例可知,胡同社区内既有机动车道,也有步行道及次一级步行道,道路多种多样,由于多为步行道,通行能力有限,产生的噪声相对较少,对居民的影响小,所以胡同虽开放但能保持较为安静的居住氛围,C正确;从图中可看出,住宅聚集,AB错误;居民素质高不是噪音少的主要因素,D错误。故选C。
19.
北京四合院的形制是封建社会、宗法制度及伦理道德制约下的民居形式,很多地方反映出深刻的等级规定及尊卑差别。北京的四合院强调对称的平面布局,对外封闭、对内开敞,中间设有多个庭院,反映严格的内外有别、尊卑有序的宗法思想。四合院结构布局体现出的鲜明的文化意蕴是遵循严格礼制,B正确。崇尚耕读文化、尊重自然和谐、追求御外凝内没有鲜明的体现,ACD错误。故选B。
20.
苏州地处江南水乡,苏州古城坐落在水网之中,街道依河而建,水陆并行,建筑临水而造,前巷后河,其建筑布局体现了地域文化和自然环境对城市的影响,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A正确,北美现代城市的布局与苏州完全不同,如美国就是方格状,B错误,法国巴黎市以教堂为中心,C错误,苏州的建筑格局与北京不同,北京是以皇宫为中心,D错误。故选A。
我国南北方传统民居的差异有:1、从北到南,房屋进深、高度和坡度都逐渐增大,差异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便于雨水的排泻和屋内通风纳凉;2、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其原因是北方地区比南方纬度高,特别是冬春季节获得的热量少,正南正北的方位能够获得较多的太阳辐射,利于提高室内温度;3、 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其原因是北方地区特别是在冬春季节,气温比南方低,风沙比南方大,墙体严实厚重,利于防风保暖。
21.B
22.C
23.D
21.
依据材料可知,"口袋房是我国东北满族传统民居,我国东北地区属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暖湿润,所以口袋房不需要具备隔热效果,A错误。东北地区是我国森林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早期口袋房建材以木材为主,主要是因为材料来源多,B正确。木材不具备坚固耐侵蚀的特点,C错误。口袋房建造程序较多,早期建造速度较慢,D错误。故选B。
22.
我国东北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受冬季风影响较大,冬季风来临时往往伴随着降温、大风、雨雪等天气,口袋房沿袭满族先人穴居结构而建,草顶土墙,只东面一间开门,门朝南,为外屋;西面房屋二三间为卧室,称里屋;里屋南、北、西三面垒设火炕,称万字炕,宛如口袋形便于冬季防风保温,C正确。抵御野兽侵袭不是其主要优势,A错误。该形式不能增加室内光照,B错误。外形也没有明显的美观,D错误。故选C。
23.
满族老房的俩侧各有一个高高的烟囱,满族人把这个叫“呼兰”,烟囱底下有一个窝风巢,用来挡逆风,防止火灾发生,D正确。降低烟囱高度、减小施工难度不是主要原因,A、B错误。屋内主要靠火炕取暖,而不是烟囱,C错误。故选D。
东北地区天气寒冷,各民族的居室住宅自然形成以防寒为主的特点。满族多居住在山区谷地,尤其注重御寒防冷的问题,并因此形成了满族特有的居住习俗。火炕是满族人家住房主要的取暖设备,北方汉族盖房屋,一般将烟囱设在房脊上。而满族却将烟囱坐落在房西或房后地上,以一段横烟道与烟囱相连,这也叫“跨海式烟囱”。
24.A
25.B
24.
碉楼多是战争的产物,军事防御是其主要的功能,①正确。碉楼内部具有一定的空间,能够储存必要的物资,②正确。碉楼较为高大,不利于防范地震,③错误。该地位于河流上游山区,洪水灾害较少,④错误。所以选A。
25.
