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1.下面是一幅题为《友谊链》的漫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战爆发前欧洲主要国家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该漫画描绘的是( )
A.欧洲国家对殖民地和世界霸权的争夺 B.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C.巴尔干半岛民族关系日益复杂的情形 D.一战主要参战国卷入战争的过程
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协约国联军总司令法国元帅福煦称赞华工是第一流的工人,也是出色士兵的材料。他们在现代炮火下,可以忍受任何艰难,保质保量地完成各种任务。材料主要说明了( )
A.赴法华工的表现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B.赴法华工为协约国赢得战争胜利作出了贡献
C.中国的参战是协约国赢得战争的主要原因
D.中国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并收回了一些主权和利益
3.1917年有一则启事:每个自由之子,快来吧!把话传过去,我们就要来了。拿起你的枪,亮给德国佬看,扬起旗帜吧,我们从来不畏艰难。我们不会回头,直到战争终了。这个启事的背景是( )
A.俄国发生革命,共产党号召群众革命 B.奥地利政局改变,号召人民抵抗德国
C.英国决心参战,开始与德、奥等国作战 D.美国宣布参战,要招募人民从军入伍
4.时任德国总理的谢德曼曾在国民会议上强调:“如若认为这种单方面战争责任的论调是错误的,又要代表德国去签署此条约从而加以确认,那岂不是违背自己的荣誉和良心吗 ”又说:“谁签订和约就让谁的手烂掉。”这体现了( )
A.战胜国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B.《凡尔赛条约》对德国的宰割埋下了更大冲突的种子
C.协约国与苏俄之间矛盾重重
D.殖民地、半殖民地独立运动风起云涌
5.“俄国十月革命不是马克思主义原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即资本主义已经不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而被社会主义取代的革命,而是在俄国以资本主义方式进行的传导型现代化受到阻碍的背景下发生并取得成功的”。据此可知十月革命的意义主要在于( )
A.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B.开创了一种全新的现代化发展模式
C.推动了一战后民族独立运动的蓬勃发展 D.是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成功实践
6.苏俄实行余粮收集制、工业企业国有化,实物配给制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目的在于( )
A.配合协约国取得对同盟国的胜利 B.度过国内的经济危机以及政治危机
C.为实现国家工业化奠定物质基础 D.集中一切财力物力战胜国内外敌人
7.有学者认为,新经济政策主要任务在于解决苏俄(联)经济尽快的工业化任务,建立工业化社会的基础。但它没有能完成这一任务,这就决定了新经济政策的命运。这一观点( )
A.主张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 B.全盘否定了新经济政策的历史作用
C.脱离当时的国情研究历史问题 D.认为新经济政策被取代具有必然性
8.下表为苏联前两个五年计划执行的结果,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苏联( )
一五计划(1928-1932年) 重工业增长241% 轻工业增长95%
二五计划(1933-1937年) 重工业增长140% 轻工业增长100%,某些重要产品及日用必需品甚至增加了两倍
A.已经实现农业集体化 B.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C.斯大林模式弊端显露 D.轻重工业得以协调发展
9.甘地崇尚以纺车为代表的传统经济,他认为,印度可以放弃大多数进口产品,“假如我们不曾引进外国的产品,那么今天,印度将满地流淌着牛奶和蜂蜜”。这一思想的核心目的是( )
A.抵制西方资本控制印度 B.实现印度的繁荣与强盛
C.竭力维护当时社会秩序 D.倡导发展印度本土经济
10.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在埃及建立了殖民保护制度,使埃及由半殖民地变为殖民地,埃及民众深受殖民保护制度之苦而反英情绪强烈, 由此爆发了华夫脱运动。该运动( )
A.使埃及获得有条件的独立 B.使英国在埃及的特权被废除
C.使英国给埃及以彻底独立 D.迫使埃及成为独立的共和国
11.1917年,墨西哥制宪会议代表说道,把教会利益置于国家的利益之上……让教士教育学生并传授知识,不仅会将国家置于保守不前的危险境地,还会阻碍墨西哥社会的自然发展,最终上述提议的基本精神被写入宪法。上述提议的通过( )
A.体现了殖民者的奴化教育 B.违背了资产阶级民主原则
C.有利于废除君主专制政体 D.推动了墨西哥教育世俗化
12.1922-1929年,美国工业指数几乎上升了50%,国民收入增加了约23%,但商业职工人数却没有增多,交通运输职工实际还有所减少,工人的平均时薪增加不到一美分。到1929年夏,各企业库存货物较1922年已增加了两倍,消费额增长率却下降了4/5。这些现象( )
A.揭示了美国出现繁荣局面的原因 B.植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C.得益于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D.反映了罗斯福新政的阶段性成果
13.对苏联经济发展模式,人们一直有不同的评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到1921年春天已经很清楚了: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来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1921年春天的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的阵地上去,从“强攻”转为“围攻”。如果我们不能实行退却,即把任务限制在较容易完成的范围内,那我们就有灭亡的危险。
——摘编自《列宁全集》
材料二 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材料三 目前这种困难的经济和生活状况在很大程度上是苏联式的经济造成的后果。我们不得不付出代价,为苏联体制所固有的过分依赖原料工业和国防工业而损害日用消费品生产的发展付出代价;为不够重视现代经济的关键部门(如信息、电子和通信)付出代价;为不允许产品生产者的竞争付出代价……为限制甚至压制企业和个人的创造性和进取精神付出代价。
