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学设计
年级:八年级 学段:第二学期第三单元
学科:语文 版本:苏教版
?
教学目标:
1、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了解文中介绍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并明确其产生缘由,探寻作者说明的巧妙结构。
2、研读重点句段,引导学生揣摩并学习作者采用多样的说明方法、准确生动的说明语言说明事理。
3、激发学生探索世间万物奥秘的兴趣,培养他们在生活中的探索精神。
教学预备:
1、(生)通读课文,把握文意,扫除字词障碍。
2、(师)搜索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 整体感知,品析方法
ppt1
(ppt1)课件展示(课题,作者)
教师出镜 同学们好!对于大家来说,沙漠可能并非熟悉的事物。可是,无论我们有没有去过沙漠,应该都曾在一些图片或影视作品中看过沙漠。ppt2-6(依次播放5幅沙漠图片,每幅停顿3秒)
(ppt2-6)课件展示(依次展示5幅沙漠图片)
教师出镜茫茫大漠,自古以来就是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沙漠里有哪些奇怪现象呢?我们不妨随着著名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竺可桢先生的笔墨,神游真正的沙漠吧!ppt7
(ppt7)课件展示(作者照片及简介)
zhú zhēn
竺可桢
(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奠基人)
文章里所说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到底指哪些呢?ppt8请大家一边听老师读课文,一边用笔在文中勾画出来。
(组织学生听读,指导他们勾画,用时约7分钟)
(ppt8)展示课件
文章列举了沙漠里的哪些奇怪现象?
(要求:听读课文,执笔勾画)
同学们一定很快找到了文章所说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它们分别是第四节提到的魔鬼的海、海市蜃楼,和第五节提到的鸣沙现象。其中魔鬼的海和海市蜃楼属于光线角度的奇怪现象,鸣沙现象属于声音角度的奇怪现象。ppt9
(ppt9)课件展示
(光线)魔鬼的海
海市蜃楼
(声音)鸣沙现象
这些奇怪现象是怎么产生的呢?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全班交流)
只要认真了解课文内容,就不难发现,文章在表述每一种奇怪现象之后,都细述了这种奇怪现象的产生原理。请同学们跟随老师一块儿找到相应文字读一读。“魔鬼的海”的产生原理为“沙漠中地面被太阳晒得酷热,贴近地面的一层空气温度就比上面一两米的温度高许多。这样由于光线折光和反射的影响,人们产生一种错觉,空中的乔木看来像倒栽在地面上,蔚蓝的天空倒映在地上,便看成是汪洋万顷的湖面了。”“海市蜃楼”的产生原理为“近地面的空气温度低而上层高,短距离内相差七至八摄氏度,像平直的海边地区有时所遇见的那样,那便可把地平线下寻常所见不到的岛屿、人物统统倒映在天空中,成为空中楼阁。”“鸣沙现象”的产生原理为“沙漠面部的沙子是细沙而干燥,含有大量石英,被太阳晒得火热后,经风的吹拂或人马的走动,沙粒移动摩擦起来,便会发出声音。”
(指导学生跟随老师诵读每一种奇怪现象的产生原理)
还记得我们初一刚接触说明文时,按说明对象把说明文分为两类: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这篇文章显然应当属于事理说明文。在说明过程中,从现象说到原理,应当属于逻辑顺序。ppt9
(ppt9)课件展示
事理说明文(逻辑顺序)
教师出镜那么,作者又是用了怎样的方法,将说明对象明白地呈现于我们眼前的呢?请大家看课件上的几个句子ppt10,将它们在文中第四、第五节里勾画出来,然后自选两句,旁批说明方法及其表达效果。
(ppt10)课件展示
①若是近地面的空气温度低而上层高,短距离内相差七至八摄氏度,像平直的海边地区有时所遇见的那样,那便可把地平线下寻常所见不到的岛屿、人物统统倒映在天空中,成为空中楼阁,又叫做海市蜃楼。
②据说,每逢农历端阳节,男男女女便在鸣沙山上聚会,然后纷纷顺着山坡翻滚下来。这时候沙便发出轰隆的巨响,像打雷一样。
③两年前我和五六个同志曾经走到这鸣沙山顶上慢慢滚下来,果然听到隆隆之声,好像远处汽车在行走似的。
④古人说:“见怪不怪,其怪自败。”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认真旁批、全班交流,用时3分钟)
写说明文应该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以及写作目的,选用合适的说明方法,如此才能得到良好的效果。比如ppt11“若是近地面的空气温度低而上层高,短距离内相差七至八摄氏度,像平直的海边地区有时所遇见的那样,那便可把地平线下寻常所见不到的岛屿、人物统统倒映在天空中,成为空中楼阁,又叫做海市蜃楼。”这句用了作诠释的说明方法,解释说明了海市蜃楼的产生原理。
