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
年级:八年级 学段:第二学期第二单元
学科:语文 版本:苏教版
教学目标
理解“敬业与乐业”的主旨,总体把握全文的结构与思路。
积累经典语句与格言,体会其在文章中的作用。
初步学习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两种论证方法。
仔细体会演讲和口语特色的巧妙结合。
教学预备
布置预习:1、朗读课文,查字典解决生字读音。
2、课前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教学过程
模块一:学习目标
老师出镜:同学们,请反思一下自己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在你的学习过程中,是否能做到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呢?你能否把学习当作一件乐事呢?对照梁启超提出的“敬业与乐业”的生活原则,你对人生价值也许会有更深的领悟。
PPT1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敬业与乐业》。
这节课我们要完成的任务是PPT21、理解“敬业与乐业”的主旨,总体把握全文的结构与思路。2、积累经典语句与格言并体会其在文章中的作用。3、初步学习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两种论证方法。4.仔细体会演讲和口语特色的巧妙结合。
PPT1课件出示
敬业与乐业 梁启超
PPT2课件出示
学习目标
1.理解“敬业与乐业”的主旨,总体把握全文的结构与思路。
2.积累经典语句与格言并理解其在文章中的作用。
3.初步学习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两种论证方法。
4.仔细体会演讲和口语特色的巧妙结合。
(以上2分钟)
模块二:字词学习
教师出镜课前已经请同学预习课文了,下面老师先来看看大家的预习情况,谁来读一读投影上的词语?
教诲huì 禅chán师 旁骛wù 佝偻gōu lóu
承蜩tiáo 亵渎 xiè dú 骈pián 进 强聒guō不舍
我们来对照一下PPT3 ,看看同学读的对不对。老师这里要强调一下:禅师的禅左边部首是“示”,不是“衣”;旁骛的“骛”意为纵横奔驰,下半部分是“马”,形近字“鹜”下半部分为“鸟”,意为鸭子,大家书写时注意不要混淆。下面请全班同学一起把这些词语朗读一下,每个读两遍。
PPT3课件出示
教诲huì 禅chán师 旁骛wù 佝偻gōu lóu
承蜩tiáo 亵渎 xiè dú 骈pián 进 强聒guō不舍
模块三:走进作者
教师出镜课前同学们已经搜集了一些有关作者的资料,下面请同学来交流一下。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资料,和大家一起来分享。
PPT4课件出示
梁启超(1873~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子、哀时客、饮冰室主人、自由斋主人等,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十七岁中举,后随其师康有为参与维新变法,事败后流亡日本,在当地创办《新小说》杂志,并与孙中山等革命人士来往密切。回国后又曾组织进步党争取宪政。1920年后,脱离政界,先后在清华、南开任教授,并专心著述。梁启超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一生著述宏富,所遗《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学术遗产,成为一代宗师。梁启超是清末民初中国文坛上影响最大的一个人物,他自1899年起提倡的文学革命开辟了近代文学理论探索和文学创作的新局面。
PPT5课件出示
《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1922年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一次讲演。虽然时间已经过去八十多年了,但梁启超先生所讲的内容对我们仍然很有教育意义。(以上5分钟)
模块四:整体感知
教师出镜《敬业与乐业》是一篇说理深刻结构层次清晰的议论文,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与结构,注意思考如下问题: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在文章的哪部分提出来的?
2.作者在文章中先后谈论了哪几个问题?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PPT6课件出示
速读课文,梳理思路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在文章的哪部分提出来的?
