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 课件(共3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2 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 课件(共3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6-12 14:32: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地理新湘教版选修三 第一章 资源环境与人类活动
1.通过阅读有关资料,理解环境问题的概念与类型,掌握目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说明产生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及危害。能够结合实例,提出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
3、通过认识自然资源数量的有限性和利用的发展性,会辩证看问题,懂得利用自然资源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教学目标
基础性目标
挑战性目标
拓展性目标
距尚南美大陆3700千米的复活节岛,是东南太平洋上一个孤零零的小岛,面积只有165平方千来,2012年,岛上居民5761人。复活节岛上遍布近千尊巨大的石雕人像,大多以凝灰岩(一种火山碎屑岩)雕刻而成。这些石像造型奇特,雕刻工艺精湛,是岛上最具特色的风景。
近年来,科学家通过考古研完,为我们勾画出复活节岛兴衰的圈景。公元4世纪,岛上开始有人居住。公元8世纪,岛上人口过度增长,导致食物不足,资源紧缺,人们太量砍伐粽榈树,建造独木舟下海捕鱼。各部落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冲突频发。公元12世纪,岛上人口达到顶峰。各部落推行首慎崇拜,建造了大量石像,砍伐树木用来运输石像,也作为薪柴。15世纪末,岛上森林损失殆尽,居民垦荒种植谷物,但仍难以满足生活的基本需求,原本较发达的文明开始衰落。公元17世纪,岛上人口衰减至顶峰时的1/5,而且部落争战连续不断。20世纪初,岛上的生存条件已经非常恶劣,土著居民所剩不多。
公元4世纪
公元8世纪
公元12世纪
公元15世纪
公元17世纪
开始有人居住
人口过度增长
人口到达顶峰
难以与满足生活需求
人口衰减至顶峰
公元20世纪
土著居民少
探究—神秘的复活节岛
1..在世界地围上找出复活节岛,推测该岛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地理环境封闭。
亚热带气候,受信风影响。
土壤以砂砾、岩石为主。
动植物较为匮乏,植被以灌木、草丛为主。
海洋资源丰富。
探究—神秘的复活节岛
2.想一想,岛上居民可以利用的自然资源主要有哪些 ?
公元4世纪,岛上居民可以利用森林资源、土地资源、海洋渔业资源。
在该岛文明兴衰的过程中,其环境是如何变化的?议一议,应该怎样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
人类占据一定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自然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加上空间分布上的不平衡,随着人口增长,必定会产生对资源、环境的压力。认识和技术的不确定性,可能带来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可利用资源变得更有限。若超过了资源本身再生速度,会产生资源短缺和生态破坏。
人口与社会经济的发展要以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为基础,必须同资源与环境的承载力相协调。
(1)要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减轻人口对生态环境压力,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2)要转变发展模式:①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合理开发利用资源,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发展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低碳经济; ②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防治各种环境问题;科学防御自然灾害,建立防灾减灾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交通、通信; ③发展科技,推动对外开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促进产业化经营; ④协调区域发展,对资源进行跨区域调配,促进区域优势互补和商品流通;⑶转变消费模式,提倡文明消费,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⑷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公众参与,开展国际合作。
