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金山中学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上海市金山中学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5-16 08:55: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金山中学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
一 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6分)
①《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明确的。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级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②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瞢献曲”或“瞍赋”“矇诵”并提。
③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捉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区别。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来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
④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这种“赋诗” 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现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 暗示, 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载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展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将仲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这当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话,是说女的爱着男的,又怕旁人说闲话;子展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⑤诗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就由乐歌逐渐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赋诗”“献曲”也不大见到了。诗三百篇在社会上的实际用途缩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起来。比如公孙丑问,《伐檀》诗中,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孟子回答道:“国君用了他,就得到安富尊荣;子弟信从他,就学会孝悌忠信。君子不劳而食,还有谁比他功劳更大呢?”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最后把诗尊为“经”。直到五四运动以后,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瘴气,在思想和艺术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摘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经》)
1.概括第②段大意。(20字以内)(3分)

2.根据文章的意思,可依次填入第④段空格处的一项是( )(3分)
A.常常 和 所以 B.往往 和 于是
C.往往 或 所以 D.常常 或 于是
3.解释第⑤“以意逆志”在文中的意思是( )(2分)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宋人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也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从性质上来说,跟卿士的“献诗陈志”没有什么不同。
B.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所言的志,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而是赋诗者采用断章取义的办法,寄托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
C.子展借用《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这一句,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
D.到了孔子时代,新音乐逐渐兴起,古乐逐渐失传,由此造成诗与乐分家,《诗经》也就变成纯粹的语言文学作品,而与音乐无关了。
(二)阅读下文,完成7—12题。(22分)
淡竹
苏沧桑
①初秋,我和他相遇在江南湖州一个叫“百草原”的山林中。
②他是竹,植物中的另类。他看上去清瘦且憔悴,相对于百草原的其他植物,像一个混得不太好的中年人。
③稻子,正是扬花灌浆的妙龄,名牌大学生般踌躇满志;银杏终于褪去了一身浓艳,和蓝天的高洁媲美;法国梧桐是老实人,沉浸在年代久远的优越感里,并不知道,有一种鹅掌梧桐,要悄然代替它无敌的位置;兰花三七,像极薰衣草,却更美,所有的花都虔诚地朝一个方向,像被一种崇高使命蛊惑;浮萍无根,却有心肺,挣脱着随波逐流的命运。贪婪的蔓,不知羞耻地攀爬在高大的冷杉上,一边噬血,一边甜言蜜语……
④几乎所有的植物,都攒足劲儿,在喊——我要生存!我要开花!我要结果!
⑤甚至那口奇异的古井,都像藏着无穷的欲望,日夜暗涌不息的水,居然漫过高出地面一米的井沿。如果将井沿继续垒高,水会怎样?
⑥他是竹,是植物中的另类。其实,名利、金钱、权势,如同阳光雨露的垂爱,蜜蜂花蝶的青睐,他不是不想要,可是,要弯下腰,要费心机——要将每一条根都变成利爪,团结土壤,虚伪地赞美越来越污浊的空气;要与昆虫讲和,与风霜妥协;对苍蝇漠视,对强加在身上的种种不公委曲求全,才能安身立命,才能有飞黄腾达的可能。
⑦可是,他的节生来就是直的,他不能弯腰;他的心生来就是空的,他不愿费尽心机。
⑧真的是空的吗?不。那一节节空里,早已成就一个美妙的小宇宙——有与生俱来的一些坚持,有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的豁达智慧,有对土地的感恩,有和另一棵竹的爱,与笋的亲,与周围无数青光绿影的促膝长谈,开怀畅饮,有鸟儿偶尔驻足的的呢喃,有清风明月的和唱……笑忘功名利禄,荒芜繁杂的每一秒时光都格外静谧而美好。
⑨那一节节空里,是永远的盈满。
⑩更让我惊异的,他不仅直,空,而且淡。他是淡竹——全球原始淡竹最大群落中的一员。从外表到骨子,都是竹子里的最淡——淡紫、淡红、淡褐、淡绿、淡泊。所以,他与世无争到看淡生死。
(11)他可以很入世。生可以防风,成阴,美化环境;死可以做篾,成为最土最实用的晒竿、瓜架、凉席,竹桌、竹椅、竹篮。他可以很出世。他是箫与笛的前世,不死的魂魄随天籁之音往来天地之间,优雅散淡而隽永。
(12)当然,这并不表示他逆来顺受,他会和压在头顶上的积雪抗争,他不允许荒草占领脚下的领地,他摇曳着枝竿向毒蛇示威,他告诉所有的竹要独善其身兼爱天下。
(13)他是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是郑板桥,“盖竹之体,瘦劲孤高,枝枝傲雪,节节干霄,有君子之豪气凌云,不为俗屈”;他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是苏轼,“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他是疯疯颠颠的释道济公,“数枝淡竹翠生光,一点无尘自有香”;他是岳飞、辛弃疾,他是中国儒家,“山南之竹,不操自直,斩而为箭,射而则达”……
(14)他是我们身边那些坚守着什么的人。他们懂得,浓墨重彩是一辈子,云淡风清也是一辈子。奴颜婢膝是一辈子,坦荡潇洒也是一辈子。他们选择了后者,等于选择了物质上的清瘦,心灵上的丰衣足食。
(15)于是,这些自由快乐的心灵,站在一个孤寂的阵营里,成为人世间越来越弥足珍贵的另类,风雨过处,仰天长笑。
(选自《散文》2009.12)
7.文章③~⑤段,用不少笔墨写淡竹之外的一些事物,这样写有什么目的?(4分)