2.作者在文章中先后谈论了哪几个问题?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PPT7课件出示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它是在文章的开头部分提出来的。
PPT8课件出示
作者先后谈了“有业之必要”、“要敬业”“要乐业”三个问题。 其中“有业”是“敬业”和“乐业”的前提,后两者之间是层进关系,只有先敬业方能领悟到乐趣,从而达到“乐业”的境界。
教师出镜这篇演讲,主旨鲜明,层次清晰,文章结构严格按“引论——本论——结论”的顺序排列。PPT9
文章一开篇“引论“部分,作者就引用国人熟悉的儒家经典《礼记》和道家经典《老子》中的格言,开宗明义地提出了“敬业乐业”的主旨。PPT9
在“本论”部分中,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作者从“有业“到“敬业”再到“乐业”,一一道来。有些标志性词语的运用更使文章显得条理分明。如“先要说说有业之必要“”“第一”“第二”就分别领起“有业”“敬业”“乐业”。在“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为什么呢?”这句设问下面,作者列出了四个理由。这四个理由,浸透着深刻的人生体悟和哲理,相信任何一个曾经专注于某项工作或事务的人,都会有同感和共鸣,标志词“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的运用让文章的层次特别分明。PPT9
演讲最后,梁启超言简意赅地把“敬业与乐业”总结为“责任心”和“乐趣”,强调“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并“盼望诸君和我一同受用!
有条有理,思路清晰是本文结构上最大的特色。
PPT9课件出示
引论(第1段) 提出中心论点:“敬业与乐业”。 本论(第2—8段) 论述敬业与乐业的重要。
有业(2—5段)
敬业(6—7段)
乐业 (8段)结论(第9段) 总结全文。
(以上5分钟)
模块五:研读课文
教师出镜文章第6—7段是文章主体部分的第一层,论述了“敬业”的问题。为什么要敬业?怎样才算敬业?听老师朗读这两段,同学们注意思考下面的问题:
1、这两段文字主要阐述的观点是什么?
2、作者是如何层层深入的论证“敬业的重要性”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PPT10课件出示
研读课文
1、这两段文字主要阐述的观点是什么?
2、作者是如何层层深入的论证“敬业的重要性”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PPT11课件出示
这两段文字重点论述了“敬业”的问题。先解释什么是敬。引用朱熹的“主一无适便是敬”,解释“敬业”的含义就是专心至志、心无旁骛;接着,用设问句提出“业有什么可敬的,为什么要敬业”;最后用设问句“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过渡并引导,再次回到“惟一的秘诀就是忠实”,“是敬”。
PPT12课件出示
在这部分中,作者主要运用了道理论证和事例论证的方法。引用朱子的话解释什么是敬,是道理论证;举拉黄包车和当大总统的例子;举佝偻丈人承蜩的例子,论证忠实才能做到敬业:引用曾文正的话,孔子的话和庄子的话,都是为了强调一个道理:“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
教师出镜课文中说:“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又说:“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同一价值。”然而,有人却引用拿破仑的话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讨论一下,对这个问题究竟应该怎么看? 请同学采用四人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每个人都要发言,小组选举一人做笔记汇总,一人汇报发言。
PPT13课件出示
合作探究:
课文中说:“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又说:“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同一价值。”然而,有人却引用拿破仑的话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讨论一下,对这个问题究竟应该怎么看?
教师出镜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相信同学们对于这个问题肯定都有自己的见解,老师也想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课文中,作者认为任何职业不分高下,是劝告那些“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的人,要脚踏实地、勤恳敬业,才有可能把事情做好,进而体会职业的乐趣和人生的价值。从现实的个人生活幸福考虑,只有这样,才能安身立命(儒家)、获得心灵的宁静与平和(佛家)。而拿破仑的名言,则是为了激励人们树立远大抱负,努力挖掘自身潜能,勇于向命运发出挑战。
另一方面,在特定的社会历史阶段,职业分工的确有“尊卑”之别,任劳任怨地“敬业”未必能保证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与获得尊重;这时候,还要让职业卑贱者“敬业乐业”,不仅不太可能,而且有维护既有等级秩序之嫌。拿破仑的话也有问题:在一支部队里,元帅只能有一个,士兵却需要千千万,如果每一个士兵都不安心做士兵,都怀揣着元帅梦,这支部队的战斗力也大可怀疑。毕竟,社会所提供的“元帅”职位是少之又少的,如果大多数“士兵”想当“元帅”又当不成,人生岂不尽是一场失败?
