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人口容量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3人口容量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8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6-12 15:36: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1.3 人口容量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自然生态环境不受危害并维系良好生态系统前提下,一定地域空间的资源禀赋和环境容量所能承载的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图为2007和2016年云南省玉溪市各县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空间分析结果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十年来,各县区资源环境承载力( )
A.红塔区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承载程度 B.元江县和新平县呈现变大的趋势
C.呈现由中间向周围逐渐降低的格局 D.存在明显差异且地域邻近性明显
2.江川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降低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优越 B.城乡规划,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C.撤县设区,人口素质提升 D.交通设施完善,人口密度增大
图1、图2为“西藏地区不同发展模式下资源环境承载力对比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下列选项中,影响西藏地区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最可能是( )
A.水资源 B.土地资源 C.经济结构 D.生活水平
4.保持现有发展模式,西藏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应( )
A.小于0.04亿 B.介于0.04亿到0.25亿之间
C.介于4.05亿到33.34亿之间 D.大于33.34亿
下图为干旱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短板”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仅考虑资源因素,我国西北干旱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大小取决于( )
A.水资源 B.土地资源 C.矿产资源 D.其他资源
6.日本的土地资源、矿产资源都不足,但日本的环境承载力较高,承载了大量的人口,其主要原因是( )
A.大量利用其他国家和地区资源 B.人均消费水平高
C.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 D.对外开放程度低
7.下列与环境人口容量成负相关的是( )
A.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B.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
C.地区开放程度 D.科技发展水平
下表是江苏省各设区市环境承载力指数(数值越大,反映环境承载力越高)。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环境承载 力指数 自然资源环 境承载力 经济环境 承载力 社会生活环 境承载力
苏南 南京 0.249 0.198 0.497
无锡 0.293 0.229 0.410
常州 0.293 0.198 0.412
苏州 0.334 0.238 0.489
镇江 0.304 0.187 0.335
苏中 南通 0.299 0.201 0.373
扬州 0.350 0.189 0.336
泰州 0.379 0.186 0.263
苏北 徐州 0.328 0.187 0.336
连云港 0.338 0.167 0.254
淮安 0.307 0.156 0.258
盐城 0.372 0.153 0.259
宿迁 0.371 0.160 0.267
8.据表可知( )A.自然资源环境承载力:苏南>苏中>苏北 B.经济环境承载力:苏北>苏中>苏南
C.社会生活环境承载力:苏南>苏中>苏北 D.环境承载力:苏南=苏中=苏北
9.提高苏北经济环境承载力的有效途径最主要的是( )
A.发展公共服务事业,改善人居生活环境 B.加强资源开发,大力发展资源密集型产业
C.加强区域协作,提高对外开放程度 D.加强生态建设,保护青山绿水
阿拉斯加是美国面积最大、人口最少的州。目前阿拉斯加入口有60多万,人口密度为0.42人/km2,全州人口近半数居住在城市。读美国阿拉斯加局部区域图,完成下面小题。
10.阿拉斯加超过一半的城市居民住在安克雷奇市,原因是该市( )
①不易遭受台风、风暴潮等灾害侵袭②纬度较低,气候比较温暖③位于海湾内部,受沿岸寒流影响小④地势较低,交通便利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影响阿拉斯加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是( )
A.自然资源 B.科技水平 C.地区开放程度 D.生活消费水平
中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对我国各地的农业自然资源生产潜力进行了深入研究,计算出我国热带、中亚热带、北温带和青藏地区的最大可能人口密度数据。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地区 面积(万km2) 最大可能人口密度(万人/km2)
甲 12.6 38
乙 133.5 427
丙 11.5 486
丁 250 4
12.表中代表中亚热带的最有可能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3.造成丙、丁两地人口容量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光照 B.热量
C.面积 D.水源
下图为某地区人口数量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关联变化关系图。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据图可知,该地区( )
A.在纯自然状态下提供的物资可以养活大约6000人
B.t2时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提高主要得益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C.t3时期,该地区的社会发展最为繁荣安定