环境问题一般是指由于自然界或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引起环境质量下降或生态失调,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无法脱离环境来谈资源利用,也无法脱离资源来谈环境保护
环境问题
原生环境问题
次生环境问题
由自然力或自然因素引发的环境问题
由人类活动引发的环境问题(主要成因)
一、环境问题概述
在下列环境问题中,哪些属于原生环境问题
哪些属于次生环境问题
活动
13
1.火山喷发造成大气污染。
2.不适当的灌溉导致土地次生盐渍化。
3.地震引发的水质恶化。
4.森林乱砍滥伐、草原过度放牧造成的荒漠化。
5.滥捕滥杀动物造成动物数量和种群减少。
245
由自然力或自然因指人类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消费过程中,向自然界排放的污染物超过了环境容量和自净能力,使环境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而引起的环境问题。
指由于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而引起的生态失衡或自然资源枯竭
环境问题
原生环境问题
次生环境问题
次生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
生态破坏
水体污染
大气污染
固体废弃物污染
噪声污染
森林毁坏
草原退化
土地荒漠化
水土流失
生物多样性减少
注:二分日和二至日皆就北半球而言
人们通常将各种污染源对社会公共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称为“公害”。由于这类“公害”经常出现在日常生活中,直接侵害到每个人的利益,因此易被我们所察觉和认识。而一些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如热带雨林的破坏、全球性的气候变暖等,所带来的后果在短期内不易被察觉,或者由于它们没有发生在我们身边,人们对其危害的认识就远不如生活中的“公害”那样深刻。实际上,全球性环境问题与生活中“公害”一样,具有一定的同质性与连续性。身边的环境污染可能对全球环境产生影响,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也往往以区域性“公害”的形式表现出来。
阅读—生活中的“公害”和全球性环境问题
图1—11 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示意
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它们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依赖自然环境;另一方面,人类可以改造环境,环境又反作用于人类。人类若能正确处理好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就会向有益于人类生存的良性方向发展;反之,如果人类采取不适当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就会破坏大自然在漫长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生态平衡,导致环境恶化,使人类生活质量下降,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
二、环境污染
当污染物进人江河湖海等水体,并超过水体自净能力时,就会改变水体的物理、化学、生物等特性,降低水的利用价值,造成水污染。
水污染
按污染物的不同,水污染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即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判断下列材料各属于哪种类型的水污染,并填入表中。
相关资料 污染类型
2010年4月,墨西哥湾一个石油钻井平台爆炸,造成石油泄漏,使得附近的海鸟身上沾满了石油,无法飞行,只能在海滩或岩石上“坐以待毙";鲸、海豚、海龟、蟹以及各种鱼类被毒或因窒息而死
2000年6月,渤海湾南部海面约有1亿个海蜇尸体浮出水面。造成海蜇死亡的原因是渤海湾南部海域暴发的赤潮。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暴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