可见,两种说法适用的语境有所不同,反映的人生观也有区别。如果说,梁启超教导人们要安于本职、不可好高骛远,体现了隐忍而自敛的中国人生哲学,那么,拿破仑鼓励士兵要争当元帅,则是典型的西方个人本位的进取型、外向型人生观。
PPT14课件出示
两种说法适用的语境有所不同,反映的人生观也有区别。如果说,梁启超教导人们要安于本职、不可好高骛远,体现了隐忍而自敛的中国人生哲学,那么,拿破仑鼓励士兵要争当元帅,则是典型的西方个人本位的进取型、外向型人生观。
(小组讨论后汇报发言,老师巡视指导,以上10分钟)
教师出镜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8段,小组合作,完成下列思考题。
1、理清作者论证“乐业的重要性”的结构。
2、在这一部分中,作者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PPT15课件出示
小组合作,阅读第8节,理清作者论证“乐业的重要性”的结构,并思考:在这一部分中,作者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PPT16课件出示
文章第8段作者先摆出司空见惯的反面的现象,进行批驳分析,指出人生在世,做任何事情都要淘神费力,与其“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不如寻找出乐趣;然后运用设问句“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为什么呢”,转入论述为什么要乐业,列出了四个理由。
作者主要运用了事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
(以上5分钟)
模块六:品味语言
教师出镜在刚才的阅读中,同学们可能已经注意到这篇演讲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大量地引用经典、格言来论证论点。请大家跳读课文,勾画出文中引用的经典、格言。
PPT17课件出示
跳读课文,勾画出文中引用的经典、格言。
PPT18课件出示
敬业乐群。
安其居,乐其业。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4、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5、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
6、主一无适便是敬。
7、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吾蜩翼之知。
8、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
9、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10、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11、知之者不如好之后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2、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教师出镜这篇演讲在论证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大量引用经典、格言。PPT19 演讲一开始就引用周围人熟悉的儒家经典《礼记》和道家经典《老子》中的格言提出了“敬业乐业”的中心。在论述“有业”时,孔子“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的名言及百丈禅师“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的格言有力地证明了“有业”之必要。在论述“敬业”时,朱子“主一无适便是敬。”便是作者认同并提出的观点。此外,又引用了曾国藩“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庄子“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及孔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为作者“敬业”的论点作结。在论述“乐业”时,孔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也穿插于论证过程中,格言的引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PPT19课件出示
大量引用经典、格言,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教师出镜文中大量引用的这些经典、格言就是人们常说的道理论据。PPT20道理论据是指为了对某个问题进行论证而引用的一些名人名言、谚语、古代文献等材料,也可以是对问题的分析、解释说明的过程。一般指那些来源于实践,并且已被长期实践证明和检验过,断定为正确的观点。它包括经典性的著作和权威性的言论(如名人名言等),以及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等。这类论据往往有比较强的说服力。
PPT20课件出示
道理论据是指为了对某个问题进行论证而引用的一些名人名言、谚语、古代文献等材料,也可以是对问题的分析、解释说明的过程。一般指那些来源于实践,并且已被长期实践证明和检验过,断定为正确的观点。它包括经典性的著作和权威性的言论(如名人名言等),以及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等。这类论据往往有比较强的说服力。
教师出镜本文是一篇演讲词,语言通俗,充分体现了口语和演讲的特色。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揣摩文章语言的特点。
PPT21课件出示
本文是一篇演讲词,语言通俗,充分体现了口语和演讲的特色。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揣摩文章语言的特点。
教师出镜本文口语和演讲的特色体现在如下方面:
1.引用古籍名言时,用通俗的口语进行解释。例如对孔子的两句话:“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做了生动而饶有趣味的讲解:“孔子……独独对于这两种人便摇头叹气说道:‘难!难!’”