(ppt11)课件展示
①若是近地面的空气温度低而上层高,短距离内相差七至八摄氏度,像平直的海边地区有时所遇见的那样,那便可把地平线下寻常所见不到的岛屿、人物统统倒映在天空中,成为空中楼阁,又叫做海市蜃楼。
用作诠释的说明方法,解释说明了海市蜃楼的产生原理。
ppt12“据说,每逢农历端阳节,男男女女便在鸣沙山上聚会,然后纷纷顺着山坡翻滚下来。这时候沙便发出轰隆的巨响,像打雷一样。”这句用了举例子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具体而又形象地说明了人们对“鸣沙”的崇拜以及“鸣沙”发生的现象。
(ppt12)课件展示
②据说,每逢农历端阳节,男男女女便在鸣沙山上聚会,然后纷纷顺着山坡翻滚下来。这时候沙便发出轰隆的巨响,像打雷一样。
用举例子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具体而又形象地说明了人们对“鸣沙”的崇拜以及“鸣沙”发声的现象。
ppt13“两年前我和五六个同志曾经走到这鸣沙山顶上慢慢滚下来,果然听到隆隆之声,好像远处汽车在行走似的。”这句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鸣沙”会发出声音。
(ppt13)课件展示
③两年前我和五六个同志曾经走到这鸣沙山顶上慢慢滚下来,果然听到隆隆之声,好像远处汽车在行走似的。
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鸣沙”会发出声音。
ppt14“古人说:‘见怪不怪,其怪自败。’”这句用了引用的说明方法,具体地说明了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并不可怕,都是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
(ppt14)课件展示
④古人说:“见怪不怪,其怪自败。”
用引用的说明方法,具体有力地说明了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并不可怕,都是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
除了这些具体句子里用到了多种说明方法,文章还在第四节和第五节的说明中用到了一种说明方法,你知道它是什么,在此使用又有何效果吗?
(允许学生自由回答)
这就是分类别,作者将“魔鬼的海”、“海市蜃楼”和“鸣沙现象”分别归为光线方面的奇怪现象和声音方面的奇怪现象,两节之间用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连接,能够更加有条理地说清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指导学生记笔记)
教师出镜同学们,照这样看来,文章第四节和第五节就已经清楚地说明了沙漠中的奇怪现象及其形成原理。那么,文章开头写晋僧法显和唐僧玄奘ppt15的文字有什么作用呢?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同学们一定看出来了,古代到过沙漠的人,正如晋僧法显和唐僧玄奘,在沙漠里碰到的一些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现象只可用虚幻的鬼神之说来解释,因而他们也觉得沙漠非常恐怖。而现在的工作人员却没有这样的感受,他们觉得沙漠并不可怕。古代人和现代工作人员的感受,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分歧呢?那都是因为古代人去沙漠一般是单枪匹马,也没有大队骆驼带了大量清水食品跟上来,更谈不上汽车飞机来支援。除此以外,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古代的科学技术还不够发达,古代人所掌握的知识还无法科学地认知沙漠中出现的种种奇怪现象。因此,科学地解释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产生的原理,就成为一种必须,由此,引出了下文,即本课的说明对象。ppt15
同时,法显和玄奘又是历史上去过沙漠且比较有名的人物,用他们的例子也能起到增加文章趣味性、吸引读者看下去的效果。ppt15
(ppt15)课件展示
晋僧法显的例子 引出说明对象
唐僧玄奘的例子 增加文章趣味
当然,这部分的语句也同样用到了一些说明方法。比如“玄奘《大唐西域记》卷十二也说,东行入大流沙,沙被风吹永远流动着,过去人马走踏过的脚印,不久就为沙所盖,所以人多迷路。”你能说说这句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并说出使用这种说明方法达到的效果吗?ppt16
(要求学生独立思考,旁批作答)
同学们一定想到了,这句用了引用的说明方法,具体地说明了古代亲身到过沙漠的人对沙漠产生了恐惧的心理。ppt16
(ppt16)课件展示
玄奘《大唐西域记》卷十二也说,东行入大流沙,沙被风吹永远流动着,过去人马走踏过的脚印,不久就为沙所盖,所以人多迷路。
用引用的说明方法,具体地说明了古代亲身到过沙漠的人对沙漠产生了恐惧的心理。
?
