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二次函数图象与方程、不等式 授课教师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指导思想: 本节课以形成学生的知识技能、完善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为出发点,以落实《新课程标准》对函数、方程以及不等式的要求为终极目标。教学活动中通过有效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突出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理论依据: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所学习的数学应当是“与学生的现实相联系的、学生感兴趣的、富有数学内涵的,特别地,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与个性发展”,本节内容也是学生所能够掌握的,将以由图到式,再由式到图为主线开展课堂教学,由浅到深,有利于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与推理,使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中建立知识结构,可以进一步落实中国学生核心素养中的学会学习方面的核心素养.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 函数、方程和不等式是是“数与代数”领域中重要的内容,其内容的复杂性、综合性和思想性都很强,在第三学段占有重要地位.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二次函数的概念、图象以及性质的基础上,继续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及不等式的关系,学习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后面要学习的二次函数的应用等相关知识做好铺垫,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函数图象和方程、不等式的相互转化,体现了数形结合思想在数学中的应用,函数的思想方法将贯穿学生整个学习过程.
学生情况: 知识方面:学生在八年级已经探究了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不等式的关系,这为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方法;同时,在本节课前,学生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二次
函数的知识,这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知识基础.技能方面:九年级的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参与意识较强,但他们崇尚真知、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以及创新的意识还需要得到进一步地培养.
教学方式: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主动获取知识.
教学工具(手段): 课前设计思维导图回顾二次函数的基础知识.刻度尺、教材等.
教学目标
1.认识二次函数图象与一元二次方程、 一元一次不等式之间的联系,会用函数观点解释方程和不等式及其解(解集)的意义; 2.学生经历探究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之间的联系的过程,体会数形结合、分类、类比、归纳等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经历用函数图象表示方程、不等式解(解集)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3.学生通过积极参与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活动,增强学生间的合作意识,通过对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与不等式内在关系的探究,进一步认识事物部分与整体的辩证统一关系,养成用联系的观点看待数学问题的意识;在探究活动中,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二次函数图象与方程、不等式的关系. 教学难点: 探索二次函数图象与方程、不等式的关系.
教学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置意图
一、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展示学生课前设置的思维导图,整理由二次函数y=x2-1能联想到哪些知识? 学生展示课前设置的思维导图,并交流. 通过展示学生用心设计的思维导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回顾相关知识,为解决本节课的问题做好铺垫.
二、 合作交流 探究新知 什么是图象法. 2.体会图象法的妙处,总结如何用图象法解方程、不等式. 3.体会多角度转换方案,感受图象法. 画出二次函数y=x2-1的图象 活动一:探究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的交点与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解及相应不等式的解集之间的关系. 依据图象回答问题: (1)求图象与x轴的交点坐标. (2)当自变量x取何值时,函数值y=0?这里x的取值与方程x2-1=0的解有什么关系? (3)二次函数y=x2-1的图象与一元二次方程x2-1=0有什么关系? (4)你能依据图象写出当y>0,y<0时,求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吗? (5)你能依据图象写出不等式x2-1>0,x2-1<0的解集吗? 归纳:二次函数的图象与一元二次方程及一元二次不等式有什么关系? 活动二:探究探究二次函数图象与平行于x轴的直线与相应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及不等式的解集之间的关系. (1)你能依据图象判断方程x2-1=2, x2-1=-1,x2-1=-100的根的情况吗? 归纳:如何利用图象求出一元二次方程ax2+bx+c=k(k为常数)的解? (2)你能依据图象求出x2-1>3,x2-1<3的解集吗? 归纳:如何利用图象求出ax2+bx+c=k(k为常数)的解集? 活动三:利用图像法求方程、不等式的解(解集). (1)利用图象法求方程x2-3=2x的解. 方案1:设y1= x2-3,y2=2x,画出图象,观察两图象交点坐标,写出结果. 方案3:设y1= x2,y2=2x+3,画出图象,观察两函数图象的交点坐标,写出结果. 总结:利用图象法求方程的解的方法. (2)依据图象写出x2-3>2x,x2-3<2x的解集. 总结:利用图象法求不等式的解集的方法. 学生依据题意画出函数图象并依据图象回答问题. 小组合作交流完成探究活动一. 集体交流展示. 师生共同归纳. 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后相互交流 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后相互交流,总结方法. 学生经过合作学习,产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案. 方案2:设y1= x2-2x- 3,画出图象,观察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坐标,写出结果. 方案4:设y1= x2-2x,y2=3,画出图象,观察抛物线与直线y2=3的交点坐标,写出结果. 或其它方案. 观察,不同的转化方案,得到的方程的解是否相同? 通过探究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之间的联系的过程,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通过积极参与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活动,增强学生间的合作意识. 通过设计问题串的形式,促使学生整体感知学过的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探求新知识做好铺垫. 学生经历探究抛物线与x轴、平行于x轴的直线、任意一条直线、以至于任意两个函数图象的交点坐标与方程、不等式的关系,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落实中国学生核心素养中的学会学习方面. 通过探究不同转化方案,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的核心素养. 学生通过归纳再次感悟函数图象与方程、不等式的关系.
三、 拓展提升应用新知 观察图象,写出方程 ax2+bx+c= (a、b、c、m 为常数且a≠0)的解. 学生完成题目 并感悟函数图象与方程、不等式间的关系. 本环节目的在于学生在前面充分探究的基础上,能够将知识迁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四、 课堂小结 反思提升 本节课,我们主要探究了二次函数图象与方程、不等式的关系,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要养成用联系的观点看待数学问题的意识. 学生谈谈在本节课有哪些收.(从知识方面、学习方法等方面进行总结) 师生共同总结在本节课的收获与体会,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五、 课堂检测 课堂检测: 观察图象回答: 1.抛物线y=ax2+bx+c与x轴的两交点坐标是 ;ax2+bx+c=0 的解是 . 2. 写出ax2+bx+c>0的解集是 .
本节教学设计特点 本节课,通过设计问题串的形式,促使学生整体感知学过的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探究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之间的联系的过程,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学生经历探究抛物线与x轴、平行于x轴的直线、任意一条直线、以至于任意两个函数图象的交点坐标与方程、不等式的关系,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落实中国学生核心素养中的学会学习方面. 通过探究不同转化方案,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的核心素养.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活动,增强学生间的合作意识,同时能够获得成功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