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
和社会变化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核心回顾
1.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北宋建立:960年, 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北宋,定都开封。
(2)加强中央集权:
①军事: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 ;控制对军队的调动;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②中央:采取 的办法,削弱相权。
③地方:派 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并实施 制度;各州府设置 ,以分知州权力;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在地方设置 ,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2.重文轻武的政策:
(1)目的:防止 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2)措施。
①宋太祖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使 的格局逐渐形成。
②注重发展 ,改革和发展了 。
(3)作用:扭转了 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 和社会的安定。
3.王安石变法:
(1)开始:1069年, 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2)主要措施:经济方面实行募役法、 和农田水利法;军事方面实行 。
(3)结果:新法触犯了 的利益,最终几乎全部被废除。
基础达标
1.(2021·新疆质检)“黄袍加身统天下,五代纷争从此休。”中华民族开始了又一轮文明的复兴。“黄袍加身”后建立的朝代是 ( )
A.西汉 B.隋朝 C.唐朝 D.北宋
2.(2021·成都中考)北宋建立后,为根除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武将专权等弊端,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其中,与“杯酒释兵权”这一典故对应的是 ( )
A.经常调换军队的将领 B.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C.分化事权以削弱相权 D.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
3.(2021·金昌质检)北宋大部分时期,宰相、枢密使和三司使互不统属,各自独立对皇帝负责。那时,中书省与枢密院称“二府”,对掌文武;而三司称“计省”,独掌财政。这说明宋代时期防止宰相专权的手段是 ( )
A.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B.废除丞相,实施专制
C.加强集权,削弱地方 D.设立通判,加强监督
4.(2021·包头质检)“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为此宋太祖采取的重要措施是 ( )
A.建立刺史制度 B.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C.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 D.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
5.(2021·乌鲁木齐质检)宋代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通判还有一个职责:“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刺举以闻。”由此可见,通判 ( )
A.单独掌握地方行政权 B.掌握地方军政财权
C.行使对地方的监察权 D.兼有监察和行政权
6.(2021·中卫质检)《宋史》记载,曹彬这样位居枢密使高位的武官,每次在道中迎面碰到文臣的车马,都会主动命车夫驶入旁街小巷。这种情况从侧面反映出宋朝 ( )
A.重文轻武 B.削弱相权
C.削弱地方势力 D.加强边疆管理
7.(2021·赤峰中考)唐朝中期的官员,大约有将近十分之七出自名族和公卿子弟;而北宋初期布衣出身的官员约占三分之一,到北宋中期已超过四分之三,到北宋晚期更超过五分之四。这种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
A.文化教育事业的进步 B.科举制的发展
C.统治阶层范围的扩大 D.寒门庶族的兴起
8.据统计,两宋时期有11万多人进士及第,在《宋代登科总录》中就有4万余人的档案资料,这充分显示了宋代对科举制度的重视,这种重视带来的积极影响有 ( )
①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②促进了重文轻武政策的形成
③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和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④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9.北宋时期一首诗写道:“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主要称赞王安石变法中的 ( )
A.农田水利法 B.保甲法 C.方田均税法 D.募役法
10.(2021·平凉质检)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迹近为政府敛财……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还带有急刻的心理。”作者认为王安石变法 ( )
A.加重人民的负担 B.实现了富国强兵
C.使北宋走向衰亡 D.加强了社会管控
能力提升
11.(2021·兰州质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赵匡胤当皇帝后,担心宋朝会成为一个短命王朝,为此而彻夜难眠。一天,他问宰相赵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 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 ”
(赵普回答说)“……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摘编自[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材料三 臣伏见,景德、祥符中,文武官总九千七百八十五员,今内外官署总一万七千三百余员,其未受差遣京官、使臣及守选人不在数内,较之先朝,才四十余年,已逾一倍多矣……以至隋、唐,虽设官浸多,然未有如本朝繁冗甚也。
材料四 官壅于天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
——范仲淹《鉴于诏条部东十事》
(1)根据材料一,指出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对此,他为赵匡胤提出了什么解决办法
(2)材料二反映了宋初实行的什么政策 结合材料三分析这一政策带来的弊端。
(3)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分析王安石变法的原因和主要目的。他的目的最终实现了吗 为什么
PAGE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
和社会变化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核心回顾
1.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北宋建立:960年,赵匡胤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北宋,定都开封。
