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一年级上册 语文园地七 课件(3课时 共6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一年级上册 语文园地七 课件(3课时 共6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13 09:23: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4张PPT)
一年级上册·7单元
语文园地七
第1课时
01
我的发现
明 晚 昨 时
“我的发现”板块右侧的学习伙伴告诉我们这4个日字旁的字意思均与“时间”有关。汉字是表意文字,同一部首的字,在意思上往往会有一定的关联。
妈 奶 姐 妹
这4个字的意思都与女性有关。
这4个字都是女字旁。
大家能分别为这8个字组词吗?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
除了这两组字,大家还能想到哪些偏旁相同的字?它们在意思上有什么联系吗?
这一组字的偏旁都是三点水,它们的意思都与“水”有关。




树林
柳树
杨树
枫树
这一组字的偏旁都是木字旁,它们的意思都与“木头、树木”有关。
02
识字加油站

哥 哥
姐 姐
弟 弟
爸 爸
妈 妈

伯 伯

爷 爷
奶 奶
jiě

妹 妹
shū
叔 叔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这10个词语,尝试向其他同学介绍一下自己的家人。
我的爸爸是一名数学老师,他很和蔼,有时也会很严厉。平时,他会耐心地教我做数学题;周末的时候,我们会一起去公园玩。
我有一个妹妹,她今年两岁了,已经能够跟着我在草地上快乐地奔跑了。她很可爱,也很聪明,我很喜欢她,希望能陪着她一起长大。
我的姐姐和我是双胞胎,但是,我们在不同的学校上学。我俩长得非常像,我的朋友们经常分不清我俩。我们每天一同学习,一同睡觉,还会交流彼此的心事。
我爷爷今年已经70岁了,但他依然精神饱满。每天早上,他都会准时去公园散步。他的爱好很多,养花、遛鸟,每天都很悠闲、自在。
和我同辈,比我大的男
孩是 。
和我同辈,比我大的女
孩是 。
和我同辈,比我小的男
孩是 。
和我同辈,比我小的女
孩是 。
我是他的儿子,他是我的 。
爸爸的哥哥,是我的 。
爸爸的爸爸,是我的 。
爸爸的妈妈,是我的 。
我是她的儿子,她是我的 。
爸爸的弟弟,是我的 。
和我同辈,比我大的男
孩是 。
和我同辈,比我大的女
孩是 。
和我同辈,比我小的男
孩是 。
和我同辈,比我小的女
孩是 。
我是他的儿子,他是我的 。
爸爸的哥哥,是我的 。
爸爸的爸爸,是我的 。
爸爸的妈妈,是我的 。
我是她的儿子,她是我的 。
爸爸的弟弟,是我的 。
哥哥
姐姐
弟弟
妹妹
爸爸
奶奶
爷爷
叔叔
伯伯
妈妈
请同学们互相交流识记方法,自主识记这10个词语和“哥、姐、弟、叔、爷”这5个生字,看看谁的办法最好。
我发现上面的词语可以按性别分成两类,所以我们可以把代表性别相同的生字或词语放在一起进行识记。
女性
男性
姐姐 妹妹
妈妈 奶奶
哥哥 弟弟 爸爸
伯伯 叔叔 爷爷
在“我的发现”板块中,我们刚刚总结了女字旁的字的特点,所以,我们可以把“姐姐、妹妹、妈妈、奶奶”几个词语放在一起识记,然后记住“姐”字。
除了教材中的这10个词语,同学们还知道哪些有关亲属称谓的词语?
课后作业:
认读“哥、姐、弟、叔、爷”5个生字和“哥哥、姐姐”等10个词语。
第2课时
01
字词句运用——辨析形似笔画
请同学们观察教材第100页“字词句运用”板块第一题中的四组字,尝试说出每组字中标红笔画的名称。
弯钩
竖钩
竖折
竖提
竖弯
竖弯钩
卧钩
斜钩
弯钩
竖钩
竖折
竖提
竖弯
竖弯钩
卧钩
斜钩
观察老师在黑板上写的这四组字,谁能说一说每组字中描红笔画不同的地方?
竖弯钩的弯较大,而且最后要向上钩一下;竖弯最后没有钩。
“了”的第二笔是弯钩,弯钩不是竖直写下来的,而是稍带一点弯;而“才”的第二笔竖钩是竖直写下来的。
弯钩
竖钩
竖提
竖折
竖弯钩
竖弯
斜钩
卧钩
不同点:弯钩是略带弧度的,而竖钩是竖直的。
不同点:竖提是竖尾提向右上;而竖折是竖尾连横,竖正横平。
不同点:竖弯钩的弯较大,且横略带弧度,竖直向上钩;而竖弯的弯较小。
不同点:斜钩右下角呈弓形,向上钩,更加斜一些;而卧钩右下斜,向左钩,更加平一些。
02
字词句运用——
看图写词,练习说话
观察教材第101页的这幅插图,说一说你从图片中看到了什么。
天空很蓝,还有两只鸟在飞。
我看到了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远处还有一头牛。
右边有一座山,近处还有两块石头。
按从上到下的顺序观察图片,我们能写出的词语有:
表示地点的词语
表示人物(名称、心情)的词语
表示事物的词语
表示动作的词语
表示地点的词语
表示人物(名称、心情)的词语
表示事物的词语
表示动作的词语
天上 山上 草地
我们 同学 哥哥
妹妹 开心 快乐
天空 白云 小鸟 牛
飞翔 吃草 拉手
奔跑
按从上到下的顺序观察图片,我们能写出的词语有:
观察图片时,我们可以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也可以按照从左到右、由远及近的顺序。有顺序地观察图片,可以帮助我们全面掌握图片中的信息。
写下了图片中相关的词语,下面请同学们根据图片的意思,任选词语说一两句话。
一个男孩拉着一个女孩的手在奔跑。
绿绿的草地上,一头牛正在吃草。
两只小鸟在天空中飞翔。
哥哥和妹妹在草地上奔跑。
示例:
第一步:写出谁、在哪里、做了什么等基本信息,把一句话说完整。
第二步:给句子加修饰语,把一句话说具体。
什么时间?
谁?
在哪里?
做了什么?
白天
哥哥和妹妹
在草地上
奔跑
天气状况怎么样?
人物的神态、心情是什么样的?
草地是什么样的?
怎样的奔跑?
天气晴朗,哥哥和妹妹手拉着手在碧绿的草地上快乐地奔跑。
小鸟在天空中飞翔。
牛在草地上吃草。
蓝蓝的天空中飘着朵朵白云,两只小鸟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
天气晴朗,一头牛悠闲地在草地上吃草。
03
日积月累
种 瓜 得 瓜,种 豆 得 豆。
前 人 栽 树,后 人 乘 凉。
千 里 之 行,始 于 足 下。
百 尺 竿 头,更 进 一 步。
zhòng
guā

