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5-16 08:55: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冀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25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教  材:冀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单  元:倾听探索者的脚步声
板  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述了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年轻时代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敢于挑战权威,对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所谓真理产生了怀疑,经过反复试验求证后,在人们的辱骂与猜疑中走上比萨斜塔,用事实验证了真理。课文赞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书写7个生字,认读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4.初步学习通过对具体事例及人物动作、语言等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合作、研讨性学习,弄清伽利略是怎样不盲目迷信权威的,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
重难点分析:
理解伽利略试验的过程与结论,并受启发,初步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与设计说明:
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
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一)课件出示课文插图,简介比萨斜塔。比萨斜塔在意大利比萨城内,建于1174年。塔体共8层,高54.5米。该塔建至第三层时,便发现地基开始倾斜,当整座塔体完工后,塔顶中心线已经偏离塔体中心垂直线2米左右。该塔由于“斜而不塌”名声远扬。1590年,伽利略在塔上做试验。该塔名声更大了。目前,斜塔仍在倾斜,科学家正在采取措施保护这一世界名塔。(二)揭示课题。(三)正音:“着”:zhúo。齐读课题。二、师生交流,“点击”名人。(一)《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故事,写了两个人物,一位是伽利略,一位是亚里士多德,他们是怎样的人物,按你的了解,简单地作个介绍。 (二)学生展示自己的课前预习情况。交流课前查阅到的有关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资料。(三)教师补充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资料。1、课件展示伽利略的图像简介。伽利略: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是一位敢于提出疑问,大胆试验的人。具体说,是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他是利用望远镜观察天体取得大量成果的第一人。他发现月球表面高低不平,木星有四个卫星,太阳黑子、银河由无数恒星组成的等等。2、课件展示亚里士多德的图像简介。  亚里士多德:两千三百多年前希腊的哲学家,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他。他说的话被看作不容许更改的真理。马克思和恩格斯都称他是古希腊哲学中“最博学的人物”。  过渡:两位科学家,一位是两千三百年前古希腊的,一位是三百年前意大利的。两位科学家相距两千年,怎么走进一个故事里?是谁起了作用呢?三、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一)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画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同桌间互相听读课文,并正音。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注意将这些词语读正确:课件出示生词:着地、辩论、哲学、宣布、比萨城、胆大妄为、固执。(二)默读课文,初步感知人物。默读全文,画出使你深受启发的句子,反复读一读,并在空白处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小组内初步交流。(三)自主读书,诱导感悟。学生自主读书。选择自己读得最好得段落读给大家听。四、集体交流,感知课文内容。(一)按自然段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然段的中心句或重要词语,概括讨论自然段的段意。  第1自然段: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学生时代就敢于提问,被称为“辩论家”。  第2自然段:当时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第3自然段:亚里士多德说,一个重10磅和一个重1磅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10磅的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而伽利略对这句话产生了疑问。  第4自然段:伽利略多次试验,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说法错了。两个大小不同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总是同时着地的。  第5自然段:很多人都要看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  第6自然段: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试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大家惊讶地明白了:亚里士多德的话也不是全对的。(二)课文写了伽利略的哪些事?读相关段落,再整理课文思路:怀疑———求证———公开试验。 (三)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写作思路,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整体感知文本。 (四)文中说到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他们各是什么样的人呢?各用一句话介绍。五、理解课文1、2自然段。(一)学习第1、第2自然段。读好第2段中的对话语气。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那时候,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做不容更改的真理。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语句理解什么是“信奉”。