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年级下学期第二单元《陋室铭》教案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八年级下学期第二单元《陋室铭》教案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5-16 11:27:34

文档简介

课件47张PPT。陋室铭 唐·刘禹锡
千里莺啼绿映红 北风卷地白草折 日出江花红胜火 晴空一鹤排云上 相逢意气为君饮 乡音无改鬓毛衰江南 塞北春日 秋朝少年 老者山水流转
时序更替
人文变迁
……美文,从朗读开始名、灵、馨
青、丁、琴
经、形、亭韵母:in/ing押韵,使文章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mínglíngxīnqīngdīngqínjīngxíngtíng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 对偶,即用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对称的词组或句子来表达相反、相似或相关意思的一种修辞方式。俗称对子,也称为对仗。对偶独具艺术特色,看起来整齐醒目,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铿锵悦耳,便于记忆、传诵,为人们喜闻乐见。 文中对偶句: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文中还有哪些句子是对偶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由于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所以对偶句上下两句朗读时节奏是完全一样的。 三字句:调/素琴、阅/金经
四字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五字句:苔痕/上阶绿
六字句:无/丝竹之乱耳本文节奏音韵和谐声音押韵句子对偶课中小结美文,从理解进入疏通文意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
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重要字词在乎、在于。 出名,名词作动词。 有灵气,名词作动词。 斯,这,指示代词。 是,判断动词。 惟,只。 德馨,指品德高尚。 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重要字词蔓延,长上。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这里是“映入”的意思。 即大儒,指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人。 原指没有官职的人,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 可以调素琴:
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重要字词调,弹奏。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泛指佛经。 丝竹,“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泛指音乐。 乱:扰乱 重要字词无案牍之劳形:劳,使……劳累。
使动用法。案牍:官府的公文。 段落一: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山不在于高低,有神仙就有了名气。水不在于深浅,有蛟龙就有了灵气。这是所简陋的房子,只是(住这个房子的)我品德高尚(就不觉得房子简陋了)。 段落二: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在这里谈笑的都是品德高尚的博学之人,跟我往来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闲暇的时候)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管弦乐演奏的乐声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人劳累。 段落三:
南洋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为倒装句,正常的语序为“有何陋”,为反问句,意思是没有什么简陋的。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雄的子云亭。 孔子说过:“有什么简陋呢?”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论语·子罕》 意思是:孔子想要住在偏远的地方,有人说:“那里很简陋,怎么办呢?”孔子说:“有德行的人居住在那里,有什么简陋的呢?”1.段落一中,山、仙、水、龙和陋室有什么关系呢?这三句话之间有什么样的内在联系呢?
2.作者写自己的陋室,为什么要提到诸葛亮、扬雄、孔子呢? 文章开头其实是用了比喻的手法。有仙人的山、有龙的水就像有了“我”的陋室一样,山因为仙人有名气,水因为龙有灵气,简陋的房子有了我这样品德高尚的人就变得不简陋了。这是借其他的事物来导入陋室。通过前两句话中对仙和龙的偏重,我们也就可以推测出,作者写陋室其实是为了写自己“德馨”。 文章结尾处作者写自己的陋室,却又提到诸葛亮、扬雄、孔子,这其实是作者自比古代的先贤,认为自己也和他们一样是品德高尚的人。 课中小结:
通读全篇,我们发现作者首先以山和仙、水和龙的关系导入,确定“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中心,接着具体描写陋室的环境和其中的生活,最后以古代身居陋室的先贤自比,再次点明自己“德馨”,首尾呼应,画龙点睛。文章虽然篇幅短小,但是内在结构精妙自然,令人叹服。 文中有具体表现出作者“德馨”的地方吗? 陋室生活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结友高尚生活风雅不求享乐不求名利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阶上有青苔的痕迹,帘外都是青草,很明显,这是处简陋的房子,甚至可以说它有些破败。但是,作者写得很美,“上”和“入”两个动词,使得我们感觉苔痕、青草都有了自主的意识,来到这个陋室,于是显得情趣盎然。这样一处简陋的居室,在作者眼中充满了清幽之感,这样的安贫乐道,正是高尚品德之所在啊。 课中小结:
清幽的环境、高尚的交友、风雅的生活,不求名利享乐的生活态度,从中,我们确实感受到了作者的高尚品德。 作者为什么要借“陋室”来表明自己的品德高尚呢? 刘禹锡,字梦得,唐朝中晚期的著名文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 被贬之后,当地的县官故意刁难,于是半年时间内,刘禹锡被迫多次搬家,最终身陷斗室。但刘禹锡毫不在意,悠闲自得。可是,想想又觉得这势利的县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显然,文章中的陋室就象征着作者当时所处的艰难环境,而文章中所流露出的高雅情趣,悠然心境就更令我们叹服。 课中小结:
文章通过对“陋室不陋”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作者身处逆境却保持着自己高洁品行和不求名利享乐志趣的高贵品德。美文,从品味深入 托物言志,就是通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采用托物言志法写的文章的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 托物言志是古人作文时常用的手法,古人常常将自己的情感志趣假托在一个具体的事物上。比如,古代文人常常借美丽的花草表达自己高洁的志趣,梅兰竹菊被列为花中“四君子” ,并通过种植它们来表现自己“德馨”,这就是典型例子。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惟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亭外的断桥边,梅花自开自落无人理睬。暮色降临,梅花无依无靠已经够愁苦了,却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梅花并不想去争艳斗宠,对百花的妒忌与排斥毫不在乎。即使凋零了,被碾作了泥土,也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 作者借梅花不与群芳争春,遗世独立,来表现自己的高洁自守、卓然独立,不与世俗同流。残 菊
梅尧臣
零落黄金蕊,虽枯不改香。
深丛隐孤秀,尤得奉清殇。 金黄色的菊花零落凋残,即使干枯了香气也不会改变。茂密的枝叶间藏着孤独开放的余花,还可以用来饮菊花酒呢。 这里,作者借一丛残菊表现自己不屈不挠的品格和坚贞不屈的精神。 竹 石
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千种磨难万种打击仍然坚韧挺拔,不管你刮的是什么风。 作者借竹子顽强执著的品质,表现出自己正直倔强、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风傲骨。 这三首诗,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借梅、菊、竹的高洁出世来表现自己的高尚情操。 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刘禹锡的陋室,理解感悟了他在困境中坚守自我的高贵品行,品味赏析了他精巧高妙的艺术手法。同时,也积累了一些文言词汇,还了解了关于铭的一些文学常识。 《陋室铭》教学设计
年级:八年级 学段:第二学期第二单元
学科:语文 版本:苏教版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积累常见的文言词汇,了解相关的文言常识。
疏通句意,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情感。
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导入
提起唐朝,我们总会不由的心驰神往。PPT无论是“千里莺啼绿映红”的江南,还是“北风卷地白草折”的塞北;无论是“日出江花红胜火”的春日,还是“晴空一鹤排云上”的秋朝;无论是“相逢意气为君饮”的少年,还是“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老者……在文人墨客们的笔下,山水流转、时序更替、人文变迁,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那么的引人入胜。诗歌、散文、韵文……唐代的文人们用他们的笔书写了中国文学史上辉煌的篇章!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千古流传的美文——PPT唐代大文人刘禹锡的《陋室铭》。

第二部分:美文,从朗读开始
PPT先听老师朗读课文,请同学们注意这些字的读音。
PPT名、灵、馨、青、丁、琴、经、形、亭
(教师范读课文)
好,老师读完了课文,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些字的读音有什么特点?
教师总结:我们首先来读一读每个字。这样,我们就发现了,所有字的
PPT韵母均为in/ing,是押韵的。
这篇文章和诗歌一样,是押韵的,它是一篇韵文。这些押韵的字我们称为文章的“韵脚”。押韵使得文章读起来音韵和谐、朗朗上口。押韵,正是“铭”这种文体的的一大特点。
资料卡片:铭。
PPT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比较著名的铭文有西周时期的《毛公鼎铭》等。
不仅押韵,这篇文章的句子也多为对偶句。
资料卡片:对偶。
PPT对偶,就是用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对称的词组或句子来表达相反、相似或相关意思的一种修辞方式。它俗称对子,在诗词曲赋等韵文中称为对仗。对偶独具艺术特色,听起来铿锵悦耳,读起来朗朗上口,看起来整齐醒目,便于记忆、传诵,为人们喜闻乐见。例如,本文开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就是一处对偶。
PPT除此之外,同学们找找,在文章中还有哪些对偶句?