(2)加强中央集权:
①军事: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②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③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并实施三年一换制度;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权力;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2.重文轻武的政策:
(1)目的:防止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2)措施。
①宋太祖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②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3)作用: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3.王安石变法:
(1)开始: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2)主要措施:经济方面实行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和农田水利法;军事方面实行保甲法。
(3)结果: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最终几乎全部被废除。
基础达标
1.(2021·新疆质检)“黄袍加身统天下,五代纷争从此休。”中华民族开始了又一轮文明的复兴。“黄袍加身”后建立的朝代是 ( D )
A.西汉 B.隋朝 C.唐朝 D.北宋
2.(2021·成都中考)北宋建立后,为根除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武将专权等弊端,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其中,与“杯酒释兵权”这一典故对应的是 ( B )
A.经常调换军队的将领 B.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C.分化事权以削弱相权 D.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
3.(2021·金昌质检)北宋大部分时期,宰相、枢密使和三司使互不统属,各自独立对皇帝负责。那时,中书省与枢密院称“二府”,对掌文武;而三司称“计省”,独掌财政。这说明宋代时期防止宰相专权的手段是 ( A )
A.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B.废除丞相,实施专制
C.加强集权,削弱地方 D.设立通判,加强监督
4.(2021·包头质检)“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为此宋太祖采取的重要措施是 ( C )
A.建立刺史制度 B.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C.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 D.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
5.(2021·乌鲁木齐质检)宋代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通判还有一个职责:“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刺举以闻。”由此可见,通判 ( D )
A.单独掌握地方行政权 B.掌握地方军政财权
C.行使对地方的监察权 D.兼有监察和行政权
6.(2021·中卫质检)《宋史》记载,曹彬这样位居枢密使高位的武官,每次在道中迎面碰到文臣的车马,都会主动命车夫驶入旁街小巷。这种情况从侧面反映出宋朝 ( A )
A.重文轻武 B.削弱相权
C.削弱地方势力 D.加强边疆管理
7.(2021·赤峰中考)唐朝中期的官员,大约有将近十分之七出自名族和公卿子弟;而北宋初期布衣出身的官员约占三分之一,到北宋中期已超过四分之三,到北宋晚期更超过五分之四。这种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B )
A.文化教育事业的进步 B.科举制的发展
C.统治阶层范围的扩大 D.寒门庶族的兴起
8.据统计,两宋时期有11万多人进士及第,在《宋代登科总录》中就有4万余人的档案资料,这充分显示了宋代对科举制度的重视,这种重视带来的积极影响有 ( D )
①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②促进了重文轻武政策的形成
③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和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④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9.北宋时期一首诗写道:“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主要称赞王安石变法中的 ( A )
A.农田水利法 B.保甲法 C.方田均税法 D.募役法
10.(2021·平凉质检)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迹近为政府敛财……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还带有急刻的心理。”作者认为王安石变法 ( A )
A.加重人民的负担 B.实现了富国强兵
C.使北宋走向衰亡 D.加强了社会管控
能力提升
11.(2021·兰州质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赵匡胤当皇帝后,担心宋朝会成为一个短命王朝,为此而彻夜难眠。一天,他问宰相赵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 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 ”
(赵普回答说)“……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摘编自[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材料三 臣伏见,景德、祥符中,文武官总九千七百八十五员,今内外官署总一万七千三百余员,其未受差遣京官、使臣及守选人不在数内,较之先朝,才四十余年,已逾一倍多矣……以至隋、唐,虽设官浸多,然未有如本朝繁冗甚也。
材料四 官壅于天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
——范仲淹《鉴于诏条部东十事》
(1)根据材料一,指出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对此,他为赵匡胤提出了什么解决办法
答:方镇太重,君弱臣强;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2)材料二反映了宋初实行的什么政策 结合材料三分析这一政策带来的弊端。
答:重文轻武政策;官员冗余,国家财政负担重。
(3)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分析王安石变法的原因和主要目的。他的目的最终实现了吗 为什么
答:原因:政治风气因循守旧,行政效率低下;边疆战事中,北宋屡战屡败;财政入不敷出;土地兼并剧烈,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目的: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没有,因为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