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力的存在》随堂检测
1.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的运动状态就一定会发生改变
B.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C.两个物体不直接接触,也可能有相互作用
D.没有物体就不会有力的作用
2.在下图所指出的四个力中,使受力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是( )
3.下列几种情况中,物体的运动状态没有发生改变的是( )
A.物体静止不动 B.物体由运动变成静止
C.物体由静止变为运动 D.汽车转弯
4.大头针被吸引到磁铁上,这说明( )
A.磁铁能吸引大头针,而大头针不能吸引磁铁
B.大头针也能吸引磁铁,但引力小
C.两个不直接相接触的物体也能发生力的作用
D.大头针和磁铁相接触时,才发生力的作用
5.关于力和运动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力是维持物体静止的原因
B.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C.力是维持物体匀速直线运动的原因
D.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6.游泳时,用手和脚向后划水,人就前进,这是为什么 为什么运动员在百米赛跑的起跑时,脚要用力向后蹬起跑器
7.棒击球,球由静止变为运动,这个现象表明力可以 ;
两手弯折塑料直尺,直尺变弯了,这个现象表明力可以____ _____。(共50张PPT)
第二节 力的存在
第1课时
力是什么
风看不见,摸不着,那我们是如何感觉到它的存在呢?
树动知风
根据某事物所产生的效果来确认该事物的存在。
利用自己身边的物品来向大家展示力的存在,并思考物体由于什么原因、发生了什么变化?
判断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压路机压路
夹山核桃
物体对物体也会施加力的作用
郑洁发球
姚明盖帽
力的作用效果
力的作用效果:
1、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
我们在生活中看到或感受到有关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的例子
用手挤压玻璃瓶, 瓶壁形状是否发生变化
建立假说 可能是物体的形变太小,肉眼看不见。
可能形状没有发生改变……
制定计划 采用放大的措施,将微小的形变转化为
看得见的形变。
收集证据
得出结论:
提出问题
力确实可以改变物体形状。
探讨:建立假说:可能是物体的形变太小,肉眼无法看到。
设计实验:将看不见的形变转变为看得见的形变。
采用放大措施
力的作用会改变物体的形状,但是,当一本书放在桌面上时,书对桌面的力有没有使桌发生形变呢?
用力按玻璃瓶,它发生形变了吗?若是,请合作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前后桌四人一小组讨论)
采用放大措施
给你一颗钢珠和一块磁铁,看看你能使它的运动发生哪些变化?
2、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运动状态的改变
速度大小的改变
运动方向的改变
力的作用效果:
我们在生活中看到或感受到有关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例子
标枪运动
排球运动
在椭圆形赛道上匀速行驶的自行车
起跑的运动员
他们的运动状态改变了吗?说明什么?
速度加快
方向改变
足球受力后在球场中怎样运动
速度减慢
足球的运动发生哪些变化?
分析:
a.足球由静止变为运动
b.足球运动由慢变快
c.足球运动由快变慢
d.足球运动变为静止
e.足球运动的方向发生改变
运动速度大小的改变
运动方向的改变
小车的运动状态改变了吗?
80千米/小时
40千米/小时
50千米/小时
50千米/小时
如果物体运动状态不改变物体将会怎样
他们的运动状态改变了吗?
在椭圆形赛道上匀速行驶的自行车。
下列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了吗?请说明理由。
1、在草地上越滚越慢的足球
2、从树上下落的苹果
3、绕着地球匀速飞行的人造地球卫星
4、匀速直线下降的跳伞运动员
1、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
2、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运动方向、运动速度的大小)
力的作用效果:
力既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又引起物体发生形变。
这时力产生的效果是什么?
力的作用不一定需要相互接触而产生
你能否用实验来证明?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脚踢球,脚感到疼痛,你猜测可能是什么原因?
活动三:
同桌同学互相击打手掌,体会各自的感受。
提问:下面哪些挤压方式能够产生如图的效果?
A:左球不动,右球压向左球
B:右球不动,左球压向右球
C:两球同时向中间压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任何一个力都涉及两个物体,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作用力的同时,也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的作用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托
压
(手施加力)
(手受到力)
手
书
现在,请你用手托起一本书, 感受到自已施力的情况.
问题:你能感受到书对你施力了吗
给你一条竹竿,你能使小木船开动起来吗?
向后推
向前进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人用力推岸,对岸施加作用力的同时也受到岸施加的力的作用,正是岸施加给船的力使船离岸而去.
反作用力
作用力
思考
人用力划浆,浆对水一个向后的力,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浆同时也受到水对它的向前的力,正是这个力使船向前进。
乌贼不断地向后喷水……
乌贼用力将水压出体外,
给水一个向后的力,
由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所以压出去的水给乌贼一个向前的力。
火箭向下喷燃气,给燃气一个向下的力,
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燃气就给火箭一个向上的力,使火箭上升。
1. 用手猛击桌子,为什么手会疼?
