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年级下学期第三单元《核舟记》教案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八年级下学期第三单元《核舟记》教案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5-16 11:30:22

文档简介

《核舟记》教学设计
年级:八年级 学段:第二学期第三单元
学科:语文 版本:苏教版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中重点文言知识。
2、理解本文从整体到局部、由主到次、层次分明的说明顺序。
3、揣摩细节刻画,品味语言艺术。
教学预备:
1、阅读课文,尝试对照注释将文言翻译为现代文并勾画出疑难语句。
2、了解课文每个段落的大意。
教学过程:
导入及作家作品介绍
教师出镜 同学们好!
大家见过微雕作品吗?微雕是一种具有非凡魅力的艺术。微雕艺术品贵在精微,也难在精微,因为它不仅极其微小,还能在微小之中再现中华悠久的文化艺术神采、韵味。每一件精微艺术品,无不是成功于扎实的基本功之上,同时,又缀满了我国微雕艺人们的心血和汗水。明清时期,我国桃核、杏核雕刻和橄榄核雕刻颇有特色,其作品的构思和雕刻都达到了极高的工艺水平和艺术境界,被人称作是“微雕神技,艺术奇葩”。明、清两代这种核雕的微雕艺术堪称一绝,明代最有名的果核雕刻家是天启年间江苏虞山(今常熟)的王毅(字叔远,号初平山人)。他在天启二年(1622)创作的“赤壁之舟”是果核雕刻史上的珍品。这件核舟成为后世果核雕刻名匠仿效的典范。这件作品,把核雕艺术推上了历史的高峰。明代文人魏学洢著有《核舟记》一文详记其事。今天,我们就将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Ppt1课件展示(《核舟记》——课题)
首先,我们就来共同欣赏几件微雕作品。Ppt2—6(依次播放,每幅停10秒)教师出镜
同学们一定对这些微雕工艺品的精巧赞不绝口吧!那么,怎样才能用文字准确生动的介绍描摹精美的工艺品呢?下面我们将通过学习《核舟记》来了解作者是如何精准传神的介绍艺术珍品的。
Ppt7—8《核舟记》这篇文章选自清代张潮编辑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虞初新志》。《虞初新志》所收篇章大多是真人真事,如魏禧《姜贞毅先生传》、王思任《徐霞客传》、吴伟业《柳敬亭传》都是实有其人其事。《虞初新志》所收故事的题材很广泛,一般都带有一些奇异的情节或不寻常的事件和人物,如王士禛的《剑侠传》﹑彭士望的《九牛坝观觝戏记》等,最为突出。
《虞初新志》中所收集的不少篇章用小品文的笔调,写不平凡的人物故事,引人入胜。如《口技》、《核舟记》等。 《核舟记》的作者是魏学洢。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中国明朝末嘉善(今属浙江省)人,明朝末年的著名散文作家。是当地有名的秀才,也是一代名臣魏大中的长子,一生未做过官,好学善文,著有《茅檐集》。被清代人张潮收入《虞初新志》的《核舟记》,是其代表作。
第一部分 疏通文言知识,明确文章结构
同学们应该知道,学习文言文,了解文言意思是阅读基础,同时要注意整理归纳相关文言知识点,积累文言阅读技巧,逐步提高文言阅读能力。因此在下面这个教学步骤里,我们将先通过认知与归纳来梳理文言知识。
Ppt9(投影第一步骤学习任务)
Ppt10
请同学们从“通假字”、“一词多义”、“数量词古今用法异同”的整理归纳以及对文言的翻译这几个方面来梳理文言知识。
通假字是重要的文言现象,同学们能找出本文中的通假字吗?(学生寻找勾画,用时30秒)
同学们找的很快,老师将大家找到的通假字归纳在这张幻灯片上。
Ppt11课件归纳通假字。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诎右臂支船:通“屈”,弯曲。
倚一衡木:通“横”。
右手攀右趾:通“扳”,往里拉。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通“拣”,挑选。
接下来请同学们辨析本课一词多义的语法现象。
同学们一定发现了不少这样的词语,大家一起来看,本文中有代表性的一词多义如下:
Ppt12—13投影一词多义。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异的,不寻常的。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有。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通“又”,连接整数和奇数。
为宫室:做,雕刻。
中轩敞者为舱:是。
高可二黍许:大约。
珠可历历数也:可以。
东坡右手执卷端:一头。
其人视端容寂:正,端正。
同学们,本课语句里包含了一些数量词,请大家和现代文中数量词的用法做个比较,说说两者有何不同。Ppt14投影古今数量词用法比较。
核舟一,一(只)核舟;
为人五,雕刻了五(个)人;
为窗八,雕刻了八(扇)窗;
不难看出,文言文中省略了量词,数词在名词之后,这两点和现代文的用法不同。现代文用法中量词不可省略,数词也总是在名词之前。请同学们在今后的文言阅读中注意比较。
现在同学们可以根据课下注释来尝试将文章翻译成现代文。(指导学生翻译,用时四分钟)
经过讨论交流,大家已经清楚地理解了这些文言句子的意思,咱们一起来读一读,加深印象吧!