2.语言通俗,如话家常。例如提到百丈禅师的故事时,说“这位言行相顾的老禅师,老实不客气,那一天便绝对的不肯吃饭”。
3.结合演讲时的情境,注意和听众现场交流。例如,“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翻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演讲最后,“盼望诸君和我一同受用!”更是对听众直接的心灵诉求。
PPT22课件出示
1.引用古籍名言时,用通俗的口语进行解释。
2.语言通俗,如话家常。
3.结合演讲时的情境,注意和听众现场交流。(以上13分钟)
模块七:小结及拓展
教师出镜经过刚才的分析讨论,同学们应当对“敬业与乐业”的生活原则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那么,在议论文阅读方面我们又可以从文章中得到哪些借鉴呢?
概括起来,我们能从文中学到议论文的结构知识、道理论据的知识、常用的论证方法等等,这也是一份不小的收获呢。
PPT23课件出示
议论文的一般结构:引论——本论——结论
道理论据:包括名人名言、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等,说服力强。
常用的论证方法:道理论证和事实论证
教师出镜同学们在读了这篇文章以后,一定颇有收获,让我们记住作者的两句话:一是“责任心”,二是“趣味”。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发扬“敬业”与“乐业”的精神,你们定会走向美好、灿烂的明天。请大家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PPT24课件出示
我生平最受用的有两句话:一是“责任心”,二是“趣味”。我自己常常力求这两句话之实现与调和,又常常把这两句话向我的朋友强聒不舍。今天所讲,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如此,我望诸君和我一同受用!
(以上3分钟)
教师出镜你不能改变天气,但可以改变心情。你不能样样顺利,但可以事事努力。在结束这节课之前,老师也有几句格言警语送给大家,让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以此共勉!
不能爱哪行才干哪行,要干哪行爱哪行。(英国首相 丘吉尔 )
· 我的人生哲学就是工作。(美国发明家 爱迪生 )
· 为把明天的工作做好,最好的准备是把今天的工作做好。(英国作家 哈伯德 )
· 要从事伟大的工作,一个人必须既非常勤劳又非常空闲。(美国教育家 勃特勒S)
要成就一件大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列宁)
少说些漂亮话,多做些日常平凡的事情.(列宁)
使事业成为喜悦,使喜悦成为事业.(罗素)
人在履行职责中得到幸福.(罗佐夫)
PPT25课件出示
不能爱哪行才干哪行,要干哪行爱哪行。(英国首相 丘吉尔 )
我的人生哲学就是工作。(美国发明家 爱迪生 )
为把明天的工作做好,最好的准备是把今天的工作做好。(英国作家 哈伯德 )
要从事伟大的工作,一个人必须既非常勤劳又非常空闲。(美国教育家 勃特勒S)
PPT26课件出示
要成就一件大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列宁)
少说些漂亮话,多做些日常平凡的事情.(列宁)
使事业成为喜悦,使喜悦成为事业.(罗素)
人在履行职责中得到幸福.(罗佐夫)
(以上2分钟)
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课件27张PPT。敬业与乐业 梁启超 学习目标
1.理解“敬业与乐业”的主旨,总体把握全文的结构与思路。
2.积累经典语句与格言并理解其在文章中的作用。
3.初步学习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两种论证方法。
4.仔细体会演讲和口语特色的巧妙结合。教诲huì 禅chán师
旁骛wù 佝偻gōu lóu
承蜩tiáo 亵渎 xiè dú
骈pián 进 强聒guō不舍
梁启超(1873~1929年)
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梁启超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一生著述宏富,所遗《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学术遗产,成为一代宗师。梁启超是清末民初中国文坛上影响最大的一个人物,他自1899年起提倡的文学革命开辟了近代文学理论探索和文学创作的新局面。 《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1922年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一次讲演。虽然时间已经过去八十多年了,但梁启超先生所讲的内容对我们仍然很有教育意义。 速读课文,梳理思路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在文章的哪部分提出来的?