2. 用手提一桶水时,你有什么感觉?
3. 皮球砸向地面时,为什么会弹起来
汽车撞在柱子上,为什么反而自己受损?
汽车撞到柱子(或其它物体)上,汽车给柱子一个力,同时柱子也给汽车一个反作用力。由于柱子和汽车的牢固程度不同,所以反而汽车受损比较严重。
总结:
1、力是 对 的作用。
1、根据 可以证明力的存在。
2、力的作用效果可以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使物体发生 ;二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 改变和 改变两种情况。
3、力的作用是 。
力的作用效果
形变
速度
方向
相互
物体
物体
作用效果
物体与物体的作用
力
改变速 度大小
力的作用 是相互的
形变
改变运动状态
改变方向
1、下列物体运动状态没有发生改变的是( )
A、汽车启动时,从静止变为运动
B、在竖直方向上匀速上升的气球
C、在草地上滚的足球
D、汽车在盘山公路上匀速行驶
B
2、关于力的认识.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B.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C.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D.只有相互接触的物体才会产生力的作用
D
我会做
3、跳水运动员站在跳板上时将跳板压弯了,这说明力能够 ;
跳板对运动员向上的弹力能使运动员向上运动,这说明力能够 。
改变物体的形状
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如图:把吸管穿在细绳上。将绳子的一端系在门的把手上,另一端系在椅子的靠背上,把细绳拉紧。把气球吹大,用手捏紧气球的开口。用胶带把气球粘在吸管上。把气球拉到绳子的一端,松开手指。你将看到,气球会像箭一样沿着绳子向前飞去。试解释这一现象。
1.跳板、弓弦发生的变化,说明力的什么作用效果
2.足球运动中,哪些现象可以就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
3.一枚铁钉受到磁铁的吸引,则铁钉( )
A:不吸引磁铁 B:同样吸引磁铁
C:不一定吸引磁铁,看情况而定
4.当脚用力踢沙袋时,使脚受到力的物体是( )
A:沙袋 B:脚 C:沙袋和脚
B
A
5、下列事例中,不能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是( )
A、机场附近不能有鸟巢,因为起飞或降落的飞机撞上鸟,飞机会被鸟撞出洞
B、把鸡蛋往碗里一磕,蛋壳破了
C 、电灯挂在天花板上
D、把篮球掷到墙上,篮球被反弹回来
C《力的存在》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三衢中学:章明晓
教材分析:
《力的存在》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浙江版)七年级第下册第三章第2节。初一学生对抽象事物的理解能力较差,为了降低抽象程度和难度,教材没有对力下明确的定义,也没有出现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等概念,而是从大量的生活实例中抽象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让学生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
2、能从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概括出力作用的两种效果,即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和改变运动状态的情况,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观察实验和生活中的体验概括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培养了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
3、举例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力的存在的认识,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边,从而亲近科学、喜欢科学。
2、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实践、既动手又动脑,创设能使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情景,激发了他们学习科学的积极性。
教学用具:
磁铁、铁块、气球、细导管、橡皮筋、可乐瓶、平面镜、激光手电、细棉线、小车、弹簧、锥形瓶、铁架台、水槽
教学流程:
创设情景
游戏:
1组:与同桌单手拉起,并呈拔河状;
2组:用两个手指夹住科学课本,并尽可能抬高手臂;
3组:双手相对放于胸前,并相互挤压;
4组:用手压桌面。
2、我们在这节课中要学习一个新的概念:力。
解读P95,读图
人 推 车
压路机 压 路面
磁铁 吸 铁钉
分析: 物体 作用 物体
总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问题与讨论
1、一个物体能产生力吗?
2、物体不接触能产生力吗?
3、物体接触就一定产生力吗?
讨论:生活中存在哪些力:
⑴拉力、压力、推力、提力等;
⑵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磁铁对铁的吸引力。
说明力的作用不一定需要相互接触而产生,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二、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师:在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用力,但我们能看到力吗?我们应怎样来判断是否有力存在呢?(要求自己举身边的有关力的例子)捏扁水瓶
播放:台风天气中,树木在晃动现象视频。
从中归纳总结:我们无法直接看到风,但我们是怎样感受到风的存在的?播放视频:台风(从“树动知风”这一作用所产生的效果可以判断风的存在),同样我们可以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定力的存在。(这里用到了科学方法上的“转换法”把难以认识、观察到的科学现象,用直观、明了的作用效果来说明它的存在。)
播放:压铁锅视频;
解读图片:球和脸都变了样
探究实验一:用桌上提供的器材对它作用一个力,看看发生了什么变化?
例如:⑴手指挤压汽球,汽球发生了什么变化?