(投影Ppt15—22现代文译句)
Ppt15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译文: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名叫王叔远,能够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房屋、器具、人物,以及鸟兽、树木、石头,都按照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曾经赠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坐船游览赤壁。
Ppt16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译文:船从头到尾长约八分多一点,大约两颗黄米粒那么高。中间高起而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旁边开着小窗,左右各有四扇,一共八扇。打开窗户来看,雕刻有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到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Ppt17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译文: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在他的右边,鲁直在他的左边。苏东坡、黄鲁直一起看一幅书画卷。苏东坡用右手拿着书画卷的右端,用左手轻按鲁直的脊背。鲁直左手拿着画幅的左端,右手指着书画卷,好像在说什么似的。
Ppt18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译文:苏东坡露出右脚,黄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转身子,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蔽在在手卷下面的衣褶里。佛印极像佛教弥勒菩萨,敞开胸襟露出两乳,抬头仰望,神态表情和苏东坡、黄鲁直不相类似。
Ppt19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译文:佛印卧倒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并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Ppt20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译文: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个船夫。在右边的人梳着椎形的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脚趾,好像大声呼叫的样子。在左边的船夫右手拿着蒲葵扇,左手按着炉子,炉子上面有个壶,那个人的眼光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声音似的。
Ppt21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译文:那只船的背部稍平,就在它的上面刻上了姓名,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细小得像蚊子脚,一勾一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枚篆字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Ppt22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译文:总计一条船上,刻有五个人;刻有八扇窗户;刻有箬竹叶做的船篷、刻有船桨、刻有炉子、刻有茶壶、刻有书画卷、刻有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有文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还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桃核中又长又窄的雕刻成的。嘻,技艺也真灵巧奇妙啊!
同学们知道,《核舟记》是一篇说明事物的文章,全文结构清楚,脉络分明。请大家将文章分为三大部分,概述每个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投影Ppt23明确三部分内容。
同学们一定明确了:第一部分(第1段)概述王叔远的精湛技艺,点明雕刻品“核舟”主题。
第二部分(第2—5段)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与题字。
第三部分(第6段)总计核舟的人、物、文字数目,写作者对雕刻家技艺的赞美。
作者在第二部分具体介绍了哪些事物?
作者为读者介绍了:船体设计的大小和格局,船中人物的神态、动作和位置,船背技师的题款和着色。综上所述,全文以总——分——总的结构来组织内容的。投影Ppt24明确全文结构。
同学们,通过第一步骤的学习,我们疏通了本课文言知识,明确了本文主要的结构。接下来,我们进行第二个步骤的学习。
Ppt25(投影第二步骤学习任务)
第二部分 把握说明顺序,理解介绍层次
教师出镜 同学们,“核舟”上结构精奇,人物众多,作者的介绍是怎样做到条理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的呢?让我们通过研读文章来进行学习。先听老师为大家朗读这篇课文。
ppt26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Ppt27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yòu)奇(jī),高可二黍(shǔ)许。中轩敞(chǎng)者为舱,篛(ruò)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sǎn)之。
Ppt28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rán)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zhě)中。
Ppt29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zhǔ)。卧右膝,诎(qū)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Ppt30舟尾横卧一楫(jí)。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zhuī)髻(jì)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Ppt31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Ppt32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篛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教师出镜
Ppt33课件展示
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介绍核舟的?