教师总结: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这些句子该怎么读呢?
PPT由于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所以对偶句上下两句读的时候节奏应该是一样的。
(老师例读)
句子内部的节奏又该如何把握呢?老师总结了一些例子,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PPT本文的节奏主要有:
三字句:阅/金经
四字句:山/不在高,有龙/则灵
五字句:苔痕/上阶绿
六字句:无/丝竹之乱耳
PPT课中小节:押韵和对偶使得文章读来音韵和谐,朗朗上口,有了韵律美。
请同学们自由大声朗读课文,注意文章的韵脚和对偶的句子,读出文章的韵律美。
第三部分:美文,从理解进入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我们才能进一步读好课文。
PPT疏通文意
请同学们来翻译文章。这里,老师先提醒同学们一些字词的意思。
PPT
山不在高:在乎、在于。
有仙则名:出名,名词作动词。
有龙则灵:灵异,神奇,有灵气。
斯是陋室:斯,这,指示代词。是,判断动词。
惟吾德馨:惟,只。德馨,指品德高尚。
苔痕上阶绿:蔓延,长上,方位名词用作动词。
草色入帘青:这里是“映入”的意思。
谈笑有鸿儒:即大儒,指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人。
往来无白丁:原指没有官职的人,平民百姓,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
可以调素琴:调,弹奏。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阅金经:泛指佛经。
无丝竹之乱耳:丝竹,“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泛指音乐。乱:扰乱
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劳,使……劳累,使动用法。
下面,我们试着来翻译文章。
PPT段落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翻译:山不在于高低,有神仙就有了名气。水不在于深浅,有蛟龙就有了灵气。这是所简陋的房子,只是(住这个房子的)我品德高尚(就不觉得房子简陋了)。
这里,我们根据前文中“山”与“仙”、“水”与“龙”的关系,推断出“陋室”和“德馨”之间的关系,将句子补充完整。
PPT段落二: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翻译: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在这里谈笑的都是品德高尚的博学之人,跟我往来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闲暇的时候)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管弦乐演奏的乐声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人劳累。
这里我们在“可以调素琴”前面添加了“闲暇的时候”使句子的意思更加完整。
段落二具体描写了陋室的环境及其中的生活状态。
PPT段落三: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翻译: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雄的子云亭。 孔子说过:“有什么简陋的呢?”
“何陋之有”是一句倒装句,按照我们习惯的语序来说是“有何陋”,同时它也是反问句,意思是:没有什么简陋的。
孔子问什么会说这样的话呢?这句话出自《论语·子罕第九》
PPT资料卡片: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意思是:孔子想要住在偏远的地方,有人说:“那里很简陋,怎么办呢?”孔子说:“有德行的人居住在那里,有什么简陋的呢?”
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老师是将文章分成了若干部分来逐段翻译的,老师为什么这样划分段落呢?我们来一起讨论讨论段落间的关系。
PPT1.段落一中,山、仙、水、龙和陋室有什么关系呢?这三句话之间有什么样的内在联系呢?
2.作者写自己的陋室,为什么要提到诸葛亮、扬雄、孔子呢?
PPT讨论明确:文章开头是用了比喻的手法。有仙人的山、有龙的水就像有了我的陋室一样,山因为仙人有名气,水因为龙有灵气,简陋的房子有了我这样品德高尚的人就变得不简陋了。它是借其他的事物来导入陋室。通过前两句话中对仙和龙的偏重,我们也就可以推测出,作者写陋室其实是为了写自己“德馨”。
文章结尾处是作者自比古代的先贤,认为自己也和他们一样是品德高尚的人。
PPT
课中小结:通读全篇,我们发现作者首先以山和仙、水和龙的关系导入,确定“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中心,接着具体描写陋室的环境和其中的生活,最后以古代身居陋室的先贤自比,再次点明自己的“德馨”,首尾呼应,画龙点睛。文章虽然篇幅短小,但是内在结构精妙自然,令人叹服。
PPT
文章中,作者反复强调自己品德高尚,但是只是强调显然并不能让人信服,文中有具体表现出作者“德馨”的地方吗?