第二部分 揣摩“准确”,品味“形象”
教师出镜 这篇文章,以法显、玄奘的例子引出说明对象,然后分两个方面来介绍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并说明其生成原理,思路可谓清晰、方法可谓多样。其实,像这种典范的说明文,我们在七年级下学期就接触过好几篇。
请大家听老师读《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里的这两段话:
“碑身东西两侧上部,刻着红星、松柏和旗帜组成的装饰花纹,象征着先烈们的革命精神万年长存。小碑座的四周,雕刻着牡丹花、荷花、菊花等组成的八个大花圈,这些花朵象征着英雄们品质高尚、纯洁,表示全国人民对他们的永远怀念和敬仰。碑顶是民族传统的建筑形式,是上有卷云下有重幔的小庑殿顶。整个纪念碑的造型使人们感到既有民族风格,又有鲜明的新时代精神。
10块汉白玉的大浮雕,镶嵌在大碑座的四周。这些大浮雕高2米,合在一起共长40.68米。据地质学家化验证明,这些浮雕至少能耐800—1000年之久。每幅浮雕里有20个左右英雄人物,每个人物都和真人一样大小,他们的面貌、性格、表情和姿态都不相同。
再听老师读一读《松鼠》中的两段:
“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有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警。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的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身子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它们常常直竖著身子坐著,像人们用手一样,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可以说,松鼠最不像四足兽了。
……
松鼠不敢下水。有人说,松鼠过水的时候,用一块树皮当作船,用自己的尾巴当作帆和舵。松鼠不像山鼠那样一到冬天就蛰伏不动。它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稍微在树根上触动一下,它们就从窝里跑出来,躲在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松鼠跑跳轻快极了,总是小跳著前进,有时也连蹦带跳。它们的爪子是那样锐利,动作是那样敏捷,一棵很光滑的高树,一忽儿就爬上去了。松鼠的叫声很响亮,比黄鼠狼的叫声还要尖些。要是被人家惹恼了,还会发出一种不高兴的恨恨声。”
这两篇同为说明文,前一篇《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代表平实性说明文,这类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后一篇《松鼠》代表文艺性说明文(也即科学小品文),这类说明文语言生动、准确。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语言风格如何呢?ppt17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两个句子具体说明。
(组织学生跳读思考,同桌研讨,全班交流,约需3分钟)
ppt17大家一定发现了,这篇文章的语言,既准确又不失生动。比如ppt18“这一魔鬼的幻术到了19世纪初叶,才被法国数学家和水利工程师孟奇所戳穿。”这句中的“戳穿”,准确地说明了孟奇用光线的折射和反射的科学原理,有力地解释清了“魔鬼的海”的奇怪现象。
(ppt17)课件展示
本文语言有何特色?