2.作者在文章中先后谈论了哪几个问题?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它是在文章的开头部分提出来的。 . 作者先后谈了“有业之必要”、“要敬业”“要乐业”三个问题。 其中“有业”是“敬业”和“乐业”的前提,后两者之间是层进关系,只有先敬业方能领悟到乐趣,从而达到“乐业”的境界。(第1段) 提出中心论点 敬业乐业引论
本论
结论
第(2—8段)
论述敬业与乐业的重要。
有业(2—5段)
敬业(6—7段)
乐业 (8段)(第9段)
总结全文。
研读课文
1.这两段文字主要阐述的观点是什么?
2.作者是如何层层深入的论证“敬业的重要性”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这两段文字重点论述了“敬业”的问题。先解释什么是敬。引用朱熹的“主一无适便是敬”,解释“敬业”的含义就是专心至志、心无旁骛;接着,用设问句提出“业有什么可敬的,为什么要敬业”;最后用设问句“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过渡并引导,再次回到“惟一的秘诀就是忠实”,“是敬”。 在这部分中,作者主要运用了道理论证和事例论证的方法。引用朱子的话解释什么是敬,是道理论证;举拉黄包车和当大总统的例子;举佝偻丈人承蜩的例子,论证忠实才能做到敬业:引用曾文正的话,孔子的话和庄子的话,都是为了强调一个道理:“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 合作探究
课文中说:“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又说:“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同一价值。”然而,有人却引用拿破仑的话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讨论一下,对这个问题究竟应该怎么看? 两种说法适用的语境有所不同,反映的人生观也有区别。如果说,梁启超教导人们要安于本职、不可好高骛远,体现了隐忍而自敛的中国人生哲学,那么,拿破仑鼓励士兵要争当元帅,则是典型的西方个人本位的进取型、外向型人生观。 小组合作,阅读第8节
理清作者论证“乐业的重要性”的结构,并思考:在这一部分中,作者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文章第8段作者先摆出司空见惯的反面的现象,进行批驳分析,指出人生在世,做任何事情都要淘神费力,与其“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不如寻找出乐趣;然后运用设问句“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为什么呢”,转入论述为什么要乐业,列出了四条理由。
作者主要运用了事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 跳读课文
勾画出文中引用的经典、格言。1.敬业乐群。
2.安其居,乐其业。
3.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4. 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5.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
6.主一无适便是敬。7.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吾蜩翼之知。
8.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
9.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10.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11.知之者不如好之后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2.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大量引用经典、格言,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道理论据是指为了对某个问题进行论证而引用的一些名人名言、谚语、古代文献等材料,也可以是对问题的分析、解释说明的过程。一般指那些来源于实践,并且已被长期实践证明和检验过,断定为正确的观点。它包括经典性的著作和权威性的言论(如名人名言等),以及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等。这类论据往往有比较强的说服力。 本文是一篇演讲词,语言通俗,充分体现了口语和演讲的特色。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揣摩文章语言的特点。1.引用古籍名言时,用通俗的口语进行解释。
2.语言通俗,如话家常。
3.结合演讲时的情境,注意和听众现场交流。
议论文的一般结构:
引论——本论——结论
道理论据:
包括名人名言、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等,说服力强。
常用的论证方法:
道理论证和事实论证 我生平最受用的有两句话:一是“责任心”,二是“趣味”。我自己常常力求这两句话之实现与调和,又常常把这两句话向我的朋友强聒不舍。今天所讲,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如此,我望诸君和我一同受用! 不能爱哪行才干哪行,要干哪行爱哪行。
——英国首相 丘吉尔
我的人生哲学就是工作。
——美国发明家 爱迪生
为把明天的工作做好,最好的准备是把今天的工作做好。
——英国作家 哈伯德
要从事伟大的工作,一个人必须既非常勤劳又非常空闲。
——美国教育家 勃特勒S 要成就一件大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
——列宁
少说些漂亮话,多做些日常平凡的事情。
——列宁
使事业成为喜悦,使喜悦成为事业。
——罗素
人在履行职责中得到幸福。 ——罗佐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