很明显,是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介绍的。说明物体的形状、结构一般都是先说整体,而后逐次地说它的各个局部,这是一种常见的空间顺序。文中先整体介绍核舟“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突出其“微小”的基本特征;然后写局部:正面反映雕刻家的艺术构思,是雕刻品的主体部分,理应在前;船背是题款,系雕刻品的附属部分,理应在后。局部介绍体现了主次分明的原则。
Ppt34课件展示
让我们来共同研究雕刻品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不知同学们是否注意到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作者介绍舟的正面却不是按照“船头—船中—船尾”这样的常见顺序写,而是先说船中,次写船头,再谈船尾。请大家思考:作者为何要这样安排?
原来,一是视觉原因:核舟的中间部分是高大宽敞的船舱,容易引人注目;二是谋篇布局:介绍窗上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既可以使读者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又可让读者通过想象感悟这个环境中的优雅氛围。如果按正常顺序先写船头次写船中,就难以产生这样的艺术效果。至于最后写船尾,则又一次体现了主次分明。是因为两个舟子是次要人物,他们的动作神态等是用来烘托船头三位主要人物的内心世界的。
Ppt35课件展示
经过我们刚才对文章说明顺序的分析,大家也一定有所收获。那么,同学们就讨论一下:作者在介绍“船头”部分三位人物时,用了怎样的顺序?具体描摹三人神态动作时为何不按照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的顺序呢?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讨论,用时2分钟)
介绍三位人物时,作者再次运用了“从整体到局部”的说明顺序。整体介绍体现在“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至于具体描摹三人神态动作时为何先写中间的东坡,同学们在讨论中发现原因了吗?作者想准确恰当的介绍“核舟”,一定要对“核舟”所牵涉的文史知识有所了解。文章开头告诉我们,“核舟”反映的内容是“大苏泛赤壁”;船舱小窗上也刻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苏轼名句。这就表明苏轼是小舟上最主要的人物(从他所处位置“船头三人中间”即可看出),因此,为突出主人公,为读者更好把握这件工艺品的文化内涵,船头三人的介绍即从苏轼下笔。
Ppt36课件展示
同学们,读这篇说明性的小品文,之所以会感到文章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关键是在于作者运用了恰当的说明顺序,安排了合理的介绍层次。我们可以从中归纳出如下方法:
①一般说来,介绍工艺品的说明文多运用从整体到局部的说明顺序,其整体说明要能体现物体最明显的基本特征;
②各个局部之间的顺序怎么安排,则要因物制宜,没有一定之规。通常要注意主次之分,突出重点。
③具体细节的介绍层次以有助于理解工艺品文化内涵、突出工艺品艺术气息为依据。
同学们,通过第二步骤的学习,我们把握了说明顺序,理解了介绍层次。接下来,我们进行第三个步骤的学习。
Ppt37(投影第三步骤学习任务)
第三部分 揣摩细节刻画,体会语言艺术
教师出镜
同学们,《核舟记》从对核舟这一“奇巧”雕刻的事物解说上说,是一篇小品说明文;从对生动而形象的语言描绘来讲,它因极强的文学性又不失为一篇精美的散文。在这一学习步骤,我们就通过揣摩细节刻画,品味语言艺术,来感悟本文的文学性。
投影Ppt38《核舟记》中有不少细节描写堪称精准传神,比如“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这一处:
“执,抚,指,语”等几个动词画龙点睛,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使人物活灵活现。充分体现了语言的精准,使得读者对人物动作、造型、关系等一目了然,清晰感知。“如有所语”这短短四字使人产生自然联想,不禁暗自揣摩两位文豪的谈话内容;而东坡与鲁直的亲密无间、志同道合更是在这段细节描写中呼之欲出。
这段话极富表现力,让我们感到细节刻画的艺术魅力。这样的细节刻画在文中比比皆是,同学们还能发现哪些呢?请同学们找一找,读一读,品一品。
(现场老师组织引导学生品读,用时5分钟)
Ppt39课件展示
比如这一段:“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此处“袒胸露乳”乍看显“俗”,细细一品,却与“苏黄共阅一手卷”的“雅”相印成趣;再仔细揣摩,其实这一细节活灵活现刻画出了佛印和尚的不拘礼节、洒脱不羁;而“矫首昂视”则引人浮想联翩:“到底佛印在看什么呢?”或是朗月星空之亮?或是高树轩邈之影?抑或是重岩迭嶂之险?再看“珠可历历数也。”这一细节,明写佛印身上物品清晰逼真,暗则表现王叔远那鬼斧神工的微雕技艺,读来真是令人感叹叫绝。
Ppt40比如文中的“横卧一楫”仅仅四个字,却将雕刻艺人刀法之妙,表现得淋漓尽致。“横卧一楫”就是说船桨停止划动,船在江中随波荡漾,此时方可进入泛舟江上,漫游赤壁的诗情画意之中。对这样看似不起眼的细节需要仔细玩味,才能感悟其字外之意。
再如这一句:“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这句话用了“椎髻仰面”、 “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等细节既极为传神的表现了舟子之潇洒放旷,又和前文中佛印之形象互为呼应;特别是“若啸呼状”四字给予读者极大地想象空间,仿佛月夜泛舟江面,凉风习习,舟子正大呼:“快哉千里风!”