1965年,澳大利亚流行一种脑膜炎,后经科学家证实,其祸根是种变形虫。由于发电厂排出的热水使河水温度增高,这种变形虫在温水中大量繁殖,造成水源污染并引发了这次脑膜炎的流行
化学性污染
物理性污染
生物性污染
活动—水污染分类
水污染源
工业污染源
生活污染源
农业污染源
点污染源
面污染源
按照污染物空间分布状态
按照人类活动方式
活动—水污染分类
①对照点:设在矿区水源地或矿区的上游区段。
②污染点:设在河流污染特定区段。
③基本点:设在河流的清洁区段。
④净化点:设在矿区外的下游区段。
提示:除在河流布点外,在矿区内也应布置采样监测点。
为检测矿山废水的污染情况,拟在矿区范围内布置多个不同类型的水质采样监测点。根据下列材料,设计这些采样检测点的位置,将下列各点的序号标注在图1-12上,说明理由,并涉及一个水质监测与预警方案
湖泊
采矿场
选矿厂
尾砂池
矿区供水水源
图1-12 矿山废水检测示意图
活动—监测矿区水质
考点拓展
赤 潮
一种海洋生态灾害,又叫红潮, 是一种水华现象。某些浮游生物植物、 原生动物或细菌, 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突发性增殖和聚集, 引起水色异常和水质恶化的现象。
成因:①沿海地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大量排放和过度海水养殖,造成海水富营养化,促使赤潮生物大量繁殖;②强烈光照、较高水温利于赤潮生物繁殖; ③水体交换不便的港湾和沿岸海域。
影响:①藻类过度繁殖易导致海水缺氧,影响海洋生态系统,致使鱼类缺氧死亡或鱼类因缺少食物而死亡;有些赤潮生物分泌赤潮毒素, 摄食这些有毒生物的鱼虾、贝类如果不慎被人食用, 就引起人体中毒, 甚至死亡;沿海地区多为旅游胜地,旅游业受到影响。
水体富营养化
成因:含氮、磷的废液大量排入池塘、湖泊、河流
分布:城镇郊区,江河湖海
危害:使水中溶解氧减少,使水生生物的生存受到影响
措施: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经处理后再排放
考点拓展
水资源短缺
成因:水资源少;水资源浪费和污染严重;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危害:妨碍工农业生产,影响人类生存
措施:
开源:修水库蓄水;跨流域调水;人工降水;植树造林,涵蓄水源;
节流: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发展节水农业,推广耐旱作物和喷灌、滴灌技术;提高水价。
二、环境污染
,
,
煤炭燃烧产生的污染物主要是二氧化硫和烟尘。不少严重的大气污染灾难,比如伦敦烟雾事件、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等,都与煤炭使用有关。
大量粉尘和废气进人大气层,这些污染物的浓度若超过一定标准并持续一段时间,就会造成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
污染物类型 符号 主要来源
二氧化碳 CO 化石燃料燃烧
一氧化碳 CO 大多为车辆化石燃料不完全燃烧
碳氢化合物 CxHy 化石燃料燃烧,石油化工厂
氮氧化物 NOx 运输车辆,发电厂
颗粒物 - 汽车尾气,炼油厂,燃煤发由厂,耕种与建筑作业
硫氧化物 SOx 含硫燃料(特别是煤炭)燃烧
阅读
燃烧煤炭导致大气污染
因燃烧煤炭而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总悬浮物在大气污染物中所占的比例较大。监测表明,2012年煤炭直接燃烧造成的SO、NO,和烟粉尘排放量分别占我国同类污染物排放总量的79%、57%和44%。大气中的SO.和NO,遇到水滴或潮湿空气,转化成亚硫酸、硫酸和硝酸,再混入降水中,使其酸度增加,当 pH低于5.6时,就形成酸雨。
01
汽车尾气、石油化工排放的废弃物,包括烯经、二氧化氮、链烷等,这些污染物在阳光的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形成光化学烟雾。美国洛杉矶发生的光化学烟雾事件,日本“石油之城”四日市发生的“哮喘事件”,科威特发生的“科威特哮喘”,都是由石油化工产品的过度使用造成的。
02
洛杉矶市坐落在三面环山、一面临海的开阔盆地中,除局部为丘陵外,地面平坦。19世纪末20世纪初,洛杉矶发展成一座特大城市,其城市居住用地以别墅型居民区为主。
20世纪40年代初期,洛杉矶近250万辆汽车排放的尾气,以及炼油厂、供油站等排放的化学物质,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淡蓝色光化学烟雾。这种烟雾含有臭氧、氮氧化物、乙醛和其他有害成分,滞留在洛杉矶上空经久不散,严重危害到当地居民的健康,其至导致居民中毒死亡。另外,光化学烟雾还使家禽生病,阻碍植物生长,使橡胶制品老化,建筑物受到腐蚀。光化学烟雾也显著地降低了大气的能见度,影响汽车、飞机的安全运行,致使交通事故频发。
洛杉矶光化学污染事件催生了美国著名的《清洁空气法》,其环境冶理与官理的示范作用意义重大。
