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会认“墨、染、碎”等6个字,会写“墨、染、竿”等11个字。正确读写“葫芦、蘑菇”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溪边》。感受童年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3.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说说“人影给溪水染绿了”和“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两句诗的意思。(重点)
4.能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说出“在溪边、江上、林中”分别看到了什么画面。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激发读儿童诗和写儿童诗的兴趣。(难点)
教学重点
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说说“人影给溪水染绿了”和“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两句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
能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说出“在溪边、江上、林中”分别看到了什么画面。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激发读儿童诗和写儿童诗的兴趣。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相信大家童年时都会有过幻想和一些快乐的时光吧!请讲给大家听听,一起分享一下吧!
学生畅所欲言。
3.板书课题:童年的水墨画
二、初读感知,学习生字、新词
这三首诗大概讲了什么内容?大家肯定想亲自去看看。请你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1.多形式朗读。
a.学生试读。
b.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2.相机认读字、词,指导书写。
(1)分小组认读生字新词。全班齐读。
(2)将生字脱离词语,指名认读,全班跟读。
(3)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着重分析指导“墨、染、腾、拨、蘑、菇”的写法,以及“浪、爽”的笔顺,并在黑板田字格中示范。
a.引导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字,说说自己的发现。
“腾、碎、拨、浪、”都是左右结构,并且都是属于左窄右宽的字。
“墨、染、竿、葫、蘑、菇” 它们都是上下结构的字
“爽”属于镶嵌结构,四个“×”注意排列。
b.学生写字。
3.检查课文整体感知情况。
a.快速默读课文,在每个标题后面加上一个表示动作的词,概括主要内容。
b.汇报交流。
三、课堂练习
呈现课堂练习,与学生共同完成。
四、布置作业
课下思考,读过这组诗后,你有什么感觉?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默写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抛出上课疑问——读了这组诗后,你有什么感觉?
二、分诗研读,探究解疑
1.学习《溪边》。
a.轻声读第一段,分小组合作交流:读着这部分课文,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b.学生分小组合作交流,全班展示。
可引导学生从溪边美丽的景色,孩子们溪边钓鱼的情景来讲述。
c.大家一边在头脑中展开想象一边朗读就能读得更入情入境,谁来读一读?
教师评点后再指名练习。
d.全班齐读。
2.学习《江上》。
a.江上又可以玩什么呢?请轻声朗读《江上》,想象一下大江上戏水是一个怎样的场景呢。
b.学生各自读课文,然后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补充,譬如:戏水的孩子那么地调皮,一群孩子像鸭群一样跳入水中,在水里互相你泼我溅地嬉戏,就在这嬉戏中,一个孩子钻入水中,不见了。还没等大家反应过来,水中突然出现一阵水花,一个调皮的孩子从水花中钻出来,笑嘻嘻地露出两对小虎牙。多么快乐的戏水儿童!
c.边想象边朗读小诗。
d. 全班齐读。
4.学习《林中》
a.在雨后的林中玩耍,是一种什么感受呢?让我们赶快到林中看一看,感受一下吧。自由朗读《林中》,想象林中此时是怎样的画面呢?
教师引导学生想象:捡蘑菇的孩子,那样快乐。雨后的山林清爽又安静,松树的松针上还挂着一串串亮晶晶的雨珠。一个个刚刚钻出泥土的小蘑菇像带着斗笠的小孩子一样可爱,又像树下开放的一朵朵山花。这时不知道谁一声欢叫,松针上的一串串水珠震落了下来。
b.质疑:这组诗歌是怎么描绘出童年生活的场景的?小组合作探究。
c.再次抒情地齐读三首诗,注意读出感情。
三、品读感悟,学习语言表达
1.诗歌写得很美,你喜欢哪一部分?小组内读一读,说一说。
2.出示例句,评析。
a.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引导学生采用联系上下文的方式理解句子:联系上文“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知道作者写山溪是一条平静的绿玉带,它是绿色的。人影倒映在绿色的山溪里,就像画布一样被溪水染绿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溪水的绿。
b.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抓住关键词“蹦跳”体会孩子们心情的快乐。
c.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
引导学生采用联系上文来理解诗句的意思:上句写了刚钻出泥土的小蘑菇,头顶的部分就像带着斗笠一样,带着斗笠的孩子就像刚出土的小蘑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孩子们的可爱。
四、课堂练习
呈现课堂练习,与学生共同完成。
板书设计:
(
童年生活的快乐和自由自在
) 溪边:垂柳 山溪 人影 蜻蜓 鱼儿 笑声——动静结合
江上:鸭群 浪花 水葫芦 银牙 ——动态画面
童年的水墨画 林中:松树 松针 蘑菇
一声欢叫 一个个斗笠 动静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