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古诗三首:石灰吟(共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0古诗三首:石灰吟(共20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5.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11 17:02: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明 于谦
吟:古典诗歌的一种形式。
有赞扬、赞颂的意思。
1、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我能了解诗的内容,理解诗意,
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石 灰 吟
【明】 于 谦
千锤万击 /出 深山,
烈火焚烧 /若 等闲。
粉骨碎身 /全 不怕,
要留清白 /在 人间。
〈1〉借助字典等工具书和古诗方面的书籍资料自学古诗,对自己认为重要的和不理解的字词进行注解,标注在书上空白处。
〈2〉同桌进行交流、讨论,相互帮助,大致说说古诗句的意思。可以把有困难的地方,并做上记号。
石灰的自述
我叫石灰。
我的前身是石灰石,住在大山里,勤奋的工匠经过千锤万击把我与大山分离。将石灰石放入石灰窑中与焦炭混合在一起煅烧,就变成了生石灰。经过烈火的考验,我的主要成分发生了变化,由碳酸钙变成了氧化钙。这时的我外形仍然象一块块石头,但浑身雪白。 如果把生石灰放进水中,水立即就沸腾起来,像水烧开了一样。如果这时碰到人的肌肤,其烫伤程度要远远超过沸水的烫伤程度。经过这次巨变,我成了另一种形态——熟石灰。这个过程把我由块状的石头变成了粉末状的白灰。不过,这个过程对我而言不算什么。因为只有这样,我才能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千锤万击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千锤万击:形容开采石灰原料非常艰难。
锤,锤打。击,撞击。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意思是: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烈火煅烧也很平常淡然,好像很平常的事情。首句写开采石灰岩的艰难困苦,表明石灰从出世时就经受考验。第二句写了石灰在烧制过程中要经过烈火的煅烧。面对严峻的考验,却能够从容自若,处之泰然。“烈火焚烧”与“若等闲”,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衬托出石灰的顽强。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意思:纵然粉身碎骨全不惧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间。这两句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示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返回
石灰由于它的坚强不屈、洁身自好在人间留下了清白,而于谦呢,他也像石灰一样任凭怎样的千锤万击,任凭烈火如何焚烧,哪怕是粉骨碎身,他都毫不畏惧,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
这首古诗体现了石灰的哪些品质?
石 灰 吟
【明】 于 谦
千锤万击 /出 深山,
烈火焚烧 /若 等闲。
粉骨碎身 /全 不怕,
要留清白 /在 人间。
正统年间,宦官王振专权,作威作福,肆无忌惮地招权纳贿。百官大臣争相献金求媚。每逢朝会期间,进见王振者,必须献纳白银百两;若能献白银千两,始得款待酒食,醉饱而归。而于谦每次进京奏事,从不带任何礼品。有人劝他说:"您不肯送金银财宝,难道不能带点土产去?"于谦潇洒一笑,甩了甩他的两只袖子,说:"只有清风。"还特意写诗《入京》以明志:
  手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lǚ)阎(yán)话短长!
  "两袖清风"的成语就是这样来的。闾阎就是里巷的意思,此句的意思是免得被人说长道短。此诗写成后远近传诵,为一时佳话。
正统十四年,蒙古瓦剌部大举入侵,宦官王振挟持英宗亲征导致英宗被俘,震动朝野。于谦升任兵部尚书,全权负责京师防御。当时朝廷中有些人主张南迁,于谦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反对南迁,并拥立景帝,率京师群众击退瓦剌军,使千百万人民免遭涂炭,局势转危为安。景泰八年,景帝病重,英宗复位,于谦却遭受诬蔑被定为谋逆罪,判处死刑。
于谦被杀之后,按例应该抄家,可抄家的官员到于谦家时,才发现于谦家里什么也没有,除了生活必需品外根本就没有多余的钱财。于谦死的那天,阴云密布,天下百姓痛心疾首,齐声为他呼冤。
石 灰 吟
【明】于 谦
千锤万击/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石灰吟》作者明代的于谦。吟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诗人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通过对石头不畏“千锤万击”和“烈火焚烧”,即使“粉身碎骨”也要留下清白石灰的描写,赞颂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抒发了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与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课堂检测
1、“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首诗是___诗,《石灰吟》的作者是___代的___,其中《石灰吟》中的“吟”____________。
2、诗人托物言志,通过对石头不畏“_____________”和“______”,即使“______”,也要留下清白石灰的描写,赞颂石灰______,______的品质,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