要求:快速浏览,找出两个句子具体说明。
既准确,又生动。
(ppt18)课件展示
语言准确
这一魔鬼的幻术到了19世纪初叶,才被法国数学家和水利工程师孟奇所戳穿。
“戳穿”,准确地说明了孟奇用光线的折射和反射的科学原理,有力地解释清了“魔鬼的海”的奇怪现象。
再比如ppt19“沙漠在此处已紧逼黄河河岸,沙高约一百米”中的“约”准确说明了沙丘的高度可能高于一百米,也可能低于一百米,符合实际情况。
(ppt19)课件展示
语言准确
沙漠在此处已紧逼黄河河岸,沙高约一百米……
“约”准确说明了沙丘的高度可能高于一百米,也可能低于一百米,符合实际情况。
还有ppt20“据一些专家的意见,只要沙漠面部的沙子是细沙而干燥,含有大量石英,被太阳晒得火热后,经风的吹拂或人马的走动,沙粒移动摩擦起来,便会发出声音,这便是鸣沙。”这句中的“据一些专家的意见”是对后面解释“鸣沙”发声原理的限定,因为当时并不能确定这个原理的绝对正确,加上这个限定语显得更加准确。
(ppt20)课件展示
语言准确
据一些专家的意见,只要沙漠面部的沙子是细沙而干燥,含有大量石英,被太阳晒得火热后,经风的吹拂或人马的走动,沙粒移动摩擦起来,便会发出声音,这便是鸣沙。
“据一些专家的意见”是对后面解释“鸣沙”发声原理的限定,因为当时并不能确定这个原理的绝对正确,加上这个限定语显得更加准确。
准确,是说明文语言的重要特点。ppt21请你比较一下,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换成括号中的词语好不好?为什么?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全班交流)
(ppt21)课件展示
①沙漠是这样荒凉,空中看不见一只飞鸟,地上看不到(看不见)一只走兽(野兽)。
②那时既无大队骆驼带了大量清水食品跟上来,更(也)谈不到汽车飞机来支援,当然(所以)就十分困苦了。
ppt22第一句中,空中景象用“看不见”,地面景象用“看不到”,用词准确而富有变化;用“走兽”而不用“野兽”,与前文“地上”相照应,用语也非常准确。ppt23第二句中,“更”,语气比“也”更强烈些;“当然”表示肯定,强调合于事理或情理,没有疑问。两个词用得都非常准确。
(ppt22)课件展示
空中景象用“看不见”,地面景象用“看不到”,用词准确而富有变化;用“走兽”而不用“野兽”,与前文“地上”相照应,用语也非常准确。
(ppt23)课件展示
“更”,语气比“也”更强烈些;“当然”表示肯定,强调合于事理或情理,没有疑问。两个词用得都非常准确。
ppt24以上都是这篇文章语言准确的实例,而文中兼有说明、记叙、议论、描写等多种表达方式,叙述了一些故事、作者的亲身经历等,还运用了设问、反问等多种手法,富有趣味。
如第二节的首句“沙漠真像法显和玄奘所说的那样可怕吗?”用了反问句式,否定了法显和玄奘的看法,认为沙漠里并没有所谓鬼怪离奇的东西,语气强烈。
(ppt24)课件展示
语言生动
1、兼有说明、记叙、议论、描写等多种表达方式;
2、叙述了一些故事、作者的亲身经历等;
3、运用了设问、反问等多种手法。
如“沙漠真像法显和玄奘所说的那样可怕吗?” 用了反问句式,否定了法显和玄奘的看法,认为沙漠里并没有所谓鬼怪离奇的东西,语气强烈。
语言准确而又生动,这就是科学小品文。它用文学笔法来写说明文,寓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使读者在文学欣赏中获得科学知识,深受读者喜爱。竺可桢先生除了这篇《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还写了其他的科普小品,如《看云识天气》等等,他无愧于“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这两个称号!
?
第三部分 拓展练笔,启发生活
教师出镜随着竺可桢先生漫游沙漠,我们了解了“魔鬼的海”、“海市蜃楼”、“鸣沙”现象三种奇怪现象。同学们,你们知道沙漠里还有哪些奇怪现象?