还有“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作者以 “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九字描绘这位舟子的神态,其人真是悠哉悠哉,一个内心宁静悠远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且“居左者”的“视端容寂”和前文“居右者”的“若啸呼状”可谓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Ppt41
也不能忽视这段文字: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同学们请看,这里作者详细描述了船背的题字纂章内容、墨丹颜色搭配以及字迹细微却笔画清楚的特点。这些文字与色彩可都是在小小核舟船背上清清楚楚的存在着,读到此处,令人不禁对王叔远精细的雕工佩服得五体投地。
教师出镜
Ppt42作者用精当传神的语言给我们描摹了核舟上的人物,生动再现了各人的志趣爱好、各为所事及细微动作,使他们各自的鲜明形象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在读者面前。
其实,同学们通过对文章细节刻画的分析,对文章语言意蕴的玩味,能够感受到:苏、黄、佛印及舟子共五人虽然身份各不相同,但都能统一在一种充满“闲情雅致”的整体氛围里,从而也创设了一种充满人文气息的艺术情境。由此,我们不但能了解这件微雕作品的高度艺术性,更是能体会到《核舟记》作者卓尔不凡的语言艺术功力。此刻,就让我们带着感悟与想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齐读,用时2分钟)
Ppt43—44同学们,我们品读了魏学洢的《核舟记》,学习了赏析说明小品文的一些方法,下面就让我们来读一读明代作家李晔的《核舟记》,比较两者的异同点。先听老师朗读此文:
虞山王叔远,有绝巧,能于桃核上雕镌种种,细如毫发,无不明了者。
一日,同陈良卿、屠用明,顾余春波第①,贻余核舟一。长仅八分,中作篷栊②,两面共窗四扇,各有枢③可开阖。开则内栏楯④。船首一老,皤腹匡坐⑤,左右各一方几,左几一书卷,右几一炉,手中仍挟一册。船尾一人侧坐,一橹置篷上,其一旁有茶炉,下仍一孔。炉上安茶壶一,仍有咮⑥有柄。所作人眉目衣褶皆具。四窗上每扇二字,曰:“天高月小”“水落”“石出”。船底有款,“王叔远”三字。仍具小印章,如半粟,文云“王毅印”。
奇哉!
(选自《六砚斋笔记》)
【注释】 ① “顾余”句:到春波新居来看我。② 篷栊:船篷和窗。③枢:转轴。④ 栏楯(shǔn):指窗户里面刻有花纹的木条。⑤ 皤(pó)腹匡坐:腆着大肚子端正地坐着。⑥ 咮(zhòu):这里指壶把。
Ppt45不难看出,开头“绝巧”两字为本文文眼,总述王叔远的技艺高超,中间细述核舟结构精巧及人物形象鲜明,结尾“奇哉”的赞叹之情油然而生、水到渠成。
全文采用总—分—总结构,按照空间顺序凸显核舟的层次感。有细节描写,人物刻画栩栩如生,用以体现雕刻者技艺精湛。这是和课文《核舟记》相同之处;
两文不同之处在于:课文《核舟记》说明内容丰富,语言细腻传神,细节刻画较多;拓展《核舟记》说明内容简约,语言平实精练,细节刻画较少。
教师出镜
Ppt46同学们,奇人王叔远的微雕“核舟”是一件艺术珍品,文人魏学洢的文章《核舟记》是一篇文学经典,希望各位同学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多多接触这类文学艺术的佳作,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课件46张PPT。核舟记 魏学洢 飞红滴翠记黄山
柯蓝 文学常识:
《核舟记》这篇文章选自清代张潮编
辑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虞初新志》。
《虞初新志》所收故事的题材很广泛,
大多带有一些奇异的情节或不寻常的事件
和人物,如王士禛的《剑侠传》。不少篇
章用小品文的笔调,写不平凡的人物故事,
引人入胜。如《口技》、《核舟记》等。 作者简介:

《核舟记》的作者是魏学洢。
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
子敬,明末嘉善(今属浙江省)人,明朝
末年的著名散文作家。是当地有名的秀才,
也是一代名臣魏大中的长子,好学善文,
著有《茅檐集》。《核舟记》是其代表作。
第一部分
疏通文言知识,
明确文章结构。


梳理文言知识:

1、通假字
2、一词多义
3、数量词古今用法异同
4、翻译全文
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通“又”,
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2、诎右臂支船:通“屈”,弯曲。
3、倚一衡木:通“横”。
通假字: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异的,不寻常的。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有。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通“又”,用来连接
整数和零数。
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
为宫室:做,雕刻。
中轩敞者为舱:是。
高可二黍许:大约。
珠可历历数也:可以。
东坡右手执卷端:一头。
其人视端容寂:正,端正。古今数量词用法比较:
核舟一,一(只)核舟;
为人五,雕刻了五(个)人;
为窗八,雕刻了八(扇)窗;文言文中:
省略了量词,
数词在名词之后,
这两点和现代文的用法不同。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
宫室、器皿、人物。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译文:
明朝有个特别手巧的人名叫王叔远,能够用
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房屋、器具、人物。没有
一件不是依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
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曾经赠送给我一个用桃
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坐船游览赤壁。
翻译课文: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
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
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译文:
船从头到尾长约八分多一点,大约有两个黄米
粒那么高。中间高起而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
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旁边开着小窗,左右各有
四扇,一共八扇。打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
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到右边刻着“山高月小,
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
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
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
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
如有所语。
译文: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有