⑵用手位橡皮筋,橡皮筋发生了什么变化?
⑶用手拉弹簧伸长,压弹簧缩短。
展示:物体正在发生形变的图片。
师:观察并回答物体由于什么原因,发生了什么变化。
得出力的作用效果结论: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总结: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探究实验二:将书直立在手掌上,观察手掌是否发生了形变?为什么?
将书放到桌面上,书对桌面的压力为什么不会使桌面发生形变呢?
探讨:建立假说:可能是物体的形变太小,肉眼无法看到。
设计实验:采用放大措施,将看不见的形变转变为看得见的形变。
固定激光手电,一平面镜在光源前轻轻晃动,在远处墙上出现光斑的较大移动,进一步改进,再放一块平面镜,将光斑的移动进一步放大。
展示视频动画
实验操作:
调整两平面镜的位置和方向(两平面镜的距离尽可能远一些)。使上述光线经过两平面镜反射后,在屏幕上得到一个明亮的光斑(可在光路中喷雾,显示出光路路径)。
在两平面镜中间向桌面施加向下的压力,可以明显看到光斑向下移动(光斑的移动是压力引起的吗?(撤去压力光斑又移到原处,说明桌面受力发生了肉眼无法觉察的微小形变);
探究实验三:
让力小的女学生把可乐瓶捏瘪。
让力大的男学生捏玻璃瓶,是否形变。
建立假设:可能是物体的形变太小,肉眼无法观察。
设计实验:采用“放大法”措施,将看不见的形变转化为看得见的形变。
实验操作:取一锥形瓶,灌满红色水,将一细管插入橡皮塞,再将橡皮塞紧紧塞住墨水瓶口。由于毛细现象,毛细管中显示一段红色液体液面高出橡皮塞。
操作:用手指扭捏瓶前后侧面,发生微小形变,使容积减小,细导管中的红色液面明显上升。
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播放视频:分析:运动员做了哪些动作,足球的运动发生了哪些变化?
学生探究后交流结论:
a.足球由静止变为运动
b.足球运动由慢变快
c.足球运动由快变慢
d.足球运动变为静止
e.足球运动的方向发生改变
说明:物体运动的速度大小和运动的方向统称为运动状态,速度的大小和方向任一发生改变,都称为运动状态的改变。
小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练习:判断:小车的运动状态改变了吗?
如果物体运动状态不改变物体将会怎样
四、力的相互性
让同桌的两位同学互相击打手掌,体味各自的感受。
探究: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作用力的同时,是否也会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的作用力?
探究实验五:
1、教材中的2只气球由于受压都发生了形变,
试猜测:下面哪些挤压方式能够产生这种效果?
A、左球不动,右球压向左球
B、右球不动,左球压向右球
C、两球同时向中间压
2、用2只气球分别按以上方式进行实验,结果发现,都能产生如教材图示效果的作用方法是:
磁铁能吸引铁块,反过来铁块能吸引磁铁吗?
(学生设计实验验证:因磁铁质量较大,可用线悬挂或将磁铁放在小车上。)
4、讨论交流:通过这个实验,你对力有什么新的认识?
小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五、问题讨论:
1、生活中,打鸡蛋时,往往在碗角敲一下,为什么鸡蛋壳破碎了?
2、汽车撞在树上,为什么反而自己受损?
3、送神舟号升空的火箭推进力来自哪里?
火箭内燃料燃烧时,会向尾部喷射出燃气,火箭对燃气有一个向后的作用力,燃气对火箭有一个向前的作用力,使火箭上升。
知识总结:板书设计:
力的存在
一、力的作用效果:
①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
②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速度和方向的改变)
二、力的产生: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三、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练习:
1、下列物体运动状态没有发生改变的是( )
A、汽车启动时,从静止变为运动
B、在竖直方向上匀速上升的气球
C、在草地上滚的足球
D、汽车在盘山公路上匀速行驶
2、关于力的认识.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B.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C.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D.只有相互接触的物体才会产生力的作用
3、跳水运动员站在跳板上时将跳板压弯了,这说明力能够 ;
跳板对运动员向上的弹力能使运动员向上运动,这说明力能够 。
4、如图:把吸管穿在细绳上。将绳子的一端系在门的把手上,另一端系在椅子的靠背上,把细绳拉紧。把气球吹大,用手捏紧气球的开口。用胶带把气球粘在吸管上。把气球拉到绳子的一端,松开手指。你将看到,气球会像箭一样沿着绳子向前飞去。试解释这一现象。
【教学后计】
设计理念:
科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主要包括:科学观念、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的实践能力等方面。科学课程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有着重要的任务。按照我们以往的课程理念和习惯,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是难以完成这一任务的。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强调要以探究性方式进行我们的课堂教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实践、既动手又动脑,创设能使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情景,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积极性。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