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故乡第1课时课件(共13张PPT)+教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15 故乡第1课时课件(共13张PPT)+教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12 07:51:23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5.故乡(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鲁迅小说《呐喊》的创作背景,梳理总结已学的鲁迅作品。
2.理清小说线索,把握小说内容,提炼小说要素,感悟对比、议论突出小说主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3.预习课文,圈点生字词,勾画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
4.整体把握文章,理清思路,理解故乡的三个层次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5.学生能够领悟作者对理想故乡的向往
【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文章,理清思路,理解故乡的特点。
2.把握小说的主题。
【教学难点】
对比突出小说主题
【教学方法】
勾画圈点法、点拨法、讨论法
1、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鲁迅的故乡浙江绍兴是一个美丽的江南水乡小城,也是历史文化名城。那里山青水秀,风光宜人,历史悠久,名人辈出,古有大禹、西施、范蠡、越王勾践、书圣王羲之父子、今有秋瑾、蔡元培、周恩来、朱自清……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古往今来,文人墨客都喜欢以“故乡”为题材写诗赋文,从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到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再到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无不表达了对故乡的特殊感情,阔别多年,重回故乡,鲁迅又有哪些感想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故乡》。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大声朗读课文
2、介绍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杰出的思想家、革命家和文学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在短短五十五年坎坷人生中,于散文、诗歌、小说、杂文等文体广泛涉猎,均有重大建树,尤以杂文成就最高,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名篇警句。1918年《新青年》发表小说《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小说开山之作。生平著述很多,计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和《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二心集》、《而已集》、《三闲集》、《华盖集》、《且介亭杂言文》等,皆收入《鲁迅全集》中。
3.介绍背景
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这场革命并不彻底,广大的中国农村,受苦受难的农民并没有得到真正的翻身、解放;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经济发展,反而日趋衰落。怎样才能使人民得到真正的幸福?中国农村的贫困,农民的不幸,是由什么造成的?鲁迅先生以他思想家的敏锐感觉,进行认真深入地分析。在他许多的以农民、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中,进行了形象地剖析、透视。《故乡》一文,从闰土、杨二嫂二十年的变化的角度,揭示了当时中国农村衰败、萧索、日趋破产的社会根源——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统治。
4、积累字词
阴晦 瓦楞 胯下 獾
秕谷 鹁鸪 髀 嗤笑
絮絮 瑟索 蜷缩 寒噤
折本 惘然 恣睢 潺潺
黛色 愕然 五行
三、合作探究,理清思路
1.简单理出此文小说的三要素
【点拨】故事情节 二十余年后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所见所闻所感
人物形象 闰土、杨二嫂、“我”、宏儿、水生
环境描写 记忆中的故乡、现实中的故乡
2.、概括内容、主题
【点拨】文以“我”回故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描写了就中国农民的生活遭遇与精神病苦,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人与人之间相互隔膜的神色忧虑,以及打破彼此隔膜,探求人生新路的执着信念。
3.理清小说结构层次
【点拨】文以__回故乡的见闻感受___为线,以时间顺序。按回故乡 ----在故乡----离故乡情节
第一部分(1—5段),写的是故乡的萧条景象, “我”的复杂心情,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
第二部分(6—77段),写“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重点写了闰土的变化,插入对杨二嫂的描写,作为衬托
(6-8)写老屋的冷寂和母亲的凄凉,并写与母亲商量搬家的事情。
(9-33)“我”回忆了与少闰土的交往和友情
(34-52)写杨二嫂的变换。
(53-77)刻画中年闰土
第三部分(78—88段)写“我”离开故乡时的种种感触,表达我追求新生活的执著信念。
5.概括小说内容主题
【点拨】小说通过会故乡所见故乡和闰土、杨二嫂的前后变化,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现实;同时深刻揭示出封建传统对人民大众精神的束缚和影响,深切地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对新生活的热切希望。
四.拓展延伸,巩固提升
转化角度从水生或是文中其他人物角度,介绍文中情节,可以加入适当的情节。
板书设计(共13张PPT)
部编版 九年级上
15.故乡(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鲁迅小说《呐喊》的创作背景,梳理总结已学的鲁迅作品。
2.理清小说线索,把握小说内容,提炼小说要素,感悟对比、议论突出小说主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3.预习课文,圈点生字词,勾画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
4.整体把握文章,理清思路,理解故乡的三个层次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5.学生能够领悟作者对理想故乡的向往
新知讲解
新知导入
鲁迅的故乡浙江绍兴是一个美丽的江南水乡小城,也是历史文化名城。那里山青水秀,风光宜人,历史悠久,名人辈出,古有大禹、西施、范蠡、越王勾践、书圣王羲之父子、今有秋瑾、蔡元培、周恩来、朱自清……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古往今来,文人墨客都喜欢以“故乡”为题材写诗赋文,从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到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再到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无不表达了对故乡的特殊感情,阔别多年,重回故乡,鲁迅又有哪些感想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故乡》。
小说:
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小说三要素:
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人物塑造方法:
外貌、语言、动作、心理 (神态)
故事情节: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序幕、尾声)
环境: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新知讲解
合作探究
新知讲解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杰出的思想家、革命家和文学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在短短五十五年坎坷人生中,于散文、诗歌、小说、杂文等文体广泛涉猎,均有重大建树,尤以杂文成就最高,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名篇警句。1918年《新青年》发表小说《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小说开山之作。生平著述很多,计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和《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二心集》、《而已集》、《三闲集》、《华盖集》、《且介亭杂言文》等,皆收入《鲁迅全集》中。
新知讲解
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这场革命并不彻底,广大的中国农村,受苦受难的农民并没有得到真正的翻身、解放;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经济发展,反而日趋衰落。怎样才能使人民得到真正的幸福?中国农村的贫困,农民的不幸,是由什么造成的?鲁迅先生以他思想家的敏锐感觉,进行认真深入地分析。在他许多的以农民、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中,进行了形象地剖析、透视。《故乡》一文,从闰土、杨二嫂二十年的变化的角度,揭示了当时中国农村衰败、萧索、日趋破产的社会根源——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统治。




阴晦 猹 祭祀 弶 毡帽
秕谷 鹁鸪 獾猪 颧骨 髀尖
大抵 瑟索 寒噤 潺潺 恣睢 廿年
chá
bó gū
huì
jì sì
jiàng
zhān

huān







jìn
zì suī
niàn
quán
chán
新知讲解
第一部分(1—5段),写的是故乡的萧条景象, “我”的复杂心情,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
第二部分(6—77段),写“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重点写了闰土的变化,插入对杨二嫂的描写,作为衬托
第三部分(78—88段)写“我”离开故乡时的种种感触,表达我追求新生活的执著信念。
(6-8)写老屋的冷寂和母亲的凄凉,并写与母亲商量搬家的事情。
(9-33)“我”回忆了与少闰土的交往和友情
(34-52)写杨二嫂的变换。
(53-77)刻画中年闰土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文以“我”回故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描写了就中国农民的生活遭遇与精神病苦,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人与人之间相互隔膜的神色忧虑,以及打破彼此隔膜,探求人生新路的执着信念。
合作探究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转化角度从水生或是文中其他人物角度,介绍文中情节,可以加入适当的情节。




回故乡
在故乡
离故乡
现实故乡(萧条荒寂)
记忆故乡(明艳美好)
理想故乡(全新幸福)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