●该怎么读才能读出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人们如此信奉亚里士多德,而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却敢提出与他截然不同的观点,展开想象,你预感到伽利略当时会面临怎样的困难?(二)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介绍。在17世纪的意大利,当时并没有人相信伽俐略说的话,人们都信奉亚里士多德,读读课文第二段,课文中哪些句子看出人们都信奉亚里士多德。(三)出示课件,引导学生对比朗读后概括。两个人面对的同样问题是:“ ?” 亚里士多德认为:“ 。” 伽利略则认为:“ 。”(四)小结:伽利略会惧怕这些困难吗?他是如何用自己的智慧和行动去一步步证实自己的真理的?下节课我们将与伽利略相聚在比萨斜塔,一起见证这段了不起的历史!六、巩固生字词。(一)指名读生字,自主记忆字形。(二)指导书写:辩:注意中间是言字旁。区分“辨辩辫”,可以用下面的顺口溜:一点一撇仔细辨,中间有言来争辩,找到丝线扎小辫。奉:下面是两横。妄:上面是亡,不要多点。执:右边是丸,不要少点。释:右下边不要多一横。(三)抄写生词。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一)课件出示词语:着地、辩论、哲学、宣布、比萨城、胆大妄为、固执。(二)抓住“胆大妄为”和“固执”这两个词学习课文:课件出示提问:在这些生字词中哪几个词是人们对伽利略的评价?(——胆大妄为、固执)你认为他们评价得对吗?二、自读探究,自悟人物形象。(一)默读课文,用心体会。课件出示自读提示。1、伽利略到底胆大妄为地想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请默读课文,把相关的语句用波浪线划下来。2、你认为伽利略是一个怎样的科学家?结合重点语段,感知人物形象。3、说出自己的体会和理由。4、体会着读读自己找到的有关语句。(二)学生带着提示自读探究课文。三、集体交流,感悟人物形象。集体汇报交流,引导结合重点语段深入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并指导有感情朗读。交流预设:(一)感受“辩论家” 伽利略。1.思考。伽利略的“胆大”表现在什么地方?课件出示第三段语句:“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 2.研读。(1)学生汇报并说明理由:伽利略在念书时就提出老师难以解答的问题,被同学们称为“辩论家”;25岁时就对亚里士多德的话提出了质疑。亚里士多德在人们的眼里是真理的化身,他的话不容置疑,可伽利略经过严密思考后却发现了疑点。所以说他善于思考。(2)教师引导。算式法:10+1<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该比10磅的慢;10+1>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的快。(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读出伽利略思维的严密,注意“如果……那么”“……但是”“如果……就……”这样的关联词语,来突出伽利略的质疑是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而不是妄下结论。 3、深思:伽利略如此胆大地怀疑亚里士多德,会遇到什么?再读第二自然段,抓住“信奉”、“不容更改”、“谁要是……就会”、“责备”等词语,体会伽利略怀疑亚里士多德不仅要面对人们的嘲笑讥讽,还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和风险。进一步体会伽利略为了真理,为了科学,不畏强势、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自由读——谈感受——朗读。 伽利略怀疑亚里士多德不仅要面对人们的嘲笑讥讽,还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和风险。 4、教师补充阅读资料《布鲁诺》,使学生了解到伽利略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样做,是有着生命危险的,这更体现了他献身科学的精神。课件出示阅读资料《布鲁诺》:引入补充16世纪时,意大利的布鲁诺因反对亚里士多德———托勒密的“地心说”,坚持真理“日心说”而流浪异国、被捕入狱,最终被教皇活活烧死在罗马广场的资料。(二)感受“思想家” 伽利略。1、课件出示第四段语句。“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2、交流,朗读,感受“反复试验”。(1)提出问题:伽利略做试验有什么特点?——反复、许多次。(2)换词比较:用“重复”换“反复”行吗?两者有什么不一样?(3)设境想象:伽利略反复做试验,每次做的都不同,可能有什么不同?进一步理解“反复”“许多次”的语言内涵,进而感受伽利略治学的严谨。3、设想: 如果实验不成功,他将面对什么?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四自然段。(三)感受“实践家”伽利略。  1、学生汇报:面对人们的怀疑、嘲笑与讥讽,伽利略没有退缩,仍然坚持公开试验,他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追求真理的路上表现得十分勇敢。课件出示第四段语句:“他向学生宣布了试验的结果,同时宣布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  2、角色扮演:指名学生扮演伽利略,教师和其他学生扮演伽利略的学生,进行现场口语交际。扮演伽利略的学生用本段话中的语言向“学生”宣布试验结果及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的消息,“学生”或提出问题,或给予劝阻,或支持助威,在双方互动中理解明白伽利略坚持公开试验的根本原因不仅仅在于证明亚里士多德是错的,更重要的是使人们树立起正确的科学观,那就是不迷信权威,执著地追求真理,从而感受到伽利略对真理的坚守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3、体会伽利略“固执”坚持公开试验前后人们的反应。 (1)当伽利略要公开试验的时候,人们有什么反应?(2)课件出示第五段重点语句:“有的说,这个年轻人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有的说,等会他就固执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3)课件出示:用几个词来概括当时人们的态度。——不屑一顾、讥笑嘲讽、嗤之以鼻等。(4)重点指导学生用声音和肢体语言读好人们责备伽利略的话语。4、练说: 体会伽利略治学的严谨。课件出示填空:当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话提出质疑,人们有的 ,有的 ,但伽利略却 。我想对伽利略说:“ 。”(四)感受试验成功的一幕。课件出示第六段重点语句:“伽利略在斜塔顶上出现了。他右手拿着一个10磅重的铁球,左手拿着一个1磅重的铁球。两个铁球同时脱手,从空中落下来。一会儿,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因为大家看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正跟伽利略说的一个样!”1.想像补白:当看到两个铁球同时落地,伽利略走下斜塔时,人们有什么表现?