(引导学生自由表达,用时1分钟)
想必知识丰富的你,会对沙漠里其他的奇怪现象有所耳闻吧!比如沙漠里“早穿皮袄午穿纱”的现象,“碎石圈”现象,“沙丘换位”现象,“沙漠漆”现象等等。而这些现象的成因与我们本学年接触到的一门新学科——物理紧密相联。了解它们的形成需要对物理的热学、力学知识略知一二。
ppt25你了解这些沙漠中的奇怪现象吗?你能另选一种沙漠中的奇怪现象,模仿课文写一两句话,说明这种奇怪现象的形成原理吗?请注意,至少要用到一种说明方法。如果没有可用的知识积累,可以用老师给你准备的资料ppt26。
这是郭春孚《沙漠中的碎石圈》的选段:“一块块大小相差无几的碎石密布着,构成一个巨大的圆盘,每一块石头上都闪烁着神秘感,在太阳下裸露着,像沙漠的胎记。碎石密布的圆盘,构成了圆形的神秘,呈现在眼前,像妈妈坐过的草席。
巨大的碎石圈让我兴奋不已,这是一种莫明其妙的激情,从心湖中涌起,笼罩着梦幻似的彩云。数千年的风吹雨打,几百年的热胀冷缩,你在瞬间碎裂……一块巨大的石头,炸碎了自己,不知何时被黄沙掩埋。”
当然,老师所提供的参考资料节选自一篇散文,需要大家选择其中的有用信息,按照要求,加工成一个说明语段。
(组织学生思考练笔,用时3分钟)
(ppt25)课件展示
请另选一种沙漠中的奇怪现象,模仿课文写一两句话,说明这种奇怪现象的形成原理。
注意:至少要用到一种说明方法;如果缺少知识积累,可以用备用资料。
(ppt26)课件展示
一块块大小相差无几的碎石密布着,构成一个巨大的圆盘,每一块石头上都闪烁着神秘感,在太阳下裸露着,像沙漠的胎记。碎石密布的圆盘,构成了圆形的神秘,呈现在眼前,像妈妈坐过的草席。
巨大的碎石圈让我兴奋不已,这是一种莫明其妙的激情,从心湖中涌起,笼罩着梦幻似的彩云。数千年的风吹雨打,几百年的热胀冷缩,你在瞬间碎裂……一块巨大的石头,炸碎了自己,不知何时被黄沙掩埋。
——郭春孚《沙漠中的碎石圈》
(组织学生全班交流,用时3分钟)
老师也根据这个散文语段写了几句话。
ppt27 “行走在沙漠里,如果运气好的话,你会看到一块块大小相差无几的碎石密布在地上,构成一个巨大的圆盘,这就是沙漠里的碎石圈。
ppt28其实,碎石圈本来是一块巨大的石头,千百年来默默承受着一次又一次的热胀冷缩的考验。白天,炙热的太阳当空高挂,把石头的表面烤热了,表面的热迟迟地传不到石头里面去,里面就比外面冷。等到石头表面的热好不容易传到里面去的时候,太阳下山了,沙漠里的温度急速下降,石头表面也随之变冷。这时,石头里面的热又迟迟传不到外面来,里面又比外面热。白天,石头表面热的部分要膨胀,里面冷的部分要收缩;夜晚,石头表面冷的部分要收缩,里面热的部分要膨胀。就这样,一部分要膨胀,一部分要收缩,拉来扯去,这块巨大的石头终于经受不住,开始碎裂。
ppt29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碎裂之后,它在地上就形成了碎石圈。沙漠中的碎石圈看上去非常像人为刻意排列的图形,其实却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
(ppt27-29)课件展示
行走在沙漠里,如果运气好的话,你会看到一块块大小相差无几的碎石密布在地上,构成一个巨大的圆盘,这就是沙漠里的碎石圈。
其实,碎石圈本来是一块巨大的石头,千百年来默默承受着一次又一次的热胀冷缩的考验。白天,炙热的太阳当空高挂,把石头的表面烤热了,表面的热迟迟地传不到石头里面去,里面就比外面冷。等到石头表面的热好不容易传到里面去的时候,太阳下山了,沙漠里的温度急速下降,石头表面也随之变冷。这时,石头里面的热又迟迟传不到外面来,里面又比外面热。白天,石头表面热的部分要膨胀,里面冷的部分要收缩;夜晚,石头表面冷的部分要收缩,里面热的部分要膨胀。就这样,一部分要膨胀,一部分要收缩,拉来扯去,这块巨大的石头终于经受不住,开始碎裂。
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碎裂之后,它在地上形成了一个好像巨大圆盘一样的碎石圈。沙漠中的碎石圈看上去非常像人为刻意排列的图形,其实却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
同学们,老师写的这段话,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用到了什么说明方法?表达效果如何?