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在他的右边,鲁直在
他的左边。苏东坡、黄鲁直一起看一幅书画卷。苏
东坡用右手拿着书画卷的右端,用左手轻按鲁直的
脊背。鲁直左手拿着画幅的左端,右手指着书画卷,
好像在说什么似的。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
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
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译文:
苏东坡露出右脚,黄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
微侧转身子,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蔽
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佛印极像佛教的弥勒菩萨,
敞开胸襟露出两乳,抬头仰望,神态表情和苏东
坡、黄鲁直不相类似。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
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译文:
佛印卧倒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并
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念珠靠在左膝,念珠可
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
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
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译文: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
一个船夫。在右边的人梳着椎形的发髻,仰着脸,
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脚趾,好像大
声呼叫的样子。在左边的船夫右手拿着蒲葵扇,
左手按着炉子,炉子上面有个壶,那个人的眼光
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声音
似的。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
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译文:
那只船的背面稍平,就在它的上面刻上了姓
名,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字迹)细小得像蚊子脚,一勾一画清清楚楚,它
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枚篆字图章,文字是:
“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
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
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译文:
总计一条船上,刻有五个人;刻有八扇窗户;
刻有箬竹叶做的船篷、刻有船桨、刻有炉子、刻
有茶壶、刻有书画卷、刻有念珠各一件;对联、
题名和篆文,刻有文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
的长度,还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桃核中又长又窄
的雕刻成的。嘻,技艺也真灵巧奇妙啊!

第一部分(第1段)概述王叔远的精湛技艺,
点明雕刻品“核舟”主题。
第二部分(第2—5段)详细介绍“核舟”结构、
舟上的人物与题字。
第三部分(第6段)总计核舟的人、物、文字
数目,写作者对雕刻家技艺的赞美。概括三部分主要内容:结构图示:核

记概说核舟之奇巧,引出由来。详述
核舟
精妙船体设计的大小和格局总括核舟,发出赞叹。船中人物的神态和动作船背技师的题款和着色 第二部分
把握说明顺序,
理解介绍层次。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
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
兽、木石,罔(wǎng)不因势象形,
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
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yòu)奇(jī),高可
二黍(shǔ)许。中轩敞者为舱,篛(ruò)篷
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
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
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
兴”,石青糁(sǎn)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rán)者为
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
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
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zhě)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
神情与苏、黄不属(zhǔ)。卧右膝,诎(qū)
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
——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jí)。楫左右舟子各
一人。居右者椎(chuí)髻(jì)仰面,左
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
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
“天启壬戌(xū)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
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又用篆(zhuàn)章一,文曰“初平山人”,
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篛篷,
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
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
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嘻,技亦灵怪矣哉! 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
来介绍核舟的?①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
②局部介绍:由主到次。 作者介绍舟的正面却不是按照“船头—
船中—船尾”这样的常见顺序写,而是先说
船中,次写船头,再谈船尾。请大家思考:
作者为何要这样安排?一是视觉原因:中间高大宽敞,引人注目。
二是谋篇布局:感知泛舟赤壁的优美环境,
感悟这个环境的优雅氛围。
三是主次分明:船尾人物烘托船头人物。 ①作者在介绍“船头”三位人物时,用了怎样的顺序?