D.t4时期的生态环境优于t1时期
15.图中人口数量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关联变化说明( )
A.资源环境承载力只受自然资源因素的影响
B.人口数量的变化不受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制约
C.人口数量必须低于资源环境承载力
D.资源环境承载力是维持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底线
人口压力指数分为人口经济压力指数和人口资源压力指数。一个地区的人口经济或人口资源压力指数是全国人均经济或资源指标除以该地区相应人均指标后所得的比值。读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人口经济压力指数和人口资源压力指数统计表。完成下面小题。
16.关于该地人口压力指数和环境承载力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人口压力指数大于1,说明环境承载力相对富裕
②人口压力指数小于1,说明环境承载力相对超载
③人口压力指数大于1,说明环境承载力相对超载
④人口压力指数小于1,说明环境承载力相对富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7.针对我国东、中、西部人口压力的差异,应采取的措施是 (  )
A.中、西部地区控制对东部地区的资源输出
B.东部地区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技术和资金的输出
C.采取有效措施限制东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D.促进中、西部地区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与追求经济利益的传统移民不同,“生活方式型移民”是指为获得一种更好、更满意的生活方式而形成的人口移动形式,其迁入地或具有温和气候、充足阳光和新鲜空气,或安静古朴、远离都市。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8.形成“生活方式型移民”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区间经济水平的差异 B.地区间就业机会的差异
C.地区间环境条件的差异 D.地区间投资政策的差异
19.“生活方式型移民”对移入地可能带来的影响是( )
A.缓解人地矛盾 B.改善环境质量 C.降低住房价格 D.带动服务业发展
20.可导致环境人口容量降低的因素有( )
A.科技水平提高 B.环境质量相对稳定
C.资源过度使用,利用率低下 D.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
读最佳人口规模示意图,完成问题。
21.关于图中人口规模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P为较低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 ②P'为资源环境承载力 
③P'为较高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 ④P为资源环境承载力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22.图示反映了(  )
①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 
②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 
③当人口规模低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呈正相关 
④当人口规模高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将导致生活质量的下降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3.下列关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变化由小到大的排序,正确的是 ( )
A.原始社会—农业社会—现代社会—工业社会
B.农业社会—原始社会—工业社会—现代社会
C.工业社会—原始社会—农业社会—现代社会
D.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现代社会
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我国人口数量及人口容量进行了预测,下表为一些学者的预测数据,读表回答下列各题。
预测2050年人口数量将达到 约14亿~15亿人
依农业资源最大供养的人口数量 约15亿~16亿人
依粮食生产能力最多供养的人口数量 15.1亿人或16.6亿人
依小康消费水平最适宜供养的人口数量 约8亿~9亿人
24.表中反映出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是
A.约15亿~16亿 B.15.1亿或16.6亿
C.约8亿~9亿 D.约14亿~15亿
25.影响我国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是
①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②地区开放程度
③科技水平和消费水平 ④国家人口政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每一个承载系统对任何的外来干扰都有一定的忍耐极限,当外来干扰超过此极限时,生态系统就会被损害、破坏乃至瓦解。无论是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还是城市区域、流域 等都存在环境承载力的问题。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26.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一个知名的大城市,其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渐趋极限,某些部分甚至已经透支,透支的部分最可能是( )
①土地资源②交通③科技④水资源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7.日本地狭人稠,以下属于对其环境人口容量提高有利的因素是( )
①资源②科技发展水平③对外开放程度④人口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8.关于环境承载力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环境承载力就是环境人口容量
B.环境承载力就是人口的合理容量