8.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在文中的含意。(4分)
(1)那一节节空里,是永远的盈满。

(2)他可以很入世……他可以很出世。

9.简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2分)

10.简析第(14段)中画线句子的语言特点。(2分)
“浓墨重彩是一辈子,云淡风轻也是一辈子。颜婢膝是一辈子,坦荡潇洒也是一辈子。”

11.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6分)
A.将淡竹拟人化,既表现出淡竹是作者的朋友,同时又能给人以亲切之感。
B.第⑦段说“他的心生来就是空的”,第⑧段说“真的是空的吗?不”,二者明显矛盾。
C.第(13)段从正面表现李白等人具有或顽强、坚持,或超然、坦荡的淡竹个性。
D.文章托物言志(借物喻人),抒发了作者对物质上清贫而心灵富足的一类人的赞美。
E.本文语言含蓄而隽永,清丽而刚劲,使得淡竹形与神相互融合,相得益彰。
12.文中多次写到淡竹是“植物中的另类”,作者在文中写到他哪些特点?请你联系全文,分条概括。(4分)

(三)默写。(6分)
【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1)独立扬新令, 。(卢纶《塞下曲》)
(2)渐霜风凄紧, ,残照当搂。(柳永《八声甘州》)
(3) ,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出师表》)
(4)有我之境,以我观物, 。(王国维《人间词话》)
(5) ,段桥头卖鱼人散。(马致远《远浦帆归》)
(6)青山遮不住,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7)只解沙场为国死, 。(徐锡麟《出塞》)
(8)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 。(《易经》)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16题。(8分)
夜归(清·钱澄之)
江上霜飞吹客衣,菰蒲艇子夜深归。
征鸿暗叫寻行度,野鸭齐惊破阵飞。
追水林峦行失去,远村灯火望中微。
犬声出屋舂声歇,知有人开竹里扉。
(五)阅读下文,完成17—21题。(17分)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
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1)执问涂厕之刑人 (2)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
(3)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 (4)于是襄子大义之
18.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漆其头以为饮器 引斛觞以自酌
B.何乃残身苦形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
C.而反委质臣于智伯 涕泣谋于禁卒
D.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 其为死君乎
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

(2)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

20.以下各组句子中,都能直接表明豫让为“义人”的一组是( )(3分)
①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 ②豫让遁逃山中
③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 ④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
⑤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
⑥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以致报仇之意
A.②⑤⑥ B.③⑤⑥ C. ①③⑥ D.②④⑥
21.赵襄子为何对豫让一放再放?(2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1分)
半野园图记
清·刘大魁
  ①半野园者,故相国陈公说岩先生之别墅也。相国既没,距今十有余年,园已废为他室。而其中花木之荟萃,足以误日;栏槛之回曲,足以却暑雨而生清风;楼阁之高迥,足以挹西山之爽气,如相国在时也。
  ②庚戌之春,余友杭君大宗来京师,寓居其中。余数过从杭君,围以识半野园之概。而是时,杭君之乡人有陈君者,亦寓居于此。已而陈君将之官粤西,顾不能意情此园,令工画者为图,而介杭君请余文以为之记。
  ③夫天下之山水,攒蹙紧积于东南,而京师车马尘嚣,客游者往往萦纤郁闷,不能无故土之感。陈君家杭州,西子湖之胜甲于天下。舍之而来京师,宜其有不屑于是园者;而低徊留连之至不忍以去,则陈君于为官,其必有异于俗吏之为之己。虽然,士当贫贱,居陋巷,瓮牖绳枢自足也;间至富贵之家,见楼阁栏槛花木之美,心悦而慕之。一日得志,思以逞其欲,遂至脧(jǔan剥削)民之生而不顾,此何异攻摽劫夺之为者乎?然则,陈君其慕为相国之业而无慕乎其为国,可也!
22.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而其中花木之荟萃,足以误日 误:消磨。
B.余数过从杭君 过:经过。
C.令工画者为图 工:擅长。
D.西子湖之胜甲于天下 甲:第一。
23.“虽然,士当贫贱,居陋巷,瓮牖绳枢自足也。”中的“居陋巷”使人联想到孔子的学生 ,该学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而不改其乐。“瓮牖绳枢”在贾谊的《 》中也曾涉及,是说明居屋之破败。(2分)
24.下列对原文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陈君和杭君两个人都很喜欢“半野园”。为了留个纪念,陈君请人为他画画,而杭
君则请作者为他写文章记录留念。
B.“半野园”乃是前相国陈说岩的故居,他去世后,园子虽已改为他用,但风景依旧。
C.作者写本文之意图是讽喻陈君的为人,虽是读书人,却不甘心居陋巷,见到美丽的
花园,就羡慕并且想得到。
D.本文特点是委婉含蓄,借题发挥。作者借助读书人杭君对华美的花园歆羡不已
的态度,委婉批评了读书为享乐的人生态度。
25.作者认为“为官者”应该如何去做呢?(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26.文中说“陈君其慕为相国之业而无慕乎其为国,可也!”的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二 写作70分
27.根据下列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老中药”麝香保心丸诞生于日本“救心丸”热销于中国的1970年代,当时上海中药一厂受命“研发中国人自己的救心丸”,他们首创中药与化学物质整合的研究方法,从物质组学、基因组学、代谢组学、蛋白组学的角度,全方位阐释麝香保心丸的作用机制,1980年代初产品覆盖全国,至今长盛不衰,近年来连续保持15%以上的增长率,2011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正可谓“一粒小药丸,成就大家业”。

(五)17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