②具体描摹三人神态动作时为何不按照从左到右或
从右到左的顺序呢?①运用了“从整体到局部”的说明顺序。
整体介绍体现在“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
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②“核舟”反映的内容是“大苏泛赤壁”,船舱窗上也
刻有苏轼名句,这就表明苏轼是舟上最主要人物。
因此,为突出主人公,为读者更好把握这件工艺
品的文化内涵,船头三人的介绍即从苏轼下笔。
①一般说来,介绍工艺品的说明文多运
用从整体到局部的说明顺序,其整体说明要
能体现物体最明显的基本特征;
②各个局部之间的顺序怎么安排,则要
因物制宜,没有一定之规。通常要注意主次
之分,突出重点。
③具体细节的介绍层次以有助于理解工
艺品文化内涵、突出工艺品艺术气息为依据。归纳方法: 第三部分
揣摩细节刻画,
体会语言艺术。


揣摩细节 品味语言: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
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
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
各隐卷底衣褶中”:
“执,抚,指,语”等几个动词画龙
点睛,活灵活现,表现人物的亲密无间、
志同道合。
“如有所语”这短短四字使人产生自
然联想,留有艺术悬念。
揣摩细节 品味语言: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
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
历数也。” “袒胸露乳”:不拘礼节、洒脱不羁;
“矫首昂视”:引发联想、意趣无穷;
“珠可历历数也。”明写物品清晰逼真,
暗现艺人微雕神技。
揣摩细节 品味语言: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
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
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
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横卧一楫”:泛舟江上,漫游赤壁的诗情画意。
“椎髻仰面”、 “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潇洒
放旷,呼应前文;想象空间。“视端容寂,若听
茶声然”:闲适自然,宁静悠远。“视端容寂”和
“若啸呼状”:动静结合。
揣摩细节 品味语言: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
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
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
山人”,其色丹。 文字内容与色彩搭配
衬托出精细的雕工。 揣摩细节刻画,体会语言艺术:
闲情逸致的优雅氛围;
人文气息的艺术情境;
了解微雕作品的卓越艺术技巧;
体味本文作者的不凡语言功力。 比较阅读
李晔《核舟记》
虞山王叔远,有绝巧,能于桃核上雕镌种种,
细如毫发,无不明了者。
一日,同陈良卿、屠用明,顾余春波第①,
贻余核舟一。长仅八分,中作篷栊②,两面共窗
四扇,各有枢③可开阖。开则内栏楯④。 ① “顾余”句:到春波新居来看我②篷栊:船篷和
窗③枢:转轴④栏楯:刻有花纹的木条 比较阅读
船首一老,皤腹匡坐 ⑤,左右各一方几,
左几一书卷,右几一炉,手中仍挟一册。船尾
一人侧坐,一橹置篷上,其一旁有茶炉,下仍
一孔。炉上安茶壶一,仍有咮⑥有柄。所作人
眉目衣褶皆具。四窗上每扇二字,曰:“天高”、
“月小”、“水落”、“石出”。船底有款,“王叔远”
三字。仍具小印章,如半粟,文云“王毅印”。
奇哉! ⑤皤腹匡坐:腆着大肚子端
正地坐着⑥咮:壶把 相同点:两文都采用总—分—总结构;
都按照空间顺序,层次分明;
都有细节描写,人物刻画栩栩
如生,以体现雕刻者技艺精湛。
不同点:课文《核舟记》说明内容丰富,
语言细腻传神,细节刻画较多;
拓展《核舟记》说明内容简约,
语言平实精练,细节刻画较少。 教师寄语:
同学们,奇人王叔远的微雕“核舟”
是一件艺术珍品,文人魏学洢的文章
《核舟记》是一篇文学经典,希望各位
同学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多多接触
这类文学与艺术的佳作,不断提高自
身的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