课件出示句式来说说当时的情景:“伽利略走下斜塔,人们( )。刚才还嘲笑他的人说:“( )”;信奉亚里士多德的科学研究人员说:“( )”;曾劝阻伽利略公开试验的学生说:“( )。” 2.此时,如果还用“胆大妄为”“固执”来评价伽利略,你觉得这两个词的内涵应该是什么?你读出了伽利略是一个怎样的科学家?课件出示:伽利略是一个( )的科学家。交流预设:伽利略是一个(善于思考的)科学家。伽利略是一个(执著追求真理)的科学家。伽利略是一个(勇敢)的科学家。……3、课件出示试验动画:观察体验伽利略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试验。4、交流:你们看到了什么?这项试验说明了什么?通过这项试验,大家明白了什么?怎样理解句子“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全对”?5、聚焦结果,感受“伟大”。 指导朗读:让我们再次回眸这伟大的历史时刻——感情朗读。四、聚焦文旨,深化拓展。(一)课件出示:“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全都是对的。”引导感悟:突出“才”字,人们原来一直信奉亚里士多德,直到伽利略登上斜塔,仍在说他“胆大妄为”,直到看试验后才恍然大悟;突出“大”和“全”,像亚里士多德这样伟大的哲学家,也有说错话的时候,更何况常人。所以不要迷信任何人,应该追求的是真理。(二)指名朗读这句话,说出自己的理解并读出来。(三)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本课给自己的启示。课件出示小结:权威、专家学识渊博,懂得东西比一般人要多,这是事实,应该尊重,应该学习他们。但是权威、专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也会有错误。因此,不能盲目迷信、一味崇拜。伽利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行动,就足以说明了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学习他不盲目迷信权威、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敢想敢做的创新精神。(四)学生谈自己感受,并带着这种感受朗读有关语句。让我们永远记住伽利略,记住伽利略带给我们的启示,正如刚走进这个经典的故事之前我们读到的——课件出示启示: “科学的真理不应该在古代圣人的蒙着灰尘的书上去找,而应该在实验中和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中去找。”(五)读了这篇课文,你想说什么呢?请你用一两句话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课件出示话题:“科学的真理不应该在古代圣人的蒙着灰尘的书上去找,而应该在实验中和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中去找。”读完课文,我想说: 。五、作业。课件出示:(一)设想试验结束后第二天的报纸会如何报道这件事,写一写。(二)推荐课外阅读《世界上下五千年》,走近并结识更多的伟人。 情境导入,让孩子走进文本情节,引起学习兴趣,为阅读学习奠定认知和情感上的基础。 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互相补充,对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自读自悟,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发挥学生识字的主动性,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识字,重视对学生自主识字的引导和交流,激发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给学生充分读书的时间,让学生充分享受读书带给人的快乐,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和意识。这一环节,通过初步的朗读,使学生了解内容,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对课文进行整体把握。感受伽利略怀疑亚里士多德不仅要面对人们的嘲笑讥讽,还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和风险。为学生后续学习明确了目标和方向,从而为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作了充分而有力的准备。指导学生写字抓住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找到规律,促进写字能力的提高。以“胆大妄为”和“固执”两词为课文教学的主要线索,感受文本。自读提示,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思考,寻求答案。体会作者为蝴蝶担心的急切心情,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自学能力。研读弄清句意、联系感受人物、训练表达几个小板块,引导学生经历语言学习的过程,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感受到伽利略宁可牺牲自己也要追求真理的精神境界,促进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体会作者的感情并读出感情。读中悟,悟中读。 补充16世纪时,布鲁诺因坚持真理“日心说”被教皇活活烧死在罗马广场的资料,伽利略质疑权威不仅要面对人们的嘲笑讥讽,还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和风险,进一步体会伽利略勇于为科学献身的伟大精神。 “反复”是伽利略私下试验的重要特点,也是敢公开试验的根本所在,蕴涵着丰富的内涵,理当成为教学的关键点,但往往为人所忽略。这里,我们紧扣“反复”做文章,在弄清“反复”与重复“的差异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在不同情境下,伽利略是如何得出同一结论的,从而感受伽利略求证之不易,体会伽利略认真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加强朗读指导,注重语言的积累和感悟。 通过阅读体会重点语句,体会伽利略治学的严谨。课文在描写伽利略宣布要做公开试验和人们的反应,留下了许多空白,这就为语言实践提供了可能,搭建了平台。学生通过填空,感受到伽利略对真理的坚守。听、说、读、写、思,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注重文本,注重感悟,让学生自读自悟,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感受。抓住“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全都是对的”。这一文章中心句,通过两次的比较辨析、讨论交流及纠正文本之失,让学生在透彻地理解句意的同时,培养辩证观点,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并深入体会伽利略所作所为的社会意义和深远影响,正确理解文本的现实价值和深刻主题。学生不仅读懂作者的内心,更读出了自己的感受。使理解情感得到自然升华。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