(组织学生发表意见,用时2分钟)
老师正是模仿了课文,采用了从现象说到原理的逻辑顺序。在开头第一句话用到了作诠释的说明方法,简明而又通俗地说明了碎石圈的特点。同时,这句话又用到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碎石圈的形状。
教师出镜同学们,今天我们徜徉在茫茫瀚海,跟着竺可桢老先生,长了科学的知识,添了阅读的能力,增了写作的智慧。下课了,走出沙漠、回到现实,希望大家能够在生活中更多一点积极的探索精神!
同学们,再见!
课件30张PPT。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竺可桢 竺可桢,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奠基人。Zhú zhēn 文章列举了沙漠里的哪些奇怪现象?
(要求:听读课文,执笔勾画)(光线)魔鬼的海
海市蜃楼
(声音)鸣沙现象事理说明文(现象-原理)逻辑顺序 ①若是近地面的空气温度低而上层高,短距离内相差七至八摄氏度,像平直的海边地区有时所遇见的那样,那便可把地平线下寻常所见不到的岛屿、人物统统倒映在天空中,成为空中楼阁,又叫做海市蜃楼。
②据说,每逢农历端阳节,男男女女便在鸣沙山上聚会,然后纷纷顺着山坡翻滚下来。这时候沙便发出轰隆的巨响,像打雷一样。
勾画句子,自选两题,旁批说明方法及表达效果。③两年前我和五六个同志曾经走到这鸣沙山顶上慢慢滚下来,果然听到隆隆之声,好像远处汽车在行走似的。
④古人说:“见怪不怪,其怪自败。”勾画句子,自选两题,旁批说明方法及表达效果。①若是近地面的空气温度低而上层高,短距离内相差七至八摄氏度,像平直的海边地区有时所遇见的那样,那便可把地平线下寻常所见不到的岛屿、人物统统倒映在天空中,成为空中楼阁,又叫做海市蜃楼。 用作诠释的说明方法,解释说明了海市蜃楼的产生原理。②据说,每逢农历端阳节,男男女女便在鸣沙山上聚会,然后纷纷顺着山坡翻滚下来。这时候沙便发出轰隆的巨响,像打雷一样。 用举例子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具体而又形象地说明了人们对“鸣沙”的崇拜以及“鸣沙”发声的现象。③两年前我和五六个同志曾经走到这鸣沙山顶上慢慢滚下来,果然听到隆隆之声,好像远处汽车在行走似的。 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鸣沙”会发出声音。④古人说:“见怪不怪,其怪自败。” 用引用的说明方法,具体有力地说明了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并不可怕,都是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光线)魔鬼的海
海市蜃楼
(声音)鸣沙现象(现象-原理)晋僧法显的例子
唐僧玄奘的例子引出说明对象增加文章趣味}玄奘《大唐西域记》卷十二也说,东行入大流沙,沙被风吹永远流动着,过去人马走踏过的脚印,不久就为沙所盖,所以人多迷路。 用引用的说明方法,具体地说明了古代亲身到过沙漠的人对沙漠产生了恐惧的心理。本文语言有何特色?
