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1.1947年7月,美国《外交》杂志刊登了战略学家乔治·凯南的文章《苏联行为的根源》。文中明确提出,苏联领导人斯大林不会也不能减弱苏联推翻西方政府的决心,为此美国必须遏制苏联。该文章的发表( )
A.稳固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B.标志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C.贏得了和平人士普遍支持 D.助推了美苏之间冷战对立
2.美国在杜鲁门政府的主持下,对全社会中各个领域、各种力量和资源实施全面深入地动员和统筹,开始确立一整套协调国内政治、经济、军事资源以及意识形态和知识资源的体制。材料反映出( )
A.“冷战”是一种全方位的政策 B.冷战促使美国经济实力上升
C.美国希望全国人民对抗苏联 D.美苏争霸已经全面开始对抗
3.下图为实施“马歇尔计划”后,美国对西欧援助资金的分配占比图。该图数据反映出西欧国家接受“马歇尔计划”的主要原因是( )
A.融入全球经济体系 B.改善民生和稳定社会秩序
C.力图实现欧洲统一 D.遏制并对抗共产主义力量
4.“各缔约国同意对于欧洲或北美之一个或数个缔约国之武装攻击,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之攻击……此等武装攻击及因此而采取之一切措施,均应立即呈报联合国安全理事会。”材料反映的是( )
A.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的建立 B.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 D.欧洲联盟的成立
5.《华沙条约》第四条规定:“如果在欧洲发生了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对一个或几个缔约国的进攻,每一缔约国应根据联合国宪章第五十一条行使单独或集体自卫的权利,个别地或通过同其他缔约国的协议,以一切它认为必要的方式,包括使用武装部队,立即对遭受这种进攻的某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给予援助”。据此分析,华约组织的成立( )
A.造成德国分裂 B.推动第三世界崛起
C.加剧冷战程度 D.加强世界多极化趋势
6.历史地图是展现前人活动与地理空间结合的重要史料。观察下侧地图,理解准确的是( )
A.“冷战”风云笼罩,造成分裂与对抗 B.柏林被分区占领,局部热战出现
C.美苏操纵欧洲,北约与华约对峙 D.德国实现统一,西欧走向联合
7.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美国政府在大西洋的国际主义和“美国堡垒”的孤立主义之间摇摆不定。虽然不是所有的西欧领导人都对美国的国际角色不满,但是绝大多数的领导人都认为欧洲应该更加努力发展欧洲自己的共同政策。这表明欧洲联合( )
A.促使国际政治力量重新分化组合 B.改变了两极对抗的世界格局
C.使世界多极政治格局得到了加强 D.使欧洲重回国际政治的中心
8.两极格局瓦解后,据美国民意调查显示,只有13%的美国人赞成“美国作为剩下的唯一超级大国在解决国际问题方面继续担任一个举足轻重的世界领袖”,而74%的美国人赞同“美国在与其他国家一道解决国际问题的努力中做自己公平的一份”。这说明了( )
A.和平与发展开始成为世界主题 B.美国建立单极世界的设想遭遇阻力
C.世界多极化的格局已经形成 D.美国民众对政府外交能力产生怀疑
9.下列示意图反映的是世界格局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图示一显示了二战后形成了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
②图示二中“一超多强”的“一超”指美国
③图示二显示了一个新的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已经形成
④世界政治格局由图示一向图示二转变的标志性事件是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0.两极格局瓦解后,据美国民意调查显示,只有13%的美国人赞成“美国作为剩下的唯一超级大国在解决国际问题方面继续担任一个举足轻重的世界领袖”,而74%的美国人赞同“美国在与其他国家一道解决国际问题的努力中做自己公平的一份”。这说明了( )
A.和平与发展开始成为世界主题 B.美国建立单极世界的设想遭遇阻力
C.世界多极化的格局已经形成 D.美国民众对政府外交能力产生怀疑
11.1998年,日本向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等机构的捐款和出资占其政府开发援助总额的比例高达 19.8%。2001年,日本首相向联合国秘书长表示: 日本担负了联合国会费的两成,但日本所希望的安理会改革却迟迟不能实现,对此,在国民中间有不满情绪。材料表明,日本( )
A.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增长 B.获得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C.企图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D.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
12.某著作中描述:“会议在亚非国家之间引发了前所未有的亲近感的同时,也在华盛顿和莫斯科引起了严重的关切……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断定,第三世界国家新近获得的采取一致行动的能力,意味着’自由世界与共产主义世界之间的战场正在转移该会议能够反映当时(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世界各国普遍认可
B.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已成为时代潮流
C.亚非国家的独立与安全受到美苏冷战对峙局势威胁
D.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国际大会
13.1946年,美国和苏联两国外交官向各自政府提交了研究报告,对政府的外交政策以及两国间的“冷战”产生了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国驻苏大使馆代办乔治 凯南向美国政府提交了8000字的“长电报”。电文中认为,克里姆林宫对世界事务的认知根源于苏联传统的不安全感。为了求得安全,他们从未考虑与对手达成妥协,而是要将对手置于死地。乔治 凯南还将苏联描绘为一个专制传统早已与意识形态强制相整合的国家,因而它认为外部世界是敌对的。美国必须把对付苏联放在美国对外政策的首位。