C.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D.是衡量环境人口容量的重要指标
近年来﹐我国宁夏、贵州、云南等省区成功实施了生态移民工程,大大改善了移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完成下面小题。
29.实施生态移民考虑的首要因素是( )
A.人口密度 B.交通运输
C.环境承载力 D.移民意愿
30.生态移民工程的成功实施( )
①促进了迁入区的资源开发②缓解了迁出区人口老龄化程度
③减轻了迁入区的就业压力④实现了迁出区人口的脱贫致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二、综合题
3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表分别表示某地区未来人口容量的最低人均消费量与该地区现有资源总量、人均值。
某地区未来人口容量的最低人均消费量
人均耕地 人均森林面积 人均淡水
1000 m2 1000 m2 2000 m3/a
该地区现有资源总量
材料二 该地区现有人口6200万,根据该地区人口发展趋势,预计20年后该地区人口将达到9000万。耕地因建设用地和退耕还林、还湖将减少8000平方千米,新造林面积约1万平方千米。
(1)20年后,该地区人均耕地为_________平方米。在科技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未来对该地区人口容量限制最大的资源是_________。
(2)未来对该地区人口容量限制最小的资源是_________。有人认为未来20年内此种资源的质量可能会大大提高,试分析说明其理由和今后在利用这种资源中应注意的问题。
32.读世界人口分布分类统计图,完成下列问题。
(1)分析图甲,从地形类型来看,世界56%左右的人口主要分布在____地区。
(2)分析图乙,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例最小的纬度带,人口少的主要原因是____。
(3)综合分析,世界人口分布具有集中于地势____地区、____纬度地区和____地区的趋向性。
(4)这些地区成为人口聚集地,说明了其人口容量大,试从自然环境的角度分析原因。____
33.影响因素: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大小受___________和质量、社会经济和____________、人均消费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因素 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关系
资源丰富程度 正相关 资源越丰富,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______
科技发展水平 正相关 ____________,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
经济发达程度 正相关 经济越发达,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_____
人口受教育水平 正相关 人口受教育水平____,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
地区开放程度 正相关 地区开放程度越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_____
生活消费水平 负相关 生活消费水平______,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小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2.B
1.
环境承载力是一种能力,承载程度是一种状态,材料中没有提到承载程度,无法判断红塔区是否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承载程度。A错误;元江县没有变化,B错误;表现出的是由中部向东部和西降低的格局,不是向四周降低的格局,C错误;能够看出各县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存在明显差异,且地域邻近的区域差别不大,D正确。故选D。
2.
影响环境承载力的因素有资源、地区对外开放程度、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文化水平、人口消费水平等。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优越,环境承载力会较高,不是环境承载力降低的原因,A错误;撤县设区,不一定人口素质会提升,C错误;交通设施完善,环境承载力会提高,D错误;撤县设区,城乡规划,建筑用地增多,土地资源的环境承载力可能降低,B正确。故选B。
1、环境承载力,指环境的能力。指在某一时期,某种环境状态下,某一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的限度。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是一个大系统,它既为人类活动提供空间和载体,又为人类活动提供资源并容纳废弃物。2、环境人口容量是环境的人口数。指就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对环境人口容量下了一个较为精确的定义: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到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3.B
4.A
3.
读图可知,西藏地区环境承载力最小的是土地资源,因此土地资源成了限制西藏地区人口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故B正确,ACD错。故选B。
4.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西藏地区环境承载力最小的是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衡量西藏环境合理容量的重要指标,据图可知,如果保持现有的发展模式,西藏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应该小于0.04亿人,故A正确,BCD错。故选A。
5.A
6.A
7.B
本题考查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以及读图分析能力。
5.
据图可知,木桶木板中水资源最短,根据木桶效应,简单来说就是指一只木桶能装下多少水,完全取决于最短的那一块板。因此仅考虑资源因素,我国西北干旱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大小取决于水资源。故选A。
6.
日本虽然土地资源、矿产资源都不足,但其对外开放程度高,大量进口资源,利用其他国家和地区资源发展经济,因而环境承载力较高。故选A。
7.
