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猫》课堂实录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猫》课堂实录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6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12 10:25: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猫》课堂实录
多一些尊重与善待
——《猫》课堂实录
【学习目标】
朗读课文,理清三只猫不同的特点和命运。
品读语言,感悟“我”对第三只猫的情感。(重点)
悟读明理,探究文章所蕴含的人生哲理。(难点)
【文本类型】主题型文本、语用型文本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陆游为猫写诗,钱钟书帮猫打架,海明威的作品《战地钟声》是在猫咪的陪伴下完成的,古往今来,我们与猫之间发生着许多故事,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猫》,看看我们一家人与猫之间发生了什么?
二、知人论世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组长将组员的预习完成情况记录在组内的学习日志上并展示。
师:走进文本前我们先来了解作者。
屏幕出示
郑振铎,福建长乐人。现代作家、文学史家、翻译家。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著有《郑振铎文集》。他善于写“平平淡淡的家庭琐事与脉脉温情中轻笼的哀愁”,主张文学作品要“质朴”“率真”。
(师提醒学生做笔记。)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模拟情境:这节课我们跟着警官来判案。有一天警局来了一只小猫报案,说猫世界不见了三只小猫。但它手里只有其中一只小猫的图片,你能帮警官确定这是文中的第几只猫吗?
屏幕出示
可以从外形、性格、外貌等方面,运用比较法进行分析。
生:这是第三只猫,从性情来说是图片中这只猫不活泼,忧郁,懒惰。而第一和二只猫都是很活泼的,而且第二只猫较第一只更有趣,更活泼。
生:是第三只猫。从地位来说,图片里的猫神色黯然,应该是不为大家所喜欢,若有若无。而第一二只小猫是很受家人喜爱的。
生:我也认为是第三只猫,从外形来看第三只猫“毛色花白,并不好看,又很瘦,烧脱了好几块毛之后,样子更难看了”,照片里的猫并不好看。而第一只猫是花白的,“如同带着泥土的雪白球似的”,第二只是浑身黄色,都不符合。
……
四、品读课文,局部探究
(一)访“我”的感情
模拟情境:现在我们帮警官确定了这是第三只猫,但警官却觉得三只猫咪都亡失了很让人气愤。警官决定去采访文中的“我”,去看看三只猫咪亡失后“我”的心情是怎样的。
屏幕出示
默读课文,紧扣文中“我”的情绪情感和做法,模仿“我”的口气回答。
师:现在我是警官,你是文中的“我”,我来采访你,谁先来?
生:第一只猫病死后,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
生尝试读,读出“我”的心酸之情。
生:第二只猫被人偷走后,“我也怅然地,愤恨地,在诅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生:第三只猫死在邻家屋脊上后,“我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我永远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师:哪只猫的亡失对我打击更大呢?
生:第三只猫,第一只猫亡失后只是“一缕的心酸”,第二只猫亡失后我通过“诅骂”来发泄我的不满,而第三只猫亡失后我感到是“刺我良心的针”,这是内伤,很难修复。
(师指导学生反复品读,重读“刺我良心的针”,慢读“更难过得多”。对比读出第三只猫丢失后“我”的难过。)
生:第三只猫,因为第二只猫亡失后我是好久不养猫,但第三只猫亡失后我是永不养猫。
(师指导学生读,品读“好久”和“永不”,反复朗读进行体会我的心情。)
(二)聆听一段声音
模拟情境:在采访中警官很好奇那天到底发生了什么?于是警官决定穿越到“芙蓉鸟事件”的现场一探究竟。我们跟随警官一起去看看吧!
听“我”内心的声音
屏幕出示
请同学们跳读17—30段的“芙蓉鸟事件”。
对于第三只猫,“我”自我认定的罪过是什么?
生: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
师:芙蓉鸟是第三只猫吃的吗?请用文中语句证明你的观点。
生:不是,文中说“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这里作者加了“似乎”两个字,说明是作者的主观猜测。
生:不是,文中还说“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是“好像”还在吃着什么,说明这不是事实。
师:文中有“好像”、“似乎”这些词语,老师删掉可以吗?