——摘编自周建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基本逻辑》等
材料二 1946年,苏联驻美大使诺维科夫写了一篇名为《战后美国的外交政策》的报告。报告认为,战后美国争霸世界的动因是垄断资本的帝国主义扩张。美国利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其竞争对手被削弱的时机,将资本渗透到世界的许多国家,加强了其在世界的经济地位。美国正在从国外和国内两个方向,集中反动力量对苏联进行包围。美国已成为苏联的对手。美国正在运用着资本和军事这两种武器妄图达到其称霸世界的目的。
——摘编自刘子奎《二十世纪东西方关系》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乔治 凯南“长电报”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长电报”中提到的美苏已由战时盟友变为“对手”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诺维科夫报告的主要内容。
(3)据上述材料,归纳乔治 凯南“长电报”和诺维科夫报告核心内容的共同之处,指出这两个报告形成各自认识的依据。
1.答案:D
解析:由“1947年7月,苏联领导人斯大林不会也不能减弱苏联推翻西方政府的决心,为此美国必须遏制苏联。”可以看出,作者认为二战后,苏联致力于推翻西方政府,美国遏制苏联发展。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出台,冷战政策开始,因此文章的发表助推了美苏之间冷战对立,D符合题意;1947年反法西斯战争已经结束,A排除;华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正式建立,B排除;材料没有体现赢得了和平人士的普遍支持,C排除。故选择D。
2.答案:A
3.答案:B
解析:从图中信息“输入原料和半制成品”“购买粮食、饲料及农业生产资料”“机械设备、车辆等重工业产品”“燃料”等可知,西欧国家接受“马歇尔计划”主要是为了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和稳定社会秩序,故B项正确。
4.答案:C
解析:由材料中“对于欧洲或北美之一个或数个缔约国之武装攻击,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之攻击”等并结合所学知 识可知,1949年,美、英、法等12个国家签署《北大西洋公约》,成 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大西洋公约》规定,任何一个成员国 如果受到武装攻击,缔约国将作出集体反应等。故选C。
5.答案:C
解析:《华沙条约》于1955年签订,德国分裂是在1949年,故排除A项。第三世界崛起的标志是1961年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故排除B项。两极格局的形成,加剧了欧洲分裂,也加剧了两大阵营间的“冷战”,故C项正确。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 故排除D项。
6.答案:A
解析: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德国分裂,故本题应选A项;德国分裂是冷战的产物,故排除B项;华约诞生于1955年,与题干中的时间“1945 1949年”不符,故排除C项;德国于1990年实现统一,与题干中的时间“1945 1949年”不符,故排除D项。
7.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现代国际关系。根据材料可知,面对欧洲联合美国表现出矛盾的心理,欧洲领导人普遍要求摆脱美国控制,体现出国际政治力量重新分化组合后国际关系的变化,故A项正确;欧洲联合未改变两极格局,故B项错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多极化格局尚未形成,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欧洲重回国际政治的中心,故D项错误。
8.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美国民众对美国霸权主义的态度。材料强调多数美国人不赞同美国建立单极世界,这说明美国建立单极世界的设想遭遇阻力,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当今世界主题,故A项错误;世界多极化仍是一种趋势,并未最终形成,故C项错误;多数美国人不赞成美国构建单极世界,并不能说明他们质疑政府外交能力,故D项错误。
9.答案:A
10.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美国民众对美国霸权主义的态度。材料强调多数美国人不赞同美国建立单极世界,这说明美国建立单极世界的设想遭遇阻力,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当今世界主题,故A项错误;世界多极化仍是一种趋势,并未最终形成,故C项错误;多数美国人不赞成美国构建单极世界,并不能说明他们质疑政府外交能力,故D项错误。
11.答案:C
解析:由材料可知,伴随日本经济实力的崛起,日本积极主张联合国安理会的改革,这表明日本企图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故C项正确。B项中“获得了”的表述与题干中“日本所希望的安理会改革却迟迟不能实现”不符;A、D两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
12.答案:C
解析: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的会议是亚非万隆会议,其是在美苏冷战威胁亚非国家安全的背景下召开的,因此C项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普遍认可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B项违背史实,错误;D选项叙述的是日内瓦会议,错误。
13.答案:
(1)内容:苏联的外交政策根源于其传统;苏联外交具有不妥协的特点;苏联是美国最主要的对手。原因:意识形态的对立;国家利益的冲突;美苏成为最强大的国家。
(2)内容:美国加强对世界各地的经济渗透;美国企图全方位包围苏联;美国的战略目标是称霸世界。
(3)共同之处:美苏必然走向对抗;夸大对手的威胁。
依据:乔治 凯南“长电报”中形成的认识的依据是苏联的专制传统和意识形态。诺维科夫报告中形成的认识的依据是美国的帝国主义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