探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
图1-14 美国洛杉矶附近地形分布
图1-15 洛杉矶居民区
1.从城市功能分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分析洛杉矶小汽车众多的原因。
2.从地形、气候的角度,分析光化学烟雾易在洛杉矶城市上空滞留的原因。
洛杉矶城市规模巨大,住宅区多位于城市外围且独居型比例多;公路系统发达便捷;汽车工业发达,燃油价格低,民众收入高,拥有汽车的家庭数量多。
洛杉矶市区西临大洋,东南北三面环山,西面海风易形成逆温现象。盆地地形使得汽车尾气、炼油厂供油站等排放的化学物质难以扩散;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影响,多晴朗无风天气。
图1-14 美国洛杉矶附近地形分布
探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
3.治理洛杉砚光化学烟雾污染,可采取哪些措施?对我国有何启示
找到污染形成的关键物种并控制。只有找到导致污染的原因,才能进行有效控制。
设立严格的环境标准。政府监督并引导企业,通过技术升级等手段降低排放,以保护公众健康。
地方标准在必要时需要严于国家标准。根据当地的发展情况、污染情况等进行控制。
探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
二、环境污染
固体废物露天堆放或填埋处置
固体废物污染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规定,固体废物分为工业固体废物、城市生活垃圾和危险废物。我国每年都要产生夫量的固体废物。2017年,全国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达33.2亿吨,危险废物0.69亿吨。在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中,矿业和冶金业产生的固体废物要占到80%以上,以尾矿、煤矸石、粉煤灰、炉渣为主。
阅读—固体废物的分类
煤矸石:与煤层伴生,含碳量低,黑灰色,坚硬的岩石
尾矿
炉渣
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铁矿开采时,处理剥离的岩土一直是世界性的难题,通常需要占用大量土地来建设排土场和尾矿库。司家营铁矿位于河北唐山滦县城南10千米,于2007年投产,现为我国三大铁矿区之一。该铁矿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抓住曹妃甸建港的契机,用废石填海造地,并在开滦煤矿采煤沉陷区利用尾矿进行填充。此外,该铁矿在矿坑周边打好注浆孔,注入混凝土,阻断矿坑与地下水的联系,从而避免了采矿对地下水的污染。
图1—16 河北唐山司
家营铁矿地理位置
探究—采矿业施行固体废物综合利用
(1)说一说,司家营铁矿施行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有何现实意义
(2)采用尾矿填海、填充采煤沉陷区,会不会造成水体污染 如果有,应采取哪些防范措施
1.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加有效供应量,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
工业固废可作为建材行业的一大材料来源。
2.有利于减少土地占用、保护环境,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缓解了这些固体废物堆存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保障了周边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促进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促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
1.阻断矿坑与地下水的联系。
2.评估矿产的化学成分是否会污染地下水。
探究—采矿业施行固体废物综合利用
三、生态破坏
指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所造成的土地生产力哀减,包括水土流失、荒漠化、次生盐碱化、沼泽化等。
土地退化
注:二分日和二至日皆就北半球而言
种植防风林:在农田边缘种植高大乔木,构筑防戟林,用以抵御风蚀,控制水土流失。
保护性犁地:犁地时将原先的庄稼茬、秤和根保留在土层里,借此提高土层的稳固性,改良土壤的结构。
修建梯田:在坡地上分段沿等高线建造阶梯式右田,以利于蓄水保土,治理坡耕地的水土流失。
轮作: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在季节阃或年间轮换种植不同的作物,是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一种耕作方式。长期以来,我国旱地多利用粮食、经济作物与豆粪、绿肥的轮作方式。