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有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消费水平、技术水平等。其中,只有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是负相关的关系,其余各要素均为正相关。即生活消费水平越高,人口容量越小。故选B。
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有:资源丰富程度,资源越丰富,环境人口容量越大;资源越贫乏,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 科技发展水平,科技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科技水平越低,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经济发达程度,经济越发达,环境人口容量越大;经济越落后,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人口受教育水平,人口受教育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人口受教育水平越低,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地区开放程度,地区开放程度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地区越封闭,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8.C
9.C
8.
据表可知,自然资源环境承载力:苏北最大,排除A;经济环境承载力:苏南最大,排除B;社会生活环境承载力:苏南>苏中>苏北,C正确;环境承载力:三地不相等,苏南最大,故排除D。所以本题答案为C。
9.
发展公共服务事业,改善人居生活环境,可提高苏北社会生活环境承载力,但不是最主要的有效途径,故A项错误;加强资源开发,大力发展资源密集型产业,不利于经济环境承载力的提高,B项错误;加强区域协作,提高对外开放程度,可以提高苏北经济环境承载力,C项正确;加强生态建设,保护青山绿水,可提高苏北自然资源环境承载力,但也不是最主要的有效途径,故D项错误。所以本题答案为C。
环境承载力指环境所能容纳的人口的能力,影响该能力大小的首要因素是自然资源,因自然资源是供养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基础;而科技水平、地区开放程度和生活消费水平等,对环境承载力的大小都有影响。自然资源,而科技水平、地区开放程度与环境承载力是正相关,消费水平与环境承载力是负相关。
10.C
11.A
10.
台风是热带气旋,主要发生在低纬度海洋地区。阿拉斯加纬度较高,不会遭受台风的影响,故①错误;安克雷奇位于阿拉斯加南部,相对整个阿拉斯加州而言纬度较低,气候较温暖,适宜人类居住,故②正确;读图可知,阿拉斯加州南部洋流由低纬流向高纬,是阿拉斯加暖流,不是寒流,故③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安克雷奇市位于位于海湾内部,地势较低,交通便利,利于人类居住和城市的发展,成为人口聚居区,故④正确。综上所述,本题应选择②④,据此分析本题选C。
11.
制约环境承载能力的因素有资源数量、科技水平、地区开放程度、人们的消费水平等,其中自然资源是影响地区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A正确。据此分析本题选A。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资源、土壤、矿产资源等;社会经济因素: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活动方式、交通运输条件、以及政治、文化等。资源数量、科技水平、地区开放程度、人们的消费水平等制约着环境承载能力。
12.B
13.B
12.图示为我国热带、中亚热带、北温带和青藏地区的最大可能人口密度数据,热带地区单位面积的生物量大,人口可能密度大,亚热带其次,北温带较少,青藏地区由于海拔高,自然环境恶劣,最大可能密度最小,根据图中数据判断,亚热带的最有可能是乙。故选B。
13.表格数据是根据农业自然资源潜力计算出的我国热带、中亚热带、北温带和青藏地区的最大可能人口密度数值,四地所在温度带不同,热量条件差异大,造成丙、丁两地人口容量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热量,B对。丁表示的青藏地区光照、水源充足,人口密度小,光照、水源不是主要因素,A、D错。人口密度与总面积大小无关,C错。
14.B
15.D
14.