青藏高原地区海拔高,气温低,气候特点具有“高寒”特点;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好,光照强烈,因此当地的碉楼具有平顶、门窗少、墙厚的特点,故B对。碉楼具有平顶、门窗少、墙厚的特点与地势起伏大、泥石流频发、多大风沙暴关系小,故ACD错。所以选B。
碉楼的形成与发展是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它综合地反映了地域居民的传统文化特色。在中国不同的地方,人们出于战争,防守等不同的目的,其建筑风格,艺术追求是不同的。
26. 文化意识 审美 礼制 空间格局 价值追求
【详解】
据课本可知:城镇中的各种建筑,不单纯是为某种用途而建造的,它还反映了某种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例如,北京老城的四合院有鲜明的古都特点——建筑上遵循严格的礼制,在全国各地的矩形院落中独树一帜。
一所民居有其文化意蕴,而一座城镇的空间格局,或整体或局部、也能反映某种价值追求。例如,我国古代都城建设突出以君主为中心的思想,强调城廓方正、对称,宫城居中。
27. 地域文化 尊重自然 社会公平 社会福利 灿烂文化
28. 景观 自然景观 人文景观 文化景观 印记 文化景观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感受地域文化,可从景观入手,景观又可以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如高山流水,行云飞瀑,这些景观较少受到人类的影响,属于自然景观;道路、农田、村庄、建筑、雕塑,都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属于人文景观。
人文景观又称为文化景观,是人类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的结果。农田、村落、矿山、道路、建筑、雕塑、公园、学校、寺庙、城堡等都是人类创造的文化景观。
29.(1)沿海少,内陆多;集中分布在高原地区(海拔较高地区);纬度低,沿海低地气候湿热;高原地区气候凉爽。
(2)与M地相比,N地年降水量少。原因:M地为来自海洋的东北信风的迎风坡,N处为东北信风背风坡,N地降水少;M地受暖流影响,N地受寒流影响,N地降水少;与M地相比,N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影响更大,降水少。
(3)光照强,可以防晒;气温高,透气散热;雨季时,便于遮雨;当地草类资源丰富,便于取材
本题以墨西哥为载体,考查城市分布特点及原因、降水差异及原因、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等知识点,重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区域认知学科素养。
【详解】
(1)由图可知,城市主要分布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内陆高原区,沿海少;高原地区城市多。原因:墨西哥纬度较低,而沿海低地气候湿热,不适宜居住,而高原地区海拔较高,气候凉爽,适合居住。
(2)由图可知,N地受寒流影响,降温减湿,而M受暖流影响;同时随着气压带风带的移动,N地还会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也会受东北信风影响,但N地为东北信风背风坡,导致N地年降水量少,而M地为来自海洋的东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多。
(3)墨西哥纬度低,太阳辐射强,光照强,帽檐宽可以防晒;该地气温高,大草帽用水草、麦秸、竹篾或棕绳等物编织而成,当地草类资源丰富,便于取材,且大草帽透气散热;雨季时,帽檐宽,便于遮雨。
30.(1)门窗小,草层厚,减少外面热量输入,防暑降温;呈蜂巢状,利于雨季排水;原料就地取材,建筑成本低。
(2)干季(或北半球的夏季)(或5-10月)依据:干季,晴天多,可施工的时间长;树苗和草都变干,材料较轻,施工方便。
(3)我国内蒙古以温带草原为主,草矮树少,建筑材料不足;经济以游牧业为主,蜂巢建筑,迁徙不便;内蒙古地区降水少,蜂巢建筑顶部不能打开,采光通风条件差;内蒙古地区冬春季风沙严重,蜂巢建筑抗风沙能力低,易损坏;内蒙古地区冬季积雪厚,蜂巢建筑抗压能力低等。
本题以非洲蜂巢屋为背景材料,主要考查聚落形态及形成原因,对知识迁移运用能力要求较高,体现了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等地理学科素养的考查。
【详解】
(1)本题考查蜂巢建筑的优势,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当地的地理特征进行分析。根据该地“位于南纬20°非洲某地”可知,该地为热带草原气候,植被以热带(或稀树)草原为主。材料中提示“这种建筑的框架由小树苗弯曲形成圆形的顶部,通体覆盖着紧密编织的干草。”所以该地的蜂巢建筑就地取材,使用小树苗和干草,成本较低;干草紧密编织加上门窗较小可阻止热量进入,有效降低室内温度;屋顶采用圆形结构,建筑采用蜂巢形状,雨季时雨水顺利从坡面流下,减少房屋被雨水浸泡的可能。
(2)热带草原气候分干湿两季,干季,晴天多,施工时间较长,缩短工期同时利于保障房屋质量;湿季降水量大,不利于施工;同时干季树苗和草水分含量减少,重量较轻,施工方便,而湿季材料浸水,不利于房屋安全和施工;所以当地最适宜建房的时间是干季。
(3)本题考查我国内蒙古高原地区不宜建设蜂巢建筑的原因,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从西北地区的地理特征进行分析。我国内蒙古以温带草原为主,植被稀少,树木更是稀缺,缺乏建设蜂巢的材料;蜂巢建筑为固定聚落,我国内蒙古地区以游牧业为主,采用蜂巢建筑不利于迁徙携带;此外,我国内蒙古地区降水少,气候干旱,风沙灾害多发,冬季积雪较厚,蜂巢建筑门窗较小,房屋较为密闭,不利于通风采光,外围干草无法抵御大风和暴雪天气破坏。因此内蒙古高原不宜建设蜂巢建筑。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