带状耕种和沿等高线犁地:庄稼沿土地的斜坡、地形的边缘弯曲排列种植,在平缓的斜坡地上沿等高线犁地,可以减少水土流失。
图1—17 防风林
图1—18 梯田
图1—19 沿等高线犁地
阅读—减少水土流失的方法
三、生态破坏
生物多样性减少
据估计,世界上每年至少有5万种生物物种灭绝,平均每天灭绝的物种达140个。
爱尔兰位于欧洲西部,历史上农业生产落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原产于美洲的土豆于17世纪初传入爱尔兰,后被广泛种植。到I8世纪末,土豆成为爱尔兰大多数居民维持生存的主要粮食作物。土豆的高产,使爱尔兰人口从1660年起的180多年里增加了l7倍,达到800多万。
爱尔兰选择土豆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虽缓解了人口和粮食压力,却明显降低了当地农业抵御病虫害的能力。1845年,一种引发土豆枯萎病的真菌首次侵袭爱尔兰。由于爱尔兰的土豆品种不多,缺乏抵御真菌病等的基因,土豆病害很快肆虐全国,造成历史上有名的大饥荒,近100万人死于饥馑和饥荒带来的疾病,超过150万人被迫移民。
探究—爱尔兰与土豆
土豆性喜温凉,地下薯块的形成和生长需要疏松透气、凉爽湿润的土壤环境。爱尔兰气候温凉湿润,土壤肥沃,适合土豆生长。
1.简要分析爱尔兰谷物农业产量低的自然原因。
温带海洋性气候,夏季气温较低,热量不足;多阴雨天过多,光照不足,不利于谷类作物的生长。
病害防治就是消灭病原物或抑制其发生与蔓延,提高寄生植物的抗病能力或控制或改造环境条件,使之有利于寄主植物而不利于病原物,从而抑制病害的发生和发展。
如果土豆品种多,就可能存在抵御真菌病的基因,从而抵御病害的发生。
2.查阅有关土豆生长习性的资料,说明爱尔兰适宜土豆生长的自然条件。
3.议一议,为什么生物多样性可以增强区域生态系统抵御病
虫害的能力
爱尔兰地理位置示意图
探究—爱尔兰与土豆
课程小结
环境问题概述
生态破坏
水污染
大气
污染
固体废物污染
土地
退化
生物多样性减少
环境污染
考点拓展
环境问题自然原因
虽由人为原因引起,自然原因也很重要。
地形:封闭低洼的地形(盆地、山谷),污染物不易扩散,易产生大气污染和酸雨。
稳定的大气环流:微风或逆温现象,污染物不易扩散,易产生大气污染。
水域:相对封闭水域(或静水环境),水体更新慢,自净能力差,易产生水污染。
措施
环境污染: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利用率、净化处理后达标排放、使用环保原料、燃料),同时加强绿化,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加强环境立法和执法;加强国际合作(全球性问题)。
生态破坏: 控制人口数量;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恢复植被、水域,增强环境平衡调节功能。
资源短缺:“开源”:替代资源开发、加强储量勘探、增加进口渠道。
“节流”: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资源循环利用。
1.下列各组灾害中,可能由人为原因诱发的自然灾害是(多选)
A.滑坡、泥石流
B.水土流失、地面塌陷
C.环境污染、森林火灾
D.火山爆发、台风
2.下列各组选项,三种自然灾害或环境问题之间存着逐级因果关系的是()
A.寒潮、霜冻、盐碱化
B.地震、泥石流、水土流失
C.酸雨、臭氧层破坏、杀伤性紫外线透入
D.森林减少、温室效应、海面升高
练习
3.挪威、瑞典许多湖泊鱼类大量死亡,其主要原因是()
A.农业中大量使用农药、化肥等,有毒物质排入湖泊、鱼类中毒死亡
B.工业中废水未经处理排入湖泊,澡类过度生长,致水中缺氧,鱼类死亡
C.由于燃烧煤、石油等,加上森林遭破坏,产生“温室效应"”,鱼类不适应增温环境而死亡
D.由于燃烧煤、石油等,排放大量粉尘、SO,等有害物质,产生酸雨,导致鱼类死亡
4.发展中国家应树立的环保意识是
A.环境污染不可避免,只能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策略
B.后工业化阶段环境问题会自然解决
C.保护环境至关重要,必须杜绝兴建大量排污的工业
D.可以采取措施减少或避免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练习
5.以下环境问题中属于生态破坏问题的是
A.酸雨
B.土壤污染
C.土地荒漠化
D.森林资源的减少
练习
6.关于地球生物多样性受损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球上物种的灭绝完全是人类生产活动造成的
B.人类大规模的社会生产活动大大加快了地球物种的灭绝速度
C.地球物种自然的繁衍与灭绝过程是相当缓慢的
D.人类活动不影响地球上生物物种的灭绝速度
感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