——摘编自[俄]普京《千年之交的俄罗斯》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苏俄“强攻”“围攻”所对应的政策,分析其政策转变的根本原因。并举出苏俄工业上“退回国家资本主义”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
(3)根据材料三,概括普京认为“苏联式的经济造成的后果”的理由。综合上述材料谈谈苏联经济建设带给我们的启示。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帝国主义与大战的酝酿。根据漫画中奥匈帝国打击塞尔维亚,结合所学可知,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枪杀,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之后,俄国、德国、法国、英国等纷纷参与到战争中来,故D正确;漫画信息无法体现欧洲国家对殖民地的“争夺”,排除A;漫画无法体现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排除B;漫画信息无法体现巴尔干半岛民族关系复杂,排除C。
2.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华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贡献及联军总司令法国元帅福煦对华工的高度评价,可看出华工为协约国赢得战争胜利作出了贡献,B项正确。
3.答案:D
解析:从“亮给德国佬看”可知,该国参加了协约国对德国作战,从时间1917年可知,这是美国宣布参战,招募人民从军入伍,D项正确。
4.答案:B
解析:材料“如若认为这种单方面战争责任的论调是错误的,又要代表德国去签署此条约从而加以确认,那岂不是违背自己的荣誉和良心吗”体现的是德国人不认可《凡尔赛条约》,可见《凡尔赛条约》对德国的过分宰割埋下了更大冲突的种子,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战胜国和战败国之间的矛盾,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协约国和苏俄之间的矛盾,排除C项。D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
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在俄国以资本主义方式进行的传导型现代化受到阻碍的背景下发生并取得成功的”可以看出俄国十月革命开创了一种全新的现代化发展模式,故选B项。A、C、D三项都是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但材料强调的是十月革命在现代化发展模式上的创新,因此这三项都与材料的主旨无关,排除。
6.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8年夏,苏俄进入艰难困苦的国内战争时期。面对敌人的强大攻势,苏维埃政权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在经济领域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D正确。十月革命后,苏俄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故A错误。B项说的是新经济政策实施的目的,C项说的是斯大林模式的目的,均不符合。
7.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学者认为,新经济政策无法完成国家工业化这一任务就决定了它被斯大林体制取代的命运,其新经济政策被取代的必然性,故D正确。A不合题干主旨,排除。B说法绝对,排除。依据材料“新经济政策的主要任务在于解决苏俄(联)经济尽快的工业化任务,建立工业化社会的基础”等可知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排除C。
8.答案:B
解析:“重工业增长241%”、“轻工业增长95%”、“重工业增长140%”、“轻工业增长100%,某些重要产品及日用必需品甚至增加了两倍”表明轻重工业比例失调,说明斯大林模式弊端显露,故C正确,D错误; A、B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C。
9.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的“印度将满地流淌着牛奶和蜂蜜”可以看出,甘地崇尚纺车是为了实现印度的繁荣与强盛,B选项符合题意;A项不符合“核心目的”这一要求,排除;甘地的主张是为了印度繁盛,而不是维护当时社会秩序,排除C项;甘地倡导发展印度本土经济属于手段而非目的,排除D项。
10.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后埃及的华夫脱运动使得埃及实现了有条件的独立,故选A;英国在华夫脱运动以后并没有完全撤出埃及,在埃及仍然有特权,排除B;华夫脱运动并没有使埃及彻底独立,而是有条件的独立,英国在埃及仍然有一些殖民特权,排除C;独立以后的埃及并没有成为共和国,而是成为君主立宪国家,排除D。
11.答案:D
解析:墨西哥制宪会议代表认为“教士教育学生并传授知识,不仅会将国家置于保守不前的危险境地,还会阻碍墨西哥社会的自然发展”,最后提议的基本精神被写入宪法,说明墨西哥否定了教士教育学生,推动了墨西哥教育世俗化,故选D;材料无法体现A,排除;B、C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1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工业发展,国民收入增加,但就业岗位没有增加,工人薪资没有增加,实际消费水平没有提高,造成供需矛盾不断加剧,这些矛盾植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中,故B项正确;此时美国的经济是虚假繁荣,排除A;C项完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罗斯福新政实施于1933年,排除D。
13.答案:(1)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根本原因: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水平。
措施: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
(2)改变: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实行直接过渡;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3)理由:轻重工业发展比例失调;忽视现代经济关键部门;没有调动企业和生产者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启示:经济政策要符合国情;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水平;适时调整经济政策;注重经济均衡发展;重视调动生产者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