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核心回顾
1.契丹族:
(1)建国: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 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都城在上京临潢府。
(2)发展: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2.党项族:
(1)建立: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 称大夏皇帝,定都 ,史称西夏。
(2)发展: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西夏 。
3.辽与北宋的和战:
(1)基本情况:辽太宗时,辽与中原王朝冲突加剧; 晚期,北宋与辽关系友好;宋太宗时,采取防御政策。
(2)澶渊之盟。
①背景: 时,辽军大举攻宋至澶州城下,宰相 力劝皇帝亲征,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
②议和:辽与北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这次盟约称“ ”。
③影响: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 局面。
4.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1)战:元昊称帝后,率军进攻北宋, 被动挨打,节节败退。
(2)宋夏和议。
①背景:宋、夏连年交战,双方损失惨重。
②议和:元昊向宋称臣,宋给 岁币。
③影响: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基础达标
1.(2021·西宁质检)“统契丹,建政权,都上京,为太祖”描述的是契丹历史上的哪一位君主 ( )
A.元昊 B.寇准 C.耶律阿保机 D.赵匡胤
2.考古工作者发现下面文物,从这些文物中得到的信息有 ( )
①契丹族建立了辽 ②契丹族学习了汉族文化
③契丹族文明程度较高 ④契丹族保留了游牧文化的元素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3.(2021·武威质检)被誉为“东方金字塔”的西夏王陵,是中国现存最大、地面遗址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那么,最初建立西夏政权的西夏王是 ( )
A.耶律阿保机 B.元昊 C.寇准 D.朱温
4.(2021·新疆质检)西夏是由党项族建立的政权。如图为两件西夏文物:买牛契约、西夏符牌。其中所反映出的共同信息是西夏仿效唐宋 ( )
A.订立官制 B. 订立军制和法律 C. 创制文字 D.鼓励垦荒
5.(2021·银川质检)如图为辽、西夏与北宋政权并立局面的示意图。其中正确的是 ( )
6.1004年,辽军大举伐宋。当时劝说皇帝亲征打败辽军的宋朝宰相是 ( )
A.魏征 B.岳飞 C.寇准 D.赵构
7.(2021·兰州质检)宋朝给辽国的誓书:“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臣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般送至雄州交割。”下列史实与材料无关的是 ( )
A.誓书签订的背景是澶州之战 B.北宋应允给辽岁币
C.以后辽宋之间保持长时间和平局面 D.辽向北宋称臣
8.“榷场,与敌国互市之所也。”这是古代史书中对榷场的描述,北宋与辽、西夏对峙,但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一直进行。榷场的存在 ( )
A.使民族间长期争战不休 B.使民族间完全消除隔阂
C.促进了民族交流与融合 D.消除了民族间经济差距
9.《全球通史》中指出:“宋朝皇帝每年要向游牧民族‘送礼’……‘送礼’是宋朝一个致命的弱点,它使游牧民族入侵十分容易。‘送礼’政策实行了一个半世纪。”对于这段文字的理解正确的是 ( )
①“送礼”指的是宋朝统治者给的岁币
②“送礼”客观上有利于边境互市贸易往来
③宋朝向游牧民族“送礼”的原因均是战场上的失利
④“送礼”成为宋朝政府的财政负担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能力提升
10.北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材料一
战后,和议成,两军班师,真宗不胜欣喜,即赋《契丹出境》诗,镌刻于石,以志其事,谓之“回銮碑”,亦曰“契丹出境碑”。(见右图)
(1)材料一中回銮碑是哪一盟约的历史见证 请概括这一盟约的内容。
材料二 从北宋与辽、西夏之间所进行的战争结果来看,无疑都是相似的,虽然在与西夏政权的议和中,挽回了一点面子,但究其实质与辽并没有什么不同。这一结果是与宋朝的统治政策分不开的。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在宋与西夏的和议内容中,哪一内容使北宋“挽回了一点面子” “宋朝的统治政策”指的是哪一政策
材料三 北宋与辽、西夏对峙,但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一直在进行。当时在宋与辽、宋与西夏的边界开设贸易场所,称为“榷场”。官府和商人用各种商品在此进行交换,互通有无。榷场的贸易量很大,如宋辽之间,北宋每年从榷场购买数万只羊;有一年辽发生旱灾,购买了北宋官仓两万石粟。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北宋与辽、西夏订立的和约,对社会经济和民众生活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
PAGE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核心回顾
1.契丹族:
(1)建国: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都城在上京临潢府。
(2)发展: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2.党项族:
