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 单元提分集训(一)(第一单元) 同步练习(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下册 单元提分集训(一)(第一单元) 同步练习(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2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6-12 23:16:34

文档简介

单元提分集训(一)(第一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
1.(2021·新疆质检)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公元6世纪80年代,在结束了200多年的分裂局面后,中国又一次走向统一,同时中国迎来了一个繁荣与开放的时代。这里的“中国又一次走向统一”时的皇帝是 ( )
A.秦始皇 B.隋文帝 C.唐太宗 D.武则天
2.(2021·定西质检)如图是中国古代某制度的演变示意图。该制度是 ( )
A.九品中正制 B.科举制 C.三省六部制 D.内阁制
3.(2021·赤峰质检)隋炀帝时,营建了东都洛阳,开凿了大运河,三次征辽东,多次巡游,乘坐华丽的龙舟,随行船只浩浩荡荡。根据这些材料可知,在征讨隋炀帝的檄文中列举的罪行不包括 ( )
A.滥用民力 B.兵役繁重 C.奢侈享乐 D.赋税沉重
4.(2021·银川模拟)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下列符合其治国理念的是 ( )
A.轻徭薄赋,发展农业 B.虚心纳谏,从谏如流
C.广纳贤才,知人善任 D.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5.(2021·呼伦贝尔质检)女皇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正如胡戟先生所说:“武则天去世前后八年里,发生了七次宫廷政变,一度严重动荡的政局也未能阻止开元盛世的到来。”可见,武则天当政时期 ( )
A.中央集权制度遭到严重挑战 B.为开元盛世打下了坚实基础
C.国家长期处于不稳定的状态 D.开辟了唐朝前期的全盛局面
6.(2021·北京中考)如图两组图片共同反映的主题是 ( )
A.政治制度完备 B.农业技术进步 C.海外贸易发达 D.文学艺术繁荣
7.(2021·中卫模拟)如图是出土于唐长安城遗址的伎乐纹八棱金杯,杯身上的乐师深目高鼻,服饰带有中亚风格,手持琵琶等西域乐器。这件文物可用于研究 ( )
A.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 B.唐都长安的城市建筑
C.唐三彩制作工艺的成熟 D.唐代与西域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8.(2021·西宁质检)“盛唐气象”原指唐代诗歌的风格特征,后用来概括唐代的繁荣景象。盛唐气象不包括 ( )
A.经济的繁荣 B.民族关系的融洽 C.政治的腐朽 D.社会风气的开放
9.(2021·酒泉质检)李白的诗歌豪迈奔放,清新飘逸,而杜甫的诗歌沉郁悲怆,语言凝重,导致二人创作风格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
A.对祖国山河的感触不同 B.所受的教育程度不同
C.对仕途道路的认识不同 D.所处的社会现实不同
10.日本人吟唐诗,好唐乐,发展唐绘,行唐礼,穿唐服,食唐式点心,用唐式餐具,唐风大为盛行。这说明了 ( )
A.日本奢靡之风盛行 B.日本文化交流具有双向性
C.唐朝文化风靡世界 D.日本深受唐朝文化的浸染
11.(2021·青海模拟)《新唐书·兵志》记载:“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这段话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
A.西汉郡国并行 B.东汉三国鼎立 C.唐朝藩镇割据 D.唐末宦官专权
12.在中国封建社会,往往出现“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现象,唐朝灭亡后进入的分裂时期是 ( )
A.春秋战国 B.三国鼎立 C.五代十国 D.魏晋南北朝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
13.诗歌反映社会生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咏史诗·汴水[唐]胡曾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汴河怀古二首(节选)[唐]皮日休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1)据材料一,两首诗都是对我国古代哪一工程的评价 两人的评价有何不同
材料二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唐]杜甫《忆昔二首》
(2)据材料二,指出该诗人看到的是什么景象。后人如何评价他的诗歌
材料三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唐]杜甫《春望》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3)根据材料三,两首诗歌反映的社会现象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你如何看待这一历史事件
14.(2021·乌鲁木齐质检)唐朝政策开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声名远播四海,是中国历史上令人振奋的一段时期。请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材料二 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赞普亲自到柏海迎接公主。回到吐蕃后,他对亲近的人说:“我祖、父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
——选自《中华上下五千年》
材料三 如图所示
(1)材料一体现了唐太宗时期的民族政策是什么 他被周边各族首领尊奉为什么
(2)材料二中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迎娶的大唐公主是谁 这次和亲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3)材料三中,图一的建筑是唐朝哪位僧人主持修建的 图二中玄奘西行的目的地是哪里 由他口述,弟子记述的著作是哪一部
(4)唐朝时期中外交往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表明唐朝政府实行的对外政策是什么 出现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PAGE单元提分集训(一)(第一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