其实,陋室里的生活处处都表现出了作者的品性。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结交的友人都是高尚之人,有道是人以群分,作者本人也必定是高尚之人
调素琴、阅金经——闲暇时的娱乐非常高雅,弹琴、读佛经,注重自己的修身养性。并且,“素琴”是不加装饰的琴,天然去雕饰,这说明作者并不注重外表,而是注重自身的品行修养。
无丝竹之乱耳——不求享乐
无案牍之劳形——不求名利
显然,这位交友高雅、生活风雅、不求名利享乐的陋室之主的确是一位品性高尚的人。
PPT其实,不仅仅是陋室的生活,我们来读一读描写陋室环境的这句话。“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阶上有青苔的痕迹,帘外都是青草,很明显,这是处简陋的房子,甚至可以说它有些破败。但是,作者写得很美,“上”和“入”两个动词,使得我们感觉苔痕、青草都有自主的意识,来到这个陋室,显得情趣盎然。这样一处简陋的居室,在作者眼中充满了清幽之感,这样的安贫乐道,正是高尚品德之所在啊。
PPT
课中小节:清幽的环境、高尚的交友、风雅的生活,不求名利享乐的生活态度,从中,我们确实感受到了作者的品德高尚。
但是,由此老师不由的想要问一个问题,PPT作者为什么要借“陋室”来表明自己的品德高尚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刘禹锡其人。
PPT资料卡片:刘禹锡,字梦得,唐朝中晚期的著名文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
被贬之后,当地的县官故意刁难,半年时间内,刘禹锡被迫多次三次家,最终身陷斗室。但刘禹锡毫不在意,悠闲自得。可是想想又觉得这势利的县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PPT显然,文章中的陋室就象征着作者当时所处的艰难环境,而文章中所流露出的高雅情趣,悠然心境就更令我们叹服。
让我们齐读课文,具体的感受作者“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思想情感。
PPT
课中小结:文章通过对“陋室不陋”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作者身处逆境却保持着自己高洁品行,不求名利享乐的高贵品德。

第四部分:美文,从品味深入
PPT而这种托陋室言己志的手法,我们叫它托物言志。
资料卡片:托物言志,就是通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采用托物言志法写的文章的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
托物言志是我们做文是常用的手法,古人常常将自己的情感志趣假托在一个具体的事物上。比如,古代文人常常借美丽的花草表达自己高洁的志趣,梅兰竹菊被列为花中“四君子” ,并通过种植它们来表现自己“德馨”,这就是典型例子。
这里老师找了几首诗词,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PPT第一首: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
惟有香如故
驿亭之外的断桥边,梅花自开自落,无人理睬。暮色降临,梅花无依无靠,已经够愁苦了,却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梅花并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艳斗宠,对百花的妒忌与排斥毫不在乎。即使凋零了,被碾作泥土,又化作尘埃,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
作者借梅花不与群芳争春,遗世独立,来表现自己的高洁自守、卓然独立,不与世俗同流。
PPT第二首:梅尧臣的《残菊》
零落黄金蕊,
虽枯不改香。
深丛隐孤秀,
尤得奉清殇。
金黄色的菊花零落凋残,即使干枯了香气也不会改变。茂密的枝叶间藏着孤独开放的余花,还可以用来饮菊花酒呢。
这里,作者借一丛残菊表现自己不屈不挠的品格和坚贞不屈的精神。
PPT第三首:郑板桥的《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千种磨难万种打击仍然坚韧挺拔,不管你刮的是什么风。
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顽强而又执著的品质,从而表现出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倔强、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
课中小节:这三首诗词,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托梅、菊、竹的高洁出世来表现自己的高洁品质。
PPT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刘禹锡的陋室,理解感悟了他在困境中坚守自我的高贵品行,品味赏析了他精巧的艺术手法。同时,也积累了一些文言词汇,了解了关于铭的一些文学常识。
这样文质兼美的精品在我国的文学历史上俯拾即是,希望同学们在课余能够找一些来读一读,培养自己的文学兴趣,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
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到这里,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