生:不行,删掉就成了真实发生的了。事实是我冤枉它了,芙蓉鸟是黑猫吃的,不是第三只猫。
屏幕出示
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
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
师:当时的我认为是第三只猫干的,所以我有了打它的行为,哪位同学来读一读?
生展示读。师指导重读“一定”“怒气冲天”等词,读出“我”的愤怒。
师:同学们读出了我的愤怒,但我们学语文要有自己的观点,比如当时的我如此愤怒,拿棍打猫的时候会非常的……
生:使劲!
师:所以屏幕上的哪个字可以换一换?
生:“打”可以换成“抡”。
生:“打”可以换成“捶”。
让学生做“打”和“抡”“捶”的动作,对比感受“我”内心的愤怒和当时的武断。
听猫咪内心的声音
屏幕出示
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
师:猫咪不会说话,请同学们找找猫咪发声了吗?
屏幕出示
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师:这声“咪呜”,第三只猫想说什么呢?有什么情绪在里面呢?同学们可以小组讨论。
(找学生扮演文中的“我”和第三只猫,更深刻的感悟“咪呜”的含义。)
生:是在辩驳,主人,不是我吃的鸟!是黑猫吃的,你冤枉我了!
生:有哀求。主人你可不可以对我好一点,多关注关注我,哪怕只有对芙蓉鸟的十分之一好。
生:有难过。我在这个家里从来就没有受到过尊重。
这声“喵呜”道尽了第三只猫的内心,是啊,她也渴望被关注,被疼爱,受尊重。猫的内心世界也非常丰富!
听人性深处的声音
屏幕出示
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
师:到底是什么导致了猫咪的死亡?
学生结合刚才讲解的内容,小组讨论。
生:偏见,如果是第一二只小猫凝望笼子,我不会认为是想要吃鸟。但是我一开始就对就不喜欢第三只猫,对它带有偏见,所以他凝望鸟笼我就会认为是想吃鸟。
师:那可见作者是真的爱猫吗?
生:不是,如果真的爱猫,就不会因为第三只猫丑陋、懒惰、是流浪猫而讨厌它。
生:是我暴怒中的武断导致了猫咪的死亡。
生:可能还有等级观念,这只猫是我养的,我给它吃的喝的,而且它又是流浪猫,我比她地位更高。
……
师:所以是人性中的丑陋导致了这只猫的死亡。
(三)探寻人和人的故事
模拟情境:警官看清了事情的原委,摇了摇头准备回警局,离开的时候不禁感叹,“这是一个人和人的故事”。
师:警察为什么说这是人和人的故事呢?
屏幕出示
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凝望着,我早就叫张妈要小心了。
张妈!你为什么不小心?!(难过的,愤怒的)
张妈!你为什么不小心?!(声音拉高,训斥的)
张妈!你为什么不小心?!(更高,训斥的)
张妈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找一同学扮演张妈读最后一句。全班同学读其他句子。
师:我来采访张妈,你感觉你像文中的谁?什么感受?
生:第三只猫,不能也不敢表达自己观点,特别的无助,难过,作者是借猫来写人。
师:作者为何要将张妈写的如此可怜,又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的这篇文章呢?找同学来读一读大屏幕上的背景资料。
屏幕出示
创作背景
作者其童年、青年时期的经历很坎坷,追寻其叔父去北平求学时,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在五四的浪潮下,他深受“科学、民主、博爱”的思想影响,积极追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
师:作者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了这篇文章。
屏幕出示:
自我批判的认错心理,是道德的第一课,是人格升华的阶梯。
师:作者对自我的批判,是灵魂的拷问。作者是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生:要宽容、要仁爱。善待生命,杜绝偏见。
生:生活中,不能带着有色眼镜看人。
生:做事情不能主观臆断,要弄清事实。
生:民主平等的对待弱小,给予他们尊重。
五、拓展延伸
你身边有没有像张妈一样的人呢?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她们?
生:我阿姨家的孩子患有自闭症,几乎不怎么与人沟通。很多时候我会带着有色眼镜看他,有点瞧不起他。以后我应该尊重他,善待他,因为他与我们每个人一样,是平等的。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
比猫的亡失更难过的,
是人性的亡失。
我们每个人来世间一趟,
都应该,
多一点尊重,少一点偏见。
多一点善待,少一点自私。
这样,
我们才能拥抱世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