资源环境承载力受到资源、科技等因素的影响,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为6000人,这是考虑了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各种因素而估计出的数值,故A错误;t2时期,该地区人口数量和资源环境承载力均得到提高,据此推测该时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提高主要得益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故B正确;t3时期,该地区实际人口数量超出资源环境承载力,环境恶化,故C错误;t4时期,该地区实际人口数量接近资源环境承载力,生态环境较t1时期差,故D错误,本题选B。
15.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资源环境承载力受到资源、科技、对外开放程度、消费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故A错误;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变化受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制约,故B错误;读图可知,t3时期人口数量超过了资源环境承载力,故C错误;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保证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区域的资源环境条件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是维持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底线,故D正确。
资源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从承载的内容看,它是一个地区的环境和资源,所能承受的人类的活动。人口合理容量指在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定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从可供养的人口数量的角度,它们存在这样的关系: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
16.D
17.B
16.人口压力指数大于1,说明环境压力大,环境承载力相对不足,①错。人口压力指数小于1,说明环境压力小,环境承载力相对富裕,②错,④对。人口压力指数大于1,说明环境承载力相对超载,③对。 D对,A、B、C错。
17.针对我国东、中、西部人口压力的差异,应采取的措施是中、西部地区人口资源压力指数小,应加大对东部地区的资源输出,A错。东部地区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技术和资金的输出,带动中西部的经济发展,B对。问题在发展中解决,不能限制东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C错。促进中、西部地区资源开发等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D错。所以选B。
18.C
19.D
20.C
18.“生活方式型移民”是指为获得一种更好、更满意的生活方式而形成的人口移动形式,其迁入地或具有温和气候、充足阳光和新鲜空气,或安静古朴、远离都市。形成“生活方式型移民”的主要原因是地区间环境条件的差异,C对。地区间经济水平、就业机会、投资政策的差异,不是移民的主要原因,A、B、D错。
19.“生活方式型移民”追求一种更好、更满意的生活方式,要求服务行业类型齐全,对移入地可能带来的影响是带动服务业发展,D对。人口迁入,会加重人地矛盾,破坏环境质量,A、B错。人口增加,会提高住房价格,C错。所以选D。
20.可导致环境人口容量降低的因素有资源过度使用,利用率低下,C对。科技水平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环境人口容量会增加,A、D错。环境质量相对稳定,环境人口容量也稳定,不会降低,B错。所以选C。
21.A
22.D
21.据图可知,P、P'为最佳人口规模,表示为合理人口容量,②④错误。P的最佳人口规模小于P',说明P为较低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P'为较高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①③正确。综上所述,故选A。
22.据图可知,人口规模和生活质量在达到最佳人口规模前呈正相关,人口增长使生活质量提高;人口规模和生活质量在达到最佳人口规模之后呈负相关,人口增长使生活质量下降。①②错误,③④正确,故选D。
人口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的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23.D
【详解】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最低,能养活的人口最少;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现代社会,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能养活的人口渐增。故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变化由小到大的排序是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现代社会。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4.C
25.A
24.根据木桶理论,人口容量由适宜供养人口数量最少的因素决定。表中反映出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是约8亿~9亿,C对。A、B、D错。
25.影响我国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是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①对。地区开放程度,影响区域利于外部资源的比重,②对。科技水平和消费水平,人口合理容量与科技水平呈正相关,与消费水平呈负相关,③对。国家人口政策影响人口数量,不能影响人口合理容量,④错。A对,B、C、D错。
根据木桶理论,人口容量由适宜供养人口数量最少的因素决定。科技水平和消费水平,人口合理容量与科技水平呈正相关,与消费水平呈负相关。国家人口政策影响人口数量,不能影响人口合理容量。
26.C
27.D
26.
深圳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城市,深圳发展到现在,其土地资源已经非常紧张,人口的大量迁入必然导致水资源供应非常紧张,①④正确。②交通便利、③科技较发达,C正确。故选C。
27.
日本国土面积小,自然资源缺乏,由于日本对外开放程度高,大量从国外进口各种自然资源,且对科技水平高,对资源的利用率高,因而其环境承载力较高。②③正确,①④错误。D正确。故选D。
环境承载力与环境人口容量意义相近,但并不相同。环境承载力多用于研究某一种资源与供养人口的关系,如土地人口承载力指的是在保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不受破坏的前提下,土地提供的食物能供养的最大人口数。在实际中,为了简便,往往用某一种或几种资源的承载力,作为环境人口容量。
28.D
【详解】
本题考查环境承载力。人口容量是指在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最高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是指在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定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环境承载力是指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故D项正确。
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因素 相关性 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关系
资源丰富程度 正相关 资源越丰富,环境人口容量越大;资源越贫乏,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科技发展水平 正相关 科技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科技水平越低,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经济发达程度 正相关 经济越发达,环境人口容量越大;经济越落后,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人口受教育水平 正相关 人口受教育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人口受教育水平越低,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地区开放程度 正相关 地区开放程度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地区越封闭,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生活消费水平 负相关 消费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小;消费水平越低,环境人口容量越大
29.C
30.D
29.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区域人口数量超过区域环境承载力时,该区域的生态环境会出现危机,生态移民能够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因此实施生态移民考虑的首要因素是环境承载力,C正确。实施生态移民需考虑人口密度 、交通运输、移民意愿,但不是首要因素,ABD错误。故选C。
30.