guā
zhòng
dòu

dòu
qián
rén
zāi
shù
hòu
rén
chéng
liáng
qiān

zhī
xíng
shǐ


xià
bǎi
chǐ
gān
tóu
gèng
jìn


读了这4个成语,大家从中读懂了什么?试着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对这些成语的理解。
种 瓜 得 瓜,种 豆 得 豆。
zhòng
guā

guā
zhòng
dòu

dòu
春天,皮皮在河边的空地上种了一些西瓜种子。
春天,优优和丽丽在田里播下很多黄豆种子。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比喻做了什么样的事,就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有其因,必有其果,这是古人从田间劳动中获得的道理。
夏天到了,皮皮收获了很多甜甜的大西瓜。
秋天到了,优优和丽丽收获了很多黄豆。
前 人 栽 树,后 人 乘 凉。
从前有一个小山村,村庄的周围没有一棵树,炎炎夏日,人们热得满头大汗的时候却找不到一棵能遮挡太阳的大树。
村里人决心一起栽树,只要在路边都栽上大树,以后即使在炎热的夏季,后代的子孙也不会暴晒在炽热的太阳底下了。
1
2
qián
rén
zāi
shù
hòu
rén
chéng
liáng
几十年后,虽然一些当初植树的人离开了这个世界,但他们的孩子却可以在炎炎夏日来到树荫下乘凉,享受树荫下的凉爽。
今天的我们更要珍惜这美好的环境,努力守护这来之不易的夏日清凉。
3
4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比喻前人为后人造福,这是几代人从劳动中获得的道理。
千 里 之 行,始 于 足 下。
意思是千里远的行程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事情的成功是从小而大逐渐积累的。
古代有一位著名的大学问家叫老子,他写过一本只有五千字的书,名叫《老子》。这本书中讲了很多能启发人的道理。《老子》中“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意思是说:能被双臂合抱的大树,是从细小的幼芽开始长成的;很多层的高台,是从第一筐泥土开始一点点垒起来的;千里远的路程,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一点点走完的。老子用生动的事例,说明事物都是由小到大变化发展而来的。
qiān

zhī
xíng
shǐ


xià
百 尺 竿 头,更 进 一 步。
意思是不满足已有成就,要争取更大进步。
丽丽在一次儿童围棋比赛中获得了全国冠军,站在领奖台上的那一刻,她虽然非常开心,但是一点儿也没有骄傲。因为她知道无论是下围棋,还是平时的学习,都不能因为取得了一点成绩就骄傲自满,而是要继续努力,这样才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取得更大的进步。
bǎi
chǐ
gān
tóu
gèng
jìn


下面,请同桌二人合作背诵这4个成语,一人背前半部分,另一人背后半部分。
,种豆得豆。
前人 ,后人 。
千里之行, 。
,更进一步。
,种豆得豆。
前人 ,后人 。
千里之行, 。
,更进一步。
种瓜得瓜
栽树
乘凉
百尺竿头
始于足下
①在田字格中工整书写“了、才、长、山”等8个字。
②背诵“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等4个成语。
课后作业:
第3课时
01
和大人一起读
猴子捞月亮
首先,请同学们借助拼音自由朗读《猴子捞月亮》这个故事,多读几遍,把故事读流利。
读了这个故事,请同学们说一说从故事中知道了什么。
读了这个故事,我知道了有许多小猴子一起爬到树上,然后一只接一只地挂到井里面去捞月亮。
在故事中,是小猴子先发现月亮“掉”在井里的,然后大猴子、老猴子和附近的猴子先后跑过来看井里的月亮。
合作朗读
这个故事真有趣啊!大家是不是也是这样认为的呢?试着说一说你觉得故事中有趣的地方。
我觉得猴子们倒挂在树上捞月亮的情节最有趣,它们一个拉一个地挂到井里,好像全身都在使劲,令人发笑。
我觉得故事中最有趣的地方是在小猴子们先后大叫“月亮掉在井里啦”这一部分,我仿佛看到了一群猴子在井边急得抓耳挠腮,到处乱蹦乱跳的画面。