1.(2021·新疆质检)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公元6世纪80年代,在结束了200多年的分裂局面后,中国又一次走向统一,同时中国迎来了一个繁荣与开放的时代。这里的“中国又一次走向统一”时的皇帝是 ( B )
A.秦始皇 B.隋文帝 C.唐太宗 D.武则天
2.(2021·定西质检)如图是中国古代某制度的演变示意图。该制度是 ( B )
A.九品中正制 B.科举制 C.三省六部制 D.内阁制
3.(2021·赤峰质检)隋炀帝时,营建了东都洛阳,开凿了大运河,三次征辽东,多次巡游,乘坐华丽的龙舟,随行船只浩浩荡荡。根据这些材料可知,在征讨隋炀帝的檄文中列举的罪行不包括 ( D )
A.滥用民力 B.兵役繁重 C.奢侈享乐 D.赋税沉重
4.(2021·银川模拟)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下列符合其治国理念的是 ( A )
A.轻徭薄赋,发展农业 B.虚心纳谏,从谏如流
C.广纳贤才,知人善任 D.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5.(2021·呼伦贝尔质检)女皇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正如胡戟先生所说:“武则天去世前后八年里,发生了七次宫廷政变,一度严重动荡的政局也未能阻止开元盛世的到来。”可见,武则天当政时期 ( B )
A.中央集权制度遭到严重挑战 B.为开元盛世打下了坚实基础
C.国家长期处于不稳定的状态 D.开辟了唐朝前期的全盛局面
6.(2021·北京中考)如图两组图片共同反映的主题是 ( B )
A.政治制度完备 B.农业技术进步 C.海外贸易发达 D.文学艺术繁荣
7.(2021·中卫模拟)如图是出土于唐长安城遗址的伎乐纹八棱金杯,杯身上的乐师深目高鼻,服饰带有中亚风格,手持琵琶等西域乐器。这件文物可用于研究 ( D )
A.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 B.唐都长安的城市建筑
C.唐三彩制作工艺的成熟 D.唐代与西域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8.(2021·西宁质检)“盛唐气象”原指唐代诗歌的风格特征,后用来概括唐代的繁荣景象。盛唐气象不包括 ( C )
A.经济的繁荣 B.民族关系的融洽 C.政治的腐朽 D.社会风气的开放
9.(2021·酒泉质检)李白的诗歌豪迈奔放,清新飘逸,而杜甫的诗歌沉郁悲怆,语言凝重,导致二人创作风格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D )
A.对祖国山河的感触不同 B.所受的教育程度不同
C.对仕途道路的认识不同 D.所处的社会现实不同
10.日本人吟唐诗,好唐乐,发展唐绘,行唐礼,穿唐服,食唐式点心,用唐式餐具,唐风大为盛行。这说明了 ( D )
A.日本奢靡之风盛行 B.日本文化交流具有双向性
C.唐朝文化风靡世界 D.日本深受唐朝文化的浸染
11.(2021·青海模拟)《新唐书·兵志》记载:“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这段话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C )
A.西汉郡国并行 B.东汉三国鼎立 C.唐朝藩镇割据 D.唐末宦官专权
12.在中国封建社会,往往出现“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现象,唐朝灭亡后进入的分裂时期是 ( C )
A.春秋战国 B.三国鼎立 C.五代十国 D.魏晋南北朝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
13.诗歌反映社会生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咏史诗·汴水[唐]胡曾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汴河怀古二首(节选)[唐]皮日休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1)据材料一,两首诗都是对我国古代哪一工程的评价 两人的评价有何不同
答:对隋朝大运河的评价。材料一中胡曾对大运河的评价是片面的,只看到了开凿大运河的劳役繁重,造成了隋朝的灭亡,没看到大运河的积极影响;而皮日休对大运河的评价是全面的,既对大运河的积极作用给予了肯定,也指出隋炀帝巡游江都的过错。
材料二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唐]杜甫《忆昔二首》
(2)据材料二,指出该诗人看到的是什么景象。后人如何评价他的诗歌
答:开元盛世。“诗史”。
材料三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唐]杜甫《春望》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3)根据材料三,两首诗歌反映的社会现象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你如何看待这一历史事件
答:与安史之乱有关。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14.(2021·乌鲁木齐质检)唐朝政策开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声名远播四海,是中国历史上令人振奋的一段时期。请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材料二 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赞普亲自到柏海迎接公主。回到吐蕃后,他对亲近的人说:“我祖、父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
——选自《中华上下五千年》
材料三 如图所示
(1)材料一体现了唐太宗时期的民族政策是什么 他被周边各族首领尊奉为什么
答:开明的民族政策。天可汗。
(2)材料二中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迎娶的大唐公主是谁 这次和亲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答:文成公主。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3)材料三中,图一的建筑是唐朝哪位僧人主持修建的 图二中玄奘西行的目的地是哪里 由他口述,弟子记述的著作是哪一部
答:鉴真。天竺(印度)。《大唐西域记》。
(4)唐朝时期中外交往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表明唐朝政府实行的对外政策是什么 出现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开放的对外政策。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社会经济发展。(意思相近即可得分)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