由所学知识可知,生态移民能够增加迁入区劳动力数量,有利于促进迁入区的资源开发,①正确;生态移民通过将生活在恶劣环境条件下的居民搬迁到生存条件更好的地区,对于缓解迁出区人口老龄化程度影响较小,同时可能增加迁入区的就业压力,②③均错误,即ABC错误。生态移民能够实现迁出区可持续发展,有利于迁出区人口脱贫致富,④正确,即①④正确,D正确。故选D。
人口迁移的影响:对迁出地:有利的:加强了和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联系,减轻了人口压力,缓解当地人地矛盾,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收入,保护生态环境等产生积极地影响。不利的:造成了人才外流。对迁入地:有利的:弥补了劳动力不足,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节约了教育和培训费,利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带动经济的发展。不利的:引发种族冲突,影响社会治安,给自然和生态环境、人口与城市带来巨大的压力。
31.(1)800 耕地
(2)淡水资源 理由:因为该地区未来将退耕还林、还湖,植树造林,增加植被覆盖率,会使淡水资源的质量提高;治理污染力度可能会加大,水质也会提高。应注意的问题: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建设水利设施,调节水资源的时空分布。
【详解】
(1)人均耕地面积=耕地总量/人口数。20年后,该地区人均耕地为800平方米。由材料中提到因建设用地和退耕还湖使现有耕地减少,由此确定影响未来该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的最大限制因素是耕地。
(2)根据各资源现有人均资源量及未来环境人口容量的最低消费量的比较再结合当地的生态建设对各资源的影响,可推知对未来该地区环境人口容量限制最小的是淡水。淡水利用要注意节约、保护水质、季节调配等。
32. 平原 终年酷寒,自然环境恶劣 低平 中低 沿海 自然条件优越,土地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等自然资源丰富,适宜于人口居住,因此人口容量大。
本题以图的形式考查了影响人口分布和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
【详解】
(1)读世界人口垂直分布图中可知,56%左右人口分布于海拔200m以下。海拔200m以下为平原。
(2)由世界人口纬度分布图可知,南极附近高纬度地区人口比重最少,是因为纬度高,气候酷寒,自然条件恶劣。
(3)读图分析可知,世界人口分布集中的地区位于中低纬度、地势低平的沿海平原地区。
(4)结合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从自然环境优越、自然资源丰富等方面分析。读图分析可知,世界人口聚集地,自然条件优越,土地平坦开阔,气候温暖湿润,生物种类丰富,因此土地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等自然资源丰富,适宜于人口居住,因此人口容量大。
33. 自然资源数量 科技发展水平 越大 科技水平越高 越大 越高 越大 越高
本题以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为材料,涉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影响因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点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一般受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人均消费水平的影响和制约。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与资源丰富程度成正相关,资源越丰富,环境承载力越大。与科技发展水平成正相关,科技水平越高,环境承载力越大。与经济发达程度成正相关,经济越发达,环境承载力越大。与人口受教育水平呈正相关,人口受教育水平越高,环境承载力越大。与地区开放程度呈正相关,地区开放程度越高,环境承载力越大。与生活消费水平呈负相关,生活消费水平越高,环境承载力越小,生活消费水平越低,环境承载力越大。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