(要求:快速浏览,找出两个句子具体说明。)既准确,又生动。语言准确
这一魔鬼的幻术到了19世纪初叶,才被法国数学家和水利工程师孟奇所戳穿。 “戳穿”,准确地说明了孟奇用光线的折射和反射的科学原理,有力地解释清了“魔鬼的海”的奇怪现象。语言准确
沙漠在此处已紧逼黄河河岸,沙高约一百米…… “约”准确说明了沙丘的高度可能高于一百米,也可能低于一百米,符合实际情况。语言准确
据一些专家的意见,只要沙漠面部的沙子是细沙而干燥,含有大量石英,被太阳晒得火热后,经风的吹拂或人马的走动,沙粒移动摩擦起来,便会发出声音,这便是鸣沙。 “据一些专家的意见”是对后面解释“鸣沙”发声原理的限定,因为当时并不能确定这个原理的绝对正确,加上这个限定语显得更加准确。请比较一下,把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换成括号中的词语好不好?为什么?
①沙漠是这样荒凉,空中看不见一只飞鸟,地上看不到(看不见)一只走兽(野兽)。
②那时既无大队骆驼带了大量清水食品跟上来,更(也)谈不到汽车飞机来支援,当然(所以)就十分困苦了。请比较一下,把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换成括号中的词语好不好?为什么?①沙漠是这样荒凉,空中看不见一只飞鸟,地上看不到(看不见)一只走兽(野兽)。 空中景象用“看不见”,地面景象用“看不到”,用词准确而富有变化;用“走兽”而不用“野兽”,与前文“地上”相照应,用语也非常准确。②那时既无大队骆驼带了大量清水食品跟上来,更(也)谈不到汽车飞机来支援,当然(所以)就十分困苦了。 “更”,语气比“也”更强烈些;“当然”表示肯定,强调合于事理或情理,没有疑问。两个词用得都非常准确。语言生动
1、兼有说明、记叙、议论、描写等多种表达方式;
2、叙述了一些故事、作者的亲身经历等;
3、运用了设问、反问等多种手法。
如“沙漠真像法显和玄奘所说的那样可怕吗?” 用了反问句式,否定了法显和玄奘的看法,认为沙漠里并没有所谓鬼怪离奇的东西,语气强烈。 请另选一种沙漠中的奇怪现象,模仿课文写一两句话,说明这种奇怪现象的形成原理。
注意:至少要用到一种说明方法;如果缺少知识积累,可以用备用资料。 一块块大小相差无几的碎石密布着,构成一个巨大的圆盘,每一块石头上都闪烁着神秘感,在太阳下裸露着,像沙漠的胎记。碎石密布的圆盘,构成了圆形的神秘,呈现在眼前,像妈妈坐过的草席。
巨大的碎石圈让我兴奋不已,这是一种莫明其妙的激情,从心湖中涌起,笼罩着梦幻似的彩云。数千年的风吹雨打,几百年的热胀冷缩,你在瞬间碎裂……一块巨大的石头,炸碎了自己,不知何时被黄沙掩埋。
——郭春孚《沙漠中的碎石圈》 行走在沙漠里,如果运气好的话,你会看到一块块大小相差无几的碎石密布在地上,构成一个巨大的圆盘,这就是沙漠里的碎石圈。 其实,碎石圈本来是一块巨大的石头,千百年来默默承受着一次又一次的热胀冷缩的考验。白天,炙热的太阳当空高挂,把石头的表面烤热了,表面的热迟迟地传不到石头里面去,里面就比外面冷。等到石头表面的热好不容易传到里面去的时候,太阳下山了,沙漠里的温度急速下降,石头表面也随之变冷。这时,石头里面的热又迟迟传不到外面来,里面又比外面热。白天,石头表面热的部分要膨胀,里面冷的部分要收缩;夜晚,石头表面冷的部分要收缩,里面热的部分要膨胀。就这样,一部分要膨胀,一部分要收缩,拉来扯去,这块巨大的石头终于经受不住,开始碎裂。 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碎裂之后,它在地上就形成了碎石圈。沙漠中的碎石圈看上去非常像人为刻意排列的图形,其实却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