(1)建立: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
(2)发展: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西夏文字。
3.辽与北宋的和战:
(1)基本情况:辽太宗时,辽与中原王朝冲突加剧;宋太祖晚期,北宋与辽关系友好;宋太宗时,采取防御政策。
(2)澶渊之盟。
①背景: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至澶州城下,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
②议和:辽与北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这次盟约称“澶渊之盟”。
③影响: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4.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1)战:元昊称帝后,率军进攻北宋,宋朝被动挨打,节节败退。
(2)宋夏和议。
①背景:宋、夏连年交战,双方损失惨重。
②议和: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③影响: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基础达标
1.(2021·西宁质检)“统契丹,建政权,都上京,为太祖”描述的是契丹历史上的哪一位君主 ( C )
A.元昊 B.寇准 C.耶律阿保机 D.赵匡胤
2.考古工作者发现下面文物,从这些文物中得到的信息有 ( C )
①契丹族建立了辽 ②契丹族学习了汉族文化
③契丹族文明程度较高 ④契丹族保留了游牧文化的元素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3.(2021·武威质检)被誉为“东方金字塔”的西夏王陵,是中国现存最大、地面遗址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那么,最初建立西夏政权的西夏王是 ( B )
A.耶律阿保机 B.元昊 C.寇准 D.朱温
4.(2021·新疆质检)西夏是由党项族建立的政权。如图为两件西夏文物:买牛契约、西夏符牌。其中所反映出的共同信息是西夏仿效唐宋 ( C )
A.订立官制 B. 订立军制和法律 C. 创制文字 D.鼓励垦荒
5.(2021·银川质检)如图为辽、西夏与北宋政权并立局面的示意图。其中正确的是 ( B )
6.1004年,辽军大举伐宋。当时劝说皇帝亲征打败辽军的宋朝宰相是 ( C )
A.魏征 B.岳飞 C.寇准 D.赵构
7.(2021·兰州质检)宋朝给辽国的誓书:“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臣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般送至雄州交割。”下列史实与材料无关的是 ( D )
A.誓书签订的背景是澶州之战 B.北宋应允给辽岁币
C.以后辽宋之间保持长时间和平局面 D.辽向北宋称臣
8.“榷场,与敌国互市之所也。”这是古代史书中对榷场的描述,北宋与辽、西夏对峙,但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一直进行。榷场的存在 ( C )
A.使民族间长期争战不休 B.使民族间完全消除隔阂
C.促进了民族交流与融合 D.消除了民族间经济差距
9.《全球通史》中指出:“宋朝皇帝每年要向游牧民族‘送礼’……‘送礼’是宋朝一个致命的弱点,它使游牧民族入侵十分容易。‘送礼’政策实行了一个半世纪。”对于这段文字的理解正确的是 ( B )
①“送礼”指的是宋朝统治者给的岁币
②“送礼”客观上有利于边境互市贸易往来
③宋朝向游牧民族“送礼”的原因均是战场上的失利
④“送礼”成为宋朝政府的财政负担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能力提升
10.北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材料一
战后,和议成,两军班师,真宗不胜欣喜,即赋《契丹出境》诗,镌刻于石,以志其事,谓之“回銮碑”,亦曰“契丹出境碑”。(见右图)
(1)材料一中回銮碑是哪一盟约的历史见证 请概括这一盟约的内容。
答:澶渊之盟;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
材料二 从北宋与辽、西夏之间所进行的战争结果来看,无疑都是相似的,虽然在与西夏政权的议和中,挽回了一点面子,但究其实质与辽并没有什么不同。这一结果是与宋朝的统治政策分不开的。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在宋与西夏的和议内容中,哪一内容使北宋“挽回了一点面子” “宋朝的统治政策”指的是哪一政策
答:元昊向宋称臣;重文轻武政策。
材料三 北宋与辽、西夏对峙,但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一直在进行。当时在宋与辽、宋与西夏的边界开设贸易场所,称为“榷场”。官府和商人用各种商品在此进行交换,互通有无。榷场的贸易量很大,如宋辽之间,北宋每年从榷场购买数万只羊;有一年辽发生旱灾,购买了北宋官仓两万石粟。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北宋与辽、西夏订立的和约,对社会经济和民众生活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避免了战争给社会生产力带来的破坏,促进了我国偏远地区的贸易与开发,有利于经济的交流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民众的赋税负担,另一方面,边境民众生活环境相对安定,促进了民族交融。
(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
答:有战有和,和为主流,民族政权并立,民族交融趋势加强,民族